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大余南安羅漢舞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舞蹈
- 起源時間:明末清初
- 認證時間:2010年
- 認證批次:第三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江西省贛州市大余縣
- 所屬國家:中國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主要價值,瀕危狀況,保護措施,
簡介
南安羅漢舞俗稱羅漢送喜,是大余縣僅有的祈神求子的民間舞蹈。南安羅漢舞的形象塑造和表演形式都是很奇特:由羅漢頭、猴子、羅漢崽三種形象組成,共二十多人表演,表演者大多是少年兒童。羅漢頭由一成年人扮演,他象徵神靈,並集男女兩性於一身:如羅漢頭頭帶假面具,假面具上畫有雪白的眉毛、鬍子、壽須,是一個大慈大悲、笑容可掬的男性形象;但體態肥碩,特別是腹部和臀部隆起,又擬女性懷孕狀。
在情節表演中,羅漢頭有“邁老人步”“捧腹”、“捧臀”“抖袋播崽”等動作。羅漢頭邁老人八字步踩台是選擇播羅漢崽到民間的地點。“捧腹”“捧臀”動作是表現羅漢頭即將生羅漢崽的喜悅心情。羅漢頭播崽時,將羅漢崽裝入人種袋裡,然後雙手舉起人種袋,將羅漢崽撒播人間。猴子由一精靈小孩扮演,系羅漢頭的丈夫。據老藝人說我們人類是猴子與神仙交媾而生的,在舞蹈表演中可足見這種夫妻關係。如其中有猴子與羅漢頭碰臀交媾的情節與動作。另外十八個小孩扮演羅漢崽(有時人數可多可少),羅漢崽象徵男丁,故有羅漢所到之處均人丁興旺的說法。
歷史淵源
羅漢舞是江西省贛州市大余縣南安鎮獨有的一種民間舞種,又稱羅漢送喜,起源於明末清初。它在表演程式上形成了先舞羅漢,後舞龍燈,同一場先後表演的習慣。舞羅漢是送喜(即送崽),舞龍燈是麒麟送子,表現了當時人民求子心切的願望。
羅漢舞來源於一個傳說:古時南安鎮清泉坊世居著呂、張兩大姓。呂家多子家貧,而張家多女富庶。兩家雖互為鄰居,卻常在重大節日時互相抬槓。一年春節,張家叫女婿用元寶墊桌子吃年飯,而呂家則叫眾兒子用肩扛桌吃飯。後有和事佬出來調解,兩家不計前嫌,每逢節日必出節目,敲鑼打鼓模仿原來情景。由於他們祖先信奉大肚羅漢,敬羅漢以求多生子,所以稱為羅漢舞。
基本內容
羅漢舞種形式多變,對於動作以及道具的要求很高。
基本動作以及表演過程:羅漢崽表演的基本動作,是來自民間兒童雜技。表現羅漢崽從天庭降到人間這段神話情節,運用了“打風車”、“倒立走”、“騰空翻”等單人動作及“雙狗對爬”、“高車滴水”、“牛屎滾團”雙人配合動作,這些動作表現了羅漢崽生龍活虎、精靈好動的氣質和性格。形成動作的最大特點是,利用人體運動慣力,特別是“雙狗對爬”、“高車滴水”、“牛屎滾團”雙人動作要求配合協調,力度均衡,慣性適度,動作連貫迅速,否則“松架”。
人體重疊組合的造型藝術是該舞的精彩及高潮部分,如“搭牌坊”、“觀音坐蓮”、“羅漢下井”、“騎馬回朝”,都是人體重疊這個動作造塑而成,可概括一句話:“人迭人,變化在於型”。這些造型藝術在形象上逼真生動,既有古老宗教神話虛幻的意境,又有人間現實生活的情趣,既是生動活潑,熱熱鬧鬧的場面,又有和平寧靜、莊嚴肅穆的空間感。
年初一先要舉行請神的儀式,舞隊穿好服裝,帶上道具來到關帝廟,由一老者向關帝爺獻上一碗清水,再將竹筷架起個十字在碗上,表示請神消災避邪,這時,鞭炮齊鳴,各家供上三牲,插香點燭跪拜。儀式畢,羅漢隊和龍燈隊、花燈隊從關帝廟出來,在燈籠、旌旗引導下,浩浩蕩蕩沿街行走,沿途的民眾則燒香“迎神”。表演時,因羅漢是神,所以必須先跳羅漢後舞龍。此時,主人家備足鞭炮,四角鳴放,在硝煙瀰漫中,羅漢舞開始表演,表示羅漢是踏著祥雲降到人間的。這時羅漢頭罩面具,扮肥碩體態、大腹便便,隆起臀部,似孕婦狀,走著老人步,跳著“捧腹”“捧臀”與猴子交媾等動作。然後羅漢頭“抖袋”播崽,小羅漢遍布人間。羅漢舞富有兒童遊戲性的表演特點和娛樂情趣,宗教神話色彩濃厚,情節離奇,風趣,畫面壯觀,具有和平安定、熱鬧興旺的氣氛。羅漢舞基本動作可分羅漢頭表演部分、羅漢崽表演部分、人體重疊造型部分。羅漢頭多為姿態性各模擬性的動作,可歸納為:行走似老人,舉手揮拂塵。
