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役背景
1939年10月,納粹德國完全占領波蘭後,發起旨在粉碎波蘭民族精英,徹底奴役該國人民的行動,代號為“塔能博格”的
蓋世太保別動隊到處搜殺波蘭精英人士,同時將波蘭的波茲南和格但斯克在內的波蘭走廊等地劃入德國版圖,剩下的部分則變成“波蘭被占領區總督管轄區”,實施殘酷的軍管統治。但波蘭人沒有屈服,待在倫敦的波蘭流亡政府利用戰前在國內構建的軍事體系,發展出一個龐大的抵抗運動網路,不僅擁有游擊隊,就連政府機關、
立法議會都樣樣俱全,形成“白天的波蘭屬於
納粹,夜晚的波蘭則屬於人民”的局面。
1942年,根據流亡政府的指示,波蘭各地的抵抗力量合編為“國內軍”,他們克服種種困難,通過自行製造、黑市購買、盟軍空投和挖出波蘭軍隊潰敗前的物資等方式獲取武器。至1944年,“國內軍”發展至頂峰,總人數估計超過40萬人,擁有
步槍、
輕機槍、
重機槍、
反坦克炮、
反坦克步槍和手榴彈等各類武器。
1943年初,德軍在東線的
史達林格勒戰役中慘敗給蘇聯紅軍,之後蘇軍逐步向西反攻,德軍被迫向
白俄羅斯和
烏克蘭方向投入大量兵力,對波蘭的控制變得鬆懈起來,國內軍決定趁勢發起“風暴行動”,痛擊德軍。該行動分三步:首先在靠近蘇聯的東部發動大規模起義;接著在蘇波舊國境線至維斯瓦河之間襲擊德軍;最後在波蘭全境發動起義,趕走德軍。在這個規模宏大的計畫中,收復華沙至關重要。
1944年1月2日,“風暴行動”正式展開。在蘇軍進攻的道路上,波蘭游擊隊掀起鋪天蓋地的暴動潮,把德軍後方攪得無一處安寧。由於親西方的波蘭流亡政府與蘇聯存在結構性矛盾,流亡政府總理米科拉伊奇克嚴令“國內軍”司令博爾,不惜代價地搶先控制華沙,在同盟國夥伴面前製造既成事實,避免因華沙被蘇聯控制而使國家走上蘇聯道路。
客觀而言,出於政治因素展開的華沙起義不符合“風暴行動”的行動總目標,因為之前“國內軍”取得成功的關鍵在於充分發揮“打了就跑”的游擊戰特點,可這一回卻要與德軍重兵爭奪大城市,且得手後不能放棄,完全忽視了“國內軍”尚不是正規武裝的現實。可是面對倫敦方面的嚴令,博爾將軍選擇了服從。
華沙起義的組織者是波蘭地下抵抗武裝“救國軍”,它從屬於1939年9月18日晚撤往倫敦的波蘭流亡政府。波蘭起義軍之所以選擇在那時發起武裝暴動,其中一個目的是想用本國武裝來解放波蘭,不想讓蘇聯紅軍染指,以避免波蘭被蘇聯赤化。
起義的組織者們初衷是,波蘭流亡政府趕在紅軍前頭返回華沙,否則“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就會搶先一步(該委員會是1944年7月底由史達林倡議成立的),在波蘭就會出現一個親蘇政權。在蘇聯聯手德國瓜分波蘭後,加上的蘇波多年恩怨,波蘭人已經很難再相信史達林了。當時,蘇軍
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已逼近波蘭維斯瓦河,德軍被迫向西潰退。到1944年夏季來臨前,華沙城已為蘇軍的囊中之物。1944年夏,救國軍司令塔德烏什·科莫羅夫斯基向倫敦匯報說:“救國軍如果無所作為,波蘭人就會一齊倒向共產黨一邊。”波蘭救國軍希望獲取速勝,以“華沙的自我解放”來阻止蘇聯的染指。
以德軍不久就將撤離華沙為前提,救國軍指揮部擬訂了起義計畫:集中兵力攻占華沙幾座關鍵的政府大樓,至少在蘇軍進入波蘭首都12小時前,宣布波蘭流亡政府恢復行使權力。
華沙起義的籌備是背著蘇聯秘密進行的,蘇聯政府和紅軍指揮部,都沒有接到有關起義的正式信息。而且起義軍也沒有提出支援要求,更沒有與漸漸逼近的蘇軍進行過協調。
1944年7月21日,暗殺
希特勒的訊息傳來後,科莫羅夫斯基認為德國已經崩潰,便下令救國軍於7月25日在華沙發動起義。不過他否定了在全波蘭發動起義的動議,他覺得那樣會便宜了進攻中的紅軍。
起義組織者們天真地以為,最多2至3天,氣數已盡的德軍就會一敗塗地,起義軍就能以最小的傷亡迅速拿下華沙。為了不妨礙德軍西撤,他們特意留下了一些重要的交通樞紐,包括維斯瓦河上幾座十分重要的橋樑。
