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辦公室市政府辦公室關於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實施意見

市委辦公室市政府辦公室關於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實施意見是為切實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現結合溫州實際發布的指導意見,發布時間2011年9月30日,法案文號浙委辦〔2010〕8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市委辦公室市政府辦公室關於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實施意見
  • 發布範圍:中共溫州市委辦公室
  • 法案文號:浙委辦〔2010〕8號
  • 發布時間:2011年9月30日
簡介,總體要求,主要任務,保障措施,

簡介

為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和市委十屆十一次全會精神,全面落實《關於進一步加強新形勢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意見》(中辦發〔2010〕39號)、浙江省《關於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意見》(浙委辦〔2010〕8號)要求,切實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現結合溫州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總體要求

各縣(市、區)委、人民政府,市直屬有關單位: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標準,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提高農民文明素質和農村文明程度,大力實施“六城聯創”,推動以“三分三改”為核心的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努力建設城鄉統籌保障有力、基礎設施協調推進、公共服務整體推進、社會秩序安全平穩、農民文明素質優良、社會風尚積極健康、生態環境達標優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到2021年,力爭全市省級以上文明鎮(鄉)達45%,文明村(農村社區)達10%;市級以上文明鎮(鄉)達60%,文明村(農村社區)達20%。

主要任務

(一)大力加強文明素質提高工程
1、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採取宣講小分隊、報告會、重大節日紀念活動等形式,深入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教育,深化科學發展觀教育,加強黨的歷史、黨的知識、改革開放成果教育,幫助農民掌握創新理論,樹立科學發展觀,堅定理想信念,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大眾化。開展多種形式的形勢政策教育,宣講國情、農情、支農惠農政策等,引導農民支持以農村“三分三改”、農房集聚改造為主要內容的城鄉統籌工作,積極投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深化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倡導公民基本道德規範,開展禮儀教育、誠信教育、感恩教育、養成教育。表彰和宣傳道德模範、感動人物、平民英雄、文明之星等典型,引導廣大農民民眾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轉化為群體意識和自覺行動。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團隊精神精神為主要內容的公民素質教育,不斷提高農民民眾的思想道德水平,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公民道德標準、“八榮八恥”內容知曉率不低於80%。
牽頭單位:市委宣傳部。主要責任單位:市委農辦(市農業局)、市文明辦、市財政局、市文廣新局、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溫州日報報業集團、溫州廣電傳媒集團。
