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雷頓森林體系(布雷頓森林體制)

布雷頓森林體系

布雷頓森林體制一般指本詞條

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是指二戰後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

1944年7月,西方主要國家的代表在聯合國國際貨幣金融會議上確立了該體系,因為此次會議是在美國新罕布夏州布雷頓森林舉行的,所以稱之為“布雷頓森林體系”。關稅總協定作為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的補充,連同布雷頓森林會議通過的各項協定,統稱為“布雷頓森林體系”,即以外匯自由化、資本自由化和貿易自由化為主要內容的多邊經濟制度,構成資本主義集團的核心內容。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促進了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因美元危機美國經濟危機的頻繁爆發,以及制度本身不可解脫的矛盾性,該體系於1971年被尼克森政府宣告結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
  • 外文名:Bretton Woods system
  • 別稱:雙掛鈎一固定體系
  • 提出者:懷特
  • 提出時間:1944年7月
  • 套用學科:巨觀經濟、政治
  • 適用領域範圍:國際金融
  • 成立的機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
  • 梗概: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
提出背景,體系介紹,核心內容,會議召開,扮演角色,體系制度,體系特點,體系支柱,體系作用,體系缺陷,體系崩潰,運轉條件,原因解析,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失敗啟示,相關圖書,基本信息,內容簡介,作者簡介,

提出背景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20年中,國際貨幣體系分裂成幾個相互競爭的貨幣集團,各國貨幣競相貶值,動盪不定。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美英兩國政府出於本國利益的考慮,構思和設計戰後國際貨幣體系,分別提出了“懷特計畫”和“凱恩斯計畫”。“懷特計畫”和“凱恩斯計畫”同是以設立國際金融機構、穩定匯率、擴大國際貿易、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為目的,但運營方式不同。由於美國在世界經濟危機和二次大戰後登上了資本主義世界盟主地位,美元的國際地位因其國際黃金儲備的實力得到穩固,雙方於1944年4月達成了反映懷特計畫的“關於設立國際貨幣基金的專家共同聲明”。
建立布雷頓森林體系的關鍵人物是美國前財政部助理部長哈里·懷特,憑藉戰後美國擁有全球四分之三黃金儲備和強大軍事實力的大國地位,他力主強化美元地位的提議力挫英國代表團團長、經濟學大師凱恩斯,“懷特計畫”成為布雷頓森林會議最後通過決議的藍本。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成立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成立

體系介紹

布雷頓森林體系是以美元和黃金為基礎的金匯兌本位制,其實質是建立一種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基本內容包括美元與黃金掛鈎、國際貨幣基金會員國的貨幣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實行固定匯率制度)。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的運轉與美元的信譽和地位密切相關。

核心內容

“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兩大國際金融機構。前者負責向成員國提供短期資金借貸,目的為保障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後者提供中長期信貸來促進成員國經濟復甦。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美元與黃金掛鈎。各國確認1944年1月美國規定的35美元一盎司的黃金官價,每一美元的含金量為0.888671克黃金。各國政府或中央銀行可按官價用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為使黃金官價不受自由市場金價衝擊,各國政府需協同美國政府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維持這一黃金官價。
布雷頓森林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
第二,其他國家貨幣與美元掛鈎,其他國家政府規定各自貨幣的含金量,通過含金量的比例確定同美元的匯率。
第三,實行可調整的固定匯率。《國際貨幣基金協定》規定,各國貨幣對美元的匯率,只能在法定匯率上下各1%的幅度內波動。若市場匯率超過法定匯率1%的波動幅度,各國政府有義務在外匯市場上進行干預,以維持匯率的穩定。若會員國法定匯率的變動超過10%,就必須得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批准。1971年12月,這種即期匯率變動的幅度擴大為上下2.25%的範圍,決定“平價”的標準由黃金改為特別提款權。布雷頓森林體系的這種匯率制度被稱為“可調整的釘住匯率制度”。
布雷頓森林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
第四,各國貨幣兌換性與國際支付結算原則。《協定》規定了各國貨幣自由兌換的原則:任何會員國對其他會員國在經常項目往來中積存的本國貨幣,若對方為支付經常項貨幣換回本國貨幣。考慮到各國的實際情況,《協定》作了“過渡期”的規定。《協定》規定了國際支付結算的原則:會員國未經基金組織同意,不得對國際收支經常項目的支付或清算加以限制。
布雷頓森林體系—美元與黃金直接掛鈎布雷頓森林體系—美元與黃金直接掛鈎
第五,確定國際儲備資產。《協定》中關於貨幣平價的規定,使美元處於等同黃金的地位,成為各國外匯儲備中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
第六,國際收支的調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會員國份額的25%以黃金或可兌換成黃金的貨幣繳納,其餘則以本國貨幣繳納。會員國發生國際收支逆差時,可用本國貨幣向基金組織按規定程式購買(即借貸)一定數額的外匯,並在規定時間內以購回本國貨幣的方式償還借款。會員國所認繳的份額越大,得到的貸款也越多。貸款只限於會員國用於彌補國際收支赤字,即用於經常項目的支付。

