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體育:中華傳統民俗體育》是2007年中國經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吳玉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客家體育:中華傳統民俗體育
- 出版社:中國經濟出版社
- 頁數:321 頁
- ISBN:9787501779116
- 作者:吳玉華
- 出版日期:2007年2月1日
- 開本:0 開
- 品牌:中國經濟出版社
- 定價:22.10 元
《客家體育:中華傳統民俗體育》是2007年中國經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吳玉華。
《客家體育:中華傳統民俗體育》是2007年中國經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吳玉華。內容簡介這本著作較為詳盡地闡述了客家體育的特徵與功能,介紹了客家體育的類別與項目。全書語言樸實,配以插圖,給讀者許多有用的知識。我覺得,它...
意在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每年元宵之夜,巨龍出遊,無比壯觀,為廣大民眾喜聞樂見的客家民俗文化體育活動。是一塊人類行為活化石,記載著中國客家族群遠古的生存習性,也是人類世界共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福建省唯一連續三年入選由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展中心發布的“中華體育文化優秀項目”優秀民俗民間項目。
舞龍(loong dance),俗稱舞龍燈,是一種起源於中國的漢族傳統民俗文化活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開展的體育項目。舞龍是在龍文化的基礎上,以表現龍精神為載體而產生的;漢朝時人們舞龍求雨,龍舞既有禮儀性質,又是娛樂節目。隨著華人移民到世界各地,舞龍文化,已經遍及中國大陸、中國港澳台地區、東南亞,以至歐美、澳大利亞、...
浦江板凳龍保留了中國尤其是浙中和江南沿海一帶“龍信仰”的民間文化傳統,融匯了書畫、剪紙等民間藝術的民間形態,傳承了民眾體育和廣場舞蹈的藝術形式,具有民俗、歷史研究價值和民間工藝傳承功能,在浦江和浙中及江南沿海一帶產生了深遠而廣泛的影響。但時代變遷所造成的衝擊也不可避免地降臨在浦江板凳龍身上,使它的...
畲族傳統體育是伴隨著畲族民眾生產與生活實踐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民族體育文化形態。它的延續與發展,與畲族的語言習俗、歲時節日、生活習慣、倫理道德、宗教信仰、行為準則、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思想意識、心態感情等聯繫在一起。既是畲族民眾表達信任、交情、和諧、互惠等人際交誼的一種平台,更是中華傳統體育的重要組成...
高山族傳統體育是伴隨著高山族民眾生產與生活實踐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民族體育文化形態。它的延續與發展,與高山族的語言習俗、歲時節日、生活習慣、倫理道德、宗教信仰、行為準則、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思想意識、心態感情等聯繫在一起。既是高山族民眾表達信任、交情、和諧、互惠等人際交誼的一種平台,更是中華傳統體育的...
第七節 從文化接近性看贛浙閩皖民俗體育文化的融合 第四章 江西東北部民俗體育文化 第一節 贛東北民俗體育的文化特徵和發展趨勢 第二節 贛皖邊區村落龍舟文化的形成、特點與當代發展 第三節 江西東北部民俗體育旅遊文化資源開發的對策研究 第五章 江西客家體育文化 第一節 江西客家“火龍節”的文化內涵 第二節 ...
1999年5月,台灣國語日報出版社出版的一套注音版《中國民俗節日故事》,在一共25冊中的第一冊寫的《龍燈》一文記述板凳龍的來歷如下:浙江省金華縣有一條大溪,叫做“靈溪”,溪水從北邊的奇靈山上發源。有一天,金華縣太爺動了惻隱之心買了一條大蛇,帶回家中飼養。一年,夏天特別炎熱,靈溪乾涸。縣太爺向上蒼...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入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深入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傳承發展工程,切實提升非遺系統性保護水平,努力實現“遺產豐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民眾受益”的目標。二、工作任務 根據《客家文化(...
寧化石壁與客家歷史文化關係之研究 閩西客家區道教文化傳統與歷史變遷——從寧化道教傳說說起 與時偕行,打造石壁客家文化新高地 再議“石壁學說”石壁客家祖地對客家文化傳承的貢獻 從寧化石壁到台灣——客家家族的分合 石壁祭祖與族緣聯盟關係研究 石壁祭祖習俗在弘揚中華傳統祭祀文化中的地位與作用 唐宋時期汀州與...
海外及省外參賽選手大多為客家人。本次大賽分為200米和500米兩個賽程,並將分別評出一、二、三等獎。為了豐富本次龍舟賽,開幕式還會有精彩的民俗表演。活動標誌 2016中國(開封)客家國際龍舟邀請賽的會標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區徽設計最高獎獲得者肖紅設計。龍舟賽標誌將龍的形象與“開封...
走古事是福建省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屬於客家人鬧元宵的盛大活動,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23年被國家體育總局評為中華體育文化優秀節慶項目——“走古事”。 走古事是一種傳統的客家風俗,就是將小孩裝扮成古代的官員,然後站在一個木欄上,人們抬著遊行的一個客家儀式。在連城、永定縣區、長汀縣塗坊鎮盛行,...
2008年6月,連城縣姑田游大龍傳統客家民俗文化活動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成功挑戰最長游“龍”金氏世界紀錄。2022年,姑田游大龍入選由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展中心發布的“2022中華體育文化優秀項目”優秀民俗民間項目。這也是福建省唯一連續三年入選優秀項目。活動介紹 龍製作與外形 當時的...
