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歷史
布里亞特民族從種族上是厄魯特蒙古人近支。其祖先原遊牧於
外貝加爾地區,後來向北發展到
葉尼塞河與
勒拿河之間地區,與當地居民混合而形成現代的布里亞特人。
布里亞特人的
遠祖可追溯為
新石器時代就已分布在
貝加爾湖沿岸的居民。20世紀20年代以來,多由遊牧轉為定居。傳統的住屋是圓錐形的氈制蒙古包,西部地區已轉入定居的農民則住壁桁式的木架帳篷。穿著與蒙古人類似,男女都穿右開襟的豎領長皮袍,束寬腰帶,穿翹頭氈靴。布里亞特人是13~14世紀進入貝加爾湖地區的蒙古部落與當地居民混合而成的,其民族形成過程在17世紀基本完成。17世紀布里亞特人的土地併入俄國。
最早提及布里亞特人的是《
蒙古秘史》,布里亞特人是
朮赤降服的一林木中百姓部落,名為“不里牙惕”。據史料記載,1207年,
成吉思汗命兒子朮赤率軍西征,
布里亞特部遂成部屬。到蒙古帝國時代,被蒙古化,說蒙古語。
他們很可能就是古書所說的“
扶餘”,因此,其語言不太可能和蒙古語言相近。而它的鄰居很可能是
丁零,
柯爾克孜,古
衛拉特,古布里亞特人有二支,一支東遷成為
高句麗、
百濟與
大和族,另一支成為“東芬人”,也就是俄羅斯聯邦
科米,
烏德穆爾特人,
馬里人,
卡累利阿人,以及芬蘭的
拉普人或薩米人,還有芬人的親戚
薩摩耶特人,也就是“納乃特”人。東芬人的基因人與布里亞特人接近,與馬札兒人不接近,他們是說蒙古語言、但與中央蒙古文化認同極為不同的群體。他們的摔跤是
高麗式,與日本的
相撲接近,與
突厥-蒙古的摔跤並不相似。
13~14世紀時,他們又吸收了一些北方
蒙古部落的成分。17世紀,由貝加爾湖西岸的布拉加特人、埃希里特人、杭戈多爾人與東岸的霍林人等相結合,形成布里亞特部族。
在元代,蒙古人把他們納入草原封建帝國的政治系統內。歸嵿北行省管理,元代的大可汗把
黃金家族中的小汗派到那裡行政,並傳授先進的草原封建社會或
中原的生產技術,使森林中部落人口不減反增,成為一個新的蒙古人口殖民區,成為蒙古共同文化圈的一部分,已經具有行政單位的性質,漸清代在
恰克圖條約歸俄羅斯,是西伯利亞較俄化的部落。後來成為
泛蒙古主義的支持者之一。中國的布里亞特人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人數不多。其民族形成過程在17世紀基本完成。
萬曆三十四年,俄國人便侵入巴拉賓草原,此後數十年間,從塔拉地區到額爾齊斯河、葉尼塞河流域,沙俄人一次次的蠶食鯨吞,在各處要害建立城堡,並不斷派出使團到蒙古各部遊說,企圖勸說他們歸順俄國,同時還四處收集蒙古各部及明朝的情報。
萬曆四十七年,俄國人建立了葉尼塞斯克,崇禎元年,又建立克拉斯諾雅爾斯克,此後兩個入侵方向,向南,還有向東。
南向的漠北草原為額魯特部與喀爾喀蒙古居住,各部人口眾多,對沙俄種種意圖懷有強烈的牴觸,喀爾喀蒙古所屬的土謝圖汗、車臣汗二部首領,還曾多次派人到莫斯科交涉,沙俄的南下意圖受阻,便將目標朝向東面。
崇禎十一年,俄國人建立了雅庫茨克督軍府,哥薩克征服勒拿河周邊大片地區,又在貝加爾湖之西建了伊爾庫茨克,在湖的四面強占牧場,建立堡寨,並與駐牧貝加爾湖以東的布利亞特蒙古各部發生了激烈的衝突。
從崇禎四年起打得難分難解,約經過二十五年的戰爭,布里亞特人會被完全壓服,臣服於俄國,部分布利亞特人向南移入喀爾喀領地。
1631年,俄羅斯人到達
葉尼塞河支流通古斯卡河上游,立即與布里亞特人發生衝突。經過25年的戰爭,布里亞特人被完全壓服,才臣服於俄國。但其中一部分反抗俄國到底,向南移入
