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布局戰略

工業布局戰略就是要研究未來的工業布局戰略,回答工業生產力怎樣在原有基礎上重新配置,合理地進行再分布與組合,這種再分布的依據和趨勢如何等問題,並通過科學的規劃及實施,動態地分析和調整工業的布局戰略,促使工業經濟向更高的階段推進。由此可見,工業布局戰略就是對工業配置的全局謀略的謀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工業布局戰略
  • 意義:研究未來的工業布局戰略
  • 形式:進行再分布與組合
  • 性質:對工業配置的全局謀略的謀劃
工業布局戰略的類型,工業布局戰略的意義,

工業布局戰略的類型

工業布局戰略包括巨觀布局、中觀布局、微觀布局等戰略。
l.工業巨觀布局戰略。
工業巨觀布局戰略的任務是正確劃分經濟地帶和大經濟區,正確選擇各個時期的重點建設地區,妥善家排不同時期重點建設地區的轉變與銜接。例如,中國工業巨觀布局戰略是:在“七五”和“八五”計畫期間,首先要完善東部沿海地帶的老基地、老企業的技術改造,地區經濟結構的調整,新興工業部門的發展和對外開放的經濟特區的建設等任務,使這一區域成為振興我國國民經濟的先導和高新技術產業帶;其次,繼續充實、加強和完善中部地帶的山西、內蒙古、豫西等大型能源基地的建設,集中力量把兩類地區的工業搞上去,加速解決制約經濟發展的能源、技術、資金等幾個方面的工業生產要素問題。在90年代中期,工業發展的重點將移到中部地帶,以上海浦東開發為龍頭,以三峽工程開發建設為“龍體”的長江工業走廊和鄭州、西安、蘭州沿西隴海線工業走廊以及包蘭鐵路的大同一一包頭一一銀川一線,將得到充實壯大,成為今後支援西部開發的前沿陣地。進入2l世紀,建設的重點將轉向龐大的西部地區,實現黨中央關於把川、雲、貴和新疆、青海等西部地區建成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和經濟基地的宏偉構想。這種戰略有主次、先後之分,並把東部地區的發展和中、西部地區的開發很好地結合起來,互相支持,互相促進,一定時期的重點、主次先後之分,最終目的是為了加快全國經濟發展的步伐和縮小三大地帶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
2.工業中觀布局戰略
工業中觀布局戰略的任務是根據不同經濟地帶和經濟區域的現有生產力水平,針對各自的條件與特點,圍繞全國經濟總目標的實現,制定區域性的工業發展戰略,確定能發揮各個地區優勢的地區工業結構,確定地區內部不同規模,不同類型的工業基地和城鎮體系的布局。工業地域分工與地區綜合發展,是工業地區布局研究的基本問題。地區布局應根據各地區的資源和其他技術經濟條件的特點,選擇區位商高、產值集中程度高、區位商品率高、生產費用低、產業關聯度大的產業部門,建立一個或幾個能夠發揮自身優勢的產業部門,形成不同地區各具特色的、開放的產業結構,從而實現對各地區工業生產力布局的調整和重新配置。通過市場加入全國工業分工,並形成地區之間互惠互利的經濟循環新格局,以促進全國經濟更快更好地發展。在這裡,地區產業結構應該呈現出一個以優勢部門為主,其他部門為輔,各部門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有機結合在一起的整體。如果一個地區什麼工業都搞,從客觀上難以做到,企圖建立完整的地區工業體系,是地區分割與封鎖的表現,是落後的自給自足觀念的產物,它違背客觀經濟規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背道而馳,終將阻礙地區工業的健康發展,並造成地區工業結構,甚至是全國工業結構的大調整。
3.工業微觀布局戰略
工業微觀布局戰略的主要任務是根據各部門的經濟技術特點,找出一個把產品生產出來,直到運到消費者手中的完全社會勞動消耗最低的建廠地點。工業微觀布局戰略第一要分析地點布局的企業指向,包括運輸指向、能源指向、勞動力指向、技術指向、資金指向、環境指向等,這一階段要綜合考慮各種影響因素。第二,確定工業城鎮(基地)的合理規模。合理規模一方面取決於各組成企業的合理規模,生產技術協作配套的要求和它在全國及所在地區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取決於當地土地資源、水力資源、環境容量與城郊農業的發展水平,工業基地形成必須遵循集中——分散——再集中——再分散的規律,同時要改善我國的城市結構,一方面控制大城市繼續過度膨脹,另一方面,要大力發展鄉鎮工業和小城鎮。第三,進行廠址選擇和工業區規劃。廠址選址主要是在已選定的建廠地點內,具體確定工廠的最佳建築地段的坐落位置。工業區規劃主要是根據城市功能分區的要求,利用成組布局技術,對城市內的工業生產力進行合理配置,使相關企業儘可能集中,從而形成各種不同類型的工業小區。第四,對地點工、業布局方案進行最佳化。

工業布局戰略的意義

科學的工業布局戰略將對工業生產力的調整和再分布產生以下幾方面的作用:
(1)有利於充分有效地利用自然資源、經濟資源和社會資源,發揮各地區的資源優勢,促進地區間的合理分工和資源的最佳化配置,促進全國及各地區的經濟協調發展;
(2)有利於建立最佳的區域經濟結構,減少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不合理運輸,節約社會勞動,提高工業活動的經濟效益;
(3)有利於合理使用和節約投資,提高工業建設項目的投資效益;
(4)有利於:正業和農業、城市和鄉村的密切配合,逐步縮小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實現經濟結構由兩元向一元的轉換,加速國家工業化的進程;
(5)有利於充分利用大自然的淨化能力,保護好環境,維持生態的平衡;
(6)有利於促進少數民族和落後地區的經濟發展,縮小地區間的差別,加強民族的團結和國家的統一;
(7)有利於加強戰略後方的建設,為國防安全創造物質條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