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格拉季昂行動(俄語:Oперация Багратион,取自於俄羅斯將軍巴格拉季昂)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於1944年對白俄羅斯發動大規模攻勢的代號,於6月22日開始實行(與3年前德國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行動同一天),蘇軍自四個方向進攻、擊潰德國中央集團軍群與收復了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併到8月渡過維斯瓦河、一直推進到東普魯士邊界的里加暫做重整。蘇軍這次的攻勢使得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及其屬下3個集團軍包括第4集團軍、第3裝甲集團軍及第9集團軍的崩潰,損失了28個陸軍師,被認為可能是德國在二戰中最大的單一敗戰。德軍在這次行動中的損失無法彌補,軍事歷史學家赫爾曼·卡根霍姿(Hermann Gackenholz)說道:“自從1944年夏季中央集團的崩潰後,德國將要在東方進行一場極為痛苦的戰爭。”這場行動結束後,蘇聯收復了大部分西部領土,也在羅馬尼亞與波蘭邊境取得立足地。
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先前已證明自己是難以對付的,這在蘇軍在火星行動中戰敗已可證明,但在1944年6月,雖然戰線已被縮短,但中央集團軍群因德國南方集團軍群在1943年夏未、秋及冬季分別於庫爾斯克會戰、解放基輔及解放克里米亞中崩潰而被暴露——稱為偉大解放戰爭第3階段,蘇沃洛夫行動是於1943年秋季令德軍從斯摩棱斯克向西後撤。
到1944年6月中,在科唐坦半島的西方盟軍與在維捷布斯克門戶的蘇聯紅軍到柏林的距離分別是超過650英里及低於750英里,因此在戰略上對第三帝國的威脅基本一樣,希特勒低估了面對中央集團軍群前面的蘇軍的威脅及將其三分之一的火炮、一半的自行火炮及百分之八十八的坦克調往南方前線,因為他估計蘇軍將在南方發起下一輪主要進攻。
該戰役被蘇聯方面描述為戰爭藝術上的勝利—因為各方面軍在行動上的完美配合及在進攻目標上如何玩弄敵軍,雖然有大量部隊參與,但蘇聯方面軍指揮官們卻避開了對手的偵察,完全混淆了主要進攻的方向,直到德軍發現時已為時已晚。
1944年3月,蘇聯國防委員會(GKO)和總參謀部開始對整個前線作一次徹底的分析,以期找到下一輪攻勢的合適地段。為此,攻勢的策劃者們必須制定出一個最大可能同時合乎軍事和政治需要的方案。西方盟國終於承諾5月在法國登入,蘇聯未來的方案必須將此考慮在內,以擬制出戰爭最後的結局:蘇聯和盟國各占領歐洲的哪些部分。
夏季攻勢最明顯的選擇同時也是德國所預期的方向,是南方,紅軍將攻入波蘭南部和巴爾幹並迫使幾個納粹的僕從國退出戰爭。但是這個方向對蘇軍而言戰線過長,並將迫使他們在大片國土尚未解放的時候就陷入巴爾幹艱苦的山地戰。
第二個選擇是從烏克蘭向西北突擊,穿過波蘭直達波羅的海。經歷此前三次攻勢後,即便是史達林本人也認識到這個宏大的計畫在指揮,控制和後勤等諸多方面超出了紅軍的能力。德軍依然強大,指望畢其功於一役是不現實的。此前的攻勢也痛苦的證明了戰前的連續進攻理論的不切實際。
最後,紅軍可以打擊他們的老對手——盤踞在白俄羅斯突出部的中央集團軍群。這個突出部位於普里皮亞特沼澤以北,沿戰線向東突出。這次攻勢如果成功,將能消滅少數幾個相對仍完整的德國集團軍,並切斷北方集團軍群的補給線和退路。在白俄羅斯的攻勢也將完成對被占國土的解放並進入波蘭,這是通往柏林最直接的道路。而且白俄羅斯的勝利將會對蘇聯在其他戰略方向上的勝利帶來積極影響。
綜上所述,把主攻方向放在白俄羅斯就幾乎是不證自明的了。事實上,這次被史達林用1812年的英雄巴格拉季昂命名的攻勢只不過是1944年夏五次攻勢中的一次。這個計畫的真正內容只限少數幾個人知道:史達林,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和他的副手安東諾夫。此外,處於後勤和操作層面的原因,這五次攻勢的時間是錯開的,從北向南依次展開:卡累利亞地峽/芬蘭,1944年6月10日;白俄羅斯(代號:巴格拉季昂),1944年6月22日;利沃夫-桑多梅日,1944年7月13日,盧布林-布列斯特,1944年7月18日;雅西-基什尼奧夫,1944年8月20日。出於同樣的原因,在白俄羅斯方向的攻勢也不是同時發動的,而是由北翼開始向南次第展開。
在制定最終戰略計畫前,蘇聯大本營重組了各方面軍並重新指派司令員。龐大的西方面軍被分成兩個便於指揮的較小的方面軍——白俄羅斯第二和第三方面軍,其他方面軍也被重組,負責的地域也重新劃分。到4月,在普里皮亞特沼澤以北共有八個方面軍,從北向南依次為:卡累利亞方面軍,列寧格勒方面軍,波羅的海第三,第二和第一方面軍,白俄羅斯第三,第二和第一方面軍,在普里皮亞特以南與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左翼相連的是明顯向西突出的烏克蘭第一方面軍,他們也將參與這次主攻。到5月中,科涅夫元帥從朱可夫手中接過烏克蘭第一方面軍,而在朱可夫之前則是已戰死的瓦圖京。同時,兩位在克里米亞表現突出的集團軍司令被提升為方面軍司令。切爾尼亞霍夫斯基上將以38歲成為最年輕的方面軍司令,1942年他是一個坦克軍軍長,而在庫爾斯克他則指揮了第60集團軍,儘管他是個猶太人——這點常常招致史達林的猜忌——切爾尼亞霍夫斯基的彪炳戰績使他同時獲得了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的推薦,他被任命為白俄羅斯第三方面軍的司令。這個方面軍位於斯摩棱斯克以西,此前此處是西方面軍司令部所在地。
彼得羅夫上將也被任命為白俄羅斯第二方面軍司令,該方面軍位於莫吉廖夫地區。不幸的是,梅赫利斯的惡劣影響在紅軍中依然存在,他使史達林相信彼得羅夫身體狀況不佳無法勝任此職,最終他被扎哈羅夫所代替——這也是一位在克里米亞表現突出的將軍。1944年晚些時候彼得羅夫被委以在南方新組建的烏克蘭第四方面軍司令一職。其他方面軍方面,身經百戰的羅科索夫斯基指揮著最為龐大的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其戰線從普里皮亞特以南的科夫爾(Kovel)一直延伸到羅加切夫-日洛賓(Rogachev-Zhlobin)地區。而巴格拉米揚則指揮著巴格拉季昂行動北翼的波羅的海第一方面軍。
