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城縣位於陝西關中盆地東北的黃土高原上,宜農宜牧,民情淳厚,依山鄰水,物產豐富,當地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出了豐富多彩和特點鮮明的民間鼓吹樂。這就是澄城鼓吹樂藝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澄城鼓吹樂藝術
- 屬於:民間遺產
- 遺產類型:民間音樂
基本信息,藝術簡介,藝術內容,曲藝特徵,獨特性,多樣性,綜合性,歷史淵源,主要價值,研究價值,審美價值,藝術價值,民俗學價值,相關器具,吹奏樂器,打擊樂器,鼓吹樂曲譜,音像資料,所在區域,
基本信息
遺產編號:II-14 遺產類別:民間音樂 遺產級別:省 申報日期:2007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澄城縣文化館
藝術簡介
澄城縣的鼓吹樂主要分布和流傳於溝南、溝北、城區及周邊地區。演奏形式多樣並以三大區域即溶又分的相互依變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演奏風格。溝南和城鎮地區習慣使用以海笛、笛、管、笙等樂器為主的曲牌連綴形式演奏一些大型的鼓吹樂套曲,樂曲情緒委婉而細膩,溝北地區則以嗩吶曲牌為主,演奏風格粗獷而豪放。且歷史悠久,風格獨特,深受廣大人民民眾之喜愛。
民間鼓吹樂在澄城縣古已有之,發展到清末民初,已有相當規模。隨著經濟的逐步發展和文化的交融薈萃,經歷代民間藝人的傳承和創作,使得我縣廣為流傳的民間鼓吹樂呈現出以老東路色彩為主並融西路之長的東西過渡色彩。它將作為傳統文化藝術中的珍貴遺產,匯入古老民間藝術的歷史長河之中。
我縣民間鼓吹樂傳播的主要媒介是民間演唱團體、自樂班和鼓吹樂班子,他們大都以村為單位遍布城鄉,自成一體。流傳於民間的常用民間樂器達二十餘種之多,就其區域演奏風格而言,縣城和溝南見長於委婉細膩,而溝北則以粗獷豪放見長,它們都以其固有的表達能力來烘托渲染各種民間禮儀活動中的熱烈、歡樂和悲痛、淒涼的不同氣氛,並以各種演奏形式服務於民間婚喪壽喜的禮儀活動之中。
民間音樂的普查與傳承是一項艱巨而浩大的文化工程,對於我國民族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來說是必不可少和至關重要的。
藝術內容
澄城縣文化積澱深厚,民情淳樸,“澄城老哥”之美譽更是流傳甚廣。作為民間音樂的鼓吹樂藝術源遠流長,是民間廣為流傳的主要樂種之一。
從樂器的配備上看,澄城民間的鼓吹樂班子從樂曲的種類上基本可分為嗩吶曲牌和鼓吹樂曲牌或套曲兩種。溝北地區以演奏嗩吶曲牌為主,其樂器配備常有兩支嗩吶和打擊樂器小鼓、鼓板、小鈸等,樂隊常由四至六人組成;但在溝南和城鎮地區則習慣使用以海笛、笛、管、笙等樂器為主的曲牌連綴形式,演奏一些大型的鼓吹樂套曲,其樂器配備常有嗩吶兩支、海笛一支、笛兩支、笙和管各一支和起威用的喇叭一支、鑼鼓和打擊樂器三至五件,鼓吹樂班子常由八至十人組成,演奏時基本上採取兼職的辦法起用鑼、鼓、鼓板、樂子、梆子、鐃鈸、馬鑼、小鑼、小鈸、勾鑼等諸種樂器。
