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具根狀莖或塊根。莖直立、上升或攀緣,有翅或無翅。偶數羽狀複葉,具1至數小葉,稀無小葉而葉軸增寬葉化或托葉葉狀,葉軸末端具卷鬚或針刺;小葉橢圓形、卵形、卵狀長圓形、披針形或線形,具羽狀脈或平行脈;托葉通常半箭形稀箭形,偶為葉狀。總狀花序腋生,具1至多花。花紫色、粉紅色、黃色或白色,有時具香味;萼鐘狀,萼齒不等長或稀近相等;
雄蕊 (9+1) 二體。雄蕊管頂端通常截形稀偏斜;花柱先端通常扁平,線形或增寬成匙形,近軸一面被刷毛。莢果通常壓扁,開裂。種子2至多數。
分布範圍
本屬約有130種,分布於歐、亞及北美的北溫帶地區,南美及
非洲也有少量分布。我國有18種,主要分布於
東北、
華北、
西北及
西南地區,
華東也有少量分布。
屬名模式:Lathyrus sylvestris Linn.
本屬與Vicia之間比較難區別,但大部分種以其莖有翅、小葉具平行脈及花柱先端具刷毛等特徵與之區分。
生長習性
生於山坡、林緣、路旁、草甸等處。最高可到海拔2500米。
藥用價值
辛、溫。肝、胃二經。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資料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種子有毒。人,尤其男性和年青入誤食大量黧豆種子可出現神經山蕉豆病(neurolathyrism),主要表現下肢無力、足貼地不易抬起、下肢癱瘓等運動神經受損的症狀。病理檢查可見下肢張力增強,腱反射亢進,還出現連續性或非連續性的痙攣等側索神經受損的症狀。一般多因種子混入麵粉中食用或大量單食產生人的中毒。動物實驗表明,神經山黧豆病以肌強直、下肢痙攣性癱瘓為主,病理解剖可見前角和外側索小神經細胞增生,特別是脊髓的運動通路和背、腰脊髓前側索硬化。此外還有肝、脾等器官的損害。
功效:祛風除濕、 活血止痛 、溫中散寒 、解表散寒。
主治:治療風寒濕痹,關節遊走疼痛,腰膝疼痛等症。用於跌打損傷,閃挫扭傷,以及各外傷疼痛,
牙痛等症。胃寒嘔吐。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一10克。
下級分類
安徽山黧豆 Lathyrus anhuiensis
尾葉山黧豆 Lathyrus caudatus
大山黧豆 Lathyrus davidii
中華山黧豆 Lathyrus dielsianus
新疆山黧豆 Lathyrus gmelinii
矮山黧豆 Lathyrus humilis
海濱山黧豆 Lathyrus japonicus Willd.
三脈山黧豆 Lathyrus komarovii
狹葉山黧豆 Lathyrus krylovii
寬葉山黧豆 Lathyrus latifolius
香碗豆 Lathyrus odoratus
歐山黧豆 Lathyrus palustris L.
大托葉山黧豆 Lathyrus pisiformis
牧地山黧豆 Lathyrus pratensis
山黧豆 Lathyrus quinquenervius
家山黧豆 Lathyrus sativus
玫紅山黧豆 Lathyrus tuberosus
東北山黧豆 Lathyrus vaniot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