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盟軍簡介
概述
中華民國時期愛國將領
馮玉祥、
吉鴻昌等人於1933年5月26日在張家口建立的抗日武裝。又稱
察綏抗日同盟軍。1933年4、5月,
日軍越過長城,進逼平津,並侵占
察哈爾省(今分屬
內蒙古自治區和河北省)
多倫、
沽源等地。
蔣介石堅持不抵抗政策,準備與日軍簽訂停戰協定。馮巴屑諒玉祥接受中國共產黨的建議和幫助,於5月26日在張家口通電成立民眾
抗日同盟軍,自任總司令,先後回響加入者七八萬人。同盟軍接受牛嬸迎中共河北省前線工作委員會的指導。6月下旬,任命
方振武為北路前敵總司令,
吉鴻昌為北路前敵總指揮,在吉鴻昌率領下,接連收復康保、寶昌、
沽源三縣城。7月12日,再克
多倫。對同盟軍的抗日鬥爭,
蔣介石始則阻撓破壞,繼則武力鎮壓。日軍也同時向察省調動。8月5日,
馮玉祥在
蔣軍及日軍的雙重壓迫下,通電結束格漿抗日軍事行動,取消同盟軍總部,離開張家口。吉鴻昌、方振武等按照中共
河北省前線工作委員會的決定,將隊伍轉移張北,由方振武出任代總司令(後改稱討賊聯軍)。9月轉入河北,與蔣介石的軍隊和日軍周旋於
昌平、
高麗營、大小
湯山一帶。10月中旬,彈盡糧絕,終於失敗。其後,
方振武被迫流亡國外;
吉鴻昌在
天津法租界被捕,在北平(今北京)犧牲。
成立背景
長城抗戰失敗後,日軍進逼察哈爾和
熱河邊境,威脅張家口,進而威脅京津地區西大門。 在
中原大戰後失去政治地位,處於隱居狀態的原西北軍頭目
馮玉祥,激於民族大義,決定和共產黨地下組織合作,利用其敬白拒在西北軍舊部的影響。到察哈爾組建一支
義勇軍,抵抗日軍。1932年10月,馮玉祥到達
察哈爾省會張家口,將29軍留在察哈爾的一些後備部隊進行擴編。而29軍軍長
宋哲元為西北軍舊部,默許了馮玉祥的行為。不久,大批從熱河潰退的
東北義勇軍投至馮玉祥麾下,許多西北軍舊部和土匪會黨,甚至蒙古族
地方武裝都投至馮玉祥旗下。
1933年5月24日,馮玉祥宣布成立閥連狼達“察哈爾民眾
抗日同盟軍”,自任察哈爾省主席,委任
佟麟閣為代理主席。還暗中吸收了大批共產黨員進入抗日同盟軍。並發表通電,揭露國民政府的妥協政策,宣布將獨立與日本侵略者作戰。
國民政府自然不能容忍這種公然“自立山頭”的行為,加之
國民政府內部本身派系複雜,軍閥眾多,
蔣介石只不過是一個名義上的領袖,華北的
西北軍各部本身對蔣介石就屬於半服從狀態。
馮玉祥一手建立了西北軍,雄踞西北和華北多年。西北軍雖然在
中原大戰後已經被瓦解,但是馮玉祥振臂一呼,就有大批舊部投入其麾下,再加上馮允許共產黨在同盟軍內活動。對蔣介石為首的中央系,是一種極大的威脅。蔣介石對馮玉祥必然除之而後快。但是由於長城抗戰剛剛失敗,而同盟軍高喊抗日口號,國民政府不敢立即取締同盟軍,只得公開聲明不承認同盟軍的合法地位,斷絕內地與
察哈爾省的一切聯繫,禁止槍彈,糧食,醫藥從內地進入察哈爾,命令
晉綏軍集中於山西北部,西北軍和
中央軍集中於冀北,作軍事圍剿準備。同時派出大量人員,對同盟軍各部進行分化,收買等活動。
