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山

巾山

在浙江台州市臨海有一座巾山,山高百餘米,三面臨街,南瀕靈江。山頂有雙峰,分東峰、西峰,兩峰相距五、六十米,為巾山的最高點,也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臨海的標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巾山
  • 地理位置:浙江省台州市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華胥洞、西麓雙塔
臨海巾山,巾山簡介,華胥洞,西麓雙塔,台州巾山,

臨海巾山

巾山簡介

巾山,又稱巾子山,位於臨海古城區東南隅,高百餘米,三面臨街,南瀕靈江。山頂有雙峰,分東峰、西峰,兩峰相距五、六十米,為巾山的最高點,也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臨海的標誌。雙峰於唐代始建雙塔,宋嘉定《赤城志》記載:“兩峰如恰,其頂雙塔差肩屹立。”巾山雙塔,臨海人稱之為:大塔、小塔;大小雙塔又稱“文峰塔”。大塔螺旋中空,內有石級盤旋而上,可以登頂遠眺,小塔實心。
臨海巾山臨海巾山

華胥洞

西峰塔下西側有個華胥洞,相傳為華胥子所居。華胥子即皇華真人,為西代道士,曾在山上煉丹修道,歷經磨練,終於得道升天,成為仙人。後來,華胥子駕鶴仙去時,一陣微風,將他的頭巾吹落,飄然而下,變成了巾山兩峰。從此,這座山被稱之為“巾子山”。兩峰之間的一塊石壁上,有“遺巾處”三字鐫刻,邊上有塊平坦的巨石,人們稱之為“仙人床”,石壁上方刻有一個桌面大的“佛”字,在這下面有“巾山摩崖”,屈映光在此處題有“通幽”二字。
摩崖石刻之一摩崖石刻之一

西麓雙塔

再往下,在巾山西麓又有雙塔,即南山殿塔和千佛塔。在巾山兩峰南側有座南山殿,殿前有長階,石階下有隻戲台,戲台南面高矗著修長的“南山殿塔”。據說:此塔是為紀念唐玄宗時抵禦安祿山,死守瞧陽城的張巡元帥而建。在南山殿的北面,有多寶塔,即千佛塔,因塔的各面面磚和壁龕上均刻有佛像(原有佛像1003尊),故稱千佛塔。千佛塔是台州境內現存唯一的元塔,經受了700多年的風風雨雨,屹立至今。在歷史上,曾是天寧寺(古龍興寺)的重要組成部分,曾叫龍興寺塔。始建於唐天寶三年(即公元744年)。塔共七級六面,高30多米,其內中空。從第一級起,每級都設有一個壺門;從第二級開始,每級每面除虛門外,均設有壁龕。千佛塔為磚木混合結構的樓閣式建築。它不但在藝術上是件罕見的珍品,而且在建築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在國際上,也有一定的影響,日本常盤大定在其所著的《支那佛教之研究》第六卷《支那文化史跡》中刊有攝於1922年前後的照片和介紹文章,文章稱:千佛塔“巍然雄豪的風姿還依然存在,特別是壁面的千佛磚,進一步體現了它外觀的莊嚴美”。此外,日本的《東方美術大觀》等雜誌亦載有此塔的照片及介紹文章。多寶塔和南山殿塔、巾峰雙塔合稱為“巾山群塔”。一山四塔,不僅在國內,就是國外也是少有的。
多寶塔(千佛塔)塔身的佛像造型(局部)多寶塔(千佛塔)塔身的佛像造型(局部)
游巾山,看群塔,東南西北都可上。東從靈江大橋北側小固嶺登山,由東向西遊;北從老電廠東面,可拾級而上;西從老南門——興善門東北面的城牆道口起步;南從臨海師範山腳上山;遊客可任意選擇。山上除群塔外,還有許多著名的景點,如華胥洞、仙人床、仙人橋、南山殿、讀畫閣、三元宮、藏經閣、楊節愍公祠、不浪舟、中天斗、小寒山遺址、嵐翠亭、玉輝堂、望江樓、居士林、佛靈岩、金雞岩、茅庵嶺等。宋代詩人戴復古題翠微閣詩云:“雙峰直上與天參,僧共白雲棲一庵。今古詩人吟不盡,好山無數在江南。”

台州巾山

臨海巾山也可稱台州巾山,此台州不同於現在概念的台州市,臨海是原台州府治所在地,1994年台州撤地設市後,將原椒江、路橋、黃岩設為台州市區,而臨海成了台州市託管的城市。所以台州也形成了兩個概念,一個是新台州,一個是老台州。台州巾山位於臨海目前市區的西南隅,高百餘米, 三面臨街,南瀕靈江,兩峰聳立,中垂凹谷,形似蛤幘。相傳皇華真人得道升天時墮下巾幘而成此山,山上石壁仍刻有“遺巾處”。山形東望如麒麟,西看似伏牛。峰頂雙塔差肩屹立千年,稱大小“文峰”,建於唐朝。山腰建有南山殿塔, 西有多寶塔。一磚一佛,共千餘尊,又叫“千佛塔”,一山四塔,實屬少見。山上古木參天,又寺院樓閣,古人摩崖題刻多處,素為一群遊覽之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