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風俗(即客家人傳統風俗文化)

客家風俗(即客家人傳統風俗文化)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客家人是中國江西廣東福建本地的漢族民系,是世界上分布範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

客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居住地域廣大,形成了“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說法,所以,客家風俗在傳承和變異中,顯得特別豐富多彩,包羅萬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風俗
  • 客家:唐宋中原移民
  • 特點:客家人口多,風俗眾多
  • 類別:行為方式
客家風俗,生產風俗,生活風俗,家庭風俗,婚姻風俗,節日風俗,信仰風俗,婚嫁風俗,提親,過大禮,接新娘,鋪房,上花夜,花轎迎新,撒鹽米,遮頭,捧蠟燭,迎親鼓樂,滯新娘,三朝回門,喪葬禮俗,報喪,落枕,安葬,做七,其他,

客家風俗

客家風俗是一個民族在生產、服飾、飲食、居住、婚姻、喪葬節慶、娛樂、禮儀、信仰等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廣泛流行的、經常重複出的行為方式。這種行為方式就是人們自覺的喜好、風氣、習尚和禁忌等,它流行於民間,為大眾所自覺傳承。漢族文化歷史悠久,風俗源遠流長,已有上下5000年連綿不絕的歷史。這一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無法比擬的歷史優勢,使得漢族的風俗,無論哪一種、哪一類,都格外豐富而迷人。客家的風俗具有凝聚力。客家作為漢族的一支民系,是如何凝聚而成的?其原因固然很多,但客家風俗具有凝聚力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儘管客家風俗豐富多彩,千變萬化,具有明顯的地域性,但是客家風俗的基本內涵具有一致性或同一性。例如端午節粽子中秋節月餅,元宵節吃湯圓,這無論是哪一個省、哪一個地區,也無論是在大陸,還是在港、澳、台的客家人,甚至到了海外,身處西方民族包圍之中的客家人後裔,都無一例外。
深圳客家風俗—麒麟舞深圳客家風俗—麒麟舞

生產風俗

來賓良江的客家人,每年正月十五人們走訪親友後,都要舉行隆重的家宴,合家老少及分灶了的兄弟團聚,由年紀較老、生產經驗豐富的家庭成員,根據歷年和來年的情況進行分析、估計,作出一年的生產安排,較年輕的家庭成員則在旁補充。然後集中力量翻地、耙地、種玉米,完成這些工作後,迎來了繁忙的春耕。“二月灶”(農曆二月二日)那天,天乍蒙白,人們(主要是婦女)爭先恐後擔著蠟燭、香、葷菜、糯飯去祭拜“灶王”,祈求神靈保佑來年風調雨順,生產豐收。嗣後,種下甘蔗,撒播水稻種子。待秧苗長均,抓緊時間進行春耕工作。由於春耕工作較繁重、緊張,人們多是互相幫助完成插田。管理工作則是各人的事了。作物即將成熟的時候,一般由老人決定什麼時候收割,小孩不得多言。夏收時,各種家畜、家禽業已長大,塘里也可以捕撈,客家人歡歡喜喜擺上一桌最豐盛的飯菜,又得“洗一次眼睛(意大嚼大吃)”。中元過後,人們又忙乎秋種秋收,其後,集中力量把種植的作物部分出售,飼養的豬、鴨、鵝、魚上市。
惠州客家風俗—舞龍燈惠州客家風俗—舞龍燈