建軍
在中華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的情況下,中國抗日救亡運動蓬勃興起。南京、上海、北平、天津各界人民紛紛集會,要求政府積極抗日,收復失地,並捐款購買飛機,獻給抗日軍隊。
五台山的和尚組織“僧界救國會”,訓練中年強壯的僧人,準備參加抗日。海外華僑也通電呼籲抗日。 在中國人民強烈要求抗日救國的影響下,在
中國共產黨的推動下,共產黨員
吉鴻昌以及
馮玉祥、
方振武等聯絡在察哈爾等地要求抗日的部隊,於1933年5月26日在張家口正式宣告成立
察哈爾民眾抗日
同盟軍,馮玉祥任同盟軍總司令,方振武任前敵總司令,吉鴻昌任前敵總指揮。同盟軍向全國發出通電,主張聯合各黨各派各軍,共同抗日。
察哈爾抗日同盟軍的成立,得到中國各界人民的擁護和支持,許多民眾團體、社會名流以及高級將領紛紛致電馮玉祥等表示支持和祝賀。中國共產黨發動
北平、
天津和
太原等地大批學生和青年,到張家口去參加
抗日同盟軍,共產黨領導的蒙古人民抗日武裝也加入了同盟軍,從
東北、
熱河到
察哈爾,願意抗日的部隊,都雲集於同盟軍的旗幟之下,這樣同盟軍迅速發展到十幾萬人。
同盟軍歷程
抗戰
察哈爾民眾
抗日同盟軍到1933年6月15日,共有人12萬,槍枝約10萬,兵力十分雄厚。但是由於得不到國民政府承認,彈藥,糧草都靠自籌,也無後援。僅靠察哈爾一省之地供養,十分困難。6月上旬,關東軍就以一部分兵力夥同
偽軍,不斷從
熱河省蠶食察北,察東。
重鎮寶昌,康保失陷,張北危急。6月21日,同盟軍兵分兩路,少凳疊拳向蠶食察哈爾的日偽軍發起反擊。其中一路有第5路軍,察哈爾自衛軍等部隊,先北上張北,另一路騎兵第3師周義宣部往東前往
赤城,再北上。
6月22日,
北路同盟軍第一梯隊第5路軍鄧文部,從
張北直取康保。防守康保的是從東北調來的偽軍崔興五部,僅僅幾個小時的戰鬥,就被擊糊汽院潰。同盟軍占領康保。23日,第5路軍和察哈爾自衛軍從康保出發進攻寶昌,
李忠義部從張北直插
沽源,和占領赤城的周義宣部共同攻打沽源,結果沽源的
偽軍劉桂堂部攝於同盟軍的聲勢,和
吉鴻昌接洽反正。
馮玉祥遂委任
劉桂堂部為同盟軍游擊第6路,沽源收復。
多倫為察東重鎮,是察哈爾,
綏遠,
熱河三省之間的交通樞紐。日軍攻占熱河後,派出日偽軍將其占領。此戰也是同盟軍首次遇到
日本關東軍。 關東軍騎兵第4旅團(又稱茂木旅團)3000多人,加上建制完整的
偽軍李守信部,潰逃而來的偽軍崔興五,張海鵬部,又有炮兵部隊。日軍在城外修築32座
碉堡,用交通壕連線,作為外圍陣地,用偽軍駐守。同時,在
豐寧一帶,還有關東軍第8師團為外援。7月4日,同盟軍開始進攻
多倫,戰鬥三天,日偽軍逐漸鬆懈。7日,
吉鴻昌下令總攻,同盟軍鄧文部,李忠義部,張凌雲部同時發起猛攻,吉鴻昌也親臨前線督戰,一舉攻破多倫外圍陣地。日偽軍被迫退回城內。同盟軍暫時休整,到12日,在一批裝成回民商販進入城內的同盟軍士兵的配合下,突然發動全線進攻。同盟軍爬城三次,終於攻入城內,與日偽軍
白刃格鬥長達4個小時,日偽軍終於不支,從東門突圍,向關東軍第8師團靠攏。至此,察東4縣全被收復。中國人民歡欣鼓舞,各抗日團體紛紛發來賀電。