會議召開

1944年7月1日,44個國家或政府的經濟特使在美國新罕布夏州布雷頓森林召開了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簡稱布雷頓森林會議),商討戰後國際貨幣體系問題。經過3周的討論,會議通過了以”懷特計畫”為基礎制訂的《聯合國家貨幣金融會議最後決議書》以及兩個附議,即《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即布雷頓森林體系。
1945年12月27日,參加布雷頓森林會議的國中的22國代表在《布雷頓森林協定》上籤字,正式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簡稱IMF)和世界銀行(簡稱WB)。兩機構自1947年11月15日起成為聯合國的常設專門機構。中國是這兩個機構的創始國之一,198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這兩個機構中的合法席位先後恢復。

扮演角色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經過數年的戰爭後人們在二戰即將結束的時候發現,美國成為這場戰爭的最大贏家,美國不但最後打贏了戰爭,而且在經濟上美國發了戰爭財,據統計數據顯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時,美國擁有的黃金占當時世界各國官方黃金儲備總量的75%以上,幾乎全世界的黃金都通過戰爭這個機制流到了美國。
1944年7月,美國邀請參加籌建聯合國的44國政府的代表在美國布雷頓森林舉行會議,經過激烈的爭論後各方簽定了“布雷頓森林協定”,建立了“金本位制”崩潰後一個新的國際貨幣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是以美元和黃金為基礎的金匯兌本位制,又稱美元-黃金本位制。它使美元在戰後國際貨幣體系中處於中心地位,美元成了黃金的“等價物”,美國承擔以官價兌換黃金的義務,各國貨幣只有通過美元才能同黃金髮生關係,美元處於中心地位,起世界貨幣的作用。從此,美元就成了國際清算的支付手段和各國的主要儲備貨幣。

體系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國際貨幣體系同歷史上的國際貨幣制度相比,有了明顯的改進。
第一,建立了永久性的國際金融機構。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復興開發銀行等永久性國際金融機構。通過國際金融機構的組織、協調和監督,保證統一的國際金匯兌本位制各項原則、措施的推行。
第二,簽訂了有一定約束力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金本位制對匯率制度、黃金輸出入沒有一個統一的協定,貨幣區是在規定的地區實施宗主國、聯繫國的法令。戰後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是一種國際協定,對會員國政府具有一定的約束力。它的統一性在於把資本主義國家囊括在國際金匯兌本位制之下;它的嚴整性在於對維持貨幣制度運轉的有關問題做了全面規定,並要求各國遵守。
第三,根據《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建立了現代國際貨幣管理所必需的各項制度。例如,國際收支調節制度、國際信貸監督制度、國際金融統計制度、國際匯率制度國際儲備制度、國際清算制度等。