生活風俗

廣西的客家人在生活風俗上保持了勤儉節約、聚族而居的特點。來賓的客家人仍兩稀一乾,早上、中午吃粥,晚上吃飯。主食大米飯、大米粥,由婦女在早上煮好,涼冷,放進櫥櫃,粥白天吃,飯晚上吃。飯是倒出米湯後乾燜而成。他們不喜歡吃爛飯,故用此法煮飯。吃粥時,喜歡熟鹽拌粥。其副食是豬肉及各類蔬菜,不定時吃牛肉及其他肉類。一般豬肉是切片,水煮熟,炒乾,放入佐料即成。蔬菜是用油炒熱後,放入配料即盛入碗。客家人的佐料不外乎姜、蒜、蔥、醬、五香粉、味素。他們的傳統名菜是扣肉白斬雞、醋排骨、醋大腸以及炒醋醬鴨。風味食品是冬米糖、酸刀豆、辣椒,曬到半乾程度,放入酸壇,鮮黃即可打開食用。逢正月初二、十五、端午節,客家人都要包粽子,有肉粽、綠豆粉粽等,作粽用的餡都事先用八角粉、胡椒粉、醬、鹽制好。裹粽用粽葉。農曆二月初二、清明,都煮糯米飯,放入糖,再用樹葉染成不同顏色,香甜可口。冬至。都要吃糯米粉、肉餡製成的水煮饃。他們沒有喝開水的習慣,口渴了,多以粥水、米湯代替,喝茶很少,喝酒多是自家釀的米酒。
客家女服飾—客家涼帽客家女服飾—客家涼帽
來賓客家人的房屋都是大瓦房,傳統的房屋為平房,廳堂分為上廳、下廳,中間為天井,上廳後面是儲藏室,上廳正宗擺八仙桌、掛鏡屏,鏡屏上面是祖宗牌位。吃飯在下廳,冬天烤火也在下廳。上廳兩側是大寢室,為老人和已婚夫婦使用,下廳一側為小寢室,是未婚青年使用,另一側為廚房,豬牛圈則在房屋的左右兩側。照傳統俗規,舊房多留給長子住用。

家庭風俗

由於客家人多聚族而居,因此有事按宗房活動,往往一個姓有若干宗房。整個姓氏,傳統有不成文的族規。凡是出現有損姓氏聲譽的大事,由全姓氏出人商量解決。如果出現與外姓鬥毆的事情,則每戶出人前往解決,目的是防止吃虧。一般客家人不擅自動手,有理則據理相爭,無理則和氣解決,如果誰敢冒犯族規,勢必被族人孤立。每逢宰豬,客家人都要設宴招待族人,小村的是每戶請一人,大村的則是請有威望的老人和宗房兄弟。一旦家裡有人考上中專、大學,或參軍、出外工作,客家人都要設宴款待前來祝賀的宗房兄弟。為了維持宗房的團結,女方過房後,一般是三世、四世同堂,如果男方以下還有弟妹。新娘、新郎必須隨老人居住合灶一段時間才能分灶。即使不和老人同灶,也必須承擔贍養老人、撫養弟妹的義務。否則被視為逆子。分灶以後,每逢有好酒好菜,都要喊老人同吃或挾一份菜給老人。
深圳客家風俗—沙頭角魚燈舞深圳客家風俗—沙頭角魚燈舞
由於重家族,所以老人極受尊重。來賓客家人俗規,吃飯時,老人座位面向大門,以示尊重,成年人次之,坐在兩旁,小孩只能坐在對著老人的那一面的坐位。如果家裡人太多,男的坐一桌,女的坐一桌。吃飯時,小孩要主動幫老人挾菜,小孩幫老人添飯時,接碗、遞碗必須是雙手伺候。老人講話,小孩不能隨便插嘴,或在旁喧囂。吃完飯,小孩得講一聲“慢吃”。
客家風俗(即客家人傳統風俗文化)
在家庭風俗中,小孩的出生極受重視。來賓客家人孩子出生三朝,外婆和近房嫂子、弟嬸(弟媳)和已婚婦女用竹蘿裝雞蛋,來到新產婦家做“三朝”。半月後,外婆邀更多的婦女,擔甜酒、雞蛋、米、母雞、背帶給外甥做“半月”,俗稱“吃薑酒”,這次酒席最熱鬧。小孩滿月後,外婆又邀婦女給外甥(或外甥女)做“滿月”。客家人一般不做周歲。