但是,察哈爾民眾
抗日同盟軍在經過攻打4縣的戰鬥後,糧彈缺少,無錢無衣,已經無繼續進攻的能力了。加上國民政府封鎖
察哈爾省,禁止任何團體,個人接濟“叛軍”。同盟軍的處境十分艱難。
蔣介石派出大批政客,間諜前往同盟軍各部分化,收買。不久,
馮占海,李忠義,
鮑剛,檀自新等人或明或暗“歸順中央”,抗日英雄鄧文被
特務暗殺。同盟軍由於其本身是各種武裝的集合體,並沒有一個真正,堅強的核心。頓時分崩離析。
8月8日,關東軍分兩路入侵察東,北路攻
多倫,南路打
沽源,
吉鴻昌部奮力抵抗,暫時遲滯了日軍的攻勢,但是缺槍少彈的同盟軍處境越來越艱難。
馮玉祥鑒於同盟軍經費已經破產,又無外援,槍彈糧食均無法補充,內部不穩,不得不和國民政府接洽,宣布同盟軍歸順中央,他個人辭去同盟軍司令,解散同盟軍司令部。各部任由去留。不久,馮玉祥回到
泰山隱居。
8月中旬,
多倫失陷。此時,
宋哲元奉
何應欽之命,拋出了一個收編方案,該方案將同盟軍大部解散,少部收編,對堅持不肯收編或解散的,則分化,收買甚至不惜武力解決。
同盟軍大部宣布接受收編,如張凌雲、
佟麟閣、檀自新、乜玉嶺、
唐聚五等部。而一部分被解散。更嚴重的是,一些部隊叛變投敵,如由土匪改編成同盟軍的
王英部,重新成為土匪,後被關東軍網羅為“
大漢義軍”。蒙古族武裝
德穆楚克棟魯普部和
卓特巴扎普部,也投降了日軍,搞起民族分裂活動。
方振武部決定與國民政府對抗,向東往
獨石口轉移,而
吉鴻昌部則往綏遠西進,想去寧夏。結果在二台子一帶遭到晉綏軍傅作義部和原同盟軍的
張凌雲部的圍攻,只得折回獨石口,與方振武會合。 9月10日,吉鴻昌,劉桂堂,方振武會同原
熱河失陷後失勢的
湯玉麟,在
雲州整編隊伍,決定公開對抗國民政府,自立山頭。改名為“抗日討賊軍”,宣布一邊抗日,一邊討
蔣介石這個“賊”。整編後,討賊軍6千多人南下進攻北平,企圖奪取北平為根據地。9月21日,
懷柔,
密雲被討賊軍攻占,進入了
《塘沽協定》規定的非武裝區,逼近北平。
日本
關東軍立即威脅討賊軍,要其限期離開,否則將予以“消滅”。為防止駐北平附近的原西北軍石友三部受其影響,還專門派人恫嚇石友三,如果
石友三與討賊軍“勾結”,“皇軍將絕不容許其存在”。並派飛機轟炸討賊軍駐地。10月初,何應欽調集
中央軍商震部,原西北軍
關麟征、
龐炳勛部將討賊軍包圍在
昌平,大小湯山一帶,激戰十餘日。討賊軍無後援,無補充,最終僅剩四五百人。不得不宣布接受國民政府“改編”。方振武,
吉鴻昌化妝逃離。
至此,“察哈爾民眾
抗日同盟軍”完全失敗。
馮玉祥隱居泰山,1934年11月9日,吉鴻昌在天津進行抗日活動時被國民黨特務逮捕,24日處死,臨刑前留絕命詩: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至於
方振武,同盟軍失敗後長期隱居於香港,1941年
珍珠港事件之後,被國民黨特務暗殺。
戰績
1933年5月26日,
馮玉祥聯絡組織了各種武裝力量,在張家口舉行民眾抗辱救亡大會,正式成立察哈爾民眾