體系特點

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國際貨幣制度不是按各國的鑄幣平價來確定匯率,而是根據各國貨幣法定金平價的對比,普遍地與美元建立固定比例關係。
布雷頓森林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
第二,戰前,黃金輸送點是匯率波動的界限自動地調節匯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為地規定匯率波動的幅度,匯率的波動是在基金組織的監督下,由各國干預外匯市場來調節。
第三,國際金本位制度下,各國貨幣自由兌換,對國際支付一般不採取限制措施。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許多國家不能實現貨幣的自由兌換,對外支付受到一定的限制。
第四,金本位制度下,國際儲備資產主要是黃金。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國際儲備資產則是黃金、可兌換貨幣和特別提款權,其中黃金與美元並重。在外匯儲備上,戰前包括英鎊、美元與法國法郎,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國際貨幣制度幾乎包括資本主義世界所有國家和地區的貨幣,美元是最主要的外匯儲備。
第五,國際金本位制下,各國實行自由的多邊結算。戰後的國際貨幣制度,有不少國家實行外匯管制,採用貿易和支付的雙邊安排。
第六,國際金本位下,黃金的流動是完全自由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下,黃金的流動受到一定的限制。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英、美、法三國都允許居民兌換黃金;實行金匯兌本位的國家也允許居民用外匯(英鎊、法郎或美元)向英、美、法三國兌換黃金;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只同意外國政府在一定條件下用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不允許外國居民,用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

體系支柱

布雷頓森林體系以黃金為基礎,以美元作為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美元直接與黃金掛鈎,各國貨幣則與美元掛鈎,並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價向美國兌換黃金。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美元可以兌換黃金和各國實行可調節的釘住匯率制,是構成這一貨幣體系的兩大支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則是維持這一體系正常運轉的中心機構,它有監督國際匯率、提供國際信貸、協調國際貨幣關係三大職能。

體系作用

布雷頓森林體系有助於國際金融市場的穩定,對戰後的經濟復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第一,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形成,暫時結束了戰前貨幣金融領域裡的混亂局面,維持了戰後世界貨幣體系的正常運轉。
固定匯率制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支柱之一,不同於金本位下匯率的相對穩定。在典型的金本位下,金幣本身具有一定的含金量,黃金可以自由輸出輸入,匯價的波動界限狹隘。1929至1933年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引起了貨幣制度危機,導致金本位制崩潰,國際貨幣金融關係呈現出一片混亂局面。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使國際貨幣金融關係有了統一的標準和基礎,混亂局面暫時得以穩定。
第二,促進各國國內經濟的發展。在金本位制下,各國注重外部平衡,國內經濟往往帶有緊縮傾向。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各國偏重內部平衡,危機和失業情形較之戰前有所緩和。
第三,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形成,在相對穩定的情況下擴大了世界貿易。美國通過贈與、信貸、購買外國商品和勞務等形式,向世界散發了大量美元,客觀上起到擴大世界購買力的作用。固定匯率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由於匯率波動而引起的動盪,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主要國家的貨幣匯率,有利於國際貿易的發展。
第四,布雷頓森林體系形成後,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活動對世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其一,基金組織提供的短期貸款暫時緩和了戰後許多國家的收支危機,促進了支付辦法上的穩步自由化。基金組織的貸款業務迅速增加,重點由歐洲轉至亞、非、拉第三世界。其二,世界銀行提供和組織的長期貸款和投資不同程度地解決了會員國戰後恢復和發展經濟的資金需要。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在提供技術援助、建立國際經濟貨幣的研究資料及交換資料情報等方面對世界經濟的恢復與發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布雷頓森林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
第五,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形成有助於生產和資本的國際化。匯率的相對穩定,避免了國際資本流動中引發的匯率風險,有利於國際資本的輸入與輸出;為國際間融資創造了良好環境,有助於金融業和國際金融市場發展,也為跨國公司的生產國際化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體系缺陷