婚姻風俗

來賓客家人擇偶,多為父母作主,媒人拉線,其婚禮一般有說媒、坐談、合八字、定親、迎娶、三朝幾個環節。
客家風俗(即客家人傳統風俗文化)
媒人看兩家年齡相當、人才相配的男女青年尚未婚配,就主動上門說媒,或是家中有待婚或待嫁的青年,其父母也會求媒人作好事。男女雙方見面後,互相傾吐心事,於老人同意,認為合適,就開出“八字”,由男方交給算命先生按天干地支等捏算,假如男命是金或水,女方是水或金,就認為比較合適成婚。一旦“八字”合適,雙方老人同意,男女雙方同意,婚事就有希望了。接著男方下聘金,俗稱“外家錢”,多少由雙方議定。下聘金就算定婚了,然後才到政府去辦結婚證。待男方準備妥當,把迎娶時間告訴女方,女方就得著手準備嫁妝。婚禮前一晚,新郎在陪郎陪同下,給女方送去肉、酒、、糖若干,新郎回到自家。第二天,新郎在陪郎的陪同下去迎娶新娘,並帶去名目繁多的封包,給新娘的父母、兄弟、姐妹、叔伯、嬸嬸,甚至廚房燒飯、砍肉的也得一份。新娘的哥嫂也得給新郎封包和新鞋。又從男家挑選兩位姑娘拿稻穗、剪刀、鏡子、公雞到女家,由女方家招待。和當地壯族民眾一樣,女家都要給陪郎和男家來的姑娘掛彩,抬出嫁妝。出嫁那一天早晨,新娘站在米籮下向祖宗辭行,然後,穿黑衣、黑褲、黑鞋,束紅頭繩,撐黑傘,捂白毛巾,由嫂子背出門坎,向新郎家步行或乘車去。到男家拜堂後,新娘當晚要回娘家,第三天才在母親、伯娘、嬸母、嫂子等人的陪同下,擔著小豬、小雞到男家,以示為新婚夫婦準備生活的本錢。

節日風俗

客家人的傳統節日是春節、元宵、清明、六月六、中元、中秋冬至、送灶王等節。春節是大節,年貨豐富,多是腊味,包粽子、炒花生等。正月初一不能殺生,且要點燈,說吉利話,一般要回自家吃飯;初二方可開懷痛飲,也是春節時期回娘家的日子。春節的娛樂活動,最重要的是舞獅上門拜年。清明節時,客家人喜歡包粽子,再次大吃一頓。“二月灶”,煮糯米飯殺雞拜灶王,求得一年豐收、順利。三月清明是傳統的掃墓節,煮甜糯飯,備酒菜,巡迴祭掃祖墓,客家人又隨便加一次菜,也算是一個節日。端午節,包粽子。六月六,備酒菜。中元節,是一年內的第二大節,殺雞殺鴨宰魚,女兒、女婿及諸親戚都要返回看望老人,熱鬧一番。中秋節,備水果、月餅賞月。重陽節,出外登高。冬至,吃一種比水餃大,用糯米粉裹外,餡為魚肉、豬肉、蘿蔔丁的水煮饃。送灶王那一天,即十二月二十三日(農曆),也是一節日。除夕那天,客家人全家停止工作,集一年的各種收穫,隆重地吃一頓團圓飯,在外工作的家人,都要趕回來團圓。
客家風俗(即客家人傳統風俗文化)

信仰風俗

客家人的保護神是“灶王”——土地神。土地神的神位設在村口,旁種一棵大榕樹,每逢農曆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二月二、四月八、端午節、中元節,客家人都要前往祭土地神,擺上豬頭、雞、魚(均是熟的),三碗飯、三雙筷、三杯酒,點燃香燭,席地而跪,祈禱土地神保佑全家安好、生產豐收以及其他要求。供品的擺設位置是:香最近神位,酒飯次之,葷菜最遠,蠟燭在兩旁。另外,誰家添丁添口、出外讀書工作,也要祭土地神。
伏波廟、大人廟、女廟,是客家人每年都要參拜的,即使“文化大革命”期間,曾三令五申嚴禁搞迷信活動,客家人還是暗中參拜。伏波廟,即為紀念漢朝將軍馬援南征而建的廟,廟會時間是正月初六。大人廟是紀念清朝丞相(大學士)陳洪謀為廣西民眾請命免交錢糧而建的,廟會時間是正月十九。女廟是紀念劉三姐建的廟,廟址是在一個山洞裡,正月二十九日舉行廟會。
客家人祭祖是一件大事。三月清明時,整個姓氏都熱鬧起來,聯合到祖墳去搞祭祖活動,良江鄉內的客家姓氏,每年清明都要集中到賓陽進行祭祖,一般每家派一人到場參加。每逢節氣或歲終,客家人都是先用葷菜祭祖後,方才進餐。正月的時候,供品必須擺到十五那一天才能撤去。正月的供品多是粽子、豬頭肉(整塊)、米花糖之類。
客家風俗(即客家人傳統風俗文化)
客家人過去每逢春耕前、夏收後以及秋收後集中於祠堂,一來聽文化程度較高的人解釋家譜,續寫家譜;二來商量姓氏內需要解決的大事,例如同外姓的糾紛、建築、生產等。