喀爾喀領地。另外一部分布里亞特人,當清軍在黑龍江以西打敗俄國人時投向中國,被賜名“
巴爾虎人”,編入
八旗,並安置在
呼倫貝爾地區。
17世紀中葉,布里亞特人的父系氏族制度解體,早期封建生產關係開始發展,但長期保留著血族復仇、氏族互助等習俗。
17世紀末,其住地被
沙俄兼併,俄羅斯布里亞特人曾多次起義反抗。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
白匪被
蘇聯紅軍擊潰,退到俄羅斯布里亞特地區頑抗,到處搶劫牛羊和財產,綁架男子當兵,當地民不聊生。
1918年2月建立蘇維埃政權,同年8月被日軍占領,1919年4月又被俄占領。1920年恢復甦維埃政權,1921年4月27日和1922年1月9日分別成立了布里亞特—蒙古自治州和蒙古—布里亞特自治州。1923年5月30日將上述兩州合併為布里亞特—蒙古自治共和國,屬俄羅斯聯邦。1958年改名為布里亞特自治共和國。俄羅斯布里亞特人以畜牧業為主,狩獵和捕魚業也很重要。
人口分布
俄羅斯布里亞特人有43.6萬,主要分布在俄羅斯布里亞特自治共和國(20.69萬人),其餘居住在
赤塔州的阿金斯克布里亞特民族區、
伊爾庫茨克州的烏斯季奧爾蒂恩斯克布里亞特民族區等地。
在
蒙古國和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也有少量的布里亞特人,其中,中國有近8000人,蒙古國有4萬多人。
布里亞特共和國(俄語:Респу́блика Буря́тия,布里亞特語:Буряад Республика),俄羅斯的一個
自治共和國,其官方語言為俄語和布里亞特蒙古語。該地區首府為
烏蘭烏德,重要城市有
恰克圖等。
布里亞特共和國成立於1923年5月30日,當時的全稱為“布里亞特蒙古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1958年改稱“布里亞特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隸屬於蘇聯的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宗教信仰
多信奉傳統
薩滿教,東
貝加爾湖地區的居民則多信
喇嘛教,現名義上信仰
東正教,實際上仍保留薩滿教殘餘。錫尼河廟是他們的宗教活動場所。在布利亞特族人的村子裡有許多巫師。一些早期外國傳教士曾悲嘆到,這些巫師在行奇功異能方面比他們更有能力。
生活習俗
生活
在俄羅斯布里亞特共和國有50餘萬俄羅斯布里亞特人,一些地區至今仍保留著完全蒙古式生活的村寨部落,有的已被闢為“民俗文化村”供人參觀,其民族語言、風俗習慣等與蒙古族相近,建築也表現著不同於俄羅斯其他城市的風格。在生活上,他們較早地開始定居或半定居,房舍多為磚木或土木結構,有的人家還鋪設地板、瓷磚或地板革。住屋旁邊,是鐵蓋磚木結構的牲畜棚舍。即使居住
蒙古包,包內也是十分清潔,家具齊全,擺放井然有序。幾乎家家都有收錄機、電視機,有的人家還有電冰櫃。他們講究生活的舒適,在鐵床或木床上睡眠。他們使用絞肉機做肉類食品,使用牛奶分離器加工奶食品;家家有麵包烤爐,烤出的麵包色鮮味美,鬆軟可口。
去布里亞特蒙古人家裡作客,好客的主人會以奶食品和麵包熱情款待您,並在麵包上塗抹“希米丹”(稀奶油)和白糖。布里亞特蒙古人的
奶茶與其它地區不同。用壺將磚茶沏成濃漿,開水裝在另一暖瓶中,牛奶單放容器內。喝茶時,將茶漿、開水、牛奶以每個人的習慣兌成不同成色的奶茶,一般不加鹽。用羊肉、
