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準確把握我區農作物種業發展的形勢,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最佳化區域布局,加速基地建設,壯大龍頭企業,提升競爭能力,加強監督管理,營造良好環境,完善扶持政策,助推健康發展,強化指導服務,確保目標實現,
基本信息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實施意見
寧政發〔2012〕46號
各市、縣(區)人民政府,自治區政府各部門、直屬機構:
農作物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是促進農業長期穩定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為了充分發揮我區獨特的農業資源優勢,做大做強現代農作物種業,促進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繁榮,根據《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國發[2011]8號)精神,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準確把握我區農作物種業發展的形勢
我區地處西北內陸、黃河中上游地區,土地資源豐富、灌溉條件便利、晝夜溫差較大、光熱充足、土壤肥沃,是國內外公認的中國最佳粳稻生產區、最佳馬鈴薯生態區、西北春小麥優勢產區和“黃金玉米產業帶”,發展農作物種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和潛力。“十一五”以來,我區把農作物種業列為自治區13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之一,不斷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在品種選育、良種推廣、良種擴繁、供種保障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績。“寧粳43號”水稻、“寧春39號”小麥等自育品種享譽區內外;優良品種供應能力顯著提高,小麥、水稻、玉米統供率分別達到35%、75%、100%,分別實現了第五六七次更新換代;馬鈴薯脫毒種薯三級繁育體系建設穩步推進;種子市場監管能力逐步增強,種子質量合格率不斷提高;良種科技貢獻率達到43%,為促進全區糧食持續增產、農民持續增收和現代農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當前,隨著全球化進程加快,國外大型種業集團相繼進入我國,種子產業競爭日趨激烈。保障糧食安全、建設現代農業的新形勢,對農作物種業發展提出了更高、更緊迫的要求。但我區農作物種業發展仍處於初級階段,自主研發能力低,品種試驗基礎差,質量檢驗檢測體系不健全;良種繁育基地基礎設施薄弱,海南南繁基地和救災備荒種子保障體系尚未建立;種子企業數量多、規模小、核心競爭能力低,發展後勁不足;各級種子管理機構不健全,職能不明確,監管手段落後等,直接影響著我區農作物種業的健康發展。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認識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緊緊抓住我區被列入國家“十二五”良種繁育基地發展規劃的歷史機遇,進一步堅定信心,強化措施,千方百計推動現代農作物種業大發展、快發展。
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北部引黃灌區現代農業、中部乾旱帶旱作節水農業、南部黃土丘陵區生態農業“三大示範區”建設目標,以優良品種、高新技術、高端市場、高效益為引領,以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為動力,加大政策扶持和資金、技術投入力度,實施“現代農作物種業提升工程”,加速提升農作物種業科技創新、企業競爭、供種保障和市場監管能力,加快構建以產業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基地為依託、產學研相結合、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農作物種業體系,有力促進全區農業持續增效、農民持續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繁榮。
(二)基本原則。
1.堅持自主創新與引育擴繁並重。加大寧夏地方優勢品種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力度,加速優質、高效品種自主創新。鼓勵引進國內外優良種質資源、先進育種制種和物質裝備技術,提高農作物種業核心競爭力。
2.堅持培育特色突出重點。充分發揮我區資源稟賦,穩步擴大糧食作物與特色優勢農作物種子生產,重點提升玉米、馬鈴薯、設施蔬菜等種子綜合生產能力和供種保障能力。
3.堅持企業主體地位。整合農作物種業資源,培育壯大一批現代企業制度健全、育繁推一體化的種子企業,並通過政策扶持,引導企業和社會資金加大投入,充分發揮企業在商業化育種、高新技術成果轉化與套用等方面的主導作用,加快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農作物種業科研成果。