婚嫁風俗

惠州民間傳統的婚嫁禮俗,以封建禮教諸俗為基礎,大多顯得繁文縟節,勞民傷財,可說是頗多陋俗。儒家經典《禮記?昏儀》說:“夫權,始於冠,本於昏(婚),重於喪祭,專於朝聘,和於射鄉。此禮之大體也。……昏(婚)禮者,禮之本也。”可見儒家十分推重婚姻禮俗。中國傳統文化歷來重視儒家思想,在這一思想的影響下,形成了五彩繽紛、禮制頗多的婚俗文化。惠州的傳統婚俗,大抵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在一個地方的具體表現。
客家火焙娘酒客家火焙娘酒
封建社會的幾種婚姻形式,如“包辦婚姻”、“買賣婚姻”、“聘請婚姻”、“指腹婚姻”、“童養媳婚姻”、“荒婚”、“望門婚”、“冪婚”等等,惠州均有之。其中聘娶婚姻尤其盛行,聘禮、聘金不可或缺,在今日惠州依然可見其遺風。
聘娶婚姻在惠州有悠久的歷史。光緒《惠州府志》記曰:“婚姻,俗用檳榔為聘,以多為貴……其聘儀妝奩則稱家之豐約為之”。“俗用檳榔為聘”中的檳榔,舊時中藥鋪有售,在聘禮中,它多具象徵意義,而真正的聘禮傳統都是以銀錢、食用之物為主的。“府志”說聘禮“稱家之豐約為之”,實際上,即始“約”者,聘禮的數量也是相可觀的。
惠州傳統的聘娶婚姻的禮儀十分繁鎖複雜,從開始的媒人提親,到最後的三朝回門之俗,其間經歷卜吉、過禮落定、報日、過大禮等婚前諸禮及鋪房、親迎、拜堂、滯新娘等盛大的聯姻儀式。
惠州民間的繁雜婚俗,是由封建婚嫁禮儀的“六禮”演變而來的。“六禮”起源於周朝。《禮記》記述當時應循的婚姻程式為“納采”(媒人提親)、“問名”、“納吉”(男方卜吉,女方正式認婚)、“納證”(下禮落訂)、“請期”(婚期的商定)、“親迎”(迎親接新娘)。這6個環節就是所謂的“六禮”,是封建禮教中最早的婚姻禮儀。其後兩千餘年,六禮雖有變異,但萬變不離其宗,今日各地的婚儀中都依然可見其影子。
惠州傳統的婚嫁禮俗,大抵按如下幾種程式進行。

提親

惠州傳統聘娶婚姻之始,首為提親。一般是男家請媒人到女家說合。提親為六禮中“納采”的一種變化形式。《儀禮?士昏禮》中記曰:“昏(婚)禮下達,納採用雁。”就是說,秦漢以前的提親一般是以提活雁作為禮物的。這是取其順乎陰陽往來之義。到了秦漢以後,送禮又採用糕羊、合歡、嘉禾、膠漆等物,到了後來竟發展到了30餘種,這些禮品一般都象徵著夫婦牢固和睦。惠州傳統婚儀中的提親攜禮多是活雞或花布妝奩類用物。這種雞,民間稱“帶路雞”,寓意吉祥。
在提親中,媒人受男家之託,憑三寸不爛之舌通女家。因惠州以前作媒人的多為女性,故惠州習慣稱之為媒人婆。
媒人在中國古已有之,《詩經》中就有“匪我愆期,子無良媒”的詩句。惠州傳統婚儀中的媒人婆一般分職業的和非職業的兩種,職業媒人婆以做媒為生,唯利是圖,所以不惜搖唇鼓舌,講假話,講瞎話,誇大對方家庭對個人的優越條件,隱瞞對方及其家庭的欠缺方面,往往撮合出一些畸型的婚姻。正因為如此,在人們的心目中,媒人婆往往給人一 種“哄神騙鬼、謀人錢財”的醜惡形象。

