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幹路

小白幹路

位於膠濟鐵路和308國道間,南北貫通,是進出青島的主要幹道。南起小村莊,北至白沙河,故稱小(小村莊)白(白沙河)幹路,是青島市最長的一條主幹道。全長18500米,其中,市管路段長2490米,車行道寬27~30米,面積70664平方米,為瀝青路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白幹路
  • 全長:18500米
  • 南起:小村莊
  • 北至:白沙河
簡介,建造歷史,“大寨路”,修葺,地位,歷史來源,介紹,

簡介

建造歷史

1935年,小白幹路是一條蜿蜒曲折的鄉村土路,從小村莊至夏莊,全長約13.8公里。青島解放後,隨著樓山新工業區的開闢,城市交通運輸日益繁重,使四流北路的交通十分擁擠。為此,青島市城市建設局決定將小白幹路闢建為一條交通幹道。1958年11月,小白幹路工程指揮部對小白幹路進行改建,總投資額224萬元。工程南起杭州路,北至四流北路,新辟路基長17038米。工程按三級公路標準設計,整體形變模量每平方米750公斤以上,採用就地取材的沙礫鋪裝12厘米厚低級路面。在地下水(地下滲流水)特高之路段,鋪設泥結碎石路面,並作防水處理。其中,李滄路至四流北路一段路基長7074米,寬22米,面積155628平方米。路面寬14米,面積99036平方米。新建了3座石板橋,14座涵洞。李滄路至杭州路長10020米,鋪設泥碎石路面寬14米,面積140280平方米,鋪設黃沙路面寬12米,面積120240平方米。新建橋樑3座,條石涵洞20座,修築雨水斗81座,拆遷房屋7045平方米,遷移電桿77根。該工程於1959年底竣工通車,成為市區北部又一條南北向交通幹線,緩和了四流北路的交通壓力。

“大寨路”

文化大革命”期間,小白幹路曾稱“大寨路”。1966年8月,對小白幹路土路部分進行臨時瀝青表面處置。工程自人民路交口起,到市管路段與交通局管理路段分界處止。全長2377.2米,鋪裝面積18503平方米,鋪裝路段寬度不等。其中,鋪裝寬度9米的路段,面積為11579平方米(包括舊路修補);寬度7米的路段,面積為6924平方米。施工中將部分路段的人行道墊高,鋪以黃沙;車行道表面處置到沿石邊,同時對邊坡加以整理,安設沿石194米,工程造價38235元。
至1971年,原鋪瀝青路面已出現破裂,且寬度較窄,不能滿足需要。市革委投資419458元,於1971年6~12月對人民路交口至交通局管理路段鋪裝了瀝青路面。施工時充分利用舊路面的有利條件,共分三種路面結構五個段落進行鋪設。第一段自人民路至青島鑄造機械學校門前;第二段自鑄機學校門前至原市政工程處東門;第三段由原市政工程處東門至公路站大樓;第四段由公路站大樓到終點與公路相接;第五段為人民路廣場。第一段和第三段的路面結構為:以原路為基層,拓寬部分鋪直徑6~10厘米的碎石厚10厘米,上鋪直徑3~5厘米碎石厚6厘米,面層鋪細粒式瀝青混凝土厚4厘米。第二段和第四段的路面結構為:在舊路上鋪直徑6~10厘米的碎石厚10厘米,上鋪直徑3~5厘米的碎石厚5厘米,表面鋪細粒式瀝青混凝土厚4厘米。第五段以白灰土作基層厚12厘米,面層鋪細粒式瀝青混凝土厚4厘米。該項工程共鋪瀝青路面53537平方米,鋪6厘米厚的碎石層24518平方米,5厘米厚碎石層24688平方米,10厘米厚碎石層34113平方米,白灰土基層5027平方米,加寬路基填土方1萬立方米,安砌溝石6920米。