4.堅持扶優扶強。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對優勢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基礎性公益性研究的投入,重點支持育種能力較強、市場占有率較高、經營規模較大的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和優勢區域種子生產基地建設。
5.堅持依法治種。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及其相關法規、規章,加強種子管理機構和管理隊伍建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強化市場監管和服務,推動種子市場規範化、法治化,促進種業快速健康發展。
(三)主要目標。
到2015年,建設高標準、高效益農作物繁制種基地80萬畝,年繁育種子7.5億公斤;構建較為完備的農作物新品種試驗審定體系,力爭新審定高產優質、市場競爭力強的新品種60個以上;主要農作物實現新一輪更新換代,良種科技貢獻率提高到50%;健全覆蓋全區的種子質量檢驗檢測體系和種子儲備體系,良種覆蓋率提高到90%;引進和培育科技創新能力強、市場信譽好且具有全國經營資質的種業龍頭企業5家以上;全區種子產業年銷售收入達到15億元,為打造西北地區“黃金制種產業區”邁出堅實步伐。
到2020年,建成布局相對集中、長期穩定的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機械化農作物繁制種基地110萬畝;引進和培育科技創新能力強、市場信譽好且具有全國經營資質的種業龍頭企業8家以上,良種科技貢獻率提高到60%,良種覆蓋率提高到95%;形成科研分工合理、產學研相結合、資源相對集中、運行科學高效的育種新機制,基本建成適應我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要求,育繁推一體化,調控、監管、保障相協調的現代農作物種業體系,全面提高優良品種的自主研發能力和覆蓋率,確保我區糧食等主要農產品高產高效,促進農民收入大幅增長。
最佳化區域布局,加速基地建設
(一)加快區內種子生產基地建設。最佳化種子生產區域布局和品種結構,以企業為主體,加大投入力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作業機械配套,加快推進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機械化種子生產基地建設,全面提高種子綜合生產能力和抵禦自然災害能力,保障種子供應數量和質量安全。強化基地管理,加速高效、安全制種技術和先進適用制種機械的推廣套用。建立優勢種子生產保護區,加強基地環境保護,嚴禁污染企業進駐生產基地周邊,切實保障種子質量。重點抓好雜交玉米、馬鈴薯、稻麥、瓜菜、牧草及小雜糧五大基地建設:
——以青銅峽、惠農、平羅、賀蘭、沙坡頭和農墾部分農場為主要區域,建設標準化雜交玉米繁制種基地20萬畝,年產種量穩定在1.2億公斤以上。
——以中南部9縣(區)及農墾部分農場為主要區域,建設區域化、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馬鈴薯脫毒種薯一級繁育基地30萬畝,年產脫毒種薯6億公斤,逐步實現在滿足本區需求基礎上向南方沿海地區供種。
——以沿黃部分糧食產業大縣及農墾部分農場為主要區域,建設優質稻麥繁制種基地10萬畝,年產種量500萬公斤,保障本區稻麥種子需求。
——以平羅、青銅峽、沙坡頭、海原及農墾部分農場為主要區域,並發揮中南部冷涼蔬菜種子繁育優勢,建設專業化、標準化瓜菜常規種子繁制種基地9萬畝,年產種量1300萬公斤;發展高效設施瓜菜雜交種子繁制種基地1萬畝,年出口種子20萬公斤以上。
——以中南部9縣(區)及賀蘭山東麓為主要區域,建設優質牧草與小雜糧種子繁制種基地10萬畝,年產種量1500萬公斤,為退牧還草後續產業發展提供種源保障。
(二)加快建立海南南繁科研及鑑定基地。利用海南省獨特的熱帶氣候優勢,在三亞市規劃建設50畝左右寧夏農作物南繁科研及鑑定基地,配套建設農田水利設施及種子檢驗、科研育種場所,開展農作物加代育種、繁種、種子純度鑑定等工作,為育繁推一體化企業搭建新的科研平台,增強種子質量鑑定能力,提升種業研發水平。
(三)加快推進優良品種示範園區建設。圍繞農業結構調整和耕作制度改革,以縣為單位,加快推進農作物新品種展示示範園區建設,發揮園區規模帶動、輻射推廣、信息交流、科普教育等功能,加大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展示示範力度,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提升農作物優新品種覆蓋面,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壯大龍頭企業,提升競爭能力
(一)不斷創新科研機制。積極引導和推進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逐步退出商業化育種,力爭到“十二五”末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與其開辦的種子企業基本實現“事企脫鉤”。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要自覺承擔農作物種業基礎性、公益性研究職責,重點開展種質資源蒐集、保護、鑑定、育種材料的改良和創製,重點開展育種理論方法和技術、品種檢測技術、種子生產加工和檢驗技術等基礎性、前沿性和套用技術性研究,以及常規作物育種和無性繁殖材料選育等公益性研究。鼓勵種子企業整合現有力量和資源,充分利用公益性研究成果,按照市場化、產業化育種模式開展品種研發,逐步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新機制。加快建設我區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加強優良、特異種質資源的收集、鑑定和保護,建立種質資源共享和轉化平台,為企業商業化育種提供服務。
