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體(可傳導電流的物質)

導體(可傳導電流的物質)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導體(conductor)是指電阻率很小且易於傳導電流的物質。導體中存在大量可自由移動的帶電粒子稱為載流子。在外電場作用下,載流子作定向運動,形成明顯的電流。

金屬是最常見的一類導體。金屬原子最外層的價電子很容易掙脫原子核的束縛,而成為自由電子,留下的正離子原子實)形成規則點陣。金屬中自由電子的濃度很大,所以金屬導體的電導率通常比其他導體材料的大。金屬導體的電阻率一般隨溫度降低而減小。在極低溫度下,某些金屬與合金的電阻率將消失而轉化為“超導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導體
  • 外文名:conductor
  • 適用學科範圍:電磁學,科學,電學
  • 特點電阻率很小且易於傳導電流
第一類導體,第二類導體,其他導電介質,

第一類導體

金屬是最常見的一類導體。金屬中的原子核內層電子構成原子實,規則地排列成點陣,而外層價電子容易掙脫原子核的束縛而成為自由電子,它們構成導電的載流子。金屬中自由電子的濃度很大,每立方厘米約1022個,因此金屬導體的電阻率很小,電導率很大。金屬的電阻率為10-8—10-6歐·米,一般隨溫度降低而減小。金屬導電過程中不引起化學反應,也沒有顯著的物質轉移,稱為第一類導體。

第二類導體

電解質的溶液或稱為電解液的熔融電解質也是導體,其載流子是正負離子。實驗發現,大部分純液體雖然也能離解,但離解程度很小,因而不是導體。如純水的電阻率高達104歐·米,比金屬的電阻率大1010—1012倍。但如果在純水中加入一點電解質,離子濃度大為增加,使電阻率大為降低,成為導體。電解液的電阻率比金屬的大得多,這是因為電解液中的載流子濃度比金屬小得多,而且離子與周圍介質的作用力較大,使它在外電場中的遷移率也要小得多。電解液在通電過程中伴隨有化學變化,且有物質的轉移,稱為第二類導體。它常套用於電化學工業,如電解提純、電鍍等。而把導電過程中不引起化學變化,也沒有顯著物質轉移的導體,如金屬,稱為“第一類導體”。
氣體導體
電離的氣體也能導電(氣體導電),其中的載流子是電子和正負離子。通常情形下,氣體是良好的絕緣體。如果藉助於外界原因,如加熱或用X射線γ射線紫外線照射,可使氣體分子離解,因而電離的氣體便成為導體。電離氣體的導電性與外加電壓有很大關係,且常伴有發聲發光物理過程。電離氣體常套用於電光源製造工業。氣體由於外界電離劑作用下的導電稱為氣體的非自持放電。隨著外加電壓增大,電流亦增大,電壓增大到一定值時非自持放電達到飽和,繼續再增加電壓到某一定值後電流突然急劇增加,這時即使撤去電離劑,仍能維持導電,氣體就由非自持放電過渡到自持放電。氣體自持放電的特性取決於氣體的種類、壓強、電極材料、電極形狀、電極溫度、兩極間距離等多種因素。條件不同,自持放電採取不同的形式,有輝光放電弧光放電電暈放電等。氣體的非自持放電和自持放電有許多實際套用。

其他導電介質

電的絕緣體又稱為電介質。它們的電阻率極高,比金屬的電阻率大1014倍以上。絕緣體在某些外界條件(如加熱、加高壓等)影響下,會被“擊穿”,而轉化為導體。絕緣體或電介質的主要電學性質反映在電導極化、損耗和擊穿等過程中。
現今通常把例如(Ge)、Si等一類導體稱為半導體。這類導體的電阻率介乎金屬與絕緣體之間,且隨溫度的升高而迅速減小。這類材料中存在一定量的自由電子空穴,後者可看作帶有正電荷載流子。與金屬或電解液的情況不同,半導體中雜質的含量以及外界條件的改變(如光照,或溫度、壓強的改變等),都會使它的導電性能發生顯著變化
指導電材料在溫度接近絕對零度的時候,物體分子熱運動下材料的電阻趨近於0的性質。“超導體”是指能進行超導傳輸的導電材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