方面軍司令之上則是大本營代表。他們有時會有自己的參謀人員——總參謀長華西列夫斯基元帥就帶上了一部分總參謀部人員去上任。他將協調北翼的兩個方面軍:巴格拉米揚的波羅的海第一方面軍和切爾尼亞霍夫斯基的白俄羅斯第三方面軍。副統帥朱可夫則負責協調羅科索夫斯基的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和扎哈羅夫的白俄羅斯第二方面軍,他們是此次攻勢的中路和南翼。
這種複雜的指揮結構並不意味著方面軍指揮官僅僅是大本命令的執行者。恰恰相反,對於如何摧毀中央集團軍群的爭論就一直沒有停止過。一個最基本的問題是即使在這個階段,中央集團軍群當面的紅軍仍無法形成壓倒性的數量優勢。當大本營開始策劃這次行動時,他們發現在中央集團軍群42個師85萬人當面的四個方面軍(波三,白一,二,三)只有77個蘇聯師和5個機械化軍約100萬人。為尋求足夠的數量優勢,大本營最終為中央集團軍群當面調來了5個合成集團軍,2個坦克集團軍,1個空軍集團軍,1個波蘭集團軍和11個機械化軍總共40萬人,而這一切都為了一個目的,儘可能快的消滅當面德軍。
為此史達林於5月22日—23日把幾乎全部面對中央集團軍群的指揮官都招到莫斯科開會。與會者包括安東諾夫,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羅科索夫斯基,巴格拉米揚,諾維科夫(空軍司令),還有波羅的海第一方面軍,白俄羅斯第一,第三方面軍的軍事委員會,白俄羅斯第二方面軍未包括在內,因為他們不承擔主攻角色。
首先是總參謀部陳述初步構想,主要是在明斯克以東合圍中央集團軍群主力並殲滅之。在這次深遠的鉗形攻勢中,巴格拉米揚和切爾尼亞霍夫斯基將在維帖布斯克合圍德軍,羅科索夫斯基則要試圖構建一個雙層戰術包圍圈,用兩個坦克軍合圍在普里皮亞特北部邊沿的博布魯伊斯克的德軍。對複雜機動一貫持懷疑態度的史達林這次也沒有例外,他粗暴的反對博布魯伊斯克的計畫,但羅科索夫斯基堅持己見並最終獲得通過。
這次會議達成了巴格拉季昂的最終綱要,至少是普里皮亞特以北的部分。攻勢將由集團軍級機動集群執行的兩個戰術包圍圈為先導,旨在消滅突出部德軍的南北支撐點:波羅的海第一方面軍和白俄羅斯第三方面軍將合作包圍斯摩棱斯克西北的維帖布斯克,而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則要合圍博布魯伊斯克。與此同時,近衛第5坦克集團軍和一個騎兵機械化集群(cavalry-mechanized group)將在北面的白俄羅斯第三方面軍和南面的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的一些機械化軍的配合下對明斯克實施深遠合圍。波羅的海第一方面軍將負責掩護北翼,為此將沿西德維納河岸向西進攻,穿過波羅特斯克(Polotsk)沖向東普魯士,而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的左翼隨後將從科夫爾地區出動第2坦克集團軍向維斯拉河發動一次深遠突擊。進攻的時間暫定為1944年6月15—20日。
會後10天,史達林召見科涅夫,向他解釋烏克蘭第一方面軍可以怎樣擴大巴格拉季昂的戰果。因為主要的坦克集團軍仍然集中的南部,科涅夫有著大量的機械化部隊可供調遣,他提出了另一個鉗形攻勢,這就是後來的利沃夫-桑多梅日行動。在北翼,盧特斯克(Lutsk)以西科涅夫在10公里的突破地段上集中14個步兵師,近衛第1坦克集團軍和一個騎兵機械化集群,達成突破後從利沃夫北面合圍德軍,在他戰線的中心地段,科涅夫則準備了另一個同時展開的攻勢,包括15個步兵師,1個騎兵軍,近衛第3坦克集團軍和第4坦克集團軍,突破正面比北面稍寬。
科涅夫的意圖是在利沃夫以東合圍並消滅德軍及其預備隊,然後以近衛第3坦克集團軍和第4坦克集團軍將向北突擊,沖向波蘭南部的桑多梅日(Sandomierz)附近的維斯拉河。科涅夫還準備了一個複雜的欺敵動作以使德軍相信他將從喀爾巴阡山北麓的斯坦尼斯拉夫(Stanislaw)地段發起。和羅科索夫斯基的計畫一樣,史達林拒絕接受這樣一個複雜的計畫,尤其是對利沃夫的合圍。不過他最終還是批准了科涅夫的計畫,但是明確警告元帥必須承擔失敗的後果。科涅夫的攻勢將在攻克明斯克之後,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從科夫爾地區出擊之前。
與以往行動不同,蘇軍為“巴格拉基昂”行動做了充分準備。如果敵人發現蘇軍的進攻準備,德國裝甲師和航空兵一定會立即從烏克蘭轉向白俄羅斯。叢林和沼澤地區不利於進攻,這將影響蘇聯紅軍的最後戰果。因此,戰備工作嚴格保密,軍隊的所有行動只能在夜間進行,嚴格遵守隱蔽規定,車輛行進中不開車燈,路邊設定白色標記以明確方向,貨車的尾部欄板和引擎蓋塗成白色,嚴禁超車。部隊只能在晚上10點到凌晨4點這個時間段行進,落在後面的部隊要在早晨第一縷陽光出現前,停下並隱藏起來,只有持特殊通行證的卡車和汽車才能在白天出行,而這種車輛每個集團軍都只有不到一百輛。在中途停留地上方,有執行專門任務的飛機盤旋,如果飛行員發現己方部隊的位置,便用信號旗提醒下方的地面部隊,他們得位置可以從空中偵察到,督促指揮官必須採取措施,改進偽裝。在蘇聯軍隊內部,嚴格恪守保密規定,前線行動計畫只有兩到三人參與籌劃,由前線指揮官親自手繪。然後報告給最高統帥部。
蘇聯紅軍進入臨時無線電靜默。德國歷史學家辛策後來寫道:俄羅斯人一反常態,這個時候,他們得無線電徹底沉寂了。與此同時,蘇聯士兵正準備穿過沼澤地區踏上進攻路。步兵們忙於學習游泳,在沼澤中行走和掉進河裡的逃生方法,以及如何在叢林裡辨別方向。他們製作了專門的雪橇,木筏和船用於運送機關槍,迫擊炮和輕型火炮等。他們將灌木叢的樹幹和粗樹枝捆起來墊在地面,工兵和坦克兵用它們建造了坦克在沼澤中行進的特殊道路。鐵路運輸的範圍也急劇擴大。根據蘇聯統帥部的命令,分5個批次運輸彈藥,而僅一批彈藥就要裝滿整整1300節車廂。所有需要運送到白俄羅斯的物資,包括40萬噸彈藥,30萬噸燃料以及五十多萬噸食物和糧草。為此,每天開赴前線的火車達一百多列。如此大規模的進攻準備,不可能完全逃過敵人的眼睛,但是納粹德軍指揮部完全沒有意識到蘇聯的進攻計畫,德國中央集團軍指揮官陸軍元帥布施在蘇聯進攻開始前三天去度假了。與此同時,他的百萬軍團成為蘇聯四個方面軍的進攻目標,蘇軍共有240萬兵力,52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5300架飛機。