過大禮

婚前諸禮最為隆重和至為重要的莫過於親迎前夕的“過大禮”了。在傳統聘娶婚姻中,兩家相互商定的聘金、聘禮、嫁妝在這一天要履行。此日男家將預先備好的各種聘禮裝滿食格、盒籮,貼紅插柏,或挑或抬,由男家的姑嫂姐妹浩浩蕩蕩地送往女家。男方在“過大禮”中送全豬全羊是常有的事,故民謠里有“行豬過大禮”的唱詞。餅食也是必備之物,惠州的定俗是備“大餅”,大餅的種類達十幾種,依各家的條件和講究鋪張的程度備一種至數種大餅不等,不過,十數種餅全部備齊的並不鮮見。除此外,必備的還有燒豬肉、雞、鵝、鴨、魚、發糕等。
女家在收到男家禮品時,立即將原先預定的嫁妝送往男家。惠州傳統婚俗中常備的嫁妝,主要為生活用品,比較普遍的是衣服、被、枕、席、帳之類,還有諸如衣櫃、梳妝檯皮箱、八仙台等家具。現在嫁妝中除主要的床上用品不可缺少外,常常還見有縫紉機、電冰櫃、電視機、電飯煲等。
“過大禮”一般在迎親的前一日,喜慶的氣氛十分濃厚,那些送禮品的姑嫂姐妹們,一般都著盛裝,上下簇新,施粉抹油,招搖過市。惠州風俗,送禮的隊伍專挑人多的道路行走,以沿途相告喜事。
“過大禮”之俗,近於傳統“六禮”中的“納徵”。《儀禮》說:“征,成也,使使者納幣以成婚禮。”也就是說,下了彩禮,送了嫁妝,才可以把女子娶過來。古代的納徵也是至為重要的一環,所用的彩禮各代不盡相同,秦以前多採用名貴的玄熏、束帛、儷皮;漢代多用金銀。其後,風俗日盛,禮物日重,歷代有識之士多視為時弊而欲杜絕,但此風卻歷代盛而不衰。“六禮”中,“納徵”是在“請期”“報日”之前,而惠俗卻是在報日之後,兩者在時間上有些差異。“大禮”過後,即時婚娶,尤顯得熱鬧,這大概是此俗至今在惠州民間依然盛行的一個原因。

接新娘

接新娘是傳統“六禮”中的“親迎”。親迎為“六禮”之尾,是“六禮”的歸結。現代人所說的婚禮或古人所說的婚禮大典就是以接新娘儀式為標誌。
古時候所說的婚禮大典,一般包括鋪房或暖房、親迎、回門三個環節,時間持續三天。第一天鋪房或暖房,第二天親迎,第三天回門。惠州的習慣不盡相同,所說的婚禮基本上是指親迎和滯新娘兩個環節,至於迎親(也就是接新娘),則主要包括了鋪房、花轎迎親、撒鹽米、跨火、踏凹欄等主要的幾項風俗。

鋪房

鋪房是一種舊風俗,一直延續至今。鋪房是女家送嫁妝到男家後,女家的姑嫂姐妹幫忙擺設新房的一種風俗。按惠州習慣,鋪房講究兩點,一是擺設的床、櫃、梳妝檯等要注意方位、風水,至為講究的是衣櫃鏡不能向床。惠州習俗中,鏡與照妖同義,而照妖鏡向床,顯然是不吉利的。二是鋪房之人要“命好”,民間認為命好的標準主要是“多子多福”。所以,寡婦、無生育能力或生育少的婦女是不能參加鋪房的,而多子多福者,自然是鋪房的主要參與者了。

上花夜

新娘出嫁的前一天,族中的姑嫂姐妹(必選所謂命好之人)要專門為新娘梳妝打扮穿衣,這就是民間所說的“插花”,這一夜,民間風俗又稱為“上花夜”,是新娘嫁前的一項很為莊重的儀式。行此禮時,新娘往往伴以哭唱,其時新娘面臨人生的重大轉折關頭,一般都十分動情,而舊俗中規定新娘插花後要在閣中靜坐哭唱至天明,謂“五更守夜”。上花之夜,新娘悲悲啼啼,徹夜不眠,更顯出一種傳統婚嫁“喜亦悲”的氛圍。

花轎迎新

:惠州傳統用花轎迎親,五十年代尚有專門出租花轎的花轎店。多是二抬、四抬或八抬大轎,繡“鳳鸞牡丹” ,“福祿鴛鴦”,飾“四彩花燈”,披“大紅花綢”,故謂“花轎”。接新娘之時,由媒人領路,新娘領花轎,一路鼓樂。至女家後,女家姐妹拒之於門外,新郎趕忙派“利是”,過眾姐妹一關後,便可將新娘接出。新娘哭賴不走,男家眾人軟硬兼施,哄出閨房,又哄其(硬推)上轎,新郎還要給轎夫封“利是”,方才起轎。幾翻“拼搏”後,新郎往往已是精疲力盡。