2、加強農業知識實用技能和管理人才培訓。制定農民職業培訓規劃,落實培訓計畫,建立政府、用人單位、受訓農民共同承擔的培訓資金保障機制。健全職業教育培訓網路,開辦農村職業技術學校,舉辦農民課堂、網路培訓、科技講座,開展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和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作,加強現代農業經營主體、農家樂經營人員、農產品購銷經紀人、農村科技服務人才、農村社區服務業經營者等方面實用人才培訓,不斷提升農村勞動力轉崗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普及農業科技知識,提高實用技術和創業技能水平,增強創業致富能力。5年內培訓率達到70%以上。
牽頭單位:市委農辦(市農業局)。主要責任單位:市人力社保局、市林業局、市海洋與漁業局、市旅遊局。
3、加強農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對照有活動、有專人、有制度、有經費、有陣地“五有”標準,集聚整合人才、資金、活動、場所等資源,深入實施勵志成長、知榮明恥、讀書成才、實踐育人、陽光心靈、淨化最佳化“春泥計畫六大行動”。按照三區兩市以總行政村(社區)40%,其它縣20%的速度,推進“春泥計畫”百千工程,到2014年“春泥計畫”在全市行政村(社區)普及率達100%。依託農村中國小校,加快推進“鄉村學校少年宮”建設,到2015年,鄉村學校少年宮在全市鄉鎮普及率達到20%以上。紮實推進陣地、精品、綠網、淨化、幫護“五大工程”,開展專項整治,取締“黑網咖”,消除網咖違規接納未成年人現象,確保學校周邊200米內無網咖和電子遊戲經營場所,黑網咖、違法文化產品查處率達100%,並呈逐年下降勢頭。推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公益性文化設施免費向未成年人開放,到2015年建成未成年人優秀陣地200個。堅持每年為未成年人辦“十件實事”,深入實施“希望工程”、“春蕾計畫”、“留守兒童代理家長”等幫扶結對活動,留守兒童、困難兒童結對率達85%以上。
牽頭單位:市文明辦。主要責任單位:市委辦、市府辦、市委宣傳部、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城管與執法局、市文廣新局、團市委、市婦聯、市關工委、市工商局,各縣(市、區)、功能區。
(二)大力實施農村環境最佳化工程
1、實施村級組織設定改革行動。在城市建設“1650”框架下,按照“以人為本、雙軌運行、因地制宜、整合資源”的基本原則,以“轉、並、聯”為基本改革路徑,實現“農村管理社區化”的基本目標。以“全市建立800個左右農村新社區”為基準,按照“地域相鄰、功能相近”的要求,實行“一鄉一規劃、一縣一規劃”,以2-3公里左右半徑或2-4千戶、1萬人左右或村數3-7個進行規劃聯合,設立聯居組織。按照“重在服務”的要求,合理設定聯居黨組織、聯居管委會、聯居監委會、聯居綜合服務中心。堅持“上放下提”的原則,逐步撤銷鄉鎮撤擴並後設立的辦事處,將有關部門、鄉鎮和行政村原有的黨員服務中心、便民服務中心、綜治工作中心的公共管理、服務職能集中到綜合服務中心,著力構建集農林科技、民政服務、社會保障、諮詢代辦、司法服務等各項工作內容的綜合性便民服務平台。進一步完善服務機制,著重建立聯居組織協商議事、村幹部日常管理、社區服務等規章制度,重點完善綜合協調、民主管理、服務民眾和共建互助等“四大機制”,切實強化農村社區的實體功能。
牽頭單位:市委組織部。主要責任單位:市委宣傳部、市住建委、市文廣新局、市民政局。
2、實施美麗鄉村行動。以糧食生產功能區和現代農業園區為主平台,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實施“百家升級工程”,調整鄉村工業產業結構,實施“農家樂加快發展與提升”工程,發展生態產業,實現農村產業美。實施“農村建設節地工程”,推進農村住房改造建設,最佳化人居布局,統籌建設農村社區綜合服務中心,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合理配置,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鄉村集聚布局美。深化農村環境“五整治一提高”,推進“百村示範、千村整治”工程,加快推進農村垃圾處理、污水治理、衛生改廁、村莊綠化,到2015年所有鄉鎮建有垃圾中轉或處置設施,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行政村覆蓋率達90%以上,生活污水處理行政村覆蓋率達60%以上,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86%以上;大力開展沿路、沿河、沿線、沿景區的環境綜合整治和村莊綠化,建立農村衛生長效保潔管護機制,切實加強綜合治理,落實“門前三包”、“河前三包”,實現鄉村環境潔化綠化美。
牽頭單位:市委農辦(市農業局)。主要責任單位:市委宣傳部、市民政局、市國土資源局、市環保局、市住建委、市衛生局,各縣(市、區)、功能區。
3、實施文明鄉風建設行動。根據農村社會風氣需要,建立文明鄉風宣傳教育組、文明鄉風評議組、文明鄉風督導組,修訂完善鄉規民約,做到責任分工明確,機制科學完善,制度約束有力。廣泛開展以講文明、講衛生、講科學、講法制和改陋習為主要內容的“四講一改”活動,深化“文明鄉村健康行動”,實施健康文化普及、健康家園最佳化、健康娛樂活動、健康鄉風倡導四大行動,著力提高農民文明素質。召開鄉風評議會、懇談會、座談會,引導農民民眾移風易俗,改變婚喪大操大辦的不良習俗,反對封建迷信,遠離黃賭毒,消除鄰里矛盾,自覺弘揚勤勞節儉、誠信謙和、尊老愛幼、助人為樂的傳統美德,努力形成良好的社會秩序和健康的社會風尚。
