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鼓吹樂藝術研究》是2019年11月1日山東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永、周婷婷、劉先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東鼓吹樂藝術研究
- 作者:李永、周婷婷、劉先進
- 出版社:山東文藝出版社
- ISBN:9787532959587
《山東鼓吹樂藝術研究》是2019年11月1日山東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永、周婷婷、劉先進。
《山東鼓吹樂藝術研究》是2019年11月1日山東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永、周婷婷、劉先進。內容簡介著者多年來一直從事山東鼓吹樂學習和研究,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書主要從音樂民俗學和音樂形態學(音樂本體)的角度,結...
丁慶華,男,漢族,2018年5月被評定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嗩吶藝術(鄒城平派鼓吹樂),申報地區:山東省鄒城市。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鄒城市文化館獲得“嗩吶藝術(鄒城平派鼓吹樂)”項目保護單位資格。2019年12月5日上午...
魯西南鼓吹樂是一種以嗩吶為主奏的山東省傳統民間器樂,它以嘉祥鼓吹樂為典型代表,主要分布在山東省濟寧、棗莊、菏澤三市及周邊地區。2006年5月20日,絳州鼓樂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簡要介紹 銅桿嗩吶是魯中南鼓吹的特有樂器。魯西南鼓吹樂主要依賴節日慶典、婚喪嫁娶等民俗活動而存在。是...
萊西鼓吹樂,是一支盛開在民間藝術之壤上的奇葩,她有著頑強的生命力。這種藝術形式,已有鼓吹樂藝人劉鳳松先生傳入台灣,並在台灣創立了“魯聲國樂社”。先後去美國、日本、新加坡、泰國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演出;1952年劉鳳祥演奏的管子曲《二番》、《小陽春》、《萊州一支花》等曲目在山東人民廣播電台播出;2000年...
《山東鼓吹樂曲譜集》是2019年11月1日山東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楊秀玉。內容簡介 《山東鼓吹樂曲譜集》是編者在前人蒐集的第一手魯西南鼓吹樂曲譜中,甄選出既能體現地域民俗文化內涵又具有較強的藝術性的三十四首樂曲,結集出版,奉獻給大家,為學術研究與音樂創作提供參考。這些樂曲既具有突出的實用功能,又...
丁慶華,男,漢族,嗩吶藝術(鄒城平派鼓吹樂)傳承人。人物經歷 山東省鄒城的平派嗩吶在魯西南乃至全省都有著較大影響,丁慶華的技藝為家族傳承,且比較全面掌握了平派鼓吹樂演奏技藝,為省內著名藝人,多次代表山東參加全國藝術活動並獲獎。傳人中有多名成為知名藝人,在業內有較大影響。獲得榮譽 2017年12月,入選第...
魯西南鼓吹樂 單縣 17 胡鳳霞 女 1973.03 菏澤弦索樂 菏澤市 18 王西良 男 1968.03 魯西南鼓吹樂 菏澤市牡丹區 19 劉瑞強 男 1963.10 山東古箏樂 鄆城縣 20 孔魯順 男 1986.07 雷琴藝術 菏澤市 三、傳統舞蹈16人 序號 姓名 性別 出生年月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21 許兆河 男 1964.08 鼓子秧歌 商河縣 ...
惟妙惟肖地模仿飛禽啼鳴、昆蟲輕唱,給人以繞樑三日的美感。傳承狀況 近年來,這一民族民間音樂形式因後繼乏人面臨失傳的危險,亟待搶救和保護。傳承保護 2023年10月31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徐州文化館獲得嗩吶藝術(徐州鼓吹樂)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不僅在廣大農村廣為流行,並且是河北吹歌、山東吹樂、遼南鼓吹、潮州大鑼鼓和山西八套等地方音樂離不開的樂器。在地方戲曲、說唱音樂和民族樂隊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用它伴奏的戲曲和說唱音樂,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嗩吶的獨奏曲目多源自民歌、地方戲曲、民間小曲和戲劇曲牌,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民間風味。傳統曲目...
澄城縣位於陝西關中盆地東北的黃土高原上,宜農宜牧,民情淳厚,依山鄰水,物產豐富,當地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出了豐富多彩和特點鮮明的民間鼓吹樂。這就是澄城鼓吹樂藝術。藝術簡介 澄城縣的鼓吹樂主要分布和流傳於溝南、溝北、城區及周邊地區。演奏形式多樣並以三大區域即溶又分的相互依變而形成了各具...
