黃櫱禪師(希運禪師)

黃櫱禪師

希運禪師一般指本詞條

黃檗(?- 855年),別名黃櫱、黃檗希運,號稱黃櫱禪師,是唐代靖州鷲峰(今江西省宜豐縣黃檗山)大乘佛教高僧。

唐武宗會昌年間,當朝官員裴休在洪州鐘陵縣(今江西省進賢縣鐘陵鄉)兩次記載黃櫱禪師的語錄,收錄在《鐘陵綠》(鐘陵錄)、《宛陵綠》(宛陵錄)。後人整編進《傳心法要》。

黃櫱禪師為宣城敬亭山廣教寺之肇基者,史書記載,廣教寺之肇基者,為晚唐之斷際禪師希運,禪師系曹溪六祖之謫孫,初居高安黃櫱山,故又稱黃櫱禪師。唐大中二年(848),裴休知宣州,迎斷際禪師來宣,駐錫城內開元寺,第二年創建廣教寺

基本介紹

  • 本名:黃檗
  • 別稱:黃櫱、黃檗希運
  • 字號:黃櫱禪師
  • 所處時代唐代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泉州萬安縣(今福建福清市
  • 去世時間:公元855年
  • 主要作品:《傳心法要·鐘陵錄》《傳心法要·宛陵錄》
  • 主要成就:易學家、大乘佛教高僧
  • 身   高:七尺
  • 信   仰大乘佛教
  • 居   庵:靖州鷲峰(今宜豐縣黃檗山)
  • 肇基:敬亭山廣教寺
生平概況,悟道過程,自創禪學,禪師宗風,相關作品,七言詩,散文,公案,人物評價,

生平概況

佛祖歷代通載》:黃檗希運禪師,姿貌豐碩,遊方晚趍江西參馬祖。值祖歸寂。乃見百丈,問馬祖平日機緣。丈舉再參馬祖掛拂話。師於言下大悟。曰:他日嗣馬祖去。師曰:不然。今日因師舉得見馬祖大機之用。若嗣馬祖喪我兒孫。丈曰:如是如是。見與師齊減師半德。見過於師乃堪傳受。師自是混跡於眾。後於豫章遇觀察使裴休道緣契合,遂出世說法。嘗示眾曰:汝等諸人慾何所求?遂以捧趁去。而眾不散。因謂之曰:汝曹儘是噇酒糟漢。恁么行腳取笑於人?但見八百一千便去。不可只圖熱鬧也。老漢行腳時。或遇草根下有一個漢。便從頂上一錐看他。若知痛癢。可以布袋盛米供養他。可中總似你如此容易。何處更有今日事?汝等既稱行腳。亦須著些精神,還知道大唐國里無禪師?時有僧出云:只如諸方尊宿聚徒闡化。又作么生。師曰:不道無禪,只是無師!豈不見馬大師座下出八十四人坐大道場。得大師正眼者。止三兩人而已。歸宗和上是其一也。出家人須知有從上來事分。且如四祖下牛頭融大師。橫說豎說猶不知向上關捩子。有此限腦方辨得邪正宗黨。且當人事宜不能體會得。但知學語言念向肚皮里安著。到處稱我會禪。還替得汝生死么?輕忽老宿入地獄如箭。我才見入門來。便識得你了也。還知么急須努力莫容易事。持片衣口食空過一生。明眼人笑汝。久後總被俗人算將去在。宜自看遠近。是阿誰分上事。若會即便會。不會即散去。大中三年終於黃檗,敕謚“斷際禪師”。
方雲禪畫 黃檗禪詩 為作世間慈悲人方雲禪畫 黃檗禪詩 為作世間慈悲人