在“巴格拉基昂”行動的前期準備階段,蘇聯工兵承擔了一項特殊的任務,由於各自的防禦需要,蘇德雙方曾在兩國的防禦陣地交界處部署了大片雷區。因此,蘇聯工兵需要在進攻開始前的最後兩個晚上將曾經埋下的地雷取走。不管什麼類型的地雷,關鍵要素都是引信,一旦壓在上面就會引發爆炸。排雷的第一步是探測地雷排出引信,從土裡取出已經沒有傷害力的地雷並把它放到安全的地方。但是如果德軍發現蘇聯工兵的舉動,蘇聯統帥部的計畫就將泄露。因為在自己的陣地前面清雷只能表明一個意思,準備進攻。因此,蘇聯工兵沒有把地雷從地里取走,他們只是拔掉了引信。而最困難的是拆除在春季埋下的地雷絆網,即便是稍微碰一下,露出地面的引信都會引爆地雷。夏天長出的草嚴嚴實實地蓋住了緊繃的引信。在夜色的掩護下,蘇聯士兵只能匍匐向前,摸索著,不放過每一寸土地。先摸到絆網然後再找到地雷,在排雷過程中,小小的疏忽就會引起爆炸致工兵於死地,更嚴重的是泄露所有秘密的策劃,交戰雙方都會在雷區為己方坦克和步兵預留一些專用通道。但是,戰鬥打響後冒著煙的受損坦克往往會偏離道路闖進沒有被去掉引信的雷區而被炸毀。趁著夏日的夜色,短短的兩個晚上,蘇軍工兵就拆除了34000枚地雷引信,只剩下德軍陣地的前,後方雷區仍阻礙著蘇聯的進攻,這是蘇軍新的掃雷坦克要應對的挑戰。
1944年5月31日大本營下達了關於巴格拉季昂行動的基本指示。與此前幾次攻勢不同的是,該計畫把各方面軍限制在可實現的目標上,最初的目標是明斯克以西,據出發地域不超過150公里。而在實際進攻中,巴格拉季昂的巨大成功使蘇軍指揮官放鬆了警惕,他們不得不在戰鬥中修改計畫以將更深遠的目標包括進來。
這個計畫包含了大量後勤物資的集中以及部隊沿前線大規模的橫向秘密調動。這些部隊包括:近衛第6和近衛第11集團軍被調到波羅的海第一方面軍的地段,近衛第5坦克集團軍和近衛第8集團軍從摩爾達維亞調到白俄羅斯南部,近衛第2坦克集團軍從羅馬尼亞邊境調到科夫爾地區。在1944年5月和6月間,後勤部長赫魯廖夫(Khrulov)不斷的接到來自史達林,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的命令要他加快鐵路運輸。所有這些都必須在嚴格保密的情況下進行,以保證對德軍的戰略欺騙——主攻方向仍在南翼——可以成功。蘇軍無法在原定時間內完成調度,最後幾乎是巧合,巴格拉季昂的進攻事件被推遲到6月22日,中央集團軍群侵入蘇聯的三周年紀念日。
到1944年6月20日為止,參加巴格拉季昂戰役中的四個方面軍,除開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的左翼,共有14個合成集團軍,1個坦克集團軍,4個空軍集團軍,118個步兵師和兩個步兵旅(編成40個步兵軍),7個築壘地域,2個騎兵軍(轄6個騎兵師)和大量支援火炮部隊,總數達到1,254,300人,407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24,363門火炮,5,327架飛機,另有1007架飛機將執行遠距作戰任務。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的左翼有416,000人,1,748輛坦克和自行火炮,8,335門火炮和迫擊炮,1,456架飛機,包括5個合成集團軍,1個坦克集團軍,1個空軍集團軍,36個步兵師(編成11個步兵軍),2個騎兵軍,4個坦克和機械化軍。
在白俄羅斯方向正緊鑼密鼓為主攻作準備的時候,戈沃羅夫的列寧格勒方面軍和梅利茨科夫的卡累利亞方面軍開始進攻芬蘭人,拉開了1944年夏季攻勢的大幕。從1941年冬開始列寧格勒附近的展現就已穩定下來,德軍在城下受阻,芬軍在奪回1940年失去的領土後也消極怠工。儘管史達林很高興看到芬蘭的避戰,但他仍在卡累利亞方向留下大量部隊以防芬蘭改變主意。1944年中史達林決定結束與芬蘭的戰爭,重奪失去的領土,然後就可以將北方寶貴的兵力解放出來投入其他方向了。
夏季攻勢的第一步是卡累利亞行動,旨在迫使芬蘭退出戰爭,並將德軍的注意力從南方引開,芬蘭的退出也會使德國在政治上陷入窘境。大本營命令列寧格勒方面軍和卡累利亞方面軍占領卡累洛-芬蘭地峽和列寧格勒北面和西北面廣大的卡累利亞地區。在波羅的海艦隊的支援下,戈沃羅夫的方面軍受命在1944年6月10日開始進攻,並要在10天被占領維堡(Vyborg),而梅列茨科夫將在1944年6月21日開始向拉多加湖以北進攻。
蘇軍指揮官清楚地記得1939年和1940年他們突破曼納海姆防線時的艱辛。為避免重蹈冬季戰爭的覆轍,計畫制定的很小心,並在進攻開始前蘇軍就建立起了數量上的優勢。戈沃羅夫的攻勢如期展開,至6月21日第21集團軍的左翼攻克了維堡,此時芬蘭就德國派遣援軍的骯髒談判仍在緊張進行。戈沃羅夫從海上將第59集團軍運到維堡進行增援。同日,梅列茨科夫的獨立第7集團軍從斯維里河(Svir)的陣地出發向卡累利亞中部發起進攻。蘇軍在拉多加湖南北兩側的攻勢最終迫使芬蘭在1944年9月求和,儘管德國的援軍已經趕到,芬蘭仍難逃一敗。很快,在白俄羅斯的主攻使卡累利亞的勝利看起來像一個插曲。戈沃羅夫和梅列茨科夫被晉升為蘇聯元帥,以表彰對芬蘭的勝利。
芬蘭戰役將德軍的注意力進一步從中央集團軍群方向上引開。事實上一個有組織的戰略欺騙戰役顯示出蘇軍的主攻方向在南北兩翼。中央集團軍群方向只會有有限的進攻。波羅的海第三方面軍在北方,烏克蘭第二,第三方面軍在羅馬尼亞邊境上進行了虛假的兵力集結,進入5月後更是動作不斷。這些動作非常成功,直至白俄羅斯攻勢開始的那天,德軍情報部門還認為第2坦克集團軍、近衛第5坦克集團軍、近衛第5和近衛第8集團軍仍部署在北烏克蘭集團軍群當面。
蘇聯的欺騙計畫正好利用了德國對其南北兩翼盟友的擔心。萊因哈特·蓋倫(Reinhard Gehlen)上校,著名的東線外軍處處長在5、6月間不斷預測蘇軍的攻勢將從南北兩翼展開。與此同時,德國的戰略注意力也被英美在義大利的行動以及在法國可能的登入吸引開去,而德國空軍則繼續將國土防空置於東線的戰術需求之上。
各級德國情報官對蘇軍部署在前線的步兵和炮兵有著相當準確的了解,但對後方的戰役戰略部隊卻知之甚少。德軍空中力量的持續下降和蘇軍欺騙行動中嚴厲的紀律使空中偵察長期無所作為。而蘇軍在前線大片地段的無線電靜默使監聽無法進行。所有這些最後導致了德軍情報官沒能知道3個合成集團軍,1個坦克集團軍和幾個機械化軍已來到中央集團軍群當面。此外巴格拉季昂行動的推遲使最出色的情報分析專家也難以預測到準確的進攻時間。
