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的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三國,位於波羅的海最東端沿岸地區,有時包括芬蘭和波蘭。這三個國家於1917年依據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條約脫離俄國獨立。1919年協約國...
波羅的海(Baltic Sea),世界上鹽度最低的海,長1600多公里,平均寬度190公里,面積42萬平方公里,總貯水量達2.3萬立方公里,是地球上最大的半鹹水水域,水深一般為70...
波羅的海三國指的就是位於波羅的海沿岸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國總面積17.40萬平方公里,其中立陶宛6.52萬平方公里,拉脫維亞6.37萬平方公里,愛沙尼亞4.51萬...
占領波羅的海國家指的是1940年6月14日,蘇聯根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軍事占領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這一事件,隨後三國即被併吞並成為了蘇聯加盟共和...
讓·保羅·拉爾松、李東紅主編的《一帶一路(當中國和歐洲邂逅在波羅的海)》以“一帶一路”為主題,分析其對中國和波羅的海國家之間的貿易和投資、中亞經濟合作、...
波羅的海公約(英語:Baltic Entente),1934年9月12日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3國所簽訂的共同防禦條約,該約締結為其進行外交等方面進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礎。...
波羅的海航空(A/S Air Baltic Corporation),是拉脫維亞的國家航空公司,總部設在拉脫維亞首都里加。...
波羅的海指數,是由波羅的海航交所發布的。波羅的海航交所是世界第一個也是歷史最悠久的航運市場。1744年誕生於英國倫敦針線街的“佛吉尼亞和波羅地海”(Virginia...
波羅的聯合公國(德語:Vereinigtes Baltisches Herzogtum)是歷史上構想的建於波羅的海沿岸的國家。也稱大利沃尼亞公國。...
泛波羅的海鐵路項目涉及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三個國家,是歐盟關於基礎設施投資一攬子計畫中的一部份,整個項目將耗資36.8億歐元。...
從事該地區航運業務的英國、丹麥、德國、瑞典等國的船舶所有人為了緩和競爭、穩定運價,於1905年11月建立了波羅的海和白海公會。入會的船舶所有人遍及11個國家,共...
2015年3月12日,愛沙尼亞有郵政發行一枚《波羅的海環境保護》小型張。波羅的海是中歐和北歐之間的陸間海,介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瑞典部分、歐洲大陸和丹麥諸島之間,...
張嘯天,經濟學博士,博導,波羅的海華人聯合會主席,旅歐商人。現為丹麥南丹麥大學副教授;芬蘭奧盧大學商學院高級講師,博導;愛沙尼亞塔爾圖大學校長辦公室國際關係高級...
愛沙尼亞波羅的海俄族人黨(Russian Baltic Party in Estonia),是愛沙尼亞共和國較有影響的政黨之一。1 ...
波羅的海通訊社是愛沙尼亞主要新聞機構,成立於1990年4月,私營通訊社,2011年有近220名工作人員。...
波羅的海國際航運指數,BalticFreightIndex,縮寫BFI。是由波羅的海交易所編制發布的航運業的經濟指標,它包含了航運業的乾散貨運價、交易量的轉變。是波羅的海乾散貨...
波羅的海沿岸戰役(1944年9月14日—11月24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爭中,蘇聯紅軍為粉碎波羅的海沿岸的德軍和解放波羅的海沿岸各加盟共和國而實施的戰略性...
波羅的海國際航運公會,英文全稱為The Baltic and International Maritime Council,簡稱BIMCO,是一個具有100多年歷史的國際航運組織。作為一個知名的航運非政府組織(NGO...
拉脫維亞共和國(拉脫維亞語:Latvijas Republika),簡稱拉脫維亞。國名源自民族語,意為“鎧甲”、“金屬制的服裝”,是一個位於歐洲東北部的議會共和制國家。西鄰波羅...
立陶宛共和國(立陶宛語:Lietuvos Respublika,英語:Republic of Lithuania),簡稱立陶宛,位於波羅的海東岸,與北方的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並稱為波羅的海三國,東南鄰白俄羅斯...
普遍被歸類為波羅的海三國的愛沙尼亞爭取躋身成為北歐國家一員。該國的確在語言、種族和文化上與芬蘭有關聯,在文化上與瑞典和丹麥有相似的地方,而北歐五國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