悟道過程

黃檗在洪州高安縣峰山建寺弘法,並改其名為黃檗山,往來學眾雲集。會昌二年(842年),裴休鐘陵(今江西南昌、新建、進賢等地)迎請黃檗禪師上山,安置在龍興寺,旦夕問道,並隨錄日常對話成集,為《鐘陵綠》。大中二年(848年)裴休移鎮宛陵(今安徽宣城縣),又請黃檗至開元寺,隨時問道,並記錄為《宛陵綠》,即現行的《傳心法要》。大中四年(850),圓寂於宛陵開元寺,賜諡號“斷際禪師”。塔號“廣業”。有《語錄》、《傳心法要》問世。他的法嗣有臨濟義玄、睦州陳道明等十二人,以義玄為最。
黃檗希運禪師開創了臨濟宗禪風。臨濟宗風最為強勁,其禪法特色,影響久遠,成為中國禪宗中波及面最大、滲透力最強的宗派。 先游天台,後至上都(西安),行乞時,遇一老嫗,問答之間,希運“玄門頓而盪豁”。老嫗介紹他至江西參馬祖道一。至南昌道一已逝,乃瞻禮祖塔,遇百丈懷海於塔旁,乃參之。從此,投於懷海門下。據《古尊宿語錄》卷二載,希運曾向懷海請教道一平日的機緣,懷海向他說起“豎拂”被喝、三日耳聾的一段公案:我再參馬大師侍立次,大師顧繩床角拂子。我問即此用,離此用。大師云:“汝他後開兩片皮,將何為人?”我取拂子豎起。大師云:“即此用,離此用。”我掛拂子舊處,被大師震威一喝,我直得三日耳聾。其時,希運聞是語不覺吐舌。懷海說: “子已後莫承嗣馬大師去否?”運云:“不然。今日因師舉,得見馬祖大機大用。且不識馬祖,若嗣馬祖已後喪我兒孫。”海雲:“見與師齊減師半德,子甚有超師之作。”希運見地高拔時輩,頗受百丈懷海的賞識。《景德傳燈錄》載有師徒二人初次見面的一段話:問曰:“從上宗乘如何指示?”百丈良久。師云:“不可教後人斷絕去也。”百丈云:“將謂汝是個人。”乃起入方丈。師隨後入云:“某甲特來。”百丈云:“若爾,則他後不得孤負吾。”
可以看出,懷海起初對希運不甚了解,持保留態度,後見希運見解超邁,便寄予厚望。從日後百丈懷海對希運的評價便可看出這一點:
百丈一日問師:“什麼處去來?”曰:“大雄山下采菌子來。”百丈曰:“還見大蟲么?”師便作虎聲。百丈拈斧作斫勢,師即打百丈一摑。百丈吟吟大笑便歸。上堂謂眾曰:“大雄山上有一大蟲,汝等諸人也須好看,百丈老漢今日親遭一口。”
希運於懷海處悟得道一大機大用,並得印可。後來希運回到黃檗山,“四方學徒,望山而趣,睹相而悟,往來海眾常千餘人。”會昌二年(842),希運被當時任鐘陵(今江西進賢縣廉鎮裴休迎請至鐘陵龍興寺,躲過了會昌法難。大中二年(848)裴休移鎮宛陵(今安徽宣城縣),又迎請希運至開元寺,朝夕參叩,並記錄其開示法語,輯為《黃檗希運禪師傳心法要》和《宛陵錄》。這是我們今天研究黃檗希運及早期臨濟思想的重要史料。裴休曾有詩贈希運:
自從大師傳心印,額有圓珠七尺身。
掛錫十年棲蜀水,浮杯今日渡漳濱。
一千龍象隨高步,萬里香華結勝因。
擬欲師事為弟子,不知將法付何人。
希運云:
心如大海無邊際,口吐紅蓮養病身。
自有一雙無事手,不曾只揖等閒人。
於此可見希運的風骨。希運在黃檗山開張門戶,說法接人,四方學徒,海眾奔湊,“自爾黃檗門風盛於江表。”大中年間,希運示化,諡號“斷際禪師”。