被德軍俘虜的起義人員的證詞很能說明問題,其中有這樣一段話:“德國人讓所有波蘭人都去挖戰壕,以抵禦俄羅斯人,於是所有的波蘭愛國者都明白了,現在到了發動起義的時候了。我們計畫對德國兵繳械,並向全世界表明,波蘭不是在俄羅斯人或德國人手中,而是掌握在波蘭人手中,波蘭軍隊已做好了鬥爭準備。如果這一計畫成功,就能在政治上迫使俄羅斯人承認自由波蘭,承認流亡政府領導人米科萊奇克。”
各國情報機關的資料表明,起義軍的高期望值與英美的支持承諾有關。然而,盟軍的空軍難以飛過德國控制區域,美國空降部隊始終沒有露面,而英國也沒能確保華沙免遭德國
轟炸機的襲擾。
1944年7月26日和27日,蘇聯與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簽署協定,決定以1919年
協約國劃定的“
寇松線”來確定波蘭東部邊界。這項協定規定,在蘇軍進入波蘭國境後,交戰地區的最高權力由蘇軍總司令掌握,解放區的權力則歸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然後由該委員會創建波蘭新政府,整編波蘭本國軍隊。為配合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一道工作,蘇聯委派布爾加寧上將為蘇聯代表。
為了寬慰波蘭社會各界,1944年7月27日,蘇聯外交人民委員部發表聲明,強調蘇軍的目標是:“幫助波蘭人民擺脫德國侵略者的枷鎖,重建一個民主、獨立、強大的波蘭。”蘇聯政府還聲稱,波蘭被視為友好的
主權國家,因而“不打算在波蘭設立自己的機構,並認為這是波蘭人民自己的事情。”
但幾乎就在同一時間,蘇聯國防委員會通過了一項決議:“在蘇軍進入波蘭境內後,對於軍事行動區域內與交戰有關的事務,由烏克蘭第1、白俄羅斯第1和2方面軍司令負責,民政事務則由上述各方面軍軍事委員會總體負責……要與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在被解放領土上成立的政權機構建立友好關係,蘇軍占領區與維持公共秩序、人口調動等有關的事宜皆應經由這些機構。除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以外,其他政權機構,包括在倫敦的波蘭流亡政府,都不予承認。波蘭公民的私有財產和人身安全受蘇聯軍方和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的保護。”(當然了,我們都知道,開羅宣言早已宣告了波蘭流亡政府的結局。)
在起義前夕的7月30日,以米科萊奇克總理為首的波蘭流亡政府代表團從倫敦抵達
莫斯科。7月31日,波蘭代表團受到蘇聯外交人民委員
莫洛托夫的接見。8月3日深夜,史達林也親自接見了他們。米科萊奇克雖表示願與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合作,但堅持他的政府才是波蘭唯一的合法政府。在上述會晤期間,米科萊奇克隻字未提對華沙起義的援助問題。代表團對華沙的情況一無所知。直到8月5日,米科萊奇克才收到救國軍總指揮部的通知:“1944年8月1日17點,救國軍與德國人在華沙發生了激戰。”
因波蘭流亡政府堅持自己是惟一的合法的政府,史達林便改變了主意。雖然由於顧忌英美輿論,避免使蘇聯處於被動境地,蘇軍未直接接到停止進軍華沙的命令,蘇軍仍在向波蘭首都進發,但對近在咫尺的華沙城卻久攻不克。
戰役過程
1944年8月1日,華沙起義爆發了。當天15點,大部分店鋪都不約而同地自動關了門。16點50分,許多條街道上突然響起了槍聲,隨即,槍炮聲在整座城市迅速蔓延開來。
傍晚20時,通過城裡的擴音器系統,德軍華沙警備區司令賴納·施塔格爾中將用德語和波蘭語發表了聲明:“我宣布從即刻起,華沙全城戒嚴。平民不得上街,否則殺無赦。膽敢對德國公民所在建築開槍者,將立即被從地球上抹掉。”
