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志·測繪志》編纂工作始於1984年,1993年出版。全書以篇、章、節劃分層次,共分6篇、25章。首篇為大地測量、依次為地形測量、工程測量、海洋測繪、地圖製圖、測繪管理。上限起自1840年,下限斷至1990年。
基本介紹
- 書名:《山東省志·測繪志》
- 類別:地方志
- 出版時間:1993年
- 始於:1984年
內容簡介,發展歷史,
內容簡介
山東的測繪事業有著悠久的歷史。春秋戰國時期,測繪被齊、魯兩國廣泛套用于軍事和國家管理。秦漢以後,測繪技術日趨發展和完善。清朝康熙年間,西方測繪技術開始傳入山東。
發展歷史
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在中國北方海區強行測量,竊取大量海道資料。帝國主義的入侵、西方測繪技術的傳入,使地圖的重要意義逐漸被認識。遂在專門學堂設定測量、天文、繪圖等課程,以培訓測繪人員。同時,購進外國測量儀器,用新法測繪。 民國初期,主要趕製了1∶18萬比例尺全省州縣自治區域圖,山東省1∶56萬比例尺全圖;至1921年出版了魯西北、膠東地區地形圖1148幅。同期,日本侵略者利用各種手段竊取了山東全部1∶5萬比例尺地形圖等有關資料。 1937年七七事變後,國民黨山東省政府建設廳測繪組在南撤途中解散。1945年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僅在省建設廳所屬的水利局、黃河河務局和省民政廳所屬地政局設測量隊,從事局部專業工程測量和濟南、青島等城市的地籍測量。 1945年,新四軍軍部測繪室由安徽省遷至山東臨沂。1947年,華東野戰軍司令部陸地測量隊在山東組建。 解放戰爭後期,山東戰場的這兩支主要測繪力量發展到300多人。 新中國建立初期,先後在山東省全境進行了一、二等天文、基線、三角、水準測量,1960年以前基本建成全省範圍的精密大地控制網。至此,結束了近半個世紀使用清末測繪、民國繪製的舊圖廓1∶5萬比例尺地形圖的局面。 1956年國家測繪總局成立後,為加強省級測繪行業管理,於1959年在省建委設立測繪管理處。同期,在山東組建的兩支測繪部隊,完成了全省沿海的海控點測量和所屬海區的基本海圖測量。受“大躍進”影響,這一時期也存有成圖質量較差,單純追求速度等問題。 “文化大革命”期間,山東測繪事業受到嚴重挫折。測繪人員大部分被精簡、下放,文獻、資料散失嚴重,只有少數專業測繪隊伍和軍事系統的測繪工作能夠開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山東測繪部門圍繞農業、能源、交通等經濟建設的戰略重點以及城鄉規劃建設、國土與自然資源調查、沿海開放城市的開發等,加快了全省大面積1∶1萬和更大比例尺地形圖的測制工作。 年測圖能力達到900幅,比1977年增長了2倍。 山東省測繪局建局十多年來,形成了航空攝影測量、工程測量、地圖製圖、遙感技術等專業比較齊全、 配套的工作系統。儀器裝備也居於全國新建省局的前列。1990年,全省16個市(地) 全部建立了測繪管理處(室),形成了省、市(地)兩級管理的格局。駐魯軍事測繪系統也逐步走向社會,為經濟建設服務,完成了山東省海岸帶測繪任務。 建國41年來,山東省的測繪事業初步具備了從控制測量到印刷成圖全部工序的生產能力。 1990年,全省省管測量標誌已達29544座。完成全省範圍的1∶5萬比例尺地形圖,並重測更新了兩次。施測1∶500~1∶1萬比例尺地形圖224398.5平方千米,為全省總面積的1.46倍; 1∶2.5萬比例尺地形圖57657平方千米。施測了全省大陸沿海的海岸帶、港池、港灣、錨地、航道、近海海域的各種系列比例尺海圖及水深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