牽頭單位:市文明辦。主要責任單位:市委宣傳部、市委農辦(市農業局)、市民政局、市民宗局,各縣(市、區)、功能區。
(三)大力推進先進文化培育工程
1、推進農村文化陣地建設。按照“政府主導、面向農民,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的要求,加快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文化場所建設,加強電台、電視台、廣播電視發射轉播台(站)、網際網路等公共文化信息服務設施建設,加速集圖書閱讀、宣傳教育、文藝演出、科技推廣、科普培訓、體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動等功能於一體的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設立農村社區文化中心,落實廣播電視“村村通”、“村村響”、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工程,為農民參與和享受文化生活建立優質服務體系,推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農家書屋按照“1+2+X”模式實施,到2012年建成農家書屋2400個。
牽頭單位:市文廣新局。主要責任單位:市委宣傳部、市委農辦(市農業局)、市科技局、市體育局、溫州廣電傳媒集團,各縣(市、區)、功能區。
2、推進民眾性文化活動。根據民眾生產生活實際,按照“業餘自願、形式多樣、健康有益、便捷長效”原則,組織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文化對口支援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以“我們的節日”為主題,利用傳統節日和農閒、集市,大力開展健康文明的節日民俗活動。深入開展“千鎮萬村種文化”活動,扶持農村文化中心戶、示範戶創建,培養一批文化能人、文化經紀人,培育一批有品牌、有市場的農村文化企業。加強對農村優秀民族民間文化資源的發掘、整理和保護、傳承,建立發達地區對欠發達地區、城市對農村的文化援助機制,逐步完善科學有效的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傳承機制。
牽頭單位:市文廣新局。主要責任單位:市委宣傳部、市委農辦(市農業局)、市文明辦、市科技局、市體育局、溫州廣電傳媒集團,各縣(市、區)、功能區。
3、推進農村文化市場建設。加強對農村文化市場經營活動的審批管理,完善市場準入制度。簽訂經營單位守法責任書,落實文化市場管理、文化企業經營、文化產品生產責任制。加強文化經營全程跟蹤、管理,掌握動態,搞好服務、監督,落實公安、工商等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加大對農村文化市場無證經營場所的查處力度,預防並遏制各類違法違規經營,有效維護農村文化市場穩定。開展“掃黃打非”專項整治,依法打擊傳播淫穢色情、封建迷信等違法活動,突出抓好農村中國小校園及周邊治安秩序、經營秩序,積極營造良好社會文化環境。
牽頭單位:市文廣新局。主要責任單位:市委宣傳部、市委農辦(市農業局)、市公安局、市工商局、溫州廣電傳媒集團、中國移動溫州分公司、中國電信溫州分公司、中國聯通溫州分公司,各縣(市、區)、功能區。
(四)大力深化農村文明創建工程
1、深化文明縣(市、區)和文明縣城(城區)創建活動。按照以點帶面的思路,紮實推進省級示範文明縣城(城區)創建工作,推廣創建經驗,打造創建品牌,切實做好人口計生、安全生產、環境保護、社會穩定、廉政建設等工作,深化創建成果,提升創建水平。有計畫、有步驟地開展瑞安市創建浙江省文明市,鹿城區、甌海區、樂清市、平陽縣、洞頭縣、文成縣、泰順縣等地創建浙江省文明示範縣城(城區),龍灣區、永嘉縣、蒼南縣等地創建浙江省文明縣城(城區)工作,到2015年力爭創成文明縣(市、區)1個、示範縣城(城區)2個、文明縣城(城區)8個。
牽頭單位:市文明辦。主要責任單位:市委宣傳部,各縣(市、區)、功能區。
2、深化文明村和文明鄉鎮創建活動。按照“彰顯典型,面上鋪開,鞏固提高,民創民享”的思路,以文明鄉鎮創建為樞紐,文明村創建為紐帶,文明戶創建為基礎,大力開展農村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廣泛開展“文明健康示範村”、“文明示範街”、“文明家庭”、“文明生態戶”、“綠色家庭”等創建活動,夯實文明村鎮(鄉)創建基礎。加強文明村鎮創建工作動態管理,及時把握文明村鎮創建情況,推廣經驗,解決問題。完善文明村鎮(鄉)創評機制,把“六城聯創”、“三分三改”、農房集聚改造、村級組織“轉並聯”、“兩無兩化”、農村換屆選舉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等重點工作納入考核內容,不斷提升文明村鎮(鄉)創建工作水平。
