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取向國小教師教育教程:語文教學基礎》全部內容都是基於大量的文獻檢索和現場調查,是作者近幾年來的研究成果,具體包括了:語文教師的困惑、語文課程究竟改了什麼、語文課程因何這樣改、理解語文學習中的“差生”、“錯誤”也是一種資源、識字教學的改革實踐等方面的內容。
基本介紹
- 書名:實踐取向國小教師教育教程:語文教學基礎
- 出版社:教育科學出版社
- 頁數:324頁
- 開本:16
- 品牌:教育科學出版社
- 作者:王雲峰 馬長燕
- 出版日期:2007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4137708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第一章 語文教師的困惑
第一節 “語文課越來越不會上了”
一、國小語文教師的困惑
二、如何看待教師的困惑
第二節 看看你“所採用的理論”
一、教師的知識與教育改革
二、識別你“所採用的理論”
第三節 檢測自己的語文教師專業素質
一、語文教師的專業素質
二、當前語文教師素質存在的問題
三、檢測自己的語文教師專業素質
第二編 理解語文課程
第二章 語文課程究竟改了什麼
第一節 語文教學內容的變革
一、識字教學的變革
二、閱讀教學的變革
三、作文教學的變革
第二節 語文學習方式的變革
一、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二、如何改變學生的語文學習方式
三、案例與討論
第三節 語文教材觀念的變革
一、是“教教材”還是“用教材”
二、語文教材的選文類型鑑別
第三章 語文課程因何這樣改
第一節 建構主義與語文教育
一、從“魚牛”的故事說起
二、建構主義與語文知識觀的轉變
三、建構主義與語文學習方式的革新
四、建構主義與語文教師角色的轉換
五、案例與討論
第二節 後現代課程理論視野中的語文教育
一、案例
二、後現代語文課程目標
三、後現代語文課程內容與實施
四、案例與討論
第三節 語文教育中的人文價值取向
一、案例
二、語文教育中的科學主義傾向
三、語文教育向人文性的復歸
四、案例與討論
第四節 語文教育中的解釋學與接受理論
一、一個課例引發的爭論
二、視野融合的閱讀教學解釋學
三、接受理論
四、案例與討論
第三編 理解學生
第四章 理解語文學習中的“差生”
第一節 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一、自我效能感
二、成就動機理論
三、外部獎勵機制
四、動機水平
第二節 認識學生髮展的潛能
一、最近發展區
二、多元智慧型
第三節 提高認知活動的監控
一、元認知概述
二、元認知的要素
三、元認知的發展
第四節 案例與討論
第五章 “錯誤”也是一種資源
第一節 “錯誤”的存在價值
第二節 “錯誤”的研究方法
一、確定研究問題
二、分析研究問題
三、實踐反思
第三節 “錯誤”的案例呈現
一、教學案例的含義
二、教學案例的作用
三、教學案例的撰寫
第四節 案例與討論
第四編 思考教學,改進實踐
第六章 識字教學的改革實踐
第一節 識字教學中的困惑
一、教師的困惑
二、造成困惑的原因及走出困惑的思考
第二節 上出有文化底蘊的識字課
一、漢字概說
二、識字教學的漢字文化傳承使命
三、在識字教學中融入漢字文化
第三節 有益的嘗試與思索
一、教師的實踐
二、實踐帶來的思索
第四節 案例與討論
第七章 閱讀教學的改革實踐
第一節 閱讀教學中的困惑
第二節 文本你解讀好了嗎
一、一位教師的教學反思
二、關於文本解讀
三、如何解讀文本
第三節 “閱讀教學”只是學生的“閱讀”嗎
一、一位教師的教學感言
二、學生閱讀需要引導
三、教師角色作用的缺失
四、教師的作用
第四節 學生的體驗從何而來
一、引導閱讀期待
二、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是關鍵
第五節 案例與討論
第八章 作文教學的改革實踐
第一節 作文教學中的困惑
一、教師的苦惱與困惑
二、學生的苦惱及其原因
三、要研究的問題
第二節 學生“為什麼寫”作文
一、忽視“為什麼寫”所引發的問題
二、讓學生知道“為什麼寫”
第三節 學生為什麼感到“沒的寫”
一、“假”沒的寫
二、“真”沒的寫
第四節 作文教學中的語言問題與評價問題
一、由語言問題想到的
二、由批改問題想到的
第五節 案例與討論
第五編 理解教學評價
第九章 教師的評價觀
第一節 重新認識評價的目的與功能
一、語文課程評價目的的轉變
二、語文課程評價功能的轉變
第二節 正確把握語文評價的要點
一、識字與寫字的評價要點