自創禪學

唯說一心。千說萬說只教人莫錯用。“一心”,分別即魔,忘機即佛。今本州黃檗山上萬福寺,有趙朴初會長寫的對聯:“萬劫婆心,原來佛法無多子;福田種智,重見圓珠七尺身。”這是對禪師禪風的高度概括。黃檗婆心切,以打、罵、喝交加,截斷學人情解,獨樹洪州禪風,經久不衰,具有獨特的魅力和吸引力,特別是在日本,黃檗宗多次在萬福寺舉行會議,並成立中日臨濟黃檗協會,為當今中日兩國人民的友誼架起了一座橋樑。黃檗禪師的功績在佛教史上永遠是熠熠生輝的。
希運的禪學思想主要是繼承馬祖道一“即心即佛”的思想,而力倡“心即是佛”。他說:諸佛與眾生,唯是一心,更無別法。此心無始已來,不曾生,不曾滅,不青不黃,無形無相。不屬有無,不計新舊,非長非短,非大非小,超過一切限量、名言、蹤跡、對待。當體便是,動念即差。猶如虛空,無有邊際,不可測度。惟此一心即是佛,佛與眾生更無差異。
自惠能起,“即心即佛”說便為天下學禪者普遍接受,成為人所共知的事實。從達摩來東土傳法,即倡導要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將心等同於佛,這是禪宗的一貫主張。希運說:“達摩大師到中國,唯說一心,唯傳一法,以佛傳佛,不說余佛,以法傳法,不說余法。”但許多學禪者,捨本逐末,妄求佛法,希運批評說:“如今學道人,不悟此心體,便於心上生心,向外求佛。”眾生著相外求,“求之轉失,使佛覓佛,將心捉心,窮劫盡形,終不可得。不知息念忘慮,佛自現前,此心即是佛,佛即是眾生。為眾生時,此心不滅,為諸佛時,此心不添,乃至六度萬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遇緣即施,緣息即寂。”即心是佛,心外無佛。希運極力反對“向外求佛”,力戒對佛法的見聞知解,他說:“古人心利,才聞一言,便乃絕學,所以喚作絕學無為道人。今時人只欲得多知多解,廣求文義,喚作修行,不知多知多解,翻成雍塞。”追求知解,不僅不能悟徹佛法,反而成為悟道之障緣。因為“此本源清淨心,常自明遍照。世人不悟,只認見聞覺知為心。為見聞覺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體。”如此,則導致“求知見者如毛,悟道者如角。”希運認為,求知解是使人與道相隔絕的主要原因,所謂“只怕一念有,即與道隔矣。”世人妄以世智辯聰來知解佛理,不曾想,佛之真諦恰恰被淹沒於知解見聞之中。所以希運說:“我此禪宗,從上相承以來,不曾教人求知求解。”即使有時教人“學道”,也只是一種“接引之詞”。道不屬修,佛不可覓,情存學解,便成迷道。希運繼承道一、懷海之說,視一切語言文字、分辨知解為障道之緣,“所以佛出世來,熱除糞器,蠲除戲論之糞,只教你除卻從來學心見心。”並告誡隨其學法的裴休說:“若形紙墨,何有吾宗!”
既然“即心是佛”,那么應如何來體認這顆心?如何來見道呢?希運提出了“無心是道”的主張,他認為“即心是佛,無心是道。但無生心動念、有無長短、彼我能所等心,心本是佛,佛本是心。”心體淨明,猶如虛空,具足一切功德,不假修添,所以,“舉心動念,即乖法體”,在此意義上,馬祖道一從否定的角度提出了“非心非佛”說,而希運在這裡則以“無心”來取代。道一在否定之後提出了“平常心是道”說,而希運則不再另立“平常心”,直接指出“無心是道”,這就指出了修行實踐中的途徑和方法。希運說:“但直下無心,本體自現,如大日輪升於虛空,遍照十方更無障礙。”希運以“無心”為綱要,反覆強調“無念”、“無求”,以證佛果,這又回歸於《壇經》提倡的“以無念為宗”的法門。“萬法唯心,心亦不可得”,因此,不可將心更求於心。若以心求心,以佛求佛,無異於頭上安頭,角上安角,所以希運認為“不如當下無心,便是本法,”“唯直下頓了自心本來是佛,無一法可得,無一行可修,此是無上道,此是真如佛”。無心可用,無道可修,學道者“但能無心,便是究竟。學道人若不直下無心,累劫修行終不成道,被三乘功行拘系,不得解脫。”希運認為,悟道無須通過外在的修習工夫,而只是人與道之間的“默契”。他說:“學道人直下無心,默契而已。”這便是無為法門,能悟得此法門者,被稱為“無心道人”、“無為道人”。希運十分推崇達到這一境界的“自在人”,他說:
供養十方諸佛,不如供養一個無心道人。何故?無心者,無一切心也。如如之體,內如木石,不動不搖,外如虛空,不塞不礙。
希運特彆強調在實際生活中“無心”的運用,他說“終日吃飯,未曾咬著一粒米;終日行,未曾踏著一片地。與么時,無人我等相,終日不離一切事,不被諸境惑,方名自在人。”認為只要在一切時中行住坐臥,但學無心,不起分別,不著一相一物,亦無依倚,亦無住著,方名解脫。他說:“學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總不用學。唯學無求無著,無求即心不生,無著即心不滅,不生不滅即是佛。”
希運將“即心是佛”與“無心是道”結合起來構成其完整的禪學思想,這一思想直接貫徹了早期禪學《楞伽經》中的如來藏思想,即認為佛性“人皆有之,蠢動含靈與諸佛菩薩,一體不異。”圓滿具足,更無所欠,大道平等,含生同一真性,但要識此本性,還須直下無心。如來藏思想與無心學說的結合,便是希運的“空如來藏”說。他說:“從前所有一切解處,盡須並卻令空,更無分別,即是空如來藏。”“道場者,只是不起諸見,悟法本空,喚作空如來藏。”希運這一“空如來藏”說的提出,不僅使他的禪不致落於虛空,而保持自然直下任用的風格,而且也避免墮入“斷滅空”的境地。他主張“心境雙忘”,而以“忘心”為根本。“忘境猶易,忘心至難”,而“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這是希運“空如來藏”的核心內容。在這一思想中,希運特別發揮了“靈性不滅”和“本無所有”的觀念。他曾指導凡人臨終前的觀法:但觀五蘊皆空,四大無我,真心無相,不去不來。生時性亦不來,死時性亦不去,湛然圓寂,心境一如,但能如是直下頓了,不為三世所拘系,便是出世人也。
心之本體,覺性靈明,是永恆的本真,其餘四大、五蘊、三界六道,皆為其起心動念之產物,故虛幻不實。正是在強調空無一切的情況下,希運講了只有在惠昕以後的《壇經》中才出現的一些言論。如惠能在大庾嶺上對追趕他的惠明說:“不思善,不思惡,正當與么時,還我明上座父母未生時面目來!”惠明於言下頓悟,禮拜云:“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又如將惠能之得法偈記為“本來無一物,何處有塵埃?”這都表明希運禪學思想的創新和發展,並未一味地簡單承襲道一、懷海的禪法。《宛陵錄》中記載了希運關於禪的意境的描述:語默動靜,一切聲色儘是佛事,何處覓佛?不可更頭上安頭,嘴上加嘴。但莫生異也。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總不出汝心。三千世界,都是汝自己,何處有許多般。心外無法,滿目青山,虛空世界,皎皎地無絲髮許與汝作見解。一切聲色儘是佛事,若學道者不即不離,不住不著,縱橫自在,那么,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皆為道場