抗日同盟軍。同盟軍共有10餘萬人,馮玉祥為總司令,並加強整訓軍隊,隨即主動出擊,展開了驅逐日寇收復國土的戰鬥。6月22日到7月1日,同盟軍將士長期被積壓的抗日怒火蓬勃爆發,向日本侵略軍展開積極進攻,相繼收復
康保、
沽源、寶昌,又乘勝發起收復
多倫的戰鬥。多倫為察東的重鎮,既是冀、察、蒙之間的交通樞紐,又是塞外商業的中心和軍事要地,日本把它視為攻掠察綏兩省的戰略要點。
7月7日23時,同盟軍由
吉鴻昌指揮分路向多倫發動進攻,經五天激戰,收復多倫。多倫之戰,同盟軍雖犧牲嚴重,但誓除日寇,猛烈進攻,終獲勝利,使驕橫的日寇遭受沉重打擊。日寇雖力守多倫,但終於失敗,侵占的中國國土得而復失,對日軍來說是空前的,因此對日本侵略者的精神也是一次重創。多倫之役結束後,
察東四縣全部收復,成為“九一八”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從
日偽軍手中收復失地的壯舉,給中國民眾帶來了抗日禦侮的希望。
解體
國民黨政府當局將同盟軍的抗日行動視為“
攘外必先安內”的妥協政策的對立物,千方百計破壞同盟軍。不僅從輿論上大肆造謠誹謗,收買動搖分子對同盟軍分化瓦解,而且指揮大軍逼近張家口準備進攻同盟軍,與此同時,
日偽軍兩萬人也藉機大舉進攻
多倫,客觀上形成了對同盟軍的夾擊包圍,使同盟軍處於十分危險的境地。由於中國人民大力支援同盟軍、強烈抗議政府當局的反動措施,南京政府當局未敢立即發動對同盟軍的進攻。
另一方面,中共對馮玉祥的拋棄也是其解體的重要因素。起初馮玉祥起兵得到了中共北方特科的支持,但蘇聯和共產國際方面對曾經背叛過蘇聯的馮玉祥深惡痛絕,通過臨時中央指示中共必須以“在華北創造新蘇區”為目的,不得與日本作戰,只能南進推翻國民政府,並斷定馮玉祥等是“敵人”,他們的抗日不過是同蔣介石在帝國主義面前爭寵,並藉此發動“爭奪北方領導權的新軍閥的戰爭”,因此要發動士兵展開“反馮及其他反動軍閥的鬥爭”,甚至舉行兵暴,“逮捕馮和他的要人”。在這種“左”傾關門主義路線下,中共轉而孤立、打擊馮玉祥,迫使馮玉祥在內外交困之下宣布下野。於是同盟軍大部被
宋哲元第二十九軍收編,只有
方振武、
吉鴻昌和
中共掌握的部隊不願放棄抗戰,繼續進行鬥爭,但由於力量嚴重削弱,在日偽
蔣軍的包圍和夾擊下,不得不失敗。
組成
馮玉祥統轄過的西北軍舊部
第1師(彭政國)
第2師(支應遴)
第2軍(
吉鴻昌)
騎兵第3師(周義宣)
第6師(李廷振)
第6軍(張凌雲)
游擊師(乜玉嶺)
第2挺進軍(高樹勛)
蒙古族武裝和綏遠民團
蒙古軍第1軍(德穆楚克棟魯普)
蒙古軍第2軍(卓特巴扎普)
綏遠自衛軍(富齡阿)
張勵生的“察哈爾省自衛軍”
第3師(白振寶)
第2支隊(焦朴齋)
方振武組建的“抗日救國軍”
第1師(宋鐵林)
第3師(宋克賓)
騎兵獨立旅(谷有祺)
第4軍(米文和)
第16師(汲漢東)
從東北退回的抗日義勇軍
騎兵第11師(檀自新)
獨立騎兵第21旅(郭鳳來)
步兵第1旅(唐忠信)
由熱河退回的“熱河抗日民軍”
第33師(譚世林)
第34師(閻尚元)
獨立騎兵第4師(姚景川)
土匪武裝收編