中央集團軍群許多軍級以下的指揮官和他們的情報人員認為蘇軍會發動進攻,但是上層卻認為他們的擔心誇大其詞而充耳不聞。在巴格拉季昂開始前一周,第12步兵師的一個營長向正在巡視的第39裝甲軍軍長馬丁內克(Martinek)將軍描述了這種威脅,將軍完全同意他的說法,但卻用一句諺語來回答這位營長“上帝總是首先懲罰那些熟視無睹的人”。德軍高層直到1944年6月25日才認清巴格拉季昂的威脅,此時攻勢已開始整整3天了!由於如此視而不見,中央集團軍群在蘇軍進攻的時候比一個空殼好不了多少。5月底,希特勒斷然拒絕中央集團軍群的任何部隊後撤至第聶伯河和別列其納河(Berezina River)後面。由於對南方蘇軍可能的攻勢念念不忘,陸軍司令部(OKH)將第56裝甲軍轉隸給北烏克蘭集團軍群,布施元帥原本的不多的反擊力量再次被削弱。中央集團軍群只剩博布魯伊斯克以西的第20裝甲師作為預備隊,即便是這個師也是更多的聽命於OKH而不是集團軍群。
一個典型的六營制的德國步兵師要防禦32公里寬的地段,前線步兵營之間的廣大空隙只有一些觀察哨和巡邏隊。大多數情況下德軍指揮官會再由路障、壕溝和地堡組成的第一道防線後幾百米處再構建一條防線,而師一級則在前線後4—6公里處構築一條粗糙的防線,此後就再無任何防禦力量。無論哪一級部隊的預備隊和反擊力量都嚴重缺乏。此外德軍那種允許局部後撤以便發動反擊的防禦傳統也被禁止。大量的部隊被游擊隊困在後方執行清剿任務,這些行動儘管沉重打擊了游擊隊卻始終無法徹底消滅他們。
由於蘇軍進攻交錯開始的特點,雙方對巴格拉季昂的開始時間說法並不相同。1944年6月19日和20日夜間,殘存的游擊隊對中央集團軍群後方地區的鐵路交匯點、橋樑以及其他重要交通運輸目標發起了一波襲擊。儘管很多襲擊被德軍粉碎,但仍有超過一千個交通節點被破壞,使德軍無法進行撤退、補給和調動。
6月21日和22日夜間,蘇軍猛烈轟炸了德軍後方地區,同時偵察營開始進入布防稀疏的德軍前沿一點點拔除障礙。真正的主攻在23日開始。由於偵察部隊的努力,蘇軍並沒有進行長時間的炮火準備。組織良好的進攻部隊由坦克自行火炮和步兵組成,得到炮兵和空軍的支援。裝著犁的工兵坦克作為先導在雷場中為後續部隊開闢道路。晚上,探照燈和照明彈令德軍睜不開眼,繼續引導蘇軍的推進。
德軍團屬反坦克連裝備的50mm反坦克炮對T-34以及更重型的坦克的前裝甲基本無能為力。因此德軍步兵用反坦克地雷、炸藥包、鐵拳以及其他類似的近程武器來打擊敵人。絕大多數蘇軍指揮官都會繞開孤立的德軍據點繼續向後方突擊。
1944年6月24日晚些時候,維帖布斯克地區,阿法納西·帕夫蘭季耶維奇·別洛博羅多夫(A.P.Beloborodov)中將的第43集團軍的一個戰鬥群橫掃已徹底崩潰的E集群(Corps Group E)殘部並奪取了城西西德維納河上的渡口。到6月25日日中,他們已和伊萬·伊里奇·柳德尼科夫(I.I.Liudnikov)中將的第39集團軍的前鋒建立聯繫,切斷了駐守在維帖布斯克的德第53集團軍的退路。伊萬·米哈伊洛維奇·奇斯佳科夫(I.M.Chistiako)中將的近衛第6集團軍在瓦西里·瓦西里耶維奇·布特科夫(V.V.Butkov)的第1坦克軍的支援下,向西追擊逃往波洛茨克(Polotsk)的德第3裝甲軍餘部。
在南翼,羅科索夫斯基在1944年6月24日開始進攻。他的前鋒各師從沼澤地中奇蹟般的出現撲向驚詫不已的德軍。前導工兵部隊的努力使他的部隊得以在德軍沒有覺察的情況下沿普季奇河(Ptich)東岸構建了穿越沼澤的木質堤道。當德軍防禦被步兵壓制後,羅科索夫斯基立刻投入了他的坦克部隊穿過沼澤邊上的道路沖向德軍後方。到6月25日日中,米哈伊爾·費多羅維奇·帕諾夫(M.F.Panov)中將的近衛第1坦克軍已經突進超過40公里,從南方逼近博布魯伊斯克,緊隨其後的是伊薩·亞歷山德羅維奇·普利耶夫(I.A.Pliev)中將的騎兵機械化集群,他們正準備轉向西方的斯盧茨克(Slutsk)。德第20裝甲師由於無法確定主攻到底是來自東面的羅加喬夫(Rogachev)還是南面的博布魯伊斯克,在自相矛盾的命令下來回徒勞的行軍,白白浪費了兩天時間。6月26日,鮑里斯·謝爾蓋耶維奇·巴哈羅夫(B.S.Bakharov)中將的第9坦克軍擺脫了德軍在羅加喬夫以西的糾纏,撲向博布魯伊斯克以南的別列茲納河上的渡口,近衛第1坦克軍則從河的西岸占領渡口。
蘇軍裝甲部隊的閃電攻勢在第65、第48和第3集團軍大量部隊的配合下,將德第35步兵軍、41裝甲軍一部和第20裝甲師裝進了博布魯伊斯克及其東南地域的口袋中。試圖逃出升天的潰兵在擁擠的鐵路節點季托夫卡(Titovka)被蘇聯空軍無情的消滅了,只有最堅韌和最幸運的人才能僥倖逃脫這場屠殺而向西北逃離該城。當然,能夠逃脫的一部分原因是蘇軍指揮官開始催促部隊繼續向西和西北方向的明斯克前進。
在蘇軍對奧爾沙(Orsha)和莫吉廖夫的進攻中,剛開始德軍的遭遇要比其他地方稍好一點。伊萬·吉洪諾維奇·格里申(I.T.Grishin)中將的第49集團軍對德第39裝甲軍和第12步兵軍地結合部發動了一次規模不大的進攻。由於缺乏裝甲部隊,格里申用一支搭載步兵的獨立坦克旅作為突擊部隊的核心。不斷傳來的壞訊息使德第4集團軍開始緩緩退向第聶伯河畔的莫吉廖夫。到1944年6月27日格里申的部隊從城的南北兩側渡過了第聶伯河。絕望的守軍企圖撤向同樣處在蘇軍威脅之下的明斯克。但是希特勒命令莫吉廖夫必須戰至最後一人。有一部分部隊執行了這個命令,更多的人則繼續撤退。那些向西逃竄的部隊經歷了維帖布斯克和博布魯伊斯克城下一樣的苦難,當他們逃出莫吉廖夫的戰術包圍圈後卻最終落入更大的明斯克戰略包圍圈。
無論德軍在何處陷入包圍,希特勒毫無例外的下令城市必須要塞化並戰鬥至最後一人。大多數情況下這些城市裡都是連地窖都沒有的木頭房子,在這樣的城市裡根本不可能進行有效的防禦。戰爭到了這個階段,有經驗的德軍團級以下軍官已經學會避免進駐任何有可能被宣布成為要塞的城鎮,如果碰巧進入這種無法防守的城市,他們會傾盡全力離開那裡。比如在1944年6月27日,第12步兵師、幾千支援部隊和數百名傷兵被困在莫吉廖夫,該師派出兩個營的兵力進行突圍,竟奇蹟般的逃過別列茲納河並回到明斯克西南涅曼河(Neman River)沿岸的德軍防線。
至6月27日,德軍防線上已被撕開兩個大口子:一個在北邊第3裝甲集團軍和第4集團軍之間;另一個在南邊第4集團軍和陷入困境的第9集團軍之間。羅特米斯特羅夫(Rotmistrov)的近衛第5坦克集團軍的兩個坦克軍、維克多·季莫費耶維奇·奧布霍夫(V.T.Obukhov)中將的獨立近衛第3機械化軍通過第一個缺口向前突擊,坦克縱隊沿平行的道路前進以期找到別列茲納河上可使用的渡口。普利耶夫(Pliev)的騎兵機械化集群則衝進了南邊的口子,渡過普季奇河突向斯盧茨克,並於29日日中占領該城。