在頭幾天裡,起義軍奪取了華沙的一些地區,但在攻擊德軍的行政機構時,遭到了敵人的頑強反擊。敵人不僅守住了各個機關大樓,而且還向城裡的許多地區進行掃射。
1944年8月5日,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參謀長克雷布斯通知第9集團軍司令福爾曼,增援華沙警備部隊。
黨衛軍一個團、外加一個營和德軍控制下的
俄羅斯解放軍一混成團,將火速趕赴華沙。但在華沙軍民的拚死抵抗下,德國守軍和援軍都損失慘重。克雷布斯在此後的通報中說:“起初即興式的暴動還能控制,但目前僅靠現有部隊已難以鎮壓了。這一運動正越燒越旺,有波及全國的危險。在城市街區進行的巷戰中,我們的損失非常大。”德國的將軍們向希特勒匯報說,華沙正在進行激戰,叛軍的抵抗激烈而頑強。同時德軍在內部對特種兵和警察部隊發出警告說:“如果俄國人不在城市東北部和東南部止步,華沙可能將不保。”
德國華沙守軍指揮部要求多派援兵,尤其需要大量重型武器。各國情報機關報告說,納粹在城裡大肆槍殺平民,街道、院子和地下室堆滿了屍體。德軍在全城進行大搜捕,許多婦女和兒童被送進集中營或監獄。
這天晚上,希特勒還親自打電話詢問德軍駐華沙部隊司令埃里希·馮·巴赫,“華沙上演的大戲”還將持續多久。德軍遵照希特勒夷平華沙的命令,開始瘋狂地搶劫金銀、貴重物品和繪畫,炸毀橋樑,摧毀房屋。
1944年8月13日,馮·巴赫趕到華沙城,親臨一線坐鎮指揮。起義軍與德軍的陣地犬牙交錯,華沙全城混戰成一片。德軍利用起義軍缺乏統一指揮的弱點,開始有條不紊地發起反擊。在
重型武器、
裝甲列車、坦克和
火焰噴射器的掩護下,起義軍的勢頭被死死壓制住了。
德國情報部門的報告說:“叛軍的情緒非常糟糕,原因是缺乏食物補給和武器,指揮也很差。這些匪徒從來沒有當過兵,指揮官帶的標誌也五花八門。叛亂分子主要是25歲以下的人,生活經驗豐富的年長者幾乎找不到,而知識分子大部分都逃走了。據目擊者稱,叛軍內部最近爆發了傳染病,人員遭受了重大損失。”
1944年8月末,白俄羅斯第1和第2方面軍試圖擊退位於華沙東北面的德軍集群。9月10日,蘇軍第47集團軍和貝爾林指揮的波蘭第1集團軍聯手出擊,開始向華沙發動進攻。但有十萬之眾的德軍集群不甘示弱,雙方在華沙東部地區展開激戰。至9月14日晚,蘇軍取得一定進展,逼近維斯瓦河。
1944年9月16日,波蘭第1集團軍一部登上了維斯瓦河西岸,而起義軍就據守在離河不遠的華沙南部和北部。從9月16日至20日,蘇軍總共有6個加強步兵營突進了華沙。但因維斯瓦河仍掌握在德軍手中,蘇軍的坦克和大炮等重裝備運不過河,第1集團軍的攻堅能力受到極大影響,同時原先和波蘭起義部隊接洽的聯絡點無法與波蘭人取得聯繫,他們在接頭之前就已經逃回城內了,即使那時他們沒受到德軍的攻擊。到9月23日,波蘭部隊傷亡慘重,死傷達3764人,不得不後撤。
眼看戰事毫無結束的可能,起義軍的情緒越來越焦灼:盟軍的援助在哪裡?英國和蘇聯的增援部隊在哪裡?
起義領導層稱,已向蘇聯正式通知準備發動起義的情況,甚至還“挑明”了起義的起始時間,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得到任何援助。波蘭流亡政府還提及了
莫斯科廣播電台1944年7月的廣播,節目中曾號召在波蘭舉行人民起義。而在事實上,這些廣播只是一般性地呼籲波蘭人和歐洲其他國家人民拿起武器,在本國被解放領土上支援紅軍作戰。1944年8月13日,蘇聯
塔斯社發表了一篇聲明,強調蘇聯與華沙起義無關,起義方事先沒有和蘇聯商量過。
同時在華沙城內,起義軍也並不是一塊鐵板,國家軍不僅不信任前來的波蘭人民軍,而且在城內剋扣波蘭紅色起義武裝的補給並且恐嚇要處決他們,在大敵當前的情況下做出這類事情實在是令人惋惜。
有一種觀點認為,起義軍在籌備期間曾與
克里姆林宮商議過,一個叫康斯坦丁·卡盧金的“蘇聯特使”就是證據。據說,卡盧金是跳傘進入華沙城的,是蘇軍派往救國軍指揮部的聯絡官。但據有關檔案證實,蘇軍指揮部根本沒有向華沙派遣過這類人員。那么這位“信使”卡盧金又是何許人呢?