(二)推動企業兼併重組。依照國家有關規定,大幅提高種子企業在註冊資金、固定資產、研發能力和技術水平等方面的市場準入門檻,通過市場機制最佳化和調整企業布局。支持大型企業通過併購、參股等方式進入農作物種業;積極引進區外大型優勢種子企業,鼓勵其與我區原(良)繁(種)場聯營和種子企業間的兼併重組,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
(三)提升企業研發能力。加大對種子企業商業化育種的扶持力度,按照“資格認證、定期複審、優進劣退”的原則,擇優支持一批規模大、實力強、成長性好的種子企業,引進國內外先進育種技術、裝備和高端人才,重點開展玉米、硒砂瓜、蔬菜、向日葵等雜交作物新品種選育,促進種子企業發展壯大。
(四)加速產業轉型升級。加大農作物種業基礎設施投入,加強育種創新、品種測試和試驗、種子檢驗檢測等基礎設施建設。在種子生產優勢區和糧食主產區,依託重點龍頭種子企業,購置完善先進的種子生產、加工、包裝、檢驗和倉儲、運輸設備,支持建設若干個大型現代化種子加工中心。引導和支持種子企業對現有加工設備進行更新改造,推廣種子丸粒化等精深加工技術,改進工藝方法,整體提升種子加工技術水平,示範和帶動產業技術升級。
加強監督管理,營造良好環境
(一)完善種子管理機構。為加強種子管理工作,自治區已成立種子管理局,各市、縣(區)也要按照職責明確、手段先進、監管有力的要求,統籌本地糧食等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情況,健全種子管理機構,明確機構性質及職責,進一步做好人員編制核定工作。加強種子管理隊伍建設,努力建立一支廉潔公正、作風優良、業務精通、素質過硬、裝備精良的種子管理隊伍。完善種子執法和優勢作物種子監管、質量檢測設備,全面提升種子監管能力。
(二)健全試驗鑑定體系。根據全區農作物種植區劃、優勢區域布局和生產實際,在不同生態類型區建設6個自治區級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站、2個抗性鑑定試驗站和1個標準樣品庫,形成覆蓋不同生態類型、布局合理、功能完備的品種試驗、展示網路,為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提供支撐。依託自治區種子質量檢測中心,新建自治區農作物品種DNA指紋庫,吳忠、中衛2個市級農作物種子質量檢測分中心和覆蓋全區的縣級種子質量監管中心,形成分工明確、各有側重的三級農作物種子檢測、鑑定體系,滿足農作物種子質量監控需要。
(三)嚴格作物品種管理。進一步規範品種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品種保護測試、轉基因農作物安全評價等行為,統一鑑定標準,提高品種審定條件,加強特色優勢農作物品種認定。建立健全公益性推廣體系,加大種子企業新品種推廣支持力度,每年確定推介一定數量的主導品種,提高良種覆蓋率。完善農作物品種種植風險跟蹤調查和風險評估機制,加快不適宜種植品種的退出,加強新品種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和信息服務。
(四)強化種子市場監管。嚴格種子生產、經營行政許可管理,依法查處騙取審批、違法審批等行為。加強種子行政許可事後監管和日常執法,加大對種子基地和購銷環節的管理力度,嚴厲打擊無證生產、租借許可證生產、超範圍生產、搶購套購、套牌侵權、生產經營假劣種子等行為,切實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各級監察、公安、工商、質監等部門要加強與種子管理部門的協作,形成執法合力,加強對進出境種子的檢驗檢疫,不斷提高種子市場監管水平。
(五)加強行業自律。整合各種社會資源,協調各方利益關係,加強種子行業協會建設,促其完善工作機制,充分發揮其在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中的協調、服務、維權、自律作用。引導種子行業協會加強對企業的服務,組織開展企業間、企業與科研單位間的交流與合作。加強行業自律,規範企業行為,開展種子企業信用等級評價,幫助企業做大做強。
完善扶持政策,助推健康發展
(一)制定實施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規劃。由自治區農牧廳、發展改革委牽頭,抓緊編制寧夏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中長期規劃,分作物、分區域、分階段提出發展目標任務和重點措施。種業發展重點市、縣(區)要按照自治區總體規劃,抓緊編制本地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詳細規劃及實施方案。
