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寒害
- 外文名:Chilling Injury
- 釋義:農業氣象災害
- 多發地區:我國華南地區
- 季節:冬季
- 持續時間:10~20天
簡介,類型,溫度指標,影響機理,防禦對策,
簡介
寒害多發生在我國華南地區的冬季((12月到翌年2月)),該地區冬季常遭受冷空氣影響,造成強烈降溫,對香蕉、荔枝、龍眼、甘蔗、橡膠等華南主要熱帶、亞熱帶經濟作物危害嚴重。一般最低氣溫在10℃左右即已輕微受害,4~5℃左右將嚴重受害。不同作物受害症狀不同,橡膠樹受害後頂芽葉片嫩梢焦枯,樹枝或樹幹爆皮流膠、乾枯,根部死亡;椰子則出現葉枯、果凋甚至全株死亡。
類型
寒害按成因可分為3種類型:
① 平流寒害——由強冷空氣入侵造成的陰冷與風寒天氣。冷平流強且持續時間長、氣溫低、風速大,一般持續10~20天,平均氣溫在10℃以下,橡膠樹會大量死亡;
危害地區較廣的是平流寒害與急發性寒害,輻射寒害主要出現在滇西、滇南的局部地區。
溫度指標
寒害的溫度指標因作物而異。10℃以下的低溫可使橡膠、油棕、可可、劍麻、腰果、胡椒等受害;0℃左右的低溫可使多數熱帶作物遭受嚴重損害以至死亡。
影響機理
例如,我國南方稻作區最常見的寒害,是早稻育秧期早春低溫造成爛秧,雙季晚稻孕穗期秋低溫引起空秕率提高。當氣溫降至10—12℃時,細胞原生質就由易變形的液晶體變為凝固膠體,原生質膜的脂肪凝固,細胞活性顯著減弱。而當氣溫降低到3—5℃時,作物體內各種生理機能就會發生障礙,逐漸演變為傷害。低溫使作物根系的細胞原生質的粘度增大,吸收機能衰退。寒害使作物形成葉綠素受抑制,光合作用降低;使木本植物形成層遭破壞,物質的運輸阻塞。寒害還使作物正常的生化過程遭到破壞,包括破壞酶促作用的平衡及造成原生質膜的凝固。
防禦對策
防禦冬季寒害主要是採用趨利避害,避、抗、防相結合的措施。
“避”——就是根據蔬菜不同生育期抗禦寒害能力的不同特點,通過調整蔬菜栽培季節,錯開寒害發生高峰期和蔬菜對寒害的敏感期。喜溫蔬菜選擇背風向陽的平地或山坡地種植,避免在向風背陽的山谷、窪地或山頂種植。
“抗”——就是選育抗寒力強的品種。據有關研究報導,在相同的寒害脅迫下,耐寒能力強的蔬菜品種與同類型、同熟期不耐寒的蔬菜品種相比,減產幅度可減少30%以上。因此,在栽培技術上要著眼於提高蔬菜本身的抗寒能力。有關研究表明,植株對寒害的耐寒性,決定於受寒害前植株內碳水化合物數量、呼吸基質的消耗速度和蛋白質水鮮程度。因此在寒害發生前應通過水肥調控等措施促進蔬菜生長,增加植株的“物質儲備”。充足的氮素基肥可促進蔬菜早生快發,增加乾物質積累,高鉀水平有利於壯稈和增加細胞中糖分積累,提高蔬菜的寒性。此外,磷、矽、鈣肥等對提高抗寒性也有顯著效果。寒害過後,一旦植株恢復生機,應及時鬆土,降草和片施速效氮肥,並輔以磷鉀肥;根據病蟲害發生情況和蔬菜長勢長相,選擇合適的農藥和劑量進行防治。
“防”——就是在寒害來臨之前,採取相應的保護措施以減輕或者防止寒害,主要有以下方法:
(1)灌水法:在預計可能出現霜凍前一天灌水。以保護地面熱量,提高近地層空氣溫度和濕度。有條件的可在霜凍出現前夕噴水,因為水溫比氣溫高(初霜時期氣溫0℃時,水溫一般約15℃左右),水在作物上遇冷凝結會釋放熱量,減緩植體內降溫,防霜凍效果較好。
(2)覆蓋法:用稻草、薄膜等覆蓋作物,既可防止外面冷空氣襲擊,又能減少地面熱量向外散失,一般能提高表層氣溫1-3℃。
(3)施肥法:在霜凍來臨前3-4天,在田間施廄肥、堆肥和草木灰等,既能提高土溫,又能增加團粒結構,提高地力。
(4)風障法:霜凍來臨前,在作物田間地面設定風障,阻擋寒風侵襲,減輕寒害。
(5)熏煙法:能產生大量菸蒂本身也有一定的熱量放出,使近地面空氣提高1-2℃。但此法會污染大氣,但適於在有價值的種苗田間短時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