撒鹽米

接新娘時,舊時惠州有些地方有撒鹽米的習慣,預先用器皿盛好一些鹽、米、黑芝麻等物,即在接新娘的途中沿路撒放,謂祭橋神;而沿路撒的,是為祭祀路神,這就是惠州傳統婚姻禮俗的撒鹽米之俗。撒鹽米之俗其實為中國傳統婚姻禮俗中“撒谷豆”之習的一個變種。“撒谷豆”出現在西漢,兩宋時北方盛行,其傳統的說法是為了“禳三煞”,亦即驅鬼避邪,這和惠州民間“撒鹽米”差別不大。只是“撒谷豆”多為北方遺俗,南方並不普遍,而惠州有之,可見惠州習俗的淵源是甚為久遠的。

遮頭

踩凹欄與跨旺火:新娘接到家中,鼓樂聲中眾親扶新娘下轎,此是新郎手持扇子相扇,若男家的大姑小姐八字相剋,她們必須用蓋(竹編的盛器)、篩等物遮擋不與新娘直接見面。民間認為,新娘紅運當頭,殺氣甚大,新郎用扇扇之,謂“弱其殺氣”,人避開不見,謂“避其殺氣”。有的地方,新娘下轎時,新郎用凹欄(主編的一種盛器)擋住新娘後腦地方。這一風俗,惠州流傳的哭嫁歌中亦有反映:“我(新娘)腳踏轎門郎晾遮,郎晾遮頭遮女死,我比(給)什麼功勞來謝爺。”看來,新娘是頗怕這一“遮”的。按民間的說法,凡出嫁女要孝道,即使上轎到了男家,也要一步三回頭,而新郎的那個凹欄,就是要遮住新娘不斷回頭的視線,很名顯,這一做法就是要使新娘專心嫁到男家,不要老想著娘家.除遮頭這個風俗外,同時還有踩欄之習,新娘一下轎,男家的人便急忙在新娘的腳前鋪就一個凹欄,讓新娘腳踩而過,民間謂“腳踏凹欄隨窩(凹)轉”,很名顯,這是要讓新娘過門之後,能專心致志地在男家這個“窩”里做牛做馬。踩過凹欄準備入屋時,惠俗中習慣要讓新娘跨火而過。即便是不置專門的火盆,一些老人也要抓一把草燃燒在門口,讓新娘跨過。此俗北方稱“跨旺火”。也有的地方是跨碳火,是一種比較悠久的民間習俗。他有兩個用意。一個是取“旺”字,新娘跨過旺火把之後,來日就給夫家帶來“旺火”。另一個是取“避”字,主要是避去邪崇。民間人為有兩個“邪”源,一個是婚嫁之時,觀者如雲,其中難免夾雜一些家中有喪、病之事的人,民間認為他們身上帶有邪崇,惠州則稱這些人身上帶有“煨(諱)”;另一個邪源是出自新娘本身,女人身子帶有“髒”,這是一種中國傳統的舊觀念。因此,惠州的跨火之俗,雖取“旺火”之義,但主要是為了避邪,火盆所燃的旺草、絲毛草、挑卡等物,均是中國傳統的避邪之物。尤其是“旺草”,惠州民間稱其為“抹藥”,是惠州穿統“去煨(諱)的專用藥,在出生婚嫁禮儀以及“拜山”祭祀中,它都是人們用以避邪的護身藥。

捧蠟燭

“捧蠟燭”為惠州傳統婚嫁迎親中的必行之俗。在接新娘歸後,新娘子入洞房之前,就先由童男捧蠟燭至洞房安放。此俗惠州最為講究,民謠亦唱云:“捧蠟燭,捧到新娘房間篤(盡頭的意思,或最裡面之意)。”按習慣的做法,要首選童男一人(一般為族中親戚中兄弟多者),隨迎親隊伍接新娘(此時已捧好蠟燭),接歸或直接將蠟燭捧至洞房內安放。此為奉子,俗不可耐,以兄弟多的童男作為引子,為新娘佳人點燃香火,便引來子孫滿堂。