二、閱讀的評價要點
三、寫作的評價要點
四、口語交際的評價要點
五、綜合性學習的評價要點
第三節 以紙筆測驗為手段促進學生學習
一、命題技術的改進
二、對考試結果的使用
第四節 以檔案袋評價促進學生學習
一、什麼是檔案袋評價
二、檔案袋中應該收錄什麼內容
三、如何對檔案袋進行評價
四、誰是檔案袋的主人
五、對檔案袋評價的反思
第五節 案例與討論
第六編 教師的發展
第十章 語文教師的持續發展
第一節 課程改革與教師的專業發展
一、課程改革與教師專業發展的關係
二、教師個體的專業發展
第二節 促進語文教師自我發展的元素
一、問題意識
二、反思自我
三、學會合作
四、體驗生活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文摘
這裡的“靜態”教學有兩層含義:(1)指對所有課文都進行分段解剖、客觀分析的“機械式”做法,即以幫助學生認知客觀存在於社會當中的語音、辭彙、語法、語義等語言形式為目的的分析講解的教學方法。(2)指課堂上,教師照本宣科,不能根據學生的表現對自己的預設做出適當調整的僵化的教學方法,即單向式灌輸的教學方法,又稱“注入式”教學法。
與之相對,“動態”教學則指:(1)在對文本的解讀中強調整體感知,通過學生的體驗感悟,追尋文本背後的情感內涵。通過閱讀學習不僅要學習一些語言形式,更要獲得審美體驗、情感薰陶。(2)課堂上,動態教學則指教師做好充分預設的同時,能根據學生的表現及時調整自己的預設,與學生平等交流、對話的教學方法,又稱“對話式教學”。
有關變“靜態”教學為“動態”教學的第一層含義,我們在前面已經有較多的論述,具體可以參閱本節第(一)(二)部分。這裡我們主要分析變“靜態”教學為“動態”教學的第二層含義。
《課標》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對話教學的思想給課堂中師生的角色以重新定位。在對話式的閱讀教學中,師生是互為主體的兩方,師生的地位是平等的,但同時教師又是“平等中的首席”。“師生正如圍繞在圓桌周圍的‘董事’,他們都具有決定與執行的權利,他們之間相互制約,而教師的作用則可表達為執行長”①。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恰當地處理好這種關係,既不能高高在上,又不能完全置自身於學生中,忘卻教師的職責。
學生是具有鮮活生命力的個體,他們有各自獨特的個性,有自己判斷是非的能力,有自己的知識經驗背景,有自己的成長環境。
後記
第一章,馬長燕;
第二章,雷英俊、馬長燕(第一節),李曉琦(第二節),唐樣樣(第三節);
第三章,李曉琦;
第四章,趙苹;
第五章,邢穎傑;
第六章,馬長燕(第一、二節),唐樣樣(第三、四節);
第七章,雷英俊;
第八章,馬長燕;
第九章,李英傑;
第十章,馬長燕;
王雲峰、馬長燕負責全部書稿的審核和統稿工作。
《語文教學基礎》在編撰過程中查閱了大量案例資料,極個別處未能找到該案例的作者。如果作者看到書稿,可儘快與我們取得聯繫。在此感謝該作者為我們的撰寫提供的翔實材料。
《語文教學基礎》編纂過程中,得到了首都師範大學初等教育學院院長王智秋教授、首都師範大學初等教育研究所所長郜舒竹副教授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感謝。並感謝李冰為書稿做的部分審核工作。同時對教育科學出版社為《語文教學基礎》的出版給予的幫助、支持和指導表示由衷的感謝。
序言
這部教程是為在職研修的國小語文教師專門設計的。它力圖體現“實踐反思取向”教師專業發展的理念,正視教育情境的複雜性和教育問題的整體性,力圖引導國小語文教師從多個視角去理解和審視國小語文課程與教學活動;從國小語文教師所面對的真實的教育情境出發,從存在於真實教育情境中的具體的語文教育問題入手,力圖引導教師藉助現代教育學、心理學、語言學和文學的研究成果,從不同的理論視角,重新審視自己習以為常、司空見慣的各類語文教育問題;引導國小教師重新理解語文教師的專業角色特徵,反思和重構知識結構;重新理解語文學科和語文課程,建立新的語文教學目標觀;重新理解學生的語文學習,構建新的語文教學觀;重新理解語文評價的價值、功能和方法,構建新型的語文評價觀。因此,在每一個章節,我們都試圖從具體的案例弓I入,通過案例揭示問題;然後進一步提供相關理論,幫助教師理解問題,尋求新的解釋;最後再回到具體的案例,回到真實的教育情境,力圖引導教師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我們把這一研修思路簡稱為“真情境——小問題——高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