牽頭單位:市文明辦。主要責任單位:市委宣傳部,市環保局、市婦聯、市工商局、各縣(市、區)、功能區。
3、深化“雙千結對共建文明”活動。圍繞“培育新農民、倡導新風尚、發展新文化”的目標,整合城鄉、單位、行業等創建優勢資源,著力在提升農民文明素質、促進農村鄉風文明、豐富農民文化生活、改善農村村容村貌等方面下功夫,促進優勢互補,互助共進。圍繞村級組織“轉並聯”、“三分三改”、農房集聚改造、“春泥計畫”等重點工作,著力推進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引導農民投身“六城聯創”、“千村整治百村示範”工程。圍繞結對共建的“六有”標準,著力完善結對共建機制,豐富結對共建內涵,規範結對共建活動,提高結對共建質量,真正推進農民素質提升、文明風尚傳播、文化陣地建設,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取得實效。各級文明創建單位尤其是市級以上文明創建單位,要帶頭支持農村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到2015年,市縣兩級“雙千結對”數達到1500對。
牽頭單位:市文明辦。主要責任單位:市委宣傳部、市委農辦(市農業局)、市千百辦,各文明單位,各縣(市、區)、功能區。
4、深化農村文明志願服務活動。以“奉獻他人,提升自己”和培育“好心、好人、好事、好風氣”為目的,以農村高齡空巢老人、農民工、留守兒童等為重點,大力推進農村志願服務項目,力求實行“三個轉變”,即在對象上從黨員、幹部、青年志願者向全社會轉變,特別向中老年志願者發展,在活動時間上從階段性向長期性、常態化轉變,在組織形式上從鬆散型向規範化轉變。
牽頭單位:市文明辦。主要責任單位: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新居民服務管理局、團市委,各縣(市、區)、功能區。

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堅持“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文明委組織協調、部門各負其責、社團密切配合、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工作機制。各級黨委、政府要充分認識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農村精神文明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列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各有關部門要把本單位日常工作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緊密結合起來,確保各項工作有效開展、紮實推進。為有效落實文明創建各項工作,鄉鎮(街道)要設立精神文明建設專門機構,配備專職幹部。
(二)建立健全機制。各地、各有關部門要結合“創優爭先”、“轉作風優環境”活動,建立督查考核制度,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進行督查考核。要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納入各地、各部門考績範疇,作為領導幹部工作實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建立健全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激勵和扶持機制,充分調動廣大幹部民眾參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加強投入保障。充分發揮政府投入的主導作用,切實加大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經費投入。充分利用我市經濟比較發達,社會資本比較充裕、民營企業多的有利條件,整合資源,探索多渠道投入方式,鼓勵社會各類組織、企業和各界人士參與支持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四)營造濃厚氛圍。充分利用報刊、圖書、廣播、電視、網際網路、手機等媒體,大力宣傳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指導思想、方針政策、目標任務、工作成效和典型經驗,形成全社會合力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良好輿論氛圍。
中共溫州市委辦公室
溫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1年9月30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