由於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實力對比一再發生變化,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制度本身固有的矛盾和缺陷日益暴露。
第一,金匯兌制本身的缺陷。美元與黃金掛鈎,享有特殊地位,加強了美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其一,美國通過發行紙幣而不動用黃金進行對外支付和資本輸出,有利於美國的對外擴張和掠奪。其二,美國承擔了維持金匯兌平價的責任。當人們對美元充分信任,美元相對短缺時,這種金匯兌平價可以維持;當人們對美元產生信任危機,美元擁有太多,要求兌換黃金時,美元與黃金的固定平價就難以維持。
第二,儲備制度不穩定。這種制度無法提供一種數量充足、幣值堅挺、可以為各國接受的儲備貨幣,以使國際儲備的增長能夠適應國際貿易與世界經濟發展的需要。1960年,美國耶魯大學教授特里芬在其著作《黃金與美元危機》中指出:布雷頓森林制度以一國貨幣作為主要國際儲備貨幣,在黃金生產停滯的情況下,國際儲備的供應完全取決於美國的國際收支狀況:美國的國際收支保持順差,國際儲備資產不敷國際貿易發展的需要;美國的國際收支保持逆差,國際儲備資產過剩,美元發生危機,危及國際貨幣制度。這種難以解決的內在矛盾,國際經濟學界稱之為“特里芬難題”,它決定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不穩定性。
第三,國際收支調節機制的缺陷。該制度規定匯率浮動幅度需保持在l%以內,匯率缺乏彈性,限制了匯率對國際收支的調節作用。這種制度著重於國內政策的單方面調節。
第四,內外平衡難統一。在固定匯率制度下,各國不能利用匯率槓桿來調節國際收支,只能採取有損於國內經濟目標實現的經濟政策或採取管制措施,以犧牲內部平衡來換取外部平衡。當美國國際收支逆差、美元匯率下跌時,根據固定匯率原則,其他國家應干預外匯市場,這一行為導致和加劇了這些國家的通貨膨脹;若這些國家不加干預,就會遭受美元儲備資產貶值的損失。

體系崩潰

前期預兆
1949年,美國的黃金儲備為246億美元,占當時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黃金儲備總額的73.4%,這是戰後的最高數字。
1950年以後,除個別年度略有順差外,其餘各年度都是逆差。1971年上半年,逆差達到83億美元。隨著國際收支逆差的逐步增加,美國的黃金儲備日益減少。
20世紀60~70年代,美國深陷越南戰爭的泥潭,財政赤字巨大,國際收入情況惡化,美元的信譽受到衝擊,爆發了多次美元危機。大量資本出逃,各國紛紛拋售自己手中的美元,搶購黃金,使美國黃金儲備急劇減少,倫敦金價上漲。為了抑制金價上漲,保持美元匯率,減少黃金儲備流失,美國聯合英國、瑞士、法國、西德、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八個國家於1961年10月建立了黃金總庫,八國央行共拿出2.7億美元的黃金,由英格蘭銀行為黃金總庫的代理機關,負責維持倫敦黃金價格,並採取各種手段阻止外國政府持美元外匯向美國兌換黃金。
60年代後期,美國進一步擴大了侵越戰爭,國際收支進一步惡化,美元危機再度爆發。1968年3月的半個月中,美國黃金儲備流出了14億多美元,3月14日一天,倫敦黃金市場的成交量達到了350~400噸的破記錄數字。美國沒有了維持黃金官價的能力,經與黃金總庫成員協商後,宣布不再按每盎司35美元官價向市場供應黃金,市場金價自由浮動
崩潰標誌
第一,美元停止兌換黃金。 1971年7月第七次美元危機爆發,尼克森政府於8月15日宣布實行“新經濟政策”,停止履行外國政府或中央銀行可用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的義務。
1971年12月以《史密森協定》為標誌,美元對黃金貶值,美聯儲拒絕向國外中央銀行出售黃金。至此,美元與黃金掛鈎的體制名存實亡。
第二,取消固定匯率制度。1973年3月,西歐出現拋售美元,搶購黃金和馬克的風潮。3月16日,歐洲共同市場9國在巴黎舉行會議並達成協定,聯邦德國、法國等國家對美元實行“聯合浮動”,彼此之間實行固定匯率。英國、義大利、愛爾蘭實行單獨浮動,暫不參加共同浮動。其他主要西方貨幣實行了對美元的浮動匯率。至此,固定匯率制度完全垮台。
美元停止兌換黃金和固定匯率制的垮台,標誌著戰後以美元為中心的貨幣體系瓦解。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作為重要的國際組織仍得以存在,發揮作用。
體系瓦解
20世紀70年代初,在日本,西歐崛起的同時,美國經濟實力相對削弱,無力承擔穩定美元匯率的責任,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相繼兩次宣布美元貶值。各國紛紛放棄本國貨幣與美元的固定匯率,採取浮動匯率制。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瓦解,美元地位下降。歐洲各國的許多人一度拒收美元。在倫敦,一位來自紐約的旅客說:“這裡的銀行,旅館,商店都一樣,他們看到我們手裡的美元時流露出的神情,好像這些美元成了病菌攜帶物一般。”在巴黎,計程車上掛著“不再接受美元”的牌子,甚至乞丐也在自己帽子上寫著“不要美元”。美元失去霸主地位,但迄今為止仍然是最重要的國際貨幣。