禪師宗風

臨濟宗風峻烈,希運於此亦開啟良多。他見地高拔時輩,自恃甚高,傲岸獨立,雄視天下禪師,曾言:“大唐國內無禪師”,語驚四海。仰山慧寂曾評其禪法為“黃檗有陷虎之機”,因為希運之禪特彆強調上乘根基的頓悟,他的禪門並不向中下根機者開啟。他常對門下說:“若會即便會,若不會即散去。”有人問“如何是西來意”時,“師便打,自余施設,皆被上機,中下之流莫窺涯矣。”在接化學人方面,他完全承接由馬祖發端的喝、打等手段。上堂示眾云:“汝等諸人,……儘是吃酒糟漢,恁么行腳,取笑於人。但見八百一千人處便去,不可只圖熱鬧也。”臨濟禪創立者義玄當年更衣遊方,首參希運。《景德傳燈錄》中記載義玄在希運處得法的經過:
初在黃檗,隨眾參侍。時堂中第一座勉令問話,師乃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黃檗便打。如是三問,三遭打。
黃櫱禪師與俗家弟子黃櫱禪師與俗家弟子
在此機鋒棒喝間,希運已將心法傳與義玄,並預示義玄將來必為禪門領袖,他對義玄云:“吾宗到汝,大興於世。”又云:“子將但去,已後坐斷天下人舌頭在。”日後的義玄開創臨濟禪完全繼承了希運的門風。《臨濟錄》載: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豎起拂子,僧便喝,師便打。又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亦豎起拂子。僧便喝,師亦喝。僧擬議,師便打。
真正是風雷激盪,棒喝交施。義玄亦自述說:“我在黃檗處,三度發問,三度被打。”臨濟宗卷舒擒縱、殺活自在的宗風是與希運分不開的。
希運是由洪州禪臨濟禪發展過渡的關鍵人物,他承接了馬祖道一的法統,據《仰山慧寂禪師語錄》載,溈山曾問仰山云:“馬祖出入十四人善知識,幾人得大機,幾人得大用?”仰山答曰:“百丈得大機,黃檗得大用,余者儘是唱導之師。”希運在中國禪宗史上的地位不僅在於他是洪州禪的繼承者,更重要的是他的禪法直接影響了臨濟禪的形成,是臨濟法門的先驅。《人天眼目》卷一載,日後義玄初至河北住院,便公開宣稱:“我欲於此建立黃檗宗旨。”希運這一承前啟後的歷史影響奠定了他在禪學史上的地位。
裴休曾師事希運多年,他在《傳心法要》序中,曾對希運的禪法作過總結性的評價:獨佩最上乘,離文字之印,唯傳一心,更無別法,心體亦空,萬緣俱寂。如大日輪升虛空中,光明照耀,淨無纖埃。證之者無新舊、無淺深;說之者不立義解,不立宗主,不開戶牖。直下便是,運念即乖,然後為本佛。故其言簡,其理直,其道峻,其行孤。可謂相濡以沫之論斷。

相關作品

七言詩

《黃櫱禪師詩》是唐武宗會昌二年(842年),大乘佛教高僧黃檗口述,當朝宰相裴休記錄成書的一部推測國運讖語詩作,收錄在《鐘陵綠》(鐘陵錄)。現僅存末至共和國的稿件部分,前大段推測國運,最後兩句是結語。
明末
日月落時江海閉,
青猿相遇判興亡。
八牛運向滇黔盡,
清朝
二九丹成金谷藏。
黑虎當頭運際康,
四方戡定靜垂裳。
唐代黃櫱禪師讖語唐代黃櫱禪師讖語
唐虞以後無斯盛,
五五還兼六六長。
有一真人出雍州,
鶺鴒原上使人愁。
須知深刻非常法,
白虎嗟逢歲一周。
乾卦占來景運隆,
一般六甲祖孫同。
外攘初度籌邊策,
內禪無慚太古風。
赤龍受慶事堪嘉,
那怕蓮池聞白花。
二十五弦彈易盡,
龍來龍去不逢蛇。
白蛇當道漫騰光,
宵旰勤勞一世忙。
不幸英雄來海上,
望洋從此嘆洋洋。
亥豕無訛二卦開,
三三兩兩總堪哀。
東南萬里紅巾擾,
西北千群白帽來。
同心佐治運中興,
南北烽煙一掃平。
一紀剛周陽一復,
寒冰空自惕兢兢。
光芒閃閃見災星,
統緒旁延信有憑。
民國
秦晉一家仍鼎足,
黃猿運兀力難勝。
用武時當白虎年,
四方各自起烽煙。
九州又見三分定,
七載仍留一線延。
紅雞啼後鬼生愁,
寶位紛爭半壁休。
幸有金鰲能戴主,
旗分八面下秦州。
共和國時期
中興事業付麟兒,
豕後牛前耀德儀。
繼統偏安三十六,
坐看境外血如泥。
赤鼠時同運不同,
中原好景不為功。
西方再見南軍至
剛到金蛇運已終。
結語
日月推遷似轉輪,
嗟予出世更無因。
老僧從此休饒舌,
後事還須問後人。

