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斷羊腎粥是先煮川斷、羊腎、羊肉,加入調料,湯成下米和薏米熬成粥而成。晨起作早餐服食。健脾利水,溫腎安胎。川斷、羊腎、羊肉都為大補食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川斷羊腎粥
- 主要原料:川斷,羊腎,羊肉
- 是否含防腐劑:否
- 主要食用功效:健脾利水,溫腎安胎
製法,功效,用法,續斷,異名,來源,植物形態,採集,藥材,化學成分,炮製,性味,歸經,功用主治,用法與用量,宜忌,選方,名家論述,羊腎,羊肉,
製法
功效
健脾利水,溫腎安胎。
用法
晨起作早餐服食。
續斷
異名
來源
為川續斷種植物川續斷或續斷的根。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60~90厘米。根長錐形,主根明顯,或數條並生,外皮黃褐色,具細長鬚根。莖直立,多分枝,具棱和淺槽,生細柔毛,棱上疏生刺毛。葉對生;基生葉有長柄,葉片羽狀深裂,先端裂片較大,葉端慚尖,邊緣有粗鋸齒;莖生葉多為3裂,中央裂片最大,橢圓形至卵狀披針形,長11~13厘米,寬4~6厘米,兩側裂片較小,邊緣有粗鋸齒,兩面被白色貼伏柔毛;莖梢的葉3裂或全緣,具短柄,毛較少。花小,多數,成球形頭狀花序;總苞片數枚,狹披針形,每花外有一苞片,闊倒卵形;副萼具4鈍齒,密生柔毛;萼淺盤狀具4齒,略呈卵狀三角形;花冠白色或淺黃色,具4枚較深的裂片,花冠管基部漸狹,外側密被下向的長柔毛;雄蕊4,著生於花冠管之上部,花絲細長,伸出花冠外;雌蕊1,柱頭短桿狀而扁。瘦果橢圓楔形,通常外被萼片,有明顯4棱,淡褐色。花期8~9月。果期9~10月。
②續斷,又名:小血轉。
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莖直立,具棱和淺槽,密被白色柔毛,棱上有較粗糙的刺毛。葉對生;基生葉有長柄,多為羽狀深裂或3裂,偶有完整不裂者;莖生葉多為3~5羽狀分裂,中央裂片最大,橢圓形至橢圓狀廣卵形,長8~16厘米,寬3~8厘米,先端漸尖,基都楔形,兩側裂片較小,基部下側延成翼狀;莖梢的葉較小,3裂,中央裂片披針形,兩側裂片較小,線形;邊緣有粗鋸齒,兩面密被白色貼伏的柔毛,背面葉脈上常有刺毛。頭狀花序球形或廣橢圓形;總苞片數枚,線形,每花外有一倒卵形苞片,先端突尖呈粗刺狀,邊緣有綠色針刺毛;副萼密生柔毛;花萼淺盤狀,具4齒,密被細柔毛;花冠紅紫色,4淺裂,裂片卵圓形;雄蕊4,著生於花冠管的上部,微伸出或不伸出於花冠外;雌蕊1,子房下位,花柱細長。瘦果楔狀長圓形,長5~6毫米,具4棱,淡褐色,花萼宿存。花期8~9月。果期9~10月。
採集
8~10月採挖,洗淨泥沙,除去根頭、尾梢及細根,陰乾或炕乾。
藥材