運轉條件

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制度能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順利運行,與美國的經濟實力和黃金儲備分不開。要維持布雷頓森林體系的運轉,需具備三項基本條件。但這三項條件卻又是矛盾的,這便是特里芬難題(Triffin Dilemma))。
第一,美國國際收支保持順差,美元對外價值穩定。若其他國家通貨膨脹嚴重,國際收支逆差,在基金組織同意下,該國貨幣可以貶值,重新與美元建立固定比價關係。
第二,美國的黃金儲備充足。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美元與黃金掛鈎,外國政府或中央銀行持有的美元可向美國兌換黃金。美國要履行35美元兌換一盎司黃金的義務,必須擁有充足的黃金儲備。
第三,黃金價格維持在官價水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黃金儲備充足,若市場價格發生波動,美國可以通過拋售或購進黃金加以平抑。

原因解析

根本原因

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制度崩潰的根本原因,是這個制度本身存在著不可解脫的矛盾。在這種制度下,美元作為國際支付手段與國際儲備手段,發揮著世界貨幣的職能。一方面,作為國際支付手段與國際儲備手段,美元幣值穩定,其它國家就會接受。而美元幣值穩定,要求美國有足夠的黃金儲備,而且美國的國際收支必須保持順差,從而使黃金不斷流入美國而增加其黃金儲備。否則,人們在國際支付中就不會接受美元。另一方面,全世界要獲得充足的外匯儲備,美國的國際收支就要保持大量逆差,否則全世界就會面臨外匯儲備短缺,國際流通渠道出現國際支付手段短缺。隨著美國逆差的增大,美元的黃金保證會不斷減少,美元將不斷貶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從美元短缺到美元泛濫,是這種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