陸軍總司令部(OKH)對面臨的威脅反應遲鈍,只是通過鐵路和公路調來少量的機械化部隊。在鮑里索夫(Borisov)下火車的第5裝甲師連同一些只有輕武器的後方警備部隊試圖封閉第3裝甲集團軍和第4集團軍之間的缺口,但是他們所能做的只不過是埋伏在樹林或者村莊裡近距離伏擊蘇軍的先頭部隊。這種戰術只能遲滯蘇軍幾個小時,一旦蘇軍指揮官找到其他道路他們就會繞開防守繼續前進。然而,羅特米斯特羅夫和其他蘇軍坦克指揮官將會認識到白俄羅斯的坦克戰與在烏克蘭草原上的戰鬥有極大的不同,坦克的損失也會高的多。
1944年7月2日,德軍在明斯克及周邊地區只有少數幾個不滿員的團。解放明斯克是蘇軍先遣部隊和坦克軍利用突破擴大戰果的一個經典戰例。大體上來說,整個德軍防線上的要點還沒來得及布防就被快速突進的蘇軍先遣部隊穿過城市時占領了。在明斯克北側,近衛第5坦克集團軍的第29坦克軍繞過城市,在搜尋德軍反擊力量的同時奪取了斯維斯洛奇河(Svisloch)上的一個渡口,與此同時近衛第3坦克軍於7月3日攻入城市的西北角,阿列克謝·謝苗諾維奇·布爾傑伊內(A.S.Burdeinyi)少將的近衛第2坦克軍所轄的奧列格·亞歷山德羅維奇·洛西克(O.A.Losik)上校的近衛第4坦克旅則肅清了東北方向。蘇軍只用了一個上午就控制了明斯克。7月3日下午,近衛第1坦克軍的先頭部隊從南方趕到完成了對城市的占領。緊隨其後的是分別從東南東北兩個方向趕來的第3集團軍和第31集團軍的步兵部隊。就這樣,在機械化部隊攻占明斯克的同時,步兵就已建立起了內層包圍圈,而被繞過的德第4集團軍仍駐守在明斯克以東。整個過程完成的天衣無縫,毫無停頓。
在南方,絕望的博布魯伊斯克守軍的殘部在兩個蘇軍坦克軍封閉包圍圈後仍不斷試圖突圍。德國資料承認蘇軍在這裡包圍了第9集團軍的70,000人。正如給北邊第5裝甲師的命令一樣,OKH派出第12裝甲師來挽救這裡的局勢。1944年6月27日接到命令後該師開始在距博布魯伊斯克50公里的奧西波維奇(Osipovichi)地區下火車。當第9集團軍參謀長見到該師部隊時,只說了一句極具諷刺意味的話“很高興見到你們,第9集團軍已經不存在了!”。儘管第12裝甲師的一個戰鬥群在1944年6月30日的堅決反擊從博布魯伊斯克救出了10,000名丟棄武器的德軍,但是第9集團軍被殲這個說法還是基本正確的,剩下的60,000人在蘇聯空軍猛烈轟炸下投降了。在戰役開始時德第6航空隊在這一地區只有45架戰鬥機。由於缺乏油料和飛機,在強大的蘇聯空軍面前他們什麼忙也幫不上。
更糟糕的還在後頭,1944年6月27日,希特勒簽發了第8號戰役指令(Operations Order No.8),這又是一個堅守令,要求已被圍的部隊去重建一條完整的前線。德軍指揮官不斷要求允許後撤或者行動自由,但毫無例外的被駁回,當希特勒允許撤退時一切都已經太晚了。最後第53步兵軍(53rd Army Corps,這個到底是軍還是集團軍?)在維帖布斯克投降了。一個巨大的包圍圈在明斯克以東套住了第4集團軍大部。
1944年7月3日,當近衛第5坦克集團軍在明斯克以西重新集結時,奧布霍夫(Obukhov)的騎兵機械化集群(近衛第3機械化軍和近衛第3騎兵軍)開始對莫羅傑奇諾(Molodechno)的守軍德第5裝甲師和第39裝甲軍餘部發起進攻,更南一點,普利耶夫(Pliev)的騎兵機械化集群則向巴羅諾維奇(Baranovichi)攻擊前進。德軍派出了第7裝甲師增援北邊,第4裝甲師增援南邊。援軍的到來使德軍的抵抗愈加激烈。然而7月5日羅特米斯特羅夫的近衛第5坦克集團軍終於加入了對維爾紐斯方向的進攻。到1944年7月8日,白俄羅斯第三方面軍、近衛第5坦克集團軍和近衛第11集團軍包圍了維爾紐斯的德軍,並展開消滅守軍和粉碎德軍突圍企圖的戰鬥,同時繼續向涅曼河岸進軍。在羅特米斯特羅夫的坦克的支援下,維爾紐斯殘酷的巷戰一直持續到1944年7月13日。
當天新到達的德第6裝甲師的一個戰鬥群突入蘇軍防線達30公里並救出一部分維爾紐斯守軍,這是德軍的又一個英雄事跡。但是與此同時蘇軍已到達城市西南的涅曼河畔。北方,巴格拉米揚的波羅的海第一方面軍在攻占波洛茨克(Polotsk)後加入了友鄰波羅的海第二方面軍的攻勢,兩軍沿西德維納河兩岸向西北方向一路狂奔。新從烏克蘭和克里米亞調來的近衛第2集團軍和第5集團軍令巴格拉米揚的攻勢更加兇猛,嚴重威脅了原本就被削弱了的中央集團軍群北翼的退路。蘇軍在這個軸線上戰鬥的焦點是向考納斯(Kaunus)和里加的突擊以及向波羅的海海岸的突擊,這個攻勢使中央集團軍群和北方集團軍群之間的聯繫有被切斷的危險。
在維爾紐斯失守的同時,德軍也丟掉了利達(Lida)和巴羅諾維奇。這是與南方聯繫的重要節點。蘇第50和第49集團軍在壓縮了明斯克包圍圈後重新加入到方面軍的攻勢中來,而波羅的海第二方面軍和波羅的海第一方面軍分別把注意力放在了攻占德軍更深遠後方的格羅德諾(Grodno)和比亞韋斯托克。一周之內,當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左翼在科夫爾投入戰鬥後,在南部白俄羅斯的突擊已經演變成沖向波蘭邊境、維斯拉河和納雷夫河(Narow)一線更大規模的戰役。
6月22日至7月4日的12天內,中央集團軍群就損失了25個師超過300,000人,在接下來的幾周內它又損失了100,000人。蘇軍的腳步在7月底終於慢下來了,裝甲矛頭疲憊不堪而且戰損嚴重。在持續三周的戰鬥和行軍中損失的坦克使大多數坦克部隊不得不停下來休整和等待補充。近衛第5坦克集團軍的損失尤其嚴重,羅特米斯特羅夫很快就被解除職務並被任命為蘇聯裝甲坦克和機械化兵副司令(Chief of Soviet Armored and Mechanized Forces),表面上看來這次調動是因為他竟使部隊遭受如此重大的損失。瓦西里·季莫費耶維奇·沃利斯基(V.T.Volsky)中將接管了羅特米斯特羅夫的集團軍。緩慢下來的蘇軍攻勢並沒有給德軍帶了什麼好處。在開始一連串災難性的失利後,北烏克蘭集團軍群司令莫德爾元帥接過了中央集團軍群指揮權,這樣他就可以協調殘餘部隊的部署以期在西面某處重建一條新的防線,為此他已經把幾個新銳裝甲師從烏克蘭調到白俄羅斯。但是很快他原來在利沃夫和科夫爾的前線就給他帶來新的麻煩,蘇軍新的攻勢使那裡陷入火海和毀滅之中,並很快與其他戰鬥融為一體,狂暴的戰鬥席捲了從波羅的海到喀爾巴阡山的整條戰線。
6月28日,大本營命令全部四個方面軍一起發起進攻。7月13日,科涅夫的烏克蘭第一方面軍加入到進攻中來,他把在普里皮亞特以南的利沃夫-桑多梅日(L’vov-Sandomierz)行動提前以充分利用德軍在白俄羅斯的潰敗局面。