游擊第1路(王英)
游擊第6路(劉桂堂,受到攻擊後反正)
隨後還陸續有其他武裝加入,如李忠義部,原屬抗日
義勇軍的唐聚五部。
建軍
在中華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的情況下,中國抗日救亡運動蓬勃興起。南京、上海、北平、天津各界人民紛紛集會,要求政府積極抗日,收復失地,並捐款購買飛機,獻給抗日軍隊。
五台山的和尚組織“僧界救國會”,訓練中年強壯的僧人,準備參加抗日。海外華僑也通電呼籲抗日。 在中國人民強烈要求抗日救國的影響下,在
中國共產黨的推動下,共產黨員
吉鴻昌以及
馮玉祥、
方振武等聯絡在察哈爾等地要求抗日的部隊,於1933年5月26日在張家口正式宣告成立
察哈爾民眾抗日
同盟軍,馮玉祥任同盟軍總司令,方振武任前敵總司令,吉鴻昌任前敵總指揮。同盟軍向全國發出通電,主張聯合各黨各派各軍,共同抗日。
察哈爾抗日同盟軍的成立,得到中國各界人民的擁護和支持,許多民眾團體、社會名流以及高級將領紛紛致電馮玉祥等表示支持和祝賀。中國共產黨發動
北平、
天津和
太原等地大批學生和青年,到張家口去參加
抗日同盟軍,共產黨領導的蒙古人民抗日武裝也加入了同盟軍,從
東北、
熱河到
察哈爾,願意抗日的部隊,都雲集於同盟軍的旗幟之下,這樣同盟軍迅速發展到十幾萬人。
同盟軍歷程
抗戰
察哈爾民眾
抗日同盟軍到1933年6月15日,共有人12萬,槍枝約10萬,兵力十分雄厚。但是由於得不到國民政府承認,彈藥,糧草都靠自籌,也無後援。僅靠察哈爾一省之地供養,十分困難。6月上旬,關東軍就以一部分兵力夥同
偽軍,不斷從
熱河省蠶食察北,察東。
重鎮寶昌,康保失陷,張北危急。6月21日,同盟軍兵分兩路,向蠶食察哈爾的日偽軍發起反擊。其中一路有第5路軍,察哈爾自衛軍等部隊,先北上張北,另一路騎兵第3師周義宣部往東前往
赤城,再北上。
6月22日,
北路同盟軍第一梯隊第5路軍鄧文部,從
張北直取康保。防守康保的是從東北調來的偽軍崔興五部,僅僅幾個小時的戰鬥,就被擊潰。同盟軍占領康保。23日,第5路軍和察哈爾自衛軍從康保出發進攻寶昌,
李忠義部從張北直插
沽源,和占領赤城的周義宣部共同攻打沽源,結果沽源的
偽軍劉桂堂部攝於同盟軍的聲勢,和
吉鴻昌接洽反正。
馮玉祥遂委任
劉桂堂部為同盟軍游擊第6路,沽源收復。
多倫為察東重鎮,是察哈爾,
綏遠,
熱河三省之間的交通樞紐。日軍攻占熱河後,派出日偽軍將其占領。此戰也是同盟軍首次遇到
日本關東軍。 關東軍騎兵第4旅團(又稱茂木旅團)3000多人,加上建制完整的
偽軍李守信部,潰逃而來的偽軍崔興五,張海鵬部,又有炮兵部隊。日軍在城外修築32座
碉堡,用交通壕連線,作為外圍陣地,用偽軍駐守。同時,在
豐寧一帶,還有關東軍第8師團為外援。7月4日,同盟軍開始進攻
多倫,戰鬥三天,日偽軍逐漸鬆懈。7日,
吉鴻昌下令總攻,同盟軍鄧文部,李忠義部,張凌雲部同時發起猛攻,吉鴻昌也親臨前線督戰,一舉攻破多倫外圍陣地。日偽軍被迫退回城內。同盟軍暫時休整,到12日,在一批裝成回民商販進入城內的同盟軍士兵的配合下,突然發動全線進攻。同盟軍爬城三次,終於攻入城內,與日偽軍