服飾道具特點:大羅漢頭戴大羅漢面具(朱紅臉、鬍鬚、眉粘白樣毛),穿黑色金便鞋,腰系白布袋內墊蘆花製成的“腹臀包”,再穿上深咖啡綢緞僧服,外套則是藍色綢緞背褂,穿黑布沿白邊的短腰鞭,綴紅絨球。小羅漢頭上則是花色棉布圓頂帽,褐色短僧服、燈籠褲小猴子,猴子帽,頭頂猴王罩,畫猴子臉。在道具上增添了人種袋,拐杖、佛珠、雲帚、馬頭。
基本特徵
南安“羅漢舞”表演的服裝與道具方面,服裝色彩華麗、顏色多種多樣,體現了當地文化的特色,展現了與中原文化不同的特點。服飾上大羅漢頭戴大羅漢面具(朱紅臉、鬍鬚、眉粘白樣毛),穿黑色金便鞋,腰系白布袋內墊蘆花製成的“腹臀包”,再穿上深咖啡綢緞和尚服,外套則是藍色綢緞背褂,穿黑布沿白邊的短腰鞭,綴紅絨球。小羅漢頭上則是花色棉布圓頂帽,褐色短和尚服、燈籠褲小猴子,猴子帽,頭頂猴王罩,畫猴子臉。在道具上增添了人種袋,拐杖、佛珠、雲帚、馬頭。而在道具方面,最重要的便是表演者的面具,面具上根據人物性格與形象不同配置不同的圖案,而這種圖案也直接決定了表演者在舞台上的位置與表演內容。
主要價值
“羅漢舞”是江西省大余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於民族文化的研究及傳承有著非常高的價值。
文化價值與歷史價值:客家民俗體育文化活動源於客家人的生產和生活,是客家民俗文化的一種傳承形式,它深深地紮根於客家的文化土壤中,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成為人類學家、社會學家研究客家文化形成與發展的“活化石”。南安“羅漢舞”是最具特色的客家民俗傳統體育活動之一,表達了南安客家人在當時艱苦的生存環境下祈神求子追求生存發展的強烈願望,雖然這種祈求人丁興旺的思想觀念隨著時代的發展被逐漸淡化,但這種獨特的文化形式依然清晰可見。所以“羅漢舞”的保護傳承對研究贛南客家文化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民俗體育文化傳承價值:“羅漢舞”是一項集健身性、藝術性、欣賞性為一體的大型傳統民俗體育文化活動,在長期的歷史演變發展過程中,一直以來都是靠民間老藝人身傳口授的方式,在實踐表演中讓下一代學習掌握這項祖輩傳下的技藝,使表演藝術一代一代往下傳。
民眾業餘文化活動價值:“羅漢舞”表演活動具有一定的民間休閒娛樂功能。在大余南安鎮正月初一至十五為“羅漢舞”的表演期,每逢表演活動時,方園幾十里的人們,就會相互轉告並攜老扶幼,紛紛來到表演的地點,饒有興趣地觀看,其目的就是為了娛樂和休閒。
瀕危狀況
建國後羅漢舞表演時斷時續,曾一度禁演,在時代變遷中幾度瀕臨失傳。“文革”破四舊給“羅漢舞”帶來毀滅性破壞。當時,”羅漢舞“被認為是封建糟粕,一些道具也全部銷毀。
現在南安“羅漢舞”藝人老齡化,跳過南安“羅漢舞”的演員,最年輕的都六十多歲了,但是“羅漢舞”傳承現狀卻並不樂觀,甚至可以說其歷史已經面臨失去今後傳人的危險,南安“羅漢舞”的傳承與發展已經到了迫在眉睫的關鍵階段。
保護措施
(一)國家和政府:從國家和政府的角度,對待文化保留過程中所需要的政策支持、重視程度、資金保障、人員投入從各個方面進行全方位的提供與幫助。
(二)普通民眾的業餘文化生活:從當地普通民眾的角度,應該再一次喚起南安“羅漢舞”表演與欣賞的熱情,將這種表演貫徹到民眾的業餘文化生活當中,各單位各企業應該積極的興辦這類比賽表演,普通民眾也應該加強對這種文化的了解與繼承,端正對傳統文化的態度,以對歷史與文化繼承為榮。
(三)進入校園的傳承:眾所周知,文化的傳承是持久性的、歷史性的,而將這種文化帶入校園傳承就是必不可少的方式。
(四)獨立性傳承與融合性傳承與系統傳承:文化的傳承與歷史的發展永遠不是獨立的,不是單一的。當然在南安“羅漢舞”這一方面需要大力推廣,將這種表演形式與藝術手段繼承下去並且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