直接原因

美元危機美國經濟危機頻繁爆發。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此消彼長,美元危機是導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的直接原因。
第一,美國黃金儲備減少。美國1950年發動韓戰,海外軍費巨增,國際收支連年逆差,黃金儲備源源外流。1960年,美國的黃金儲備下降到178億美元,不足以抵補當時的210.3億美元的流動債務,出現了美元的第一次危機。60年代中期,美國捲入越南戰爭,國際收支進一步惡化,黃金儲備不斷減少。1968年3月,美國黃金儲備下降至121億美元,同期的對外短期負債為331億美元,引發了第二次美元危機。1971年,美國的黃金儲備(102.1億美元)是它對外流動負債(678億美元)的15.05%。美國完全喪失了承擔美元對外兌換黃金的能力。1973年美國爆發了最為嚴重的經濟危機,黃金儲備已從戰後初期的245.6億美元下降到110億美元。’沒有充分的黃金儲備作基礎,嚴重地動搖了美元的信譽。
第二,美國通貨膨脹加劇。美國發動侵越戰爭,財政赤字龐大,依靠發行貨幣來彌補,造成通貨膨脹;在兩次石油危機中因石油提價而增加支出;由於失業補貼增加.勞動生產率下降,造成政府支出急劇增加。美國消費物價指數1960年為1.6%,1970年上升到5.9%,1974年又上升到11%,這給美元的匯價帶來了衝擊。
第三,美國國際收支持續逆差。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美國大舉向西歐、日本和世界各地輸出商品,使美國的國際收支持續出現巨額順差,其他國家的黃金儲備大量流入美國。各國普遍感到“美元荒”(DollarShortage)。隨著西歐各國經濟的增長,出口貿易的擴大,其國際收支由逆差轉為順差,美元和黃金儲備增加。美國由於對外擴張和侵略戰爭,國際收支由順差轉為逆差,美國資金大量外流,形成“美元過剩”(DollarGlut)。這使美元匯率承受巨大的衝擊和壓力,不斷出現下浮的波動。

失敗啟示

黃金作為支付手段由來已久,正因為黃金產量少,且不可複製,所以將其作為支付手段才更為讓人放心,而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則與黃金無關,當時黃金並不與各國貨幣直接掛鈎,問題應該出在作為可以用於兌換黃金的貨幣上,即美元發行過剩,無法支撐美-金互換,這才導致了體系的混亂和崩潰。

相關圖書

基本信息

書名:布雷頓森林貨幣戰:美元如何統治世界
書號:978-7-111-45130-3
布雷頓森林體系(布雷頓森林體制)
作者:(美)本·斯泰爾
譯者:符荊捷、陳盈
出版時間:2014.4
頁數:444頁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內容簡介

一部講述美元與英鎊決鬥的著作,居然席捲歐美,口碑銷量俱佳,讓人吃驚不已。作為早已“作古”的事件,布雷頓森林的往事有何魅力重新吸引當代人的視線呢?
原來,歷史再次走到了一個特殊時刻:世界如何重新建立一個國際貨幣新秩序?人民幣有能力挑戰美元的主導地位嗎?這些問題,人們在回顧布雷頓森林的故事後,都能找到答案。
一方面,當時身為巨大債權國和貿易順差國的美國,能以一場會議、一紙契約終結英國對世界貿易和金融的控制權,這背後的世界形勢、外交風雲、政治博弈頗值得探究。而作者把布雷頓森林會議作為連線點,將一戰二戰、馬歇爾計畫、國際金融體系、中美問題統統貫通起來,使整部作品相當有深度、有廣度、有經濟政治戰略的高度。
另一方面,《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齊齊稱道本書的歷史細節扣人心弦、充滿娛樂性的同時,又左右著歷史的方向。代表英國談判的凱恩斯,雖然思想光耀千古,卻在決定性時刻難敵美國談判代表懷特。更不為人所知的是,一手締造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懷特,竟然是蘇聯情報人員,於是布雷頓森林會議的走向和結果都受到了不可思議的影響,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今日格局。
歷史令人著迷又發人深省。今天,美國的許多論調與當年破產的英國如出一轍,而中國則採納了當年美國人所持的觀點。真實的貨幣戰爭遠比想像得更為複雜、更不可思議。請讓我們牢記1944年那次偉大嘗試失敗的原因。

作者簡介

本·斯泰爾(Benn Steil)
美國外交關係學會國際經濟部主任、高級研究員,曾任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國際經濟部主任。以上兩個機構分別是美國和英國研究國際關係問題的頂尖智庫。斯泰爾的研究領域是國際金融、貨幣問題、金融市場、經濟史。
斯泰爾與薩爾瓦多前財政部長曼努埃爾·海因茲聯合撰寫的《貨幣、市場與主權》榮獲2010年哈耶克圖書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