白刃格鬥長達4個小時,日偽軍終於不支,從東門突圍,向關東軍第8師團靠攏。至此,察東4縣全被收復。中國人民歡欣鼓舞,各抗日團體紛紛發來賀電。
但是,察哈爾民眾
抗日同盟軍在經過攻打4縣的戰鬥後,糧彈缺少,無錢無衣,已經無繼續進攻的能力了。加上國民政府封鎖
察哈爾省,禁止任何團體,個人接濟“叛軍”。同盟軍的處境十分艱難。
蔣介石派出大批政客,間諜前往同盟軍各部分化,收買。不久,
馮占海,李忠義,
鮑剛,檀自新等人或明或暗“歸順中央”,抗日英雄鄧文被
特務暗殺。同盟軍由於其本身是各種武裝的集合體,並沒有一個真正,堅強的核心。頓時分崩離析。
8月8日,關東軍分兩路入侵察東,北路攻
多倫,南路打
沽源,
吉鴻昌部奮力抵抗,暫時遲滯了日軍的攻勢,但是缺槍少彈的同盟軍處境越來越艱難。
馮玉祥鑒於同盟軍經費已經破產,又無外援,槍彈糧食均無法補充,內部不穩,不得不和國民政府接洽,宣布同盟軍歸順中央,他個人辭去同盟軍司令,解散同盟軍司令部。各部任由去留。不久,馮玉祥回到
泰山隱居。
8月中旬,
多倫失陷。此時,
宋哲元奉
何應欽之命,拋出了一個收編方案,該方案將同盟軍大部解散,少部收編,對堅持不肯收編或解散的,則分化,收買甚至不惜武力解決。
同盟軍大部宣布接受收編,如張凌雲、
佟麟閣、檀自新、乜玉嶺、
唐聚五等部。而一部分被解散。更嚴重的是,一些部隊叛變投敵,如由土匪改編成同盟軍的
王英部,重新成為土匪,後被關東軍網羅為“
大漢義軍”。蒙古族武裝
德穆楚克棟魯普部和
卓特巴扎普部,也投降了日軍,搞起民族分裂活動。
方振武部決定與國民政府對抗,向東往
獨石口轉移,而
吉鴻昌部則往綏遠西進,想去寧夏。結果在二台子一帶遭到晉綏軍傅作義部和原同盟軍的
張凌雲部的圍攻,只得折回獨石口,與方振武會合。 9月10日,吉鴻昌,劉桂堂,方振武會同原
熱河失陷後失勢的
湯玉麟,在
雲州整編隊伍,決定公開對抗國民政府,自立山頭。改名為“抗日討賊軍”,宣布一邊抗日,一邊討
蔣介石這個“賊”。整編後,討賊軍6千多人南下進攻北平,企圖奪取北平為根據地。9月21日,
懷柔,
密雲被討賊軍攻占,進入了
《塘沽協定》規定的非武裝區,逼近北平。
日本
關東軍立即威脅討賊軍,要其限期離開,否則將予以“消滅”。為防止駐北平附近的原西北軍石友三部受其影響,還專門派人恫嚇石友三,如果
石友三與討賊軍“勾結”,“皇軍將絕不容許其存在”。並派飛機轟炸討賊軍駐地。10月初,何應欽調集
中央軍商震部,原西北軍
關麟征、
龐炳勛部將討賊軍包圍在
昌平,大小湯山一帶,激戰十餘日。討賊軍無後援,無補充,最終僅剩四五百人。不得不宣布接受國民政府“改編”。方振武,
吉鴻昌化妝逃離。
至此,“察哈爾民眾
抗日同盟軍”完全失敗。
馮玉祥隱居泰山,1934年11月9日,吉鴻昌在天津進行抗日活動時被國民黨特務逮捕,24日處死,臨刑前留絕命詩: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至於
方振武,同盟軍失敗後長期隱居於香港,1941年
珍珠港事件之後,被國民黨特務暗殺。