乾燥根呈長圓柱形,向下漸細,或稍彎曲,長7~10厘米,直徑1~1.5厘米。表面灰褐色或黃褐色,有扭曲的縱皺及淺溝紋,皮孔橫裂,並有少數根痕。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微帶角質性,皮部褐色,寬度約為木部的一半,形成層略呈紅棕色,本部淡褐色或灰綠色。維管束呈放射狀排列,微顯暗綠色。氣微香,味苦甜而澀。以粗肥、質堅、易折斷、外色黃褐、內色灰綠者為佳。
化學成分
炮製
續斷:洗淨泥沙,除去殘留根頭,潤透後切片曬乾,篩去屑。炒續斷:取續斷片入鍋內以文火炒至微焦為度。鹽續斷:取續斷片入鍋內,加入鹽水拌炒至乾透為度。(每續斷片100斤。用食鹽2斤,加開水適量化水)酒續斷:取續斷片用酒拌勻吸乾,入鍋內以文火炒乾為度。(每續斷片100斤,用黃酒20斤)
性味
苦辛,微溫。
①《本經》:"味苦,微溫。"
②《滇南本草》:"性溫,微苦微酸。"
③《本草經疏》:"苦甘辛,微溫,無毒。"
歸經
入肝、腎經。
①《滇南本草》:"入肝。"
②《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肝、腎二經。"
功用主治
補肝腎,續筋骨,調血脈。治腰背酸痛,足膝無力,胎漏,崩漏,帶下,遺精,跌打損傷,金瘡,痔漏,癰疽瘡腫。
①《本經》:"主傷寒,補不足,金瘡,癰瘍,折跌,續筋骨,婦人乳難,久服益氣力。"
②《別錄》:"主崩中漏血,金瘡血內漏,止痛,生肌肉,腕傷,惡血,腰痛,關節緩急。"
③《藥性論》:"主絕傷,去諸溫毒,能宣通經脈。"
④《日華子本草》:"助氣,調血脈,補五勞七傷,破癥結瘀血,消腫毒,腸風,痔瘺,乳癰,瘰癧,撲損,婦人產前後一切病,面黃虛腫,縮小便,止泄精,尿血,胎漏,子宮冷。"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2~4錢;或入丸、散。外用:搗敷。
宜忌
①《本草經集注》:"地黃為之使。惡雷丸。"
②《得配本草》:"初痢勿用,怒氣鬱者禁用。"
選方
②治老人風冷,轉筋骨痛:續斷、牛膝(去蘆,酒浸)。上為細末,溫酒調下二錢,食前服。(《魏氏家藏方》續斷散)
③治妊娠胎動兩三月墮:川續斷(酒浸)、杜仲(薑汁炒去絲)各二兩。為末,棗肉煮烊,杵和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綱目》)
⑤治打撲傷損,閃肭骨節:接骨草搗爛盫之。(《衛生易簡方》)
⑥治產後血運,心腹鞕,乍寒乍熱:續斷三兩,粗搗篩,每服二錢匕,以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聖濟總錄》續斷湯)
⑧治乳癰初起可消,久患可愈:川續斷八兩(酒浸,炒),蒲公英四兩(日乾,炒)。俱為末,每早晚,各服三錢,白湯調下。(《本草匯言》)
⑨治水腫:續斷根,燉豬腰子食。(《湖南藥物志》)
名家論述
①《本草匯言》:"續斷,補續血脈之藥也。大抵所斷之血脈非此不續,所傷之筋骨非此不養,所滯之關節非此不利,所損之眙孕非此不安,久服常服,能益氣力,有補傷生血之效,補而不滯,行而不泄,故女科、外科取用恆多也。"
②《本草正》:"續斷,用其苦澀。其味苦而重,故能入血分,調血脈,消腫毒、乳癰、瘰癧、痔痿,治金損跌傷,續筋骨血脈;其味澀,故能治吐血、衄血、崩淋、胎漏、便血、尿血,調血痢,縮小便,止遺精帶濁。佐之以甘,如甘草、地黃、人參、山藥之類,其效尤捷。"
