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志·教育志

《山東省志·教育志》於1982年開始編纂,2003年正式出版。全書以篇、章、節層次劃分,共分9篇、34章。首篇為私學、官學、書院、科舉考試,依次為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師範教育、成人教育、職業技術教育、教師、教育科研、教育行政。書後有附錄。上限起自1840年,下限至1990年。為彰明個別事物因果,適當上溯或下延。

基本介紹

  • 書名:山東省志·教育志
  • 出版時間:2003年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基本信息,歷程,

基本信息

春秋、戰國時期,山東的先賢們就創立了儒家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國私學的開創者之一。晚清以前,山東除秦朝和晉朝末期等少數幾個時期外,私學興盛,官學發達,成為儒學中心。北宋時,山東首創學田制度,促進了學校教育。明清時期,山東各地對教育尤為重視,辦學形式更加多樣化,制度更加健全,科舉制度更加完善。私學、官學、書院興盛,各府皆設府學,州、縣都建立起州、縣學。清雍正時期,山東有書院75所,其中官辦61所。 晚清初期,清政府仍然實行以科舉取士為導向的封建傳統教育體制。戊戌維新運動之後,開始變革教育。其後,山東成立中國第一所省立大學,各州縣開始改辦新式學堂,開始重視向國外學習和留學生教育。

歷程

1905年,科舉制度廢止,山東資產階級革命派創辦公學。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實行“壬子癸丑學制”。晚清時期,西方教會在山東傳教、辦學較早,教會教育先進的辦學方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對清末山東教育改革影響較為明顯。 民國時期,北洋軍閥山東執政當局對全省的教育體制、學制及課程設定等方面進行了一些改革,但其中包含大量封建內容。國民黨政權統治初期,山東教育一度呈現出較好的發展態勢,一些山東教育家開展了大量的教育試驗和實踐活動,在提高農民素質,改善鄉俗民風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效果。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軍對山東人民實行法西斯奴化教育。山東原有的各種教育設施遭到嚴重破壞。 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山東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教育貫徹為戰爭服務的方針,注重在職幹部教育、戰爭和生產技能教育,正規辦學與戰時辦學相結合,收效很大。 新中國成立以後,山東教育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建國後的前十七年,山東教育處於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在探索中發展的時期。建國初期,山東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務是在恢復原解放區教育的基礎上,全面接管新解放大中城市的教育,開展教師思想改革運動,調整高等院校院系等,開始建立全省統一的社會主義教育制度。通過持續不斷的教育革命和改革,各項教育事業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由於缺乏經驗和“左”的錯誤影響,教育事業的發展較為曲折,也出現過一些失誤,教訓也是深刻的。1961年以後,經過調整,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得以恢復,教學質量明顯提高。 “文化大革命”時期,山東教育遭受重創。從1966年起,全省高等學校停止招生達5年之久,學校各級組織陷入癱瘓,教育秩序受到破壞,造成嚴重惡果。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到1990年,是山東教育事業撥亂反正,改革開放,全面振興,蓬勃發展的新時期。主要表現在:平反冤假錯案,整頓教學秩序,恢復教學制度,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等內容;全面貫徹新時期教育方針和實施“科教興魯”戰略方針。明確了教育指導思想和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加強學校思想政治工作,開展教育改革和教學研究;調整教育事業結構。包括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調整中、高等教育結構,擴大成人教育規模;中國小校舍改造和改善辦學條件等;改革教育管理體制。包括全省中國小實行分級辦學、分工管理的體制,擴大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改革學校管理體制等。 建國40年來,山東各級各類教育有了巨大發展,取得了輝煌成就。 該志獲2005年山東省新編地方志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