散文

傳心法要·宛陵錄》
裴相公問師曰。山中四五百人。幾人得和尚法。師雲。得者莫測其數。何故。道在心悟。豈在言說。言說只是化童蒙耳。
問如何是佛。師雲。即心是佛。無心是道。但無生心動念有無長短彼我能所等心。心本是佛。佛本是心。心如虛空。所以雲。佛真法身猶若虛空。不用別求。有求皆苦。設使恆沙劫行六度萬行得佛菩提。亦非究竟。何以故。為屬因緣造作故。因緣若盡還歸無常。所以雲。報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但識自心。無我無人本來是佛
問聖人無心即是佛。凡夫無心莫沈空寂否。師雲。法無凡聖亦無沉寂。法本不有。莫作無見。法本不無。莫作有見。有之與無儘是情見。猶如幻翳。所以雲。見聞如幻翳。知覺乃眾生。祖師門中只論息機忘見。所以忘機則佛道隆。分別則魔軍熾
問心既本來是佛。還修六度萬行否。師雲。悟在於心。非關六度萬行。六度萬行儘是化門接物度生邊事。設使菩提真如實際解脫法身。直至十地四果聖位。儘是度門。非關佛心。心即是佛。所以一切諸度門中佛心第一。但無生死煩惱等心。即不用菩提等法。所以道。佛說一切法。度我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從佛至祖。並不論別事。唯論一心。亦云一乘。所以十方諦求更無餘乘。此眾無枝葉。唯有諸貞實。所以此意難信。達摩來此土。至梁魏二國。秖有可大師一人。密信自心。言下便會。即心是佛。身心俱無。是名大道。大道本來平等。所以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心性不異。即性即心。心不異性。名之為祖。所以雲。認得心性時。可說不思議
問佛度眾生否。師雲。實無眾生如來度者。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佛與眾生皆不可得。雲現有三十二相及度眾生。何得言無。師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佛與眾生儘是汝作妄見。只為不識本心。謾作見解。才作佛見便被佛障。作眾生見被眾生障。作凡作聖作淨作穢等見。盡成其障。障汝心故總成輪轉。猶如獼猴放一捉一無有歇期。一等是學。直須無學。無凡無聖。無淨無垢。無大無小。無漏無為。如是一心中。方便勤莊嚴。聽汝學得三乘十二分教。一切見解總須舍卻。所以除去所有。唯置一床寢疾而臥。秖是不起諸見。無一法可得。不被法障。透脫三界凡聖境域。始得名為出世佛。所以雲。稽首如空無所依出過外道。心既不異。法亦不異。心既無為法亦無為。萬法盡由心變。所以我心空故諸法空。千品萬類悉皆同。盡十方空界同一心體。心本不異法亦不異。秖為汝見解不同。所以差別。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十方諸佛實無少法可得。名為阿耨菩提。秖是一心實無異相。亦無光彩。亦無勝負。無勝故無佛相。無負故無眾生相。雲心既無相。豈得全無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化度眾生耶。師雲。三十二相屬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八十種好屬色。若以色見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問佛性與眾生性。為同為別。師雲。性無同異。若約三乘教。即說有佛性有眾生性。遂有三乘因果。即有同異。若約佛乘及祖師相傳。即不說如是事。唯有一心。非同非異。非因非果。所以雲唯此一乘道。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
問。無邊身菩薩。為什麼不見如來頂相。師雲。實無可見。何以故。無邊身菩薩便是如來。不應更見。秖教爾不作佛見不落佛邊。不作眾生見不落眾生邊。不作有見不落有邊。不作無見不落無邊。不作凡見不落凡邊。不作聖見不落聖邊。但無諸見即是無邊身。若有見處即名外道。外道者樂於諸見。菩薩於諸見而不動。如來者即諸法如義。所以雲。瀰瀰亦如也。眾聖賢亦如也。如即無生。如即無滅。如即無見。如即無聞。如來頂即是圓見。亦無圓見故不落圓邊。所以佛身無為不墮諸數。權以虛空為喻。圓同太虛無欠無餘。等間無事莫強辯他境。辯著便成識。所以雲。圓成沈識海。流轉若飄蓬。秖道我知也學得也契悟也解脫也有道理也。強處即如意。弱處即不如意。似者個見解有什麼用處。我向汝道。等閒無事莫謾用心。不用求真。唯須息見。所以內見外見俱錯。佛道魔道俱惡。所以文殊暫起二見。貶向二鐵圍山。文殊即實智。普賢即權智。權實相對治究竟亦無權實。唯是一心。心且不佛不眾生無有異見。才有佛見便作眾生見。有見無見常見斷見。便成二鐵圍山。被見障故。祖師直指一切眾生本心。本體本來是佛。不假修成。不屬漸次。不是明暗。不是明故無明。不是暗故無暗。所以無無明亦無無明盡。入我此宗門。切須在意如此。見得名之為法。見法故名之為佛。佛法俱無。名之為僧。喚作無為僧。亦名一體三寶。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眾求。應無所求。不著佛求故無佛。不著法求故無法。不著眾求故無僧