③《藥品化義》:"續斷,苦養血脈,辛養皮毛,善理血脈傷損,接續筋骨斷折,故各續斷。外消乳癰、瘰癧,內清痔漏、腸紅,以其氣和味清,胎產調經,最為穩當。且苦能堅腎,辛能潤腎,可療小便頻數,精滑夢遺,腰背酸疼,足膝無力,此皆腎經症也。若同紫菀用之,調血潤燥,治血枯便閉,大能宣通血氣而不走泄。"
④《本草求真》:"續斷,實疏通氣血筋骨第一藥也。第因氣薄而見精脫、胎動、溺血、失血等症,則又深忌,以性下流者故耳。功與地黃、牛膝、杜仲、巴戟相等,但有溫補細微之別,不可不知。"
⑤《本草正義》:"續斷,通行百脈,能續絕傷而調氣血,《本經》謂其主傷寒,補不足,極言其通調經脈之功。惟傷寒之寒字,殊不可解,疑當作中,然舊本皆作傷寒,惟石頑《逢原》則竟作傷中,蓋亦石頑改之,未必其所見舊本之果作傷中也。其治金瘡癰瘍,止痛生肌肉,及折跌腕傷,惡血,續筋骨,主腰痛,關節緩急等證,無一非活血通絡之功效。婦人乳難,則以乳子之時言之。即產後諸病,續斷行血而能和血。故通治產後及崩漏也。"又:"續斷,其氣溫和,氣味俱厚,故兼入氣血,能宣行百脈,通利關節,凡經絡筋骨血脈諸病,無不主之,而通痹起痿,尤有特長。又其味苦而澀,能行能止,則療崩漏、帶下、血痢、淋濁,而女科之胎產經帶,奇經八脈諸病,及傷科腕閃跌仆諸證,外瘍癰腫潰腐,支節酸疼,屈伸不利等病,類皆賴以成功,其效甚宏,其用頗廣,加以呈功頗捷,而性又柔和,無燥烈剛暴之弊。"
羊腎
【異名】羊腎子(《雞峰普濟方》),羊腰子(《本草述》)。
【化學成分】每100克約含水分79克,蛋白質16.3克,脂肪3.2克,灰分1.3克,鈣48毫克,磷279毫克,鐵11.7毫克,硫胺素0.49毫克,核黃素1.79毫克,尼克酸8.2毫克,抗壞血酸7毫克,維生素A140國際單位。
【性味】甘,溫。
①《本草圖經》:"溫,平。"
②《綱目》:"甘,溫,無毒。"
【功用主治】補腎氣,益精髓。治腎虛勞損,腰脊疼痛,足膝痿弱,耳聾,消渴,陽痿,尿頻,遺溺。
①《別錄》:"補腎氣,益精髓。"
②《唐本草》:"羊腎合脂為羹,療勞痢。"
③《日華子本草》:"補虛耳聾,陰弱,壯陽益胃,止小便。治虛損盜汗。"
④《綱目》:"治腎虛消渴。"
⑤《本經逢原》:"治腎虛膀胱蓄熱胞痹,小便淋瀝疼脹。"
【用法與用量】內服:煮食或入丸、散,
②治下焦虛冷,腳膝無力,陽事不行:羊腎一個,熟煮,和半:久兩煉成乳粉,空腹食之。(《食醫心鏡》)
③治腎虛勞損精竭:炮羊腎一雙,去脂,細切,於豉汁中以五味、米糅如常法作羹食,作粥亦得。(《食醫心鏡》)
④治腰脊苦痛不遂:羊腎作末,酒服二方寸匕,日三。(《千金方》)
羊肉
【動物形態】①山羊(陶弘景)
體長1~1.2米。頭長,頸短,耳大,吻狹長。雌、雄額部皆有角1對,雄性的角特大;角基部略呈三角形,尖端略向後彎,角質中空,表面有環紋或前面呈瘤狀。雄者顎下有總狀長須。四肢細。尾短,不甚下垂。全體被粗直短毛,毛色有白、黑、灰或黑白相雜等多種。為飼養家畜之一,品種頗多。性活潑,喜登高。好採食短草、灌木和樹葉等。多秋、冬交配,懷孕期140~156天,每胎產1~4頭。