羊下水和草原上
野韭菜做餡的“布里亞特包子”香味撲鼻,並成為一道知名的地方風味。
服飾
布里亞特蒙古人的服飾別具特色,樣式美觀大方。男人春、夏、秋三季頭戴呢子尖頂帽或前進帽,身著長袍,腰束綢帶,足蹬馬靴。女子則頭系綢巾,未婚女子多身穿溜肩式長裙,前胸打褶。已婚女子身著肩部打褶的長袍。肩部是否打褶,成為女性已婚、未婚的醒目標誌。兩種袍服均不系腰帶,與常見的蒙古袍樣式相比,別富韻致。冬季,男女均頭戴尖頂紅纓帽,腳蹬馬靴,身著皮袍或長裙。男子腰束綢帶,女子則在長袍之外再罩一件皮、棉坎肩。外地遊人置身於布里亞特蒙古人中間,無不對其服飾的藝術性和高超、精湛的剪裁、縫製技術發出由衷的讚嘆。
傳統婚禮
布里亞特人樸實無華,熱情好客。許多布里亞特人仍保持著較為傳統的生活方式,主要食品自給自足,每個家庭都有一個小院,種植蔬菜、水果,養著豬、雞等畜禽。一百多年前,布里亞特女孩最小的十三四歲就結婚,現在她們要18歲以上才能結婚。
布里亞特蒙古人的婚禮仍保留著北方
遊牧民族古老的傳統風俗。婚禮大致分為訂親、送親和結親三個步驟。訂親由男方的使者牽線搭橋。訂親儀式上,女方家長常以假意推辭或一時靜默來考驗對方的智慧,場面詼諧、風趣。女方家長接過男方使者呈獻的“
哈達”,即表示應允婚事,男方使者將隨身帶來的奶食、糖果鄭重地放入主人家的果盤內,表示兩家已締結“
秦晉之好”。此後,男方雙親擇日來女家認親,兩親家母合用羊皮縫被,備兒女新婚之用。
婚禮舉行的前一天晚上,女方家舉行隆重的送親儀式,當地人稱“訥利祥”。親朋、村鄰在包外毛氈上圍圈坐定,男的按輩份分長幼坐於東,女的坐於西;兩半圈銜接處,即將出嫁的姑娘衣飾一新,面南而坐,旁有女伴相陪。她們的面前擺放著盒裝的熟羊頭。年長的歌手舉杯祝福,用高亢動聽的歌聲對出嫁的姑娘諄諄叮囑。歌兒結束的時候,人們燃起篝火,圍著火堆翩翩起舞,舞姿奔放,場面熱烈。
翌日清晨,新娘跨上接親使者牽來的駿馬,由十餘名男女青年簇擁著,向男方家馳去,綠野之上盪起陣陣笑語、串串蹄聲。以馬送親,是牧民的傳統,不論男方家近在咫尺,還是遠隔百里,都要乘馬相送。伴娘均為已婚婦女。
婚禮的第三部曲是舉行結婚盛典。新郎家原有的舊蒙古包旁,搭起潔白的新包,上系七色彩條,成為草原上特有的洞房。女方送親人擺放完嫁妝後,要舉行“搶枕頭”儀式。女方家四個壯漢,抱著枕頭蹣跚而來。枕頭形狀奇特,兩頭粗細不同,長約一米。男方家四名壯漢迎上前去,將枕頭圍在中間,雙方你拉我拽,互不相讓,圍觀的人們叫好助威,十分熱鬧。難解難分之際,有長者出面勸解,方才罷手,雙方對視一笑,共同將枕頭放於新人的婚床上。
新娘卸下閨妝,換上婦人裝束:頭戴圓筒帽,其上珠玉熠熠閃光;足蹬高筒馬靴,烏黑髮亮;婚前梳起的七根髮辮合為兩根,分別裝入黑金絲絨縫製的辮套內,其下綴有鑲珠銀鏈。袍肩密褶聳起,腰部纖瘦,裙擺四散,猶如孔雀彩屏半開。盛妝的新娘雍容華貴,艷麗中透出幾分聖潔。此時新郎還在包外幹活,按牧民習俗,新郎被眾人請回後,新娘拜見父老尊長,逐一向人們敬酒。酒過三巡,小伙子們跳起“鷹舞”,摔起蒙古跤,婚禮氣氛達到高潮。
布里亞特人祈求神靈的方式也很獨特。在土著村附近,記者看到有許多樹上掛著五顏六色的布條,一位村民正站在樹邊,一邊喝酒,一邊往樹上灑酒、掛布條、扔錢幣。每逢重大節日以及家庭中有結婚、生子等重要事情時,他們會以這種獨特的祭祀神靈方式,來祈求保佑自己和家庭成員平安、健康、幸福。
民族語言
通用
布里亞特語,分東西兩大方言,屬