根據計畫,大本營命令科涅夫消滅盤踞在利沃夫和Rava-Russkaia地區的德北烏克蘭集團軍群的部隊,為此科涅夫將同時向利沃夫的東北和東面發起突擊。在北面,從南方秘密調來的卡圖科夫上將的第1近衛坦克集團軍連同V.K.Baranov中將的騎兵機械化集群(第1近衛騎兵軍和第25坦克軍)將從Lutsk地區沿Styr河向西南方的Rava-Russkaia和利沃夫以西地區突擊,與此同時P.S.Rybalko上將的第3近衛坦克集團軍、D.D.Leliushenko上將的第4坦克集團軍和S.V.Solokov中將的騎兵機械化集群將通過第38和第60集團軍打開的缺口從東面沖向利沃夫。為了欺騙德軍,科涅夫對南面的Stanislaw地區精心策劃了一次佯攻。由於部隊出色完成了大規模的秘密調動,科涅夫獲得了對德軍防線壓倒性的數量優勢。
當北面的第3近衛集團軍和第13集團軍的偵察部隊發現德軍前沿陣地無人防守時,科涅夫於7月13日發起了進攻。前鋒各營和主力同時加入了攻勢,到日終時已突入德軍防線15公里。翌日,Solokov的騎兵機械化集群在卡圖科夫的坦克集團軍的跟隨下衝進了德軍防線的缺口。卡圖科夫將他一貫使用的前鋒第1近衛坦克旅用於欺騙德軍,使對手無法判斷出他的主力將在那裡投入戰鬥、,而集團軍主力則可以更有效的對付德軍部署在北面的戰役預備隊——第16和第17裝甲師。後來第16裝甲師得以脫離接觸,向西長距離的側翼機動並及時趕到利沃夫並將入到城防中去。
當卡圖科夫在北翼向德軍防線的縱深突擊時,Konev正對利沃夫的合成集團軍卻無法為Rybalko和Leliushenko的坦克部隊打開缺口。第38集團軍的攻勢在德軍防線前舉步維艱,而第60集團軍僅僅在Koltov以東打開一個小缺口。Konev面對這種形勢應對迅速,他命令Rybalko和Leliushenko依次通過第60集團軍打開的狹窄走廊向前突擊,同時還投入了第31坦克軍和第4近衛坦克軍來支撐突破口。與此同時Solokov的騎兵機械化集群沿第1近衛坦克集團軍的路線向北旋轉,沖向維斯拉河。
7月14日晨,超過10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進入了Koltov的突破口。儘管德第8和第1裝甲師為封閉缺口發起了孤注一擲的反擊,這股裝甲洪流仍然成功穿越了德軍防線。7月18日第3近衛坦克集團軍的先頭部隊在利沃夫東北和Solokov的先頭縱隊建立了聯繫,將德第13步兵軍裝進在Brody的口袋中。隨後,在步兵壓縮檔圍圈的同時,第60集團軍在P.P.Pluboiarov中將的第4近衛坦克軍的支援下粉碎了德第1和第8裝甲師的突圍。第3近衛集團軍和第4坦克集團軍則從北面和南面包圍了利沃夫。在利沃夫的接近地戰鬥異常激烈,德第16步兵軍和第3裝甲軍在這裡擋住了蘇軍的攻勢。
最後德軍在利沃夫的防線還是被第1近衛坦克集團軍和Solokov的騎兵機械化集群向德軍深遠後方的維斯拉河的突擊所瓦解了。7月23日,卡圖科夫的集團軍接近Peremyshl’,切斷了德軍和利沃夫的聯繫。科涅夫命令Rybalko向西旋轉協助卡圖科夫切斷德軍聯繫。7月27日當Solokov的先頭部隊離維斯拉河還有20公里時,德軍放棄了利沃夫。科涅夫立刻命令卡圖科夫和Rybalko轉向維斯拉河,而德軍則竭力重新部署從利沃夫地區撤下的部隊以應對新的威脅。當Leliushenko的第4坦克集團軍和Baranov的騎兵機械化集群在南方擊退德軍的反擊後,第1近衛坦克集團軍和第3近衛坦克集團軍向西北的維斯拉河展開了賽跑。7月29和30日,卡圖科夫的先頭部隊在N.P.Pukhov中將的第13集團軍的摩托化部隊配合下在桑多梅日以南占領了維斯拉河上幾個橋頭堡,幾天內,這兩個集團軍的其他部隊和Rybalko的第3近衛坦克集團軍也趕到了。
為爭奪這些橋頭堡雙方展開了長時間的激戰。在接下來的一個月里,德軍把從匈牙利調來的預備隊和從利沃夫撤下的部隊編成第59,第3和第48裝甲軍,反覆向蘇軍橋頭堡發動猛攻。南方德第24裝甲軍也向蘇軍在維斯拉河東岸的南翼發起進攻。激烈的戰鬥最終證明了德軍中的一句傳言——蘇軍的橋頭堡一旦建立就無法被撼動。
莫德爾元帥的挑戰才剛剛開始。就在明斯克陷落和蘇軍沿利沃夫一線展開進攻的時候,他又面臨了在科夫爾-盧布林一線被切斷的危險。7月18日,羅科索夫斯基的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左翼加入了攻勢,在7月9日和10日為將德軍注意力從利沃夫引開的佯攻取得成效和科涅夫取得初步成功後,羅科索夫斯基的各集團軍投入了進攻。
7月18日,N.I.Gusev中將的第47集團軍和崔可夫上將的第8近衛集團軍撕開了德軍防線。至7月21日他們已進抵西布格河(Western Bug River)。7月22日,S.I.Bogdanov中將的第2坦克集團軍開始了向盧布林和維斯拉河的突擊,與此同時第11坦克集團軍和第2近衛騎兵軍向西北的Siedlce的突擊以切斷駐守在布列斯特和Bialystok的中央集團軍群部隊的退路。
儘管Bogdanov在7月23日進攻盧布林的戰鬥中負傷並被A.I.Radzievsky少將接替,但蘇軍的推進速度不減。7月25日,第8近衛集團軍和第2坦克軍已來到維斯拉河邊。崔可夫的集團軍在Magnuszew附近占領了一個橋頭堡,V.Ia.Kolpakchi中將的第69集團軍則在Pulawy附近占領了另一個橋頭堡。大本營命令Radzievsky的集團軍轉向北面的華沙以切斷整箇中央集團軍群的退路。
7月28日,Radzievsky齊頭並進的3個軍在華沙東南遭遇了德第73步兵師和戈林裝甲師。為奪取從東面進入華沙的道路的Radzievsky和為守住這條道路以及華沙的德軍展開了賽跑。離Radzievsky最近的蘇軍是第47集團軍、第11坦克軍和第2近衛騎兵軍。此時正進攻東面50公里處的Siedlce。Radzievsky派出了第8近衛坦克軍和第3坦克軍轉向華沙東北試圖包抄德軍左翼,第16坦克軍則繼續從東南方向向華沙城區推進。
儘管A.F.Popov中將的第8近衛坦克軍成功進抵華沙城東僅20公里處,但N.D.Vedeneev少將的第3坦克軍卻陷入了莫德爾指揮的一連串成功的裝甲反擊中。從7月30日開始,戈林師和第19裝甲師在華沙東北15公里的Wolomin以北向這個已經走得太遠的坦克軍發起反擊。第3坦克軍頂住了頭三天的攻勢,8月2日和3日,德第4裝甲師和黨衛軍維京師也投入了反擊。在接下來3天的苦戰中,第3坦克軍損失嚴重,第8近衛坦克軍也承受著巨大壓力。到8月5日,第47集團軍的部隊到達這一地區。第2坦克集團軍後撤休整。第47集團軍的3個步兵軍建立了一條80公里長的防線,從華沙以南到Siedlce,已無力向華沙或者Narew河發起新的進攻。德軍與中央集團軍群的聯繫遭到破壞但尚未中斷。