從演奏場合和演奏方法上看,我縣溝南和城鎮地區從演奏形式上比較講究,如婚嫁、喪葬、慶壽都搭有現成的鼓樂台,分內外兩班演奏,外庭演奏“粗樂”(嗩吶曲牌)招待朋客,內庭演奏“細樂”(鼓吹樂曲牌或大型套曲)款待貴賓,其演奏方法有嗩吶的重奏、輪奏,海笛的領奏以及笛、管、笙的合奏加之打擊樂器貫穿發展成為鼓吹樂的重奏、輪奏、合奏等不同演奏形式,並多以曲牌連綴的形式演奏,樂曲色彩華麗細膩,粗獷豪放,按其固有的表達能力來烘托喧染婚喪壽喜中的熱烈、歡樂、悲痛、淒涼的氣氛,象這種民間鼓吹樂班子至今仍然活動在我縣的各個鄉、村。
從所演奏的曲目上看,大都來源於傳統曲目、地方戲曲曲牌和由民歌變奏而來的曲目,如傳統曲目有《上上宮》、《背宮》、《青天宮》、《一五六》、《陰六》等,地方戲曲曲牌所占比例最大,常用的也最多,有《小開門》、《大開門》、《金擺場》、《哭黃天》、《水龍吟》、《朝天子》、《馬道仁》<柳生芽》等,而與民歌融會傳承衍生的變奏曲目有《變花》、《大定崗》、《小放牛》、《四合四》、《秋季生》、《絲鑼帶》、《紡線曲》、《刮地風》、《石榴花》、《一串鈴》、《燕兒落》等,整個演奏風格富於歌唱性,與關中道情的歌唱音樂比較接近,民間藝人們多用這些曲目來表現民間婚嫁壽喜禮儀中抒情、柔和、細膩的感情。
從樂曲的調性上來看,流傳於民間的鼓吹樂曲目調式色彩豐富,表現性能各異,總給人一種流暢平穩、華麗優美的享受,這也可能是由於鼓吹樂曲目大都脫胎於民歌的原因,使曲目形成了短小精悍的鮮明特點,便於學習和流傳,因而也就形成了我們今天所聽到和看到的鼓吹樂曲目中單牌子居多的現象。所謂鼓吹樂套曲的連綴,則是民間鼓吹樂的精髓所在和獨特之處,堪稱民間鼓吹樂藝術中的精華,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它是通過一定程式的樂隊組合,把數首單牌子的樂曲按民間禮儀活動的內容有選擇地以變換節奏或轉調等演奏方法緊密的銜接在一起的連奏形式,例如比較典型的大型鼓吹樂套曲有《三元鼓》、《五子登科》、《百鳥朝風》、《梵王宮》、《上小樓》、《下小樓》、《上山虎》、《下山虎》、《南海腔》、《老吹腔》、《青天宮轉老仙堂》、《青天宮轉小開門》、《青天宮帶尾巴》、《大開門帶擺場子》、《慢擺場轉緊擺場》、《柳生芽帶一串鈴》等,至於選擇何種情緒的曲目,是依演奏習慣和時間長短要求而約定俗成,藝術們靈活掌握的連綴演奏速度一般為以慢速轉中速或以慢速轉快速而收尾,藝人們嫻熟的轉調變奏技巧(多由原調轉入屬調或下屬調),使得整個樂曲豐富多彩,加之打擊樂的貫穿,給人以渾然一體的感覺,這是因為曲目的調性多屬宮、徵類調式的樂曲,曲調進行起伏有度,大跳極少,比較接近語言的自然聲調,具有流暢平穩、圓潤舒適的特點。在音值組合方面,宮調式類曲目比較簡單,多為四分和八分音符,演奏速度較慢,微調式類曲目多為十六分音符的較多,但音域起伏較大,而演奏速度較為適中。一般來說,宮調式類曲目節奏明快、旋律流暢,樂曲情緒熱烈歡快,具有粗獷豪放的演奏特點,如嗩吶曲牌《金擺場》、《滴落金錢》等;徵調式類曲目則節奏平穩、旋律優美,樂曲情緒委婉細膩,具有柔和抒情的獨特風格,如鼓吹樂曲牌《上上宮》、《青天宮》、《一五六》等。另外,還有所占比例較小的屬“商”、“羽”調式的曲目。前者多屬表現淒涼、悲哀情緒的樂曲,如鼓吹樂曲牌《柳生芽》和嗩吶曲牌《地留花》就屬典型的“商”調式類樂曲;後者則屬常用於表現輕鬆、愉快、歡樂氣氛的曲目,如鼓吹樂曲牌《節節高》、《四合四》等則屬典型的“羽調式”類樂曲。