1944年8月2日,救國軍巡邏兵抓獲了一個老百姓打扮的人,他自稱是蘇聯的偵察兵,是紅軍指揮部委派來華沙與起義軍建立聯繫的。此人就是康斯坦丁·卡盧金,他曾任蘇軍第337步兵師第1131步兵團團長助理,1942年5月在
哈爾科夫城下的戰鬥中受傷被俘。1942年9月,他自願參加了偽“俄羅斯解放軍”宣傳員培訓班,結業後便開始了積極的反蘇宣傳活動,在集中營里鼓動蘇聯戰俘“棄暗投明”。
1943年5月,卡盧金在波蘭南部城市
琴斯托霍瓦與
波蘭工人黨(共產黨)搭上了關係。1944年7月20日,波蘭工人黨派他前往華沙,被救國軍巡邏兵抓住,押到了華沙地區指揮官安東尼·赫魯斯采爾上校的指揮部。救國軍指揮部對卡盧金的老底是有數的,卻並沒有戳穿他的謊言,而是繼續與他玩下去:“紅軍特派員”卡盧金的亮相給人造成一種印象,救國軍已經與蘇聯紅軍聯繫上了,勝利的曙光就在前頭。
1944年8月6日,救國軍司令科莫羅夫斯基決定利用一下這位“特派員”。卡盧金便簽發了一份致史達林的電報,請求向波蘭首都的起義軍提供援助:
“致莫斯科,史達林元帥:1944年8月5日,我與華沙指揮員建立了個人聯繫。起義民眾在與德國鬼子的鬥爭中表現英勇。我審視總體軍事形勢後得出結論,為加速戰勝我們共同的敵人,除部隊的英勇鬥志以外,起義軍還需要下列東西:
自動步槍、彈藥、手榴彈和反坦克炮……德國空軍正在摧毀城市,炸死和平居民,但英勇的華沙人民相信,您不久就會給予最慷慨的援助。華沙,1944年6月8日,華沙救國軍指揮部。卡盧金·康斯坦丁大尉。”
科莫羅夫斯基將電報發到了倫敦,請求轉發到莫斯科。收到這封奇怪的電報後,莫斯科有關方面深感困惑,不知電報中的卡盧金究竟是什麼人。數月之後的1944年9月19日,卡盧金領受救國軍的任務穿越前線時,在華沙郊外被蘇軍抓獲。
卡盧金在審問中說,他自華沙起義爆發後,因害怕與德國人和波蘭工人黨有瓜葛而被殺,他在被救國軍抓獲時便謊稱:自己是蘇聯情報官,是在1944年7月被派到敵後的。卡盧金向審訊人員詳細交待了電報一事:“今年8月5日,當著救國軍華沙指揮官蒙特上校和其參謀長的面,我草擬了這封發給史達林的電報……我發往倫敦的電報之所以這樣寫,是為了讓人覺得它出自蘇軍指揮部駐華沙特派員之手。”
1944年9月9日,科莫羅夫斯基在起義軍勝利無望的情況下,致函德軍華沙城南指揮官京特·漢斯·羅爾,表示起義軍準備投降,但要保證所有戰鬥人員的戰俘權利,並要其對華沙平民做好安排。羅爾將軍承諾確保戰俘的全部權利,同意將波蘭平民和行政機關疏散到作戰區域之外,但必須在9月10日16時前投降。而科莫羅夫斯基還指望德軍東線速敗,並幻想能堅持到英美的援助到來,便想儘量拖延時間。
直到1944年9月27日,見起義軍遲遲不肯繳械,德軍對起義軍占領的城區發動了決定性攻勢。在大敵當前的緊急形勢下,科莫羅夫斯基拒絕了向進逼而來的蘇軍靠攏的建議,沒有向維斯瓦河對岸突圍。9月28日,起義軍就放下武器事宜開始與德軍舉行談判。1944年10月2日,救國軍司令科莫羅夫斯基向德軍華沙部隊司令馮·巴赫簽下了投降書。
德國各家報紙和電台報導說:“歷經許多個星期的激戰,這座城市幾乎全部被毀。”戰鬥是那么慘烈,德軍士兵古斯塔夫·戴維德哈茲回憶說:“我慢步行走在街上,到處都能看到一派狼籍的景象。在這裡,每一棟房屋都成了戰場。”華沙起義中,有20多萬波蘭人死亡,其中只有1.6萬為起義軍。而接受投降的起義軍達到1.7萬人,裡面的922人為救國軍軍官。華沙起義失敗後,華沙所有的平民都被趕出了城,有8.7萬華沙人被送往德國強制服苦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