8月1日,Tadeusz Bor-Komorowski將軍的波蘭救國軍(Polish Home Army)在華沙起義。儘管起義軍占領了大部分城區,但他們未能占領維斯拉河上的四座橋樑和東部郊區。波蘭救國軍在華沙苦戰兩個月後被鎮壓了,其間幾乎沒有得到蘇聯的幫助。8月中旬,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正致力於保住遭受德軍猛烈反擊的Magnuszew橋頭堡,並試圖渡過布格河奪取Narew河上的渡口。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蘇軍都更多地考慮為將來的進攻奪取合適的出發陣地而不是幫助波蘭起義者。
第47集團軍的主力一直留在華沙正面,直到8月20日Z.M.Berling中將的波蘭第1集團軍趕到。蘇軍最終在9月3日渡過布格河並在第二天逼近Narew河,9月6日開始爭奪Narew河上橋頭堡的戰鬥。9月13日,第47集團軍進入華沙東部郊區的Praga,三天后兩個波蘭師向維斯拉河對岸發起進攻但進展甚微,9月23日被迫撤回。
蘇軍一直都很真誠的希望幫助波蘭起義者。事實上,至少到9月中,這一地區德軍的抵抗都強大到足以抵擋任何蘇軍攻勢。如果蘇軍要進攻華沙就要重新調整南方Magnuszew的進攻方向——或者更現實一點的是北面布格河和Narew河一線——以集中足夠的兵力向華沙突擊。即使蘇軍衝進華沙,肅清守軍的代價將是高昂的,而且華沙並不適合作為下一波進攻的出發點。
拋開軍事方面的因素,從政治上來說,毫無疑問史達林並不急於去幫助Bor-Komorowski。波蘭起義者是對英美支持的波蘭流亡政府效忠的,讓波蘭人和德國人去廝殺顯然在政治上要更便利一些。蘇聯-波蘭聯軍在9月10日和9月16—17日有限的衝進華沙的努力只不過鼓勵了起義者繼續戰鬥。直到9月中,史達林才同意美國空軍利用蘇在線上場為起義者空投物資,而此時波蘭人手中的地盤已經縮小到無法從空投中獲得什麼幫助了。經過兩個月的英勇戰鬥,波蘭人與10月2日投降。又過了3個月,蘇軍才積累到足夠的力量從維斯拉河橋頭堡出擊。
巴格拉季昂行動連同利沃夫-桑多梅日和盧布林-布列斯特行動一起使紅軍渡過涅曼河進抵東普魯士邊境,並在波蘭中北部渡過了維斯拉河和Narew河。德軍只在華沙和拉脫維亞成功的反擊了紅軍,而這更多的也是因為戰線過長造成的後勤困難而不是因為德軍力量的強大。超過30個德國師被殲,餘下的師也遭受重創。德國最大的中央集團軍群所剩無幾,南烏克蘭集團軍被重創,蘇軍機械化部隊推進超過300公里。紅軍已來到第三帝國的邊境了。
在這兩個月間德國人力資源的損失是驚人的。中央集團軍群損失了接近450,000人,儘管從兩翼獲得了增援,仍從888,000人下降到445,000人。其他集團軍群也損失了100,000人。然而希特勒卻被戰線的縮短所鼓舞。7月7日,他下令組建15個新的裝甲擲彈師和10個裝甲旅。一那些被消滅的師殘部為核心建立起的這些師吸收了全部本該在7月和8月補充給東線的新兵,另外還有45,000名醫院康復的傷兵。不顧東線隊新師和新裝備的渴求,國防軍將這些師投入西線,以在6,7月間能夠將盟軍限制在諾曼第灘頭附近。
巴格拉季昂的成功不是沒有代價的,參加白俄羅斯和盧布林-布列斯特戰役的2,331,000部隊中有178,507人陣亡或失蹤,587,308人負傷;此外在戰鬥或運輸中損失了2,957輛坦克和自行火炮,2,447門火炮。在利沃夫-桑多梅日戰役中,蘇軍又65,001人陣亡或失蹤,224,295人受傷,損失了1,269輛坦克和自行火炮,1,832門火炮。
儘管遭受了以上損失,蘇聯在東線的人數仍從1944年3月12日的6,394,500人(另有727,000人在醫院裡)上升到秋天的接近6,500,000人;此間德軍的人數從6月1日的3,460,000(另有僕從國550,000人)下降到8月1日的1,996,000(另有僕從國774,000),9月1日為2,042,000(另有僕從國271,000),11月1日為2,030,000(另有僕從國190,000)。蘇軍的裝甲力量從1944年6月1日的7,753輛坦克和自行火炮上升到1945年1月1日的8300輛。德軍則從6月1日的2,608輛上升到8月1日的3,658輛,11月1日的3700輛。從1944年6月1日到1945年1月1日,蘇軍炮兵從100,000門火炮和迫擊炮上升到114,600門,德軍則從6月1日的7,080門下降到8月1日的5,703門,11月1日的5,700門。當Albert Speer的動員計畫加速裝備生產時,蘇聯工業卻生產得更多。而且Speer無法生產出德國現在最需要的資源——訓練良好隨時可投入戰鬥的軍人。
1944年8月中,當蘇軍在維斯拉河一線休整時,大本營已經把注意力轉到如何在南北兩翼再現如此壯麗的攻勢上了。
堂堂的中央集團軍群就這樣輕易地在不到一個月內被蘇軍所打敗,其軍事上戰敗的原因實在是令人值得深思。
首先,1944年的那支中央集團軍群已經不再是當年的那支具有一流戰鬥力的部隊了,經過3年的蘇德戰爭,原先所屬的中央集團軍群的那群優秀低級和中級指揮官很多都已被調往其它戰線或陣亡或被俘,剩下的官兵大多戰鬥力只能說是二流(當然有的還算得上是一流的)。加上前線方面經常進行人事調動,指揮官們不能很好地了解自己部下的能力並發揮出戰爭初期的那種默契,因而,失利是在所難免的。
再說,中央集團軍群在戰役前的準備工作做得實在是不怎么樣,他們雖然後很好地利用白俄羅斯的地理位置來配置縱深梯次防禦,但始終缺乏足夠的預備隊,甚至可以這么說,他們在戰役打起前連一個用於預備的師也沒有,這樣的防線往往經不起蘇聯人的大縱深戰略進攻,即使經得起蘇軍的首次進攻或連續的多次進攻,但始終呆在防線裡頭的前線德軍仍無法進行有效的反擊來緩衝蘇軍的攻勢甚至是扭轉這種一昧被挨打的不利局面。當然預備隊不只具有這種反擊和緩衝敵方攻勢的的作用,還能用於迅速填補一旦被撕開的防線的缺口,堵住敵軍。而在戰役的一開始,當德軍的第一道防線被捅破了後,就是由於沒有及時插進的預備隊來堵住缺口,才任由蘇軍的坦克如入無人之境,慢慢在德軍防線後方縱深穿插,而且蘇軍的突破口不是在一兩個方向,而是幾乎在整條德軍防線上。這樣一來,即使德軍在第一道防線後配置了預備隊,但由於蘇軍的突破方向多而猛,始終數量有限的德軍預備隊還是無法頂住蘇聯人的攻勢,最終導致整條防線的崩潰,可見蘇聯人的大縱深戰略是多么地犀利!這不能不說是蘇聯人的高明之處。所以這么說,配備足夠的預備隊也不是真正解決中央集團軍群覆沒的有效途徑,只能是延長蘇聯人的進攻時間。並且在戰役打起前,德軍的維捷布斯克—奧爾沙—莫吉廖夫突出部實在太引人注意了,這些地方其實大多都是意義不大的據點,但希特勒一再下死令嚴守每一寸土地,導致據守在該突出部的德軍為數不少,一旦被蘇軍突破後,圍殲這些德軍也只是時間上的問題了,而後來明斯克以東的大包圍圈就是這么來的,不少德軍成了囊中之物,實在是讓人痛心!