從演奏形式和樂曲的節拍、速度方面來看,民間鼓吹樂的演奏形式通常分為坐樂和站樂兩種形成。一些演奏水平較高的民間藝人在樂曲的演奏中並夾帶有“抽腸換肚”、“搭殼子”等小雜耍,以渲染氣氛和顯示其演奏水平,使樂曲的表現力更加豐富多彩,真可謂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就其民間鼓吹樂的節拍而言,基本上都是4/4拍、2/4拍和1/4拍,其它節拍很少。對於樂曲的演奏速度來說,藝人們則喜歡靈活掌握,這些都由演奏的場合和環境而定,有時也以變換速度的方法來獲得情緒各異的演奏效果,但大多數藝人習慣於用中速或較快於中速的速度來演奏樂曲。
古樸淳厚的民情風俗也給民間鼓吹樂活動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鼓吹樂曲目的使用上除喪葬禮儀中用的《哭黃天》、《地留花》、《永壽庵》、《梵王宮》、《柳生芽》較為嚴格外,其它如喜慶的行禮和喪葬中的奠儀多用莊嚴肅穆的樂曲,而在宴席和行路等場合中吹奏的樂曲,那就要根據事主的具體情況而定,如喪葬習俗中的三年脫福,就演奏一些歡快跳躍的曲目。再如婚嫁禮儀中就吹奏一些充滿歡樂詼諧、親昵憂傷的曲目,以表現女兒離娘的哀痛,拜天地進新房的歡樂,耍阿家的風趣。綜觀其鼓吹樂的使用,大量的曲目用變換速度的辦法而悲喜兼用,而真正用於表現哀痛的專用曲目較少。
曲藝特徵
獨特性
(1)演奏色彩獨特:呈現出以老東路色彩為主並融西路之長的東西過渡色彩。
(2)演奏風格獨特:形成了大工曲委婉細膩,牌子曲粗獷豪放的獨特風格。
(3)演奏方法獨特:除傳統的坐樂、站樂和行樂演奏外,還有如《三元鼓》、《五子登科》的舞蹈演奏方法和在演奏過程中伴之以“抽腸換肚”、“搭殼子”等許多小雜耍,引人入勝。
(4)演奏效果獨特:大量的鼓吹樂套曲和曲牌充分運用於民間婚、喪、壽、喜的各種禮儀之中,將莊重平衡、熱烈歡快、柔和抒情、悲痛淒涼等樂曲情緒發揮得淋漓盡致。
(5)樂曲體裁獨特:特別是以曲目連綴形式演奏的各種鼓吹樂套曲,運用轉調或變換速度等方法將數首單牌子樂曲巧妙地連綴在一起,大大豐富了樂曲的表現能力,使得整個樂曲渾然一體,豐富多彩。
多樣性
(1)樂曲種類多樣:綜觀澄城民間的鼓吹樂曲目,有曲目連綴形式的鼓吹樂套曲和鼓吹樂曲牌,還有數量較大的嗩吶曲牌。
(2)樂曲來源多樣:既有來自於民間的傳統鼓吹樂曲目,又有來源於戲劇的鼓吹樂曲目,還有由民歌演變而來的大量鼓吹樂曲目。
(3)樂曲調性多樣:既有大量的“宮”、“徵”類調式的曲目,還有少量“商、”“羽”類調式的曲目。
(4)演奏方法多樣:既有齊奏合奏,又有輪奏重奏,還有為數不少的獨奏曲目。
綜合性
(1)形式的綜合性:集舞蹈演奏,行樂、坐樂演奏和伴之於各種小雜耍表演於一體。
(2)即興性:澄城民間鼓吹樂以“口傳身授”為主要方式,在鼓吹樂套曲的曲目連綴選擇、伴奏手法、段落反覆方面都有一定的即興創造。
(3)民眾性:鼓吹樂曲目由於接近語言的自然聲調,部分曲牌已成為民間家喻戶曉的曲目,與我縣民間的各種民間禮儀息息相關,與人民民眾生死相依。
(4)藝術性:樂曲的速度對比、力度對比、音色對比和調性對比以及演奏方式的變換皆富有藝術性。
歷史淵源
澄城縣地處物產豐富,依山鄰水的丘陵地區,由於歷史文化的不斷積澱,不知從遠古什麼年代開始,先民們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他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出了豐富多彩和特色鮮明的鼓吹樂曲目。但由於歷史上的頻繁動亂和大量的移民來這裡定居,又伴隨著經濟的逐步發展和文化的交融薈萃,經歷代民間藝人的創作發展,使得廣為流傳的民間鼓吹樂形成了委婉細膩、粗獷豪放的獨特風格,呈現出以老東路色彩為主體並融西路之長的東西過渡色彩。
