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市場型間接金融的概念最早於1982年由日本學者蠟山昌一所提出,後經慶應義塾大學池尾和人等教授的推廣,近年來在日本受到廣泛關注。但是,對此概念的界定目前尚未達成共識。日本學者中比較常見的
解釋如下:掘內昭義、池尾和人認為“它是發生在
投資者與
投資顧問或
基金公司之間進行的資金轉移行為”; 大村敬一認為它是一種“充分利用資本市場的間接金融”; 村本孜認為它是“間接金融利用市場機制引進多種資金形式以達到
分散風險目的的方法”;
三井住友銀行認為它是“通過公開財務內容、提高債權流動性等方法來提高資金籌措效率,其資金籌措的基本方式並非發行證券,而是通過
銀行借款這種傳統的間接金融形式”。鹿野嘉昭則認為,市場型間接金融中,家庭通過
投資信託、
養老金和
保險等
渠道進行資產運用,而企業則通過
證券化、債權流動化,以及協調融資等方式進行
資金籌集。
優勢
1、在相對型間接金融下,
信用風險過於向銀行部門集中,一旦銀行部門出現
危機,就有可能波及到整個
金融體系。而在市場型間接金融下,信用風險則可以被眾多的
投資主體所分擔,特別是
銀行通過將債權證券化後,能夠將
信用風險向社會轉移出去,有利於銀行的穩定經營。
2、市場型間接金融下,使得具有不同評價基準的主體進行多次評價成為可能,從而有利於發現新的
投資機會。
4、相對型間接金融下,
政府很容易介入其中,導致市場價格機制的扭曲; 但在市場型間接金融下,政府的介入就變得十分困難,有利於價格機制發揮作用。
6、伴隨養金融中介機構的多樣化,有利於促進各種金融商品的開發。
區別
前景
針對日本相對型間接金融體制的弊端,主流觀點認為日本企業的融資模式
應該從間接金融轉向直接金融,即
企業融資中直接金融比重不斷提升,而間接金融比重不斷下降,並且直接金融占據絕對優勢。但是,池尾和人教授則從日本間接金融比重過高的事實入手,認為儘管實施了“
金融大爆炸”
改革,日本的金融體制依舊會是間接金融體制,只不過間接金融體制將由過去傳統的相對型間接金融制度向市場型間接金融制度轉換。
從
日本銀行最新公布的反映
企業資金籌措狀沉的
數據來看,從2001年到2010年日本企業的
融資結構中(見圖2),直接金融比率呈迅速上升之勢,由2001年的9.5%,提高至2010年的15%。而間接金融比率卻呈現總體下降的趨勢(圖3),由2001年的71.3%下降至2007年的65.1%,只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間接金融比率又有所提高,2010年達到66.1% 。據此,主流觀點所預期的企業融資模式的總體變化
趨勢得到某種程度的驗證。但是,只要看一下目前間接金融依然占據絕對優勢的事實便可知,從間接金融向
直接金融的轉換可謂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