而在指揮官方面,原先的布施元帥並不是坦克兵出身,可以這樣說,他在對坦克機動作戰方面的認識還遠遠不足,也正因為這樣,他所實施的原地堅守,不得後退的命令根本不適用於對擁有強大裝甲力量的蘇聯人的防守,況且他在戰役的一開始就犯了一個致命的失誤:在強大的蘇軍面前竟然還抱著寸土不讓的那個希特勒的命令,沒能真正做到收縮兵力,重點防禦,只顧著撿芝麻而丟了西瓜。也可以這么說,過長的戰線把兵力不足的中央集團軍群給拖垮了。其實,在擁有強大的裝甲部隊的蘇軍面前進行所謂的據點必守的政策顯得有點不太現實,應儘可能地利用現有的兵力實施機動防禦,應保證的是兵員上的數量,而不是所謂的土地的多少,這一點希特勒不能不說是顯得目光短淺。而後來上任的莫德爾元帥雖然當過裝甲師的師長,對裝甲戰有深刻的認識,但那時的中央集團軍群已經是一個再輕輕捅一刀就真正破了的泄氣氣球,到處都在泄氣。即使莫德爾有華陀再生的能力,他也無法指揮中央集團軍群挽回敗局。另外,同時把兩個集團軍群的指揮權都賦予給莫德爾元帥,雖然莫帥有能力把這兩個集團軍群很好地處理起來,但畢竟還是令他分了心,一個人始終是很難同時把兩件事做好的,這一點希特勒未免顯得有點失策。
甚至,在戰役發起前,德國統帥部沒能認清蘇軍在1944年夏季的主攻方向,這對於中央集團軍群來說,不能不說是一個致命的隱患。由於蘇軍始終將各坦克集團軍繼續留在西南方向上,這樣一來給德統帥部一個很大的迷惑,使他們堅信蘇軍不可能在中央戰場上發起有力的進攻。而後來的事實也證明蘇軍這樣做一來是為了迷惑中央集團軍群,二來是為了分別在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兩條戰線上發動猛攻,可見當時蘇聯高層領導人的胃口不小啊!正也因為這樣,中央集團軍群的前線官兵始終沒能意識到蘇軍最初的動向,致使在戰役的一開始德軍就一敗塗地,前線潰不成軍,如同1941年“巴巴羅薩”時可憐的蘇軍的處境,只是程度上沒那么嚴重而已。當然,中央集團軍群的那僅有的少得可憐的三個裝甲師根本就不能使這些裝甲兵能很好地與防線運用在一起,分散起來使用如同沒有裝甲兵一樣,集中起來也還是擋不住蘇軍的大規模坦克軍,還有這些部隊中有的坦克甚至還缺乏燃油,無論怎樣德軍都無法發揮裝甲師應有的威力。即使德國統帥部及時認清了蘇軍的主攻方向,沒有一定數量的裝甲兵的中央集團軍群也只能是無法逃脫失敗的命運。相反,蘇軍卻擁有數量眾多的坦克,T-34型坦克齊裝滿員,並配有強大的地面火力和數量更為龐大的步兵支援,保證了戰役進行時的絕對優勢。
同時,在德軍防線後方的蘇聯游擊隊同時也是德軍的一塊惡毒的腫瘤。這些游擊隊嚴重阻礙德軍向前線運送人員和物資,甚至連交通線也遭到他們神出鬼沒的破壞,經常使後方的德軍無法為前線的部隊提供必要的援助。這些不在話下,更為糟糕的是,難纏的游擊隊還使用聲東擊西的戰術,弄德整箇中央集團軍群都處於一種危險狀態,你很難判斷出他們什麼時候出沒或在哪裡出現,可以這樣說,中央集團軍群所處的每一個地方(甚至是大後方)幾乎都是前線。所以說,德軍在後勤運輸方面的工作做得很差,那些在前線拚命抵抗的官兵把彈藥都打盡了,而他們苦苦期望的只是口頭上答應來支援的援軍還遲遲未出現,那么被蘇軍的炮彈所震聾了耳的那些前線官兵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走出工事來舉手投降。
此外,蘇軍在戰役中動用的所有兵力與中央集團軍群相比,的確占有絕對優勢(坦克數量優勢為10:1,飛機數量優勢為7:1)。蘇軍在每次突擊時都能在正面方向上局部形成絕對占優的兵力數量和裝備數量,如高密度地使用炮兵,炮兵的密度甚至還達到每公里平均150~200門火炮和迫擊炮,這些對於德軍來說,都是望塵莫及的。就如白俄羅斯帕里奇地區,是德軍防禦的薄弱之處,只有據點式防禦,無綿密的防線,也更談不上有什麼強大的守備力量在此,但這裡大多都是森林和泥濘的沼澤,道路也幾乎不太通順,然而蘇軍卻選擇在此處為主要突擊方向,那些為數不多的守軍發夢也沒想到蘇軍的到來,紛紛舉手投降,這就為蘇軍達到一個攻其不備的目的,好為後面的快速向心突擊而鋪路,蘇聯的高層領導人真是用心良苦啊!而裝甲機動方面,由於蘇軍快速機動部隊的速度遠遠超過德軍,因此蘇軍能很好地在大縱深戰略的基礎上細緻化地運用分割包圍乃至與圍殲等戰術來將前線只能徒步行走的德軍瓦解,如維捷布斯克包圍戰和博布魯伊斯克包圍戰等等。並且蘇聯航空兵還總共出動飛機15.3萬餘架次來配合這次戰役,這樣一來蘇軍就徹底掌握了制空權。掌握了制空權,就能很好地把裝甲部隊的實力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這種陸空一體的大縱深戰略進攻在德軍看來,的確是很難阻擋。相反,對於德軍而言,失去了制空權,就等於把勝利拱手讓給了人家。這種思想德軍高層早就意識到,但無奈國內長期遭受盟軍轟炸的軍工業始終比不上地大物博的蘇聯。
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在白俄羅斯徹底崩潰後,通往波羅的海各國,東普魯士和波蘭的大門大開,致使東普魯士所有能調動的邊防部隊和訓練團甚至是元首自己的警衛營,都奉命赴東線戰場以堵缺口。而處在波蘭方面的德軍也倉促調來幾個師的兵力來封閉這個缺口,但這一切都是於事無補,因為他們要面對的是擁有12個坦克軍和機械化軍的強大無比的蘇聯紅軍。而這些蘇軍已經像發了瘋似的從這個400公里寬的缺口發動全線攻勢,更為糟糕的是更多的蘇軍預備隊也向這個無法填補的大缺口裡涌了進來,當時的北方集團軍群也被這個缺口而中斷了和中央集團軍群的聯繫,導致日後該集團軍群在庫爾蘭的悲劇,即使中央集團軍群再調來100萬人也還是無法修補這個缺口了。所有的一切都注定了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在這個夏天所遭受到的厄運。也可以這么說,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覆沒也是意料中的事了。
總之,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在1944年夏季所遭受到的覆沒在強大的蘇軍面前始終都是無可挽回的敗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