(二)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各級政府要把支持農作物種業發展作為現代農業建設的大事,把各項種子管理工作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及時足額撥付,切實保障種子管理工作需要。從2012年起,自治區財政設立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專項資金,並加大現有扶持種業項目資金整合力度,啟動實施“現代農作物種業提升工程”。專項資金重點用於新品種區域試驗與審定、新品種展示示範園區建設、種子質量檢驗檢測體系建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種子市場監管、海南南繁科研及鑑定基地建設等。同時,加大對種子企業的扶持力度,強化育種科研投入,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業自主選育並通過國家或自治區審定的主要農作物新品種予以補助。
(三)強化種子生產扶持。啟動實施農作物“繁制種百萬畝發展計畫”,進一步完善良種補貼政策,擴大補貼範圍,對小麥、水稻原原種提純復壯、雜交玉米、雜交蔬菜繁制種實施生產補貼;設施雜交蔬菜種子生產納入設施農業補貼範圍。繁制種優勢市、縣要設立制種基地土地流轉預備金,土地流轉預備金應不低於本區域企業繁制種所需土地流轉資金的50%,支持種子企業通過土地流轉、與制種合作社聯合等方式,建立一批相對集中、長期穩定的種子生產基地。規模以上制種企業貸款融資納入中小企業信用擔保中心扶持範圍;制種機械、加工設備納入農機購置補貼範圍;種子生產基地用水可優先調配;瓜菜制種基地需打井灌溉的,享受農業排灌用電價格。
(四)建立自治區救災備荒種子儲備制度。在現有國家救災備荒種子儲備基礎上,建立自治區救災備荒種子儲備制度,重點儲備短生育期和大宗作物種子,保障災後恢復生產和市場調劑。從2012年起,自治區財政按照救災備荒種子儲備制度要求,根據年度自然災害發生面積及嚴重程度,足額安排專項資金,用於種子儲備貸款利息、倉儲電費、保管費、種子質檢費、包裝費、種子損耗、削價損失、轉商虧損等。救災備荒種子儲備管理辦法由自治區農牧廳會同財政廳制定。
(五)拓展種子生產保險試點。從2012年起,自治區啟動實施玉米、雜交蔬菜等種子生產保險試點,每年試點10萬畝。玉米保費由中央財政、自治區財政、制種企業和農戶按40%、40%和20%比例分擔,蔬菜、番茄、馬鈴薯保費自治區財政承擔50%,其餘保費由市縣財政補貼和投保人承擔,建立政府支持、企業參與、商業化運作的種子生產風險分散機制。
(六)落實種子企業稅收優惠政策。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對符合條件的種子企業免徵增值稅;對以“公司+農戶”經營模式從事種子生產的企業,減免企業所得稅;對符合條件的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的種子生產經營所得,免徵企業所得稅。在國家稅收政策規定範圍內,對種子企業兼併重組涉及的資產評估增值、債務重組收益、土地房屋權屬轉移等給予稅收優惠。
(七)鼓勵科技資源向企業流動。支持區內科研、教學單位事業編制科研人員採取多種方式進入企業開展育種研發。鼓勵企業自主創新和技術改造,支持引進國內外高科技人才來寧從事品種選育、種子生產加工研究、產品開發和技術指導,引進人才按規定享受落戶、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優惠政策。鼓勵企業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開展“產學研”合作,加強各類種子科研專門人才培養,為種業發展提供人才、技術支撐。
強化指導服務,確保目標實現
(一)加強組織領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是關係農業現代化建設和農民增收的大事,必須統籌謀劃,加強領導,狠抓落實。自治區成立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自治區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自治區農牧廳、發展改革委、財政廳、科技廳、水利廳、國土資源廳、編辦、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監察廳、教育廳、公安廳、民政廳、商務廳、國資委、國稅局、地稅局、工商局、質監局、農墾局、農科院、金融辦、政府研究室、保監局、農發行等部門負責人為成員,主要組織擬定重大政策措施,研究解決發展中的重大問題。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自治區農牧廳,負責具體的組織協調、綜合指導、督促檢查等工作。各成員單位要按照職責分工,進一步細化、落實各項政策措施。各市、縣(區)也要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確保種業發展各項目標任務落實到位。
(二)嚴格考核管理。各地、各有關部門要把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納入本地、本部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效能目標管理考核,明確目標,落實責任,強化考核。自治區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每年牽頭組織對各市、縣(區)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情況進行考核,並向全區通報。自治區人民政府根據考核結果,對工作成效突出的市、縣(區)予以表彰獎勵,對工作不力的市、縣(區)予以通報批評,並取消年度全區農業農村工作先進單位評選資格。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
二〇一二年三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