就其民間鼓吹樂的演奏方法來說,主要有以海笛、笙、管、笛為主伴之鑼鼓等打擊樂器的民間鼓吹樂和以嗩吶為主伴之鑼鼓等打擊樂器的民間鼓吹樂兩種,前者多以曲牌連綴的形式演奏一些大型的鼓吹樂套曲,民間稱之為“細樂”,具有委婉細膩和莊重平穩的演奏風格;後者則多演奏一些嗩吶曲牌,民間稱之為“粗樂”,演奏風格粗獷豪放而鏗鏘有力。它們至今仍然以其固有的演奏形式服務於民間婚喪壽喜的各種禮儀活動之中。
澄城縣的民間鼓吹樂活動發展到清末和民國初年,已有相當的規模,據業善鄉南伏龍村民間老藝人何天正和雷家窪鄉堡城村老藝人何康勞說:“解放前,我縣業善鄉秦家坡村的大財東秦福山亡故時,樂人達六十餘名,而且是一個班子,拉奏樂器有板胡、二胡、提琴(京胡)、四弦、二股弦、低胡;彈撥樂器有三弦、月琴、八碼洋琴、木琴、琶琵等;吹奏樂器有嗡、喇叭、嗩吶、海笛、笛、笙、簫、管等;演奏的形式和內容都很講究,還有代代相傳的古譜(所見為工尺譜)。當時他們能演奏不少大工曲(套曲),如《擺馬槍子一枝花》、《封相奪魁》、《醉仙亭》、《遇仙殿》等,藝人們的演奏技巧也很高,象《大開門》、《水龍吟》、《青天宮》等一些常用曲目依其用途的不同都能用正、反、梅、車四種調式演奏。在民間鼓吹樂活動空前活躍的今天,令人遺憾的是一些有價值的傳統樂器、演奏形式和優秀曲目未能得到繼承而相繼失傳了,這是人們感到非常痛心和惋惜的。
若追溯澄城民間鼓吹樂之源,我們在調查過程中至今沒有發現有何資料記載,也只能在過去立於民間宅園門前的漢魏風格的拴馬石雕刻和民間傳說中尋出端倪,如“回回三弦”、“胡卒琵琶”;另據傳金兵南下時,駐紮在當地的一些村莊演練兵卒和兩軍對壘作戰,輒擊鼓動樂以鼓舞將士鬥志,每當打了勝仗,並擊鼓動樂而舞,此後,鼓吹樂便在當地的一些鄉、村流傳下來。通過以上文物和傳說足以證明,民間鼓吹樂活動在澄城古已有之。
主要價值
研究價值
澄城民間鼓吹樂由於歷史上的戰亂和移民的不斷定居,從演奏風格上呈現出以老東路色彩為主並融西路之長的東西過渡色彩,具有很高的音樂學研究價值。
另據過去立於民宅家園門前的漢魏風格的拴馬石雕刻“回回三弦”和“胡卒琵琶”來看,具有很高的文物研究價值。
還有據傳金兵南下時,駐紮在當地一些村莊演練兵卒和兩軍對壘作戰以及打了勝仗時輒擊鼓動樂以鼓舞將士鬥志的情況來看,則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審美價值
澄城民間鼓吹樂演奏風格和演奏方式比較獨特,傳統的鼓吹樂套曲委婉細膩,鼓吹樂曲牌粗獷豪放,演奏方法的舞蹈演奏和伴之的各種小雜耍豐富多彩,來源於民歌變奏而來的鼓吹樂曲牌則富有歌唱性,呈現出旋律美、舞蹈美、歌唱美、調性美等顯著特點,不但為本鄉本土的聽眾所喜愛,而且在周邊地區也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
藝術價值
澄城地處關中北部依山鄰水的丘陵地區,民間鼓吹樂曲目多,種類全,調性豐富,演奏形式多樣,表現性能各異,集民間音樂之大成;又因其接近語言的自然聲調而易於流傳,並深受人民民眾之喜愛。它與民間的各種禮儀活動息息相關,與人民民眾的生老病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民俗學價值