李樹鵬,男,漢族,嗩吶藝術(徐州鼓吹樂)傳承人。2018年5月,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人物經歷 李樹鵬出生於徐州著名“李家嗩吶班子”世家,其嗩吶技藝嫻熟,音色圓潤、聲調婉轉,深受民眾喜愛。獲得過第七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並被評為“全國吹歌大王”。他致力於嗩吶藝術的研究...
嗩吶藝術(楊小班鼓吹樂棚),黑龍江省肇州縣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楊小班鼓吹樂棚是黑龍江省肇州縣城內僅存的一家原生態民間禮俗樂隊,也是中國現存極少的以家庭方式傳承的民間禮俗樂隊。其創始人楊殿甲祖居山東萊州,從小逃荒到東北,在鼓樂班學藝。1904年(光緒23年),他在吉林省扶餘縣創建樂班,後...
樂戶與宗教音樂的關係,項陽,【期刊】,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02-06-10 樂籍制度的畸變期考述,項陽,【期刊】,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1-11-15 樂戶與鼓吹樂,項陽,【期刊】,文藝研究,2001-09-20 輪值輪訓制──中國傳統音樂主脈傳承之所在,項陽,【期刊】,中國音樂學,2001-04-15 撒馬爾罕國際...
張振濤1955年生,籍貫山東。1995年獲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學博士學位,2001年獲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所長,《中國音樂學》主編。專著:《笙管音位的樂律學研究》,《冀中鄉村禮俗中的鼓吹樂社》,論文集《諸野求樂錄》。人物簡介 音樂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
李來璋 1942年2月24日生於河北省懷來縣。個人經歷 籍貫山東濰縣。現任吉林省藝術研究所研究員、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吉林卷》常務副主編。兼任吉林藝術學院音樂系等單位客座教授。先後被接納為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世界傳統音樂學會會員、中國傳統音樂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
明、清時則雖仍有官府設定,但鼓吹樂的樂器編制與套用場合已迭經演化,形成了地域特徵鮮明的民間音樂。安徽省靈璧縣的周家班吹打樂興起,便與明中晚期的朱元璋九世孫朱載堉有關。朱載堉一生淡泊宮庭生活,卻熱愛民間藝術,長期在懷慶府(今河南沁陽)一帶採風。他曾深入到黃河沿岸民間嗩吶班子裡潛心研究民間音樂,...
11、“魯西南鼓吹樂的音樂功能與社會意義”發表於《中國體衛藝教育》2009年第10期,第一作者;12、專著《鑼鼓藝術》,泰山文藝出版社,2012年3月,獨立完成 科研項目 1、2009年12月參與齊魯師範學院院級教研課題《音樂專業理論多維教學綜合研究》;2、2010年7月參與山東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項目《魯西南鼓吹...
6.論文“國外音樂創作中‘復體裁’藝術現象的探析及啟示”《音樂創作》2015年第12期 7.論文“國家級非遺項目魯西南鼓吹樂的文化特點——以國家級‘非遺’代表傳承人伊雙來為例”《藝術百家》2016年第6期 8.主要負責人《鋼琴演奏基礎》課程,獲2015年濟寧學院校級精品課程。9.主要負責人2016年濟寧學院鋼琴課程優秀...
《商王村二號戰國墓與洛莊漢墓鐘磬承襲之關係》,《音樂研究》,2013年3期。CSSCI獨立 《臨淄永流鄉商王村二號戰國墓編鐘、編磬研究》,《中國音樂學》,2013年1期。CSSCI獨立 《基於功能視角的民間音樂傳承模式研究——以菏澤地區鼓吹樂與箏樂為例》,《藝術百家》,2015年6期。CSSCI獨立 《音樂與語言的相互作用...
研究領域 器樂教學與演奏 所教主要課程 嗩吶、笙演奏 學術科研 發表論文論著《演奏嗩吶曲“百鳥朝鳳”的幾點體會》、《嗩吶吹響“一枝花”》、《魯西南鼓吹樂》、《山東嗩吶》等。榮譽獎項 1993年至2014年間,受文化部、江蘇省和南京市的委託,曾先後出訪:法國、德國、日本、奧地利、義大利、聖馬利諾、葡萄牙、埃及...