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18世紀起使用老懞文,1931年創製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拼音文字,1938年改用斯拉夫字母。自1939年起使用俄文字母的文字。
布里亞特蒙古語同普通蒙古語有很大區別。一個是音調不一樣,再一個借用名詞也不一樣。比如:普通蒙古語發“殺”音,布里亞特蒙古語發“哈”音。普通蒙古語主要借用漢語名詞,布里亞特蒙古語有一兩千個單詞借用了俄語名詞。
過去,布里亞特蒙古語中很多生產生活語言借用了俄語名詞,借用漢語多一些。比如:電話原來用俄語叫“機里鳳(телефон)”,當下叫電話。
社會經濟
17世紀中葉,布里亞特人
父系氏族制度解體,早期封建關係開始發展,但長期保留著
血族復仇、氏族互助等殘餘。
19世紀後期,東部地區的布里亞特人主要從事遊牧業,飼養綿羊、馬和駱駝;西部的多為半遊牧民,兼種少量大麥和黍子,並從事狩獵和捕魚。由於較早掌握了煉鐵技術,製作鐵器是他們的主要手工業。布里亞特人以畜牧業為主,狩獵和捕魚業也很重要。
在中國錫尼河地區生活的布里亞特人,已先後培育出“
錫尼河馬”、“錫尼河牛”等優良畜種,牧業機械化水平堪稱中國牧區之最,家用電器、拖拉機、機車等,已十分普遍地進入到他們的生產生活中。每家都有打草設備和農用四輪車,小車有200多台,電視、機車和手機已經普及。2005年,人均純收入已經達到10115元人民幣。以社保形式建立了新型牧區合作醫療,91%的布里亞特牧民參了保。
歷史事件
從1685年(沙皇費德爾·阿列克賽時代)起,俄羅斯浩里布里亞特人開始用狩獵所獲獸皮頂替錢幣納稅。遇有不能如期繳納者,俄國官吏竟抓去他們的孩子作為抵押或者搶奪他們的牧場等生息之本。俄羅斯浩里布里亞特人無法再忍受以上種種暴行,便由嘎拉朱德姓
杜拉巴拉登為首,由十一姓若干名代表組成了上告(申訴)組,騎著馬。於1703到達了
莫斯科,同年2月25日拜見了
沙皇費德爾·阿列克賽,申訴了他們的苦難。沙皇費德爾·阿列克賽看到他們是異地異族之臣民,給予了特赦,於1703年3月22日下令西伯利亞公署,由該署向額日蘇,
尼布楚公署長官下令,要他們保證這些臣民在所在地區不再遭受壓迫與刁難。此令於同年5月3日即生效。
民族現狀
約16世紀起,古代蒙古人的一支後裔就在貝加爾湖流域一帶生活。他們與
中國蒙古族有著相近的習俗。
中俄2005貝加爾湖科考隊生態環境考察組,昨天來到距烏蘭烏德100多公里的土著村,探訪這裡的布里亞特人,感受了他們獨特的民族風情。
當考察隊來到俄羅斯布里亞特土著村時,令考察隊員驚訝的是,這裡的建築風格和村民的長相、服裝等,與
俄羅斯其他地方有著天壤之別。接待我們的是村民亞克汗。如果不是在異國他鄉,僅從外形打扮看,他與我們黃種人沒有太大的區別。亞克汗介紹說,俄羅斯布里亞特人是古代蒙古人的一支後裔,在蒙古國、俄羅斯布里亞特共和國和中國的內蒙古等地,都有俄羅斯布里亞特人聚居。布里亞特人的先民,約16世紀起就已在貝加爾湖、色楞格河流域一帶的草原上過著遊牧、狩獵生活。
亞克汗家的裝修與陳設相對簡單,與中國北方農村的家庭風格極其相近。亞克汗說,許多人平日主食一半以本民族的手擀麵、各類肉排等為主,一半是俄羅斯餐。逢年過節時,俄羅斯布里亞特人還要穿上本民族艷麗的布里亞特袍(外形款式與蒙古袍相似)。俄羅斯布里亞特聚居地有自己的學校,傳授本民族的語言和風俗知識,但年輕人平時已很少用本民族語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