修葺

1985年隨著交通量的增加,路面結構強度不足,已發生不同程度的損壞。根據青島市市政工程公司計畫,將公路站大樓山東路一段進行翻修加寬。施工路段全長1350米,寬14米。鋪設瀝青路面19435平方米,鋪黃沙人行道路面5360平方米,安設管道101米,砌築檢查5座、雨水斗18座,砌亂石邊溝567米,漿砌亂毛石990立方米,工程結算總值726940元。該工程由青島市市政工程總公司設計室設計,市政總公司第二工程隊施工。1985年10月1日開工,11月30日竣工。
1989~1990年,小白幹路陸續拓寬,由14米拓寬至27~30米,鋪裝混凝土人行道板3640平方米。

地位

由於小白幹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進入青島的唯一一條高等級公路,因此在青島市民的心中小白幹路的地位無可取代。進入新世紀以後,由於回響西部大開發,小白幹路分別更名重慶南路、重慶中路和重慶北路。但在很多青島市民的心中,卻仍然將它稱之為小白幹路。小白幹路做為青島地區的一個地域文化,已經深深的紮根在青島市民的心中。

歷史來源

小白幹路是小村莊至白沙河(又稱流亭河)幹路的簡稱,是當時連通市區與市郊的主要交通幹道,全長16公里,寬40米,其中快車道寬14米。小白幹路北端當時是煙臺至青島的煙青公路之末端路段,修路時將青島第三鋼鐵廠(青鋼前身)所占去的阻隔路段東移至此,並改為市區道路。小白幹路命名後,並未設定路牌和門牌號,很多人並不知它的來歷,更有人簡稱作白乾(燒酒)路,一時成為趣談。
小白幹路
“文化大革命”期間,小白幹路由當時的市革命委員會批准更名為“大寨路”,並設有大理石路牌。1977年恢復原名後,開始編制門牌號碼,設立標牌入戶籍冊。1999年小白幹路再次更名為重慶路,並將該路劃分為三段:人民路立交橋至鄭州路路口為重慶南路,鄭州路路口至瑞金路路口為重慶中路,瑞金路路口以北至城陽長途汽車站為重慶北路。當時,重慶北路尚未設定路標和門牌號,而重慶南路、重慶中路兩段的門牌號是相延續的。2004年,重慶北路才設立了路標,並獨立使用門牌號碼。
1958年11月,青島市人民委員會(市政府)為適應大辦鋼鐵和工業發展之需要,決定修築小白幹路,當時與嶗山水庫、人民會堂、青島鋼鐵廠合稱為青島市四大重點工程。工程預計投資220餘萬元,於當年11月9日動工。在“持續躍進”的形勢下,由嶗山、即墨、膠縣、膠南等地抽調民工7.5萬人,機關、部隊、學校義務工3.5萬人,從溫州路人民路路口,沿大山、小水清溝、閻家山、曲哥莊、新村、東南山、西流莊、文昌閣、石溝、南嶺、小棗園、坊子街、大棗園、南渠至仙家寨村南的涼亭子,展開了修路攻堅戰。修路工地上,紅旗招展,杴鎬飛舞,懸掛著“一定要把小白幹路修好”的大型標語,繪出一幅壯觀的場面。
11萬大軍,冒嚴寒、戰酷暑,晝夜輪番苦幹,路基工程於1959年1月完成,1959年底建成通車。1991年再行拓建已延長至18.8公里,寬44米,其中主車道寬20米,是青島市區內最長的道路。

介紹

小白幹路建成伊始,路面為沙石混壓,道路兩旁並無多少像樣的建築物。經過70年代和90年代的兩次大修,路面變為更加堅實平整的柏油路,路兩側建有雙條綠化帶。近年來,又開闢了許多綠化美化區,增設了全路段的路燈。道路兩旁,新崛起的居民樓群、辦公樓、廠房、醫院、娛樂場所、商場、飯店比肩而立。沿途有20多條公交線路設站。重慶南路、重慶中路路段,因有汽車市場和數十家經營汽車和配件的廠家而被譽之為島城的“汽車交易大道”。
現在的重慶中路是連線四方區和城陽區的紐帶,而重慶路則是一條連通青島市內外的運輸長廊。夜晚,在路燈的映照下,車輛依然川流不息。這條路的變遷,是青島滄桑巨變的一個頗具代表性的真實寫照。
重慶中路(原小白幹路)地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