澄城民情淳樸,文化積澱深厚,民間的各種廟會、社火、民俗禮儀和祭祀活動豐富多彩,民間鼓吹樂來源於生活,貫穿於生活,與人民民眾的生活密不可分,因而具有很高的民俗學價值。
相關器具
吹奏樂器
傳統的民間鼓吹樂班子常用的吹奏樂器有“嗡”、“喇叭”、“嗩吶”、“海笛”、“笙”、“管”、“笛”等。過去比較正規的鼓吹樂班子常用兩支“嗡”(一種銅製大號)起威,長兩米左右,喇叭口直徑四十多公分,分三節套在一起,一般由鼓師兼吹,使用時拉開發出“嗚…嗚…”的長音,音響渾厚粗獷而宏大。常用於婚喪禮儀中的行路、下壙、進門、上轎、下轎、拜天地等場合,用於渲染和烘托各種民間禮儀的莊嚴氣氛,但這種樂器現已失傳,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是代替它的分為兩節套在一起的“喇叭”,其屬銅製,由吹口、錐型吹管、喇叭口等部位構成,長79.7公分,喇叭口直徑13.6公分,除用於起威外,又可模仿馬叫。所使用的嗩吶、海笛、笙、管、笛等樂器在型制和演奏技巧方面和現代的樂器基本相同。
打擊樂器
民間鼓吹樂班子所常用的打擊樂器有“開道鑼”、“馬鑼”、“鼓板”、“小鼓”、“牙子”、“鐃鈸”、“勾鑼”、“手鑼”、“小鈸”等,開道鑼主要流傳於北部地區,銅製,園形,鑼面直徑58公分,邊寬3.5公分,以鑼錘擊奏而發音,音質雄壯而宏亮,常位於民間鼓吹樂隊伍的前邊,為兩面鑼同時擊奏,主要用於開道,給人以莊嚴隆重的感覺。我縣民間鼓吹樂中使用的馬鑼比較特殊,型制比較大。鑼面直徑26公分,邊寬2公分,音質宏亮,是民間鼓吹樂的主要色彩樂器。其它打擊樂器在型制和演奏方法方面和現代的同類樂器基本相同。
鼓吹樂曲譜
民間鼓吹樂以口傳身授和手抄曲譜傳世。在近幾年來的蒐集整理過程中,我們採取深入現場錄音和請民間藝人口傳錄音等方法,蒐集整理出民間鼓吹樂套曲16首,鼓吹樂曲牌66首,除鼓吹樂套曲“三元鼓”和“五子登科”為總譜外,其它曲目均屬有主旋律和打擊樂器的分譜,還有兩首曲目屬口傳工尺譜。
音像資料
以上所蒐集到的民間鼓吹樂套曲和曲牌大部分現有錄音資料,在其演奏形式方面還存有部分黑白照片。
所在區域
澄城縣位於陝西省渭北高原東北部,北緯34°55'45″—35°27′05″,東徑109°40′30″—110°05′50″,面積一千一百一十二平方公里。南與鐵鐮山下的大荔縣毗連,北與黃龍縣接壤,東隔大浴河與合陽縣相望,西界洛河與蒲城縣、白水縣為鄰,春秋時屬晉為北徵,西漢時設徵縣,宜農宜牧,民情淳厚,素有“澄城老哥”之美譽,縣轄八鎮六鄉二百六十六個行政村,人口38.5萬。
我縣歷史文化悠久,物產豐實,屬依山鄰水的丘陵地區。春季溫暖乾燥,氣溫回升快而不穩定,時有春寒,降水較少;夏季炎熱多雷陣雨、暴雨和陣性大風天氣,間有伏旱;秋季涼爽濕潤,氣溫下降快,多陰雨,十月以後降水速減,天氣晴好;冬季寒冷乾燥,氣溫低,雨雪稀少,是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
澄城縣民間鼓吹樂主要分布和流傳於溝南、溝北、城區及周邊地區。演奏形式多樣和並以三大區域即溶又分的相互依變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演奏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