分布很廣,遍及全國各地。
②綿羊(《綱目》)
體軀豐滿而較寬。頭短。雄者角大,彎曲呈螺旋狀。母羊無角或細小。唇薄而靈活。四肢強健。尾型不一,有瘦長尾、脂尾、短尾、肥尾之分。全體被毛綿密,毛長,柔軟而捲曲,多白色。為飼養家畜之一,品種頗多。膽怯,合群性強。多在秋、冬交配,懷孕期145~152天,每胎產1~5頭。
分布廣,幾遍全國,以西北和北部為多。
以上兩種羊的皮(羊皮)、骨(羊骨)、髓(羊髓)、血(羊血),腦(羊腦)、角(羖羊角)、甲狀腺體(羊靨)、蹄肉(羊蹄肉),心(羊心)、肝(羊肝)、肺(羊肺)、腎(羊腎)、胰(羊胰),胃(羊肚)、膀胱(羊脬)、睪丸(羊外腎)、膽(羊膽)、脂肪(羊脂)、乳(羊乳)、胎獸(羊胎),以及山羊的須(羊須)、山羊的膽囊結石(羊黃)、山羊胃中的草結(羊胲子)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化學成分】因羊的種類、年齡、營養狀況、體軀部位等等而有差異。以瘦肉為例,含水分68%,蛋白質17.3%,脂肪13.6%,欲水化物0.5%,灰分1%,鈣15毫克%,磷168毫克%,鐵3毫克%。此外,尚含硫胺素0.07毫克%、核黃素0.13毫克%、尼克酸4.9毫克%,膽甾醇70毫克%。
【性味】甘,溫。
①《別錄》:"味甘,太熱,無毒。"
②《千金·食治》:"頭肉:平。"
③孟詵:"溫。"
④《綱目》:"頭肉:甘,平,無毒。"
【歸經】入脾、腎經。
①《本草匯言》:"入手、足陽明經。"
②《本草再新》:"入心、脾、腎三經。"
【功用主治】益氣補虛,溫中暖下。治虛勞羸瘦,腰膝酸軟,產後虛冷,腹疼,寒疝,中虛反胃。
①《別錄》:"主緩中,字乳余疾,及頭腦大風汗出,虛勞寒冷,補中益氣,安心止驚。"
②《千金·食治》:"主暖中止痛,利產婦。""頭肉:主風眩瘦疾,小兒驚癇,丈夫五勞七傷。"
③《日華子本草》:"開胃肥健。""頭肉:治骨蒸,腦熱,頭眩,明目。"
④《日用本草》:"治腰膝羸弱,壯筋骨,厚腸胃。"
【用法與用量】內服:煮食或煎湯。
【宜忌】凡外感時邪或內有宿熱者忌服。
①《金匱要略》:"有宿熱者不可食之。"
③《千金·食治》:"暴下後不可食羊肉、髓及骨汁,成煩熱難解,還動利。"
④《醫學入門》:"素有痰火者,食之骨蒸。"
【選方】①益腎氣,強陽道:牡羊肉半斤。去脂膜,切,作生,以蒜韭食之,三日一度。(《食醫心鏡》)
②治五勞七傷虛冷:肥羊肉一腿。密蓋煮爛,食湯及肉。(《綱目》)
④治胃反,朝食夜吐,夜食朝吐:羊肉,去脂膜,作脯,以好蒜、韭空腹任意多少食之。(孟詵《必效方》)
⑤治虛寒瘧疾:羊肉,作臛餅,飽食之,更飲酒,暖臥取汗。(《姚僧坦集驗方》)
⑦治胃寒下痢:羊肉一片,莨菪子末一兩。和,以綿裹納下部。(《外台》)
⑧治崩中去血,積時不止:肥羊肉三斤,乾薑、當歸各三兩,生地黃二升。上四味細叨,以水二斗,煮羊肉,取一斗三升,下地黃汁及諸藥,煮取三升,分四服,尤宜羸瘦人服之。(《千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