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食管化學性燒傷

食管化學腐蝕傷多見於5歲以下幼兒,一般為誤服強酸強鹼類物質所致。

近年來,食管化學腐蝕傷有所減少。發生地區北方多於南方,華北、華中農村地區發生率相對較高。此外,誤服來蘇、碘酒、高錳酸鉀等在臨床亦較常見。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急診科、兒科
  • 多發群體:5歲以下幼兒
  • 常見發病部位:食管
  • 常見病因:誤服強酸、強鹼類物質所致
  • 常見症狀:傷後立即出現唇、舌、口腔、咽喉和食管灼痛,幼兒常表現出煩躁、哭鬧不安、流涎、吞咽困難、拒食等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預後,預防,

病因

因誤服強酸強鹼或其他腐蝕性藥物引起食管化學性燒傷

臨床表現

1.急性期
傷後立即出現唇、舌、口腔、咽喉和食管灼痛,幼兒常表現出煩躁、哭鬧不安、流涎、吞咽困難拒食。1~2小時後發生黏膜水腫,6小時達高峰,此時水腫嚴重,若水腫累及喉頭,可出現聲啞及吸氣性呼吸困難,嚴重者可因喉梗阻窒息死亡。
(1)一度灼傷 除以上症狀外,中毒表現及吞咽困難明顯,小兒多有不同程度脫水、電解質紊亂。可表現為局部水腫。
(2)二度灼傷 可表現嚴重中毒症狀,如高熱休克等。
若發生食管穿孔,患兒常訴胸痛、憋氣,傷及胸腔大血管,則可突發咯血、嘔血,迅即死亡。
2.亞急性期
亦稱炎症消散期,在灼傷後第2~3周。此期急性炎症減輕,食管水腫及充血消退,吞咽困難好轉,患兒一般情況也隨之好轉。
3.瘢痕狹窄期
患兒食後即吐或滴水不入,常見流涎、脫水、酸中毒及營養不良。口唇、口腔黏膜、舌和咽部形成潰瘍和白膜,咽下疼痛和困難、流涎、嘔吐、不能進食進水。強鹼傷及聲門、大氣道時,可出現呼吸困難和咳嗽。還可出現脫水、酸中毒及合併肺部感染。中、重度燒傷可即刻出現中毒性休克,還可因並發反流吸入而咳嗽,發生氣管炎和肺炎。

檢查

腐蝕性食管炎一般根據其病史、症狀及體徵不難診斷。
1.血常規
合併食管穿孔出血和呼吸道感染時可見血白細胞計數升高,血紅蛋白降低。
2.X線檢查
X線檢查早期意義不大,3周后食管鋇餐檢查有助診斷,一般可發現食管狹窄形成,並可觀察到食管灼傷部位及其嚴重程度。X線檢查應在急性炎症消退後,患兒能吞服流食方可作食管造影檢查。如疑有食管瘺或穿孔,造影劑可流入呼吸道,最好採用碘油造影。
(1)輕度 早期為食管下段繼發性痙攣,黏膜紋理尚正常,也可輕度增粗、扭曲、後期瘢痕、狹窄不明顯。
(2)中度 食管受累長度增加,繼發性痙攣顯著,黏膜紋理不規則呈鋸齒狀或串珠狀。
(3)重症 管腔明顯縮小,甚至呈鼠尾狀。
3.食管鏡檢查
食管鏡檢查雖可直視灼傷狀況,但早期(1周內)有引起食管穿孔之危險,不宜施行。晚期檢查可觀察到狹窄部位之起端。一般食管鏡難以通過狹窄段入口,故食管鏡檢查對多段或全食管狹窄者不宜採用。因癌的發生率比正常食管要高,尤其是強鹼致成的食管狹窄,部分患兒需定期複查內鏡,除可進行擴張狹窄食管,亦及早發現食管癌。

診斷

腐蝕性食管炎一般根據其病史,症狀及體徵不難診斷,且常與腐蝕性胃炎並存,但在臨床中應注意是否合併有食管的其他病變。

治療

1.清除毒物
急性期的急救措施以搶救中毒性休克,糾正水及電解質紊亂,維持營養,減輕疼痛及避免形成食管瘢痕狹窄為主。燒傷後應立即終止接觸毒物,消除胃腸道尚未吸收的毒物,並促進已吸收的毒物排出並鑑別其性質。
根據毒物的性質,選擇套用相應的解毒劑:
(1)強酸中毒 可採用弱鹼或鎂乳、肥皂水、氫氧化鋁凝膠等中和。
(2)強鹼中毒 可用弱酸中和,常用稀醋、果汁等。
中和後可給與雞蛋清、牛乳等保護創面。
2.預防感染
潑尼松(強的松)每8小時1次,1個療程為4~5天,以後逐漸減量,延至幾周,方可停藥。根據有無感染、感染程度和細菌種類酌情使用廣譜抗生素。
3.防止管腔狹窄
儘早擴張管腔,早到燒傷後24~48小時進行,一般為4~6周進行擴張。
4.手術治療
若擴張無效,需進行食管切除和食管胃吻合,或用結腸代食管以恢復消化道的連續性。
食管循環擴張亦稱逆行擴張,適用於食管任一部位狹窄及食管全長狹窄。具體方法是:行胃造瘺術後,令小兒緩慢吞咽一絲線,其長度相當於從耳根經前鼻孔、延至劍突下約5厘米處之距離。然後經胃瘺處向胃內注水,再經胃瘺口以吸引器吸水,將咽入胃內的絲線自胃瘺口吸出,將口腔留置之絲線端與胃瘺吸出之絲線端連線無毒橡膠擴張探條,由口到胃或由胃瘺到口腔循環擴張,每周1次。探條逐漸由細加粗,直至小兒進食狀況改善,改為2周或1月擴張1次。待食管狹窄消失進食正常後,即可行胃瘺修補術。

預後

輕度腐蝕性食管損傷的患兒可無任何併發症。重度燒傷的患兒易出現食管穿孔、出血、氣管食管瘺等急性併發症,病死率高。IIb或III度食管燒傷患兒70%以上發生狹窄,食管腐蝕性損傷後食管狹窄的患兒發生食管鱗狀上皮癌的風險明顯增加。

預防

1.嚴格管理,防止誤食強酸強鹼而引起的食管損傷。
2.加強教育防止小兒取用腐蝕性物質。
3.預防感染,注意傷口清潔衛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