如西安鼓樂、山西鑼鼓、山東鼓樂、遼南鼓吹、浙東鑼鼓、江蘇十番鼓、湖南十樣景鑼鼓,福建十番鼓,宜春三星鼓、潮州大鑼鼓和各地社火鼓等等。少數民族地區的鼓,大都是伴舞的。如銅鼓舞、象腳鼓舞、蜂鼓舞、腰鼓舞、長鼓舞、熱巴舞、扇鼓舞、鈴鼓舞、鍋莊舞、薩滿歌舞、環鼓舞、邊鼓舞、竹鼓舞、橫鼓舞、黃泥鼓舞...
2010年 主持校級科研課題《山東琴書嬗變考》2017年 主持校級教改課題《大學生自主音樂工作坊模式研究》2019年 主持省部級課題《網際網路+背景下地方高校鋼琴課程創新建設》 2016年 參與文化廳專項課題《魯西南鼓吹樂現當代特徵》 2009年 發表《魯西南鼓吹樂中的“穗子”的動態抽象特徵》2019年 發...
樂曲開始是一段散板,採用山東梆子“哭腔”音調,淒楚悲壯,接著是敘述性的慢板,柔婉動人。最後慢起而漸快轉入中板,採取《小桃紅》為素材,節奏活潑,音樂輕快。之後,出現“穗子”特點的展開段落,短小音型的重複,相間出現“放輪”的長音,渲染了一種熾烈而歡騰的氣氛。鳳陽歌絞八板,一首著名的魯西南鼓吹樂曲,...
為漢族民間常用的樂器之一. 早在漢代已出現竹製笛,漢代笛多為七孔,公元前一世紀末漢武帝時,笛稱之為橫吹,在鼓吹樂中占有重要地位。北周和隋 代始有橫笛之名。唐宋時期的笛均無膜孔。橫笛有膜孔的記載見於《清史稿樂志》:"笛,截竹為之,皆間纏以絲,兩端加龍首龍尾,左一孔,另吹孔,次孔加笛膜"。
張振濤,1955年生於山東濟南。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音樂學》主編。1987年獲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文學碩士學位、1995年獲該院文學博士學位、2001年獲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曾任香港中文大學助理研究員(200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國際評審...
笙管樂成為當前學術界的學名,是有一個發展過程的。起初是將它作為鼓吹樂形式的一種,由於主奏樂器的突出,又稱其為管樂(如冀中管樂等)。2006年5月20日,笙管樂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歷史淵源 中國漢族傳統笙管樂流布於中原及廣大的北方地區,從現今留存笙管樂種的地域分布看,是以...
1996年,在山東省農民藝術節上,我市民間藝人分獲2項銀獎。民間音樂 菏澤民間音樂豐富多彩、源遠流長,有著鮮明的地方特色。流行全市的民樂有70餘種,鼓吹樂、絲弦樂都享有盛譽。在吹、拉、彈、打諸樂器中,流行較廣的是嗩吶、笙、管子、墜琴、擂琴、軟弓京胡、如意勾、箏、揚琴、大鼓、大鑼、大饒、大鑔等...
由吹管、打擊兩類樂器演奏,民間俗稱鑼鼓或鼓吹,如十番鑼鼓、潮州鑼鼓、西安鼓樂、山東鼓吹等。吹打樂歷史悠久。一些現代仍在流傳的流傳的民間吹打樂中,可以看到在樂曲形式及曲牌名稱方面與唐、宋音樂的聯繫。吹打樂的演奏者多為農民、城市手工業者和僧人、道人。僧、道所演奏的樂曲雖來自民間,但後來的發展自成一...
如《將軍令》(蘇南吹打)、《大轅門》(浙東鑼鼓)、《普天樂》(山東鼓吹)、《雙咬鵝》(潮州鑼鼓)。有不少吹打樂種,在樂隊中兼用弦樂器,因而音樂兼具絲竹樂的特點,如《滿庭芳》(蘇南吹打)、《五鳳吟》(福州十番)等。一般說來,北方流行的吹打樂重“吹”,吹奏技巧高;南方流行的吹打樂重“打”,鑼鼓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