問。和尚見今說法。何得言無僧亦無法。師雲。汝若見有法可說。即是以音聲求我。若見有我即是處所。法亦無法。法即是心。所以祖師雲。付此心法時。法法何曾法。無法無本心。始解心心法。實無一法可得名坐道場。道場者秖是不起諸見。悟法本空。喚作空如來藏。本來無一物。何處有塵埃。若得此中意。逍遙何所論
問。本來無一物。無物便是否。師雲。無亦不是。菩提無是處。亦無無知解
問。何者是佛。師雲。汝心是佛。佛即是心。心佛不異。故云即心是佛。若離於心別更無佛。雲若自心是佛。祖師西來如何傳授。師雲。祖師西來唯傳心佛。直指汝等心本來是佛。心心不異故名為祖。若直下見此意。即頓超三乘一切諸位。本來是佛不假修成。雲若如此。十方諸佛出世說於何法。師雲。十方諸佛出世。秖共說一心法。所以佛密付與摩訶大迦葉。此一心法體。盡虛空遍法界。名為諸佛理論。這個法豈是汝於言句上解得他。亦不是於一機一境上見得他。此意唯是默契得。這一門名為無為法門。若欲會得但知無心。忽悟即得。若用心擬學取。即轉遠去。若無岐路心一切取捨心。心如木石。始有學道分。雲如今現有種種妄念。何以言無。師雲。妄本無體。即是汝心所起。汝若識心是佛。心本無妄。那得起心更認於妄。汝若不生心動念。自然無妄。所以雲。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雲今正妄念起時。佛在何處。師雲。汝今覺妄起時。覺正是佛。可中若無妄念佛亦無。何故如此。為汝起心作佛見。便謂有佛可成。作眾生見。便謂有眾生可度。起心動念總是汝見處。若無一切見。佛有何處所。如文殊才起佛見便貶向二鐵圍山。雲今正悟時。佛在何處。師雲。問從何來。覺從何起語默動靜一切聲色。儘是佛事。何處覓佛。不可更頭上安頭嘴上加嘴。但莫生異見。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總不出汝心。三千世界都來是汝個自己。何處有許多般。心外無法滿目青山。虛空世界皎皎地。無絲髮許與汝作見解。所以一切聲色是佛之慧目。法不孤起仗境方生。為物之故有其多智。終日說何曾說。終日聞何曾聞。所以釋迦四十九年說。未嘗說著一字。雲若如此。何處是菩提。師雲。菩提無是處。佛亦不得菩提。眾生亦不失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求。一切眾生即菩提相。雲如何發菩提心。師雲。菩提無所得。爾今但發無所得心。決定不得一法。即菩提心。菩提無住處。是故無有得者。故云。我於然燈佛所無有少法可得。佛即與我授記。明知一切眾生本是菩提。不應更得菩提。爾今聞發菩提心。將謂一個心學取佛去。唯擬作佛。任爾三秖劫修。亦秖得個報化佛。與爾本源真性佛有何交涉。故云。外求有相佛。與汝不相似
問。本既是佛。那得更無四生六道種種形貌不同。師雲。諸佛體圓更無增減。流入六道處處皆圓。萬類之中個個是佛。譬如一團水銀分散諸處。顆顆皆圓。若不分時秖是一塊。此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種種形貌喻如屋舍。舍驢屋入人屋。舍人身至天身。乃至聲聞緣覺菩薩佛屋。皆是汝取捨處。所以有別本源之性。何得有別
問。諸佛如何行大慈悲。為眾生說法。師雲。佛慈悲者無緣。故名大慈悲。慈者不見有佛可成。悲者不見有眾生可度。其所說法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譬如幻士為幻人說法。這個法若為道我從善知識言下領得。會也悟也這個慈悲。若為汝起心動念學得他見解。不是自悟本心。究竟無益
問。何者是精進。師雲。身心不起。是名第一牢強精進。才起心向外求者。名為歌利王愛遊獵去。心不外游。即是忍辱仙人身心俱無。即是佛道
問。若無心行此道得否。師雲。無心便是行此道。更說什麼得與不得。且如瞥起一念便是境。若無一念便是境忘心自滅。無復可追尋
問。如何是出三界。師雲。善惡都莫思量。當處便出三界。如來出世為破三有。若無一切心。三界亦非有。如一微塵破為百分。九十九分是無。一分是有。摩訶衍不能勝出。百分俱無。摩訶衍始能勝出