麒麟舞也稱為“武”麒麟,是客家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中國明代宮廷舞蹈表演,南明滅亡時流傳於民間。舞動時,一人舞麒麟頭,一人舞麒麟尾,兩人配合默契,以此把傳說中麒麟的喜、怒、哀、樂、驚、疑、醉、睡等動靜神態表現得栩栩如生。而麒麟,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代表吉祥的動物,與鳳、龜、龍共稱為“四靈...
“鯉魚燈”民俗體育的保護、傳承、豐富了客家民俗體育的文化內容。促進民間工藝發展:“鯉魚燈”是融合多種技法、多種工藝、多種裝飾技巧、多種材料的綜合藝術品,它對選材、繪圖、雕刻、扎帶等工藝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促進了地方民俗文化和民俗工藝的發展。促進了社會和諧與穩定:南康“鯉魚燈”是一種民俗事象的聚合...
大余旁牌舞,中國江西省贛州市大余縣傳統舞蹈,贛南客家傳統武文化的活化石,江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簡介 旁牌舞是抗倭名將戚繼光創造的練兵和實踐中的戰鬥隊形和戰術動作(見戚繼光《練兵實紀》),後傳入民間經演繹編排成為武術健身和表演的一種軍事舞蹈。旁牌舞主要模擬敵我雙方步騎兩軍對壘破陣作戰情形。舞蹈...
九獅拜象源於1614年,距今400餘年,是上猶客家人在長期生產生活過程中,綜合中原龍文化和閩粵麒麟獅象文化創造的造型式民間藝術。2022年,上猶縣九獅拜象入選“2022中華體育文化優秀項目”。表演形式 九獅拜象作為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是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贛南上猶客家地區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九獅拜象”...
南安“羅漢舞”是最具特色的客家民俗傳統體育活動之一,表達了南安客家人在當時艱苦的生存環境下祈神求子追求生存發展的強烈願望,雖然這種祈求人丁興旺的思想觀念隨著時代的發展被逐漸淡化,但這種獨特的文化形式依然清晰可見。所以“羅漢舞”的保護傳承對研究贛南客家文化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民俗體育文化傳承價值:“羅漢...
連城縣羅坊鄉的正月十五元宵節素有“山村狂歡節”的美稱。元宵節當天,在位於中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片區下羅村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雲龍橋”前的清岩河河中間,將上演一場激情熱烈的“古事”大戲。民俗 “走古事”是一種傳統的客家風俗,就是將小孩裝扮成古代的官員,然後站在一個木欄上,人們抬著遊行...
火龍舞動時,居住在周邊的數萬名民眾聞聲來觀,久而久之形成一種民俗傳統,世代傳沿不絕。2008年6月7日,廣東省豐順縣申報的龍舞(埔寨火龍)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Ⅲ-4。歷史淵源 傳說在遠古時期,東海龍王的第21孫名叫濁龍,分管粵東蓮花山赤嶺一帶播放雲雨。
客家民俗 源城區客家人的習俗大致上包括全國性的傳統歲序節俗,地方性崇拜、禮節等。源城區客家民間娛樂內容非常豐富,節日的主要有秧歌、龍舟競渡、踩船燈,舞龍燈,舞獅,高腳師,迎花燈,踩馬燈,打花鼓,樂器會,演戲,放煙火,平時的有唱山歌,唱小曲,彈琴,彈箏,拉二胡,吹笛子,下象棋,下六子棋,打...
各地各有關部門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和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要求,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紮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保護、傳承工作,切實提升非物質...
經過一代代客家人的傳承發展,大船坑舞麒麟成為客家人重要的文化娛樂活動,每逢新春佳節、節日慶典,人們都要舞麒麟,舞麒麟不僅寄託著客家人對生活的歡欣及對未來的祈福,還展現了大船坑居民對師道、禮儀等中國傳統文化的尊崇。舞蹈特色 表演形式 大船坑舞麒麟表演時,麒麟是由二人共舞,中間在觀眾不注意的情況下兩人...
樟木頭舞麒麟是明朝時由客家人從北方帶來的,已有四百五十多年的歷史。樟木頭鎮是被文化部命名的“中國麒麟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有東莞市唯一的麒麟舞省級非遺傳承基地。樟木頭的麒麟舞雖然經過改革創新,但是仍然保留了客家麒麟舞的傳統精華,是當地春節習俗中持續時間較長的文化活動,也是平常人家喬遷、嫁娶...
龍舞(龍崗舞龍),流行於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的傳統舞蹈,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龍崗舞龍舞的是布龍,舞龍隊由12人組成,其中的舞珠人是整個龍舞的指揮。表演以大八字步為主要舞步,配樂則以獅鼓、大鈸、鑼等打擊樂器為主。龍崗舞龍體現了客家人對中華民族龍圖騰的信仰和崇拜,是獨具一格的民俗文化,蘊涵著...
獅舞(廣東醒獅),是融武術、舞蹈、音樂等為一體的漢族民俗文化,為廣東省佛山市、遂溪縣、廣州市申報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醒獅,屬於中國獅舞中的南獅。歷史上由唐代宮廷獅子舞脫胎而來,五代十國之後,隨著中原移民的南遷,舞獅文化傳入嶺南地區。明代時,醒獅在廣東出現,起源於南海縣。現廣泛流行 於廣東...
民俗文化 湞江區以廣府、客家民系風俗、民俗占據主流,城鄉民風淳樸,逢年過節喜食糍粑,清明以艾葉做艾糍、端午以竹葉裹粽子等。城鄉大型文化活動主要有元宵煙花晚會、端午節龍舟賽等。方言 總述 新中國成立前,區境以其地處南北交通吶喉,又為南北商貿重鎮,由此形成方言雜聚,各處分布的“南腔北調”格局。主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