戰績
1933年5月26日,
馮玉祥聯絡組織了各種武裝力量,在張家口舉行民眾抗辱救亡大會,正式成立察哈爾民眾
抗日同盟軍。同盟軍共有10餘萬人,馮玉祥為總司令,並加強整訓軍隊,隨即主動出擊,展開了驅逐日寇收復國土的戰鬥。6月22日到7月1日,同盟軍將士長期被積壓的抗日怒火蓬勃爆發,向日本侵略軍展開積極進攻,相繼收復
康保、
沽源、寶昌,又乘勝發起收復
多倫的戰鬥。多倫為察東的重鎮,既是冀、察、蒙之間的交通樞紐,又是塞外商業的中心和軍事要地,日本把它視為攻掠察綏兩省的戰略要點。
7月7日23時,同盟軍由
吉鴻昌指揮分路向多倫發動進攻,經五天激戰,收復多倫。多倫之戰,同盟軍雖犧牲嚴重,但誓除日寇,猛烈進攻,終獲勝利,使驕橫的日寇遭受沉重打擊。日寇雖力守多倫,但終於失敗,侵占的中國國土得而復失,對日軍來說是空前的,因此對日本侵略者的精神也是一次重創。多倫之役結束後,
察東四縣全部收復,成為“九一八”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從
日偽軍手中收復失地的壯舉,給中國民眾帶來了抗日禦侮的希望。
解體
國民黨政府當局將同盟軍的抗日行動視為“
攘外必先安內”的妥協政策的對立物,千方百計破壞同盟軍。不僅從輿論上大肆造謠誹謗,收買動搖分子對同盟軍分化瓦解,而且指揮大軍逼近張家口準備進攻同盟軍,與此同時,
日偽軍兩萬人也藉機大舉進攻
多倫,客觀上形成了對同盟軍的夾擊包圍,使同盟軍處於十分危險的境地。由於中國人民大力支援同盟軍、強烈抗議政府當局的反動措施,南京政府當局未敢立即發動對同盟軍的進攻。
另一方面,中共對馮玉祥的拋棄也是其解體的重要因素。起初馮玉祥起兵得到了中共北方特科的支持,但蘇聯和共產國際方面對曾經背叛過蘇聯的馮玉祥深惡痛絕,通過臨時中央指示中共必須以“在華北創造新蘇區”為目的,不得與日本作戰,只能南進推翻國民政府,並斷定馮玉祥等是“敵人”,他們的抗日不過是同蔣介石在帝國主義面前爭寵,並藉此發動“爭奪北方領導權的新軍閥的戰爭”,因此要發動士兵展開“反馮及其他反動軍閥的鬥爭”,甚至舉行兵暴,“逮捕馮和他的要人”。在這種“左”傾關門主義路線下,中共轉而孤立、打擊馮玉祥,迫使馮玉祥在內外交困之下宣布下野。於是同盟軍大部被
宋哲元第二十九軍收編,只有
方振武、
吉鴻昌和
中共掌握的部隊不願放棄抗戰,繼續進行鬥爭,但由於力量嚴重削弱,在日偽
蔣軍的包圍和夾擊下,不得不失敗。
組成
馮玉祥統轄過的西北軍舊部
第1師(彭政國)
第2師(支應遴)
第2軍(
吉鴻昌)
騎兵第3師(周義宣)
第6師(李廷振)
第6軍(張凌雲)
游擊師(乜玉嶺)
第2挺進軍(高樹勛)
蒙古族武裝和綏遠民團
蒙古軍第1軍(德穆楚克棟魯普)
蒙古軍第2軍(卓特巴扎普)
綏遠自衛軍(富齡阿)
張勵生的“察哈爾省自衛軍”
第3師(白振寶)
第2支隊(焦朴齋)
方振武組建的“抗日救國軍”
第1師(宋鐵林)
第3師(宋克賓)
騎兵獨立旅(谷有祺)
第4軍(米文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