上堂雲。即心是佛。上至諸佛。下至蠢動含靈。皆有佛性。同一心體。所以達摩從西天來。唯傳一心法。直指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識取自心見自本性。更莫別求。云何識自心。即如今言語者正是汝心。若不言語又不作用心體。如虛空相似。無有相貌亦無方所。亦不一向是無有而不可見。故祖師雲。真性心地藏。無頭亦無尾。應緣而化物。方便呼為智若不應緣之時。不可言其有無。正應之時。亦無蹤跡。既知如此。如今但向無中棲泊。即是行諸佛路。經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切眾生輪迴生死者。意緣走作心。於六道不停。致使受種種苦。淨名雲。難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種法制御其心。然後調伏。所以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故知一切諸法皆由心造。乃至人天地獄六道修羅。盡由心造。如今但學無心頓息諸緣。莫生妄想分別。無人無我。無貪嗔無憎愛無勝負。但除卻如許多種妄想。性自本來清淨。即是修行菩提法佛等。若不會此意。縱爾廣學勤苦修行。木食草衣。不識自心皆名邪行。盡作天魔外道水陸諸神。如此修行。當復何益。志公雲。本體是自心作。那得文字中求。如今但識自心。息卻思惟。妄想塵勞自然不生。淨名雲。唯置一床寢疾而臥。心不起也。如今臥疾。攀緣都息。妄想歇滅。即是菩提。如今若心裡紛紛不定。任爾學到三乘四果十地諸位。合殺秖向凡聖中坐。諸行盡歸無常。勢力皆有盡期。猶如箭射於空。力盡還墮。卻歸生死輪迴。如斯修行不解佛意。虛受辛苦。豈非大錯。志公雲。未逢出世明師。枉服大乘法藥。如今但一切時中行住坐臥但學無心。亦無分別亦無依倚。亦無住著。終日任運騰騰。如痴人相似。世人盡不識爾。爾亦不用教人識不識。心如頑石頭都無縫罅。一切法透汝心不入。兀然無著。如此始有少分相應。透得三界境過名為佛出世。不漏心相名為無漏智。不作人天業。不作地獄業。不起一切心。諸緣盡不生。即此身心是自由人。不是一向不生。秖是隨意而生。經雲。菩薩有意生身是也。忽若未會無心。著相而作者。皆屬魔業。乃至作淨土佛事。並皆成業。乃名佛障。障汝心故。被因果管束。去住無自由分。所以菩提等法。本不是有。如來所說。皆是化人猶如黃葉為金權止小兒啼。故實無有法名阿耨菩提。如今既會此意。何用區區。但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心裡明明。所以舊時見解總須舍卻。淨名雲。除去所有。法華雲。二十年中常令除糞。秖是除去心中作見解處。又雲。蠲除戲論之糞。所以如來藏本自空寂並不停留一法。故經雲。諸佛國土亦復皆空。若言佛道是修學而得。如此見解全無交涉。或作一機一境揚眉動目。秖對相當便道契會也。得證悟禪理也。忽逢一人。不解便道。都無所知對他。若得道理。心中便歡喜。若被他折伏不如他。便即心懷惆悵。如此心意學禪。有何交涉。任汝會得少許道理。即得個心所法。禪道總沒交涉。所以達摩面壁。都不令人有見處。故云妄機是佛道。分別是魔境。此性縱汝迷時亦不失。悟時亦不得。天真自性本無迷悟。盡十方虛空界元來是我一心體。縱汝動用造作。豈離虛空。虛空本來無大無小。無漏無為。無迷無悟。了了見無一物。亦無人亦無佛。絕纖毫的量是無依倚無糊綴。一道清流是自性。無生法忍何有擬議。真佛無口不解說法。真聽無耳其誰聞乎。珍重
師一日上堂。開示大眾雲
預前若打不徹。獵月三十夜到來。管取爾熱亂。有般外道才見人說做工夫。他便冷笑。猶有遮個在。我且問爾。忽然臨命終時。爾將何抵敵生死。爾且思量看。卻有個道理。那得天生彌勒自然釋迦。有一般閒神野鬼。才見人有些少病。便與他人說。爾只放下著。及至他有病。又卻理會不下。手忙腳亂。爭柰爾肉如利刀碎割做。主宰不得。萬般事須是閒時辦得下。忙時得用。多少省力。休待臨渴掘井。做手腳不辦。遮場狼藉。如何迴避前路黑暗。信采胡鑽亂撞。苦哉苦哉。平日只學口頭三昧。說禪說道。喝佛罵祖。到遮里都用不著。平日只管瞞人。爭知道今日自瞞了也。阿鼻地獄中決定放爾不得。而今末法將沈。全仗有力量。兄弟家。負荷續佛慧命莫令斷絕。今時才有一個半個行腳。只去觀山觀景。不知光陰能有幾何。一息不回便是來生。未知什麼頭面。嗚呼。勸爾兄弟家。趁色力康健時。討取個分曉處。不被人瞞底一段大事。遮些關棙子。甚是容易。自是爾不肯去下。死志做工夫。只管道難了又難好。教爾知那得樹上自生底木杓。爾也須自去做個轉變始得。若是個丈夫漢。看個公案。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雲無。但去二六時中看個無字。晝參夜參行住坐臥。著衣吃飯處。阿屎放尿處。心心相顧。猛著精彩。守個無字。日久月深打成一片。忽然心花頓發。悟佛祖之機。便不被天下老和尚舌頭瞞。便會開大口。達摩西來無風起浪。世尊拈花一場敗缺。到這裡說什麼閻羅老子千聖尚不柰爾何。不信道。直有遮般奇特。為甚如此。事怕有心人
頌曰。塵勞回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不是一翻寒徹骨。爭得梅花撲鼻

公案

【黃檗童酒】
禪宗公案名。噇,吃之意。乃唐代黃檗希運禪師呵斥拘泥語言文字之行者,僅嘗得釋迦、達磨之殘渣;有如僅嘗得酒糟味,而不知真正酒味。碧岩錄第十一則(大四八·一五一中):“黃檗示眾云:‘汝等諸人,儘是噇酒糟漢,恁么行腳,何處有今日?還知大唐國里無禪師么?’時有僧出云:‘只如諸方匡徒領眾,又作么生?’檗云:‘不道無禪,只是無師。’”黃檗嘅嘆大唐國雖廣,卻無真正能說禪化導行者之師家;蓋黃檗此語係為喝破彼等拘泥於語言文字、行腳參訪而無所得者之迷執,促其經由身證體驗,以開拓本具之佛性。又本則公案名稱,各書記載略異,另有題為黃檗酒糟漢、黃檗噇糟、黃檗噇酒槽。[從容錄第五十三則、隆興佛教編年通論卷二十六]
【黃檗擇菜】
雜語)公案名。以不視擇菜為外境,取入自己之心性為問答者。會元四曰:“黃檗希運禪師,在南泉普請擇菜次,泉問什麼處去。曰:擇菜去。泉曰:將什麼擇?師豎起刀。泉曰:只解作賓,不解作主。師以刀點三下。泉曰:大家擇菜去。”是就擇菜,而示應不昧卻平常之佛性者也。應看取黃檗之刀豎起。
【黃檗吐舌《禪苑瑤林注》】
(《會元》三)百丈大智再參馬祖,祖見來,豎起拂子。
丈云:“只觸此用,離此用。”
祖以拂子掛舊處。良久,云:“汝以後開兩片皮,將何為人?”
丈亦豎起拂子。
祖云:“只觸此用,離此用。”
丈亦掛舊處,祖便振威一喝。丈大悟,直得三日耳聾。後黃檗來參,舉此遂,聞吐舌。
【黃檗禮佛】
(雜語)公案名。黃檗宛陵錄曰:“大中帝為沙彌,師於佛殿上禮佛。沙彌云: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眾求,長老禮拜當何所求?師云: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眾求,常禮如斯。沙彌云:用禮何為?師便掌。沙彌云:太粗生。師云:這裡是什麼所在?說粗說細。隨後又掌。沙彌便走。”是蓋唐大中帝宣宗見黃檗形相,未達其心髓,徒說粗說細。遂遇黃檗之痛掌也。
【黃檗首倡參公案】
黃檗希運禪師首先提出參看“公案”的方法作為參禪的入門。
《傳心法要》:“若是丈夫漢,須看個公案。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云:‘無。’但去二六時中,看個無字,晝參夜參,行住坐臥,著衣吃飯處,屙屎放尿處,心心相顧,猛著精采,守個無字。日久月深,打成一片,忽然心花頓發,悟佛祖之機,便不被天下老和尚舌頭瞞。便會開大口,達磨西來,無風起浪。世尊拈花,一場敗缺。到這裡說甚閻羅老子,千聖尚不奈爾何!”

人物評價

身長七尺,相貌威嚴,額間隆起如珠;聲音宏亮,意志堅韌,聰慧利達,精通易學,廣修夕陣,當時人們稱他為黃檗希運。
黃檗希運住持黃檗山,門下學人常達千餘眾。黃檗既深得馬祖、百丈洪州禪法之精髓,又因勢創新,故其接引之法更見單刀直入,機鋒峻烈,棒擊喝問,語勢兼用,創立“黃檗禪”,並開啟其後之臨濟宗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