迎親鼓樂

惠州舊俗中“接新娘”的整個過程一般都鼓樂不停,光緒《惠州府志》所記的“鼓樂迎親”即是。蘇東坡寓惠時曾稱:惠州“鐘鼓不分哀樂事”,看來惠州傳統的迎親在宋代以前就已有了。惠州婚事的鼓樂稱“鑼鼓櫃”,以鑼鼓、鑔、鈸為主,配以嗩吶。鼓樂隊隨迎親隊伍來回吹奏,渲染了喜慶氣氛。光緒《惠州府志》說惠州的民間婚禮“鼓樂竟日”,亦即民間所稱的“一日鼓”,但一些有錢人家婚事鼓樂,實際上是“二日鼓”、“三日鼓”。舊時,惠州有專門的鼓樂店,有職業鼓樂手,男家婚娶,只需花銀錢便可雇專門的鼓樂班子,因而舊時婚禮請鼓樂班子捧場是普遍的。

滯新娘

新娘到家後,先拜堂,拜天地祖公,拜父母高堂,並依次向男家長輩敬茶,此謂“飲新娘茶”;而諸長輩要回封“利是”包,以祝願新婚新人大吉大利。禮畢,就是大開宴席“和新娘酒”了。惠州舊俗婚宴時新娘並不露面,一般要餓著肚子獨坐閨房,不能抬頭,不能言笑,不能輕易走動,獨聽正廳中傳出的嘻鬧狂歡之聲。此時新娘內心一般都憂慮不安,因為她知道,那些狂漢醉鬼們,一會兒宴畢之後,便要衝入新房中“鬧”她了。這就是惠州婚禮中一個最為狂歡的場面——滯新娘。
滯新娘即習慣說的鬧新房,“滯”是惠州方言,即戲弄之意,滯新娘即戲弄新娘。其實還在拜堂之時,滯新娘便已開始,如果新娘下跪的動作稍慢,有些人便在新娘的後腳彎上猛蹬一腳,使新娘跌跪在地;或一陣起鬨,人疊人地把新娘壓在下面。此前,女家同來的姑嫂姐妹等人總是事先作些準備,如在堂前鋪一塊草蓆,使新娘倒下時不致於弄得滿身灰塵。但是,男家客人總是想辦法把新娘弄得狼狽一些。
婚後宴畢,人們迫不及待地湧入新房。先是要“食新娘茶,吸新娘煙”。按規矩新娘要逐一給每位倒茶點菸,這時,人們往往讓滾燙的茶水倒得滿滿的,故意讓新娘燙著;又故意將新娘點菸的火種吹熄,讓新娘無所適從;爾後,又讓新娘在幾寸寬的長條木凳上走過,謂“過天橋”。板凳兩頭易翹,中間僅一個巴掌寬,人走在上面搖晃不定,而一些好生事者,還故意把凳腳事先弄壞,好讓新娘從凳子上摔下來。至於要新郎新娘咬糖果,對新娘講猥褻的話之類,則是平常的事了。越往下,秩序越亂。有的偷偷拿松毛針之類帶刺的東西刺新娘的頸背,或向新娘的臉上噴撒胡椒粉,並左推右搡。女家同來的姑嫂姐妹盡力勸護扶持,也無濟於事。新娘也強顏作笑,但臉上流趟著汗和淚。這種捉弄新娘的行為,往往要延至深夜。此俗對一個剛出嫁的新娘來說,是近乎殘忍的。
鬧新房古以有之,漢代已十分流行。因鬧新房是以戲謔新娘為主,因而此習也稱作“謔親”、“戲婦”。時人所著的《昌言》指出:“今嫁娶之會,捶杖以督之戲謔,酒禮以趣之情慾。宣淫佚於廣眾之中,顯陰私於族親之間。污風詭俗,生淫長奸,莫此之甚。”說明當時鬧新房十分放縱,而且人們行為有違“禮教”,污穢視聽,故此作者以“污風詭俗,生淫長奸,莫此之甚”加以斥之。《漢書》亦云:“新婚之夕,於窗前竊聽新婦言語及其動止,以為笑樂。”此為傳統的“聽房”之習,也屬鬧新房。惠州以上兩者皆有,而且頗具“污風詭俗,生淫長奸”的特徵。但人們並不認為這是傷風敗俗,世代相襲,以至今日的惠州,都依稀可見這種婚俗的遺風。

三朝回門

娶親的次日,新娘早起服侍家人,日間迎接串門探訪的親朋鄰里,到了第三天,一早便要打點禮物同新郎一齊回娘家看望父母,這就是惠州習慣所稱的“三朝回門”。它是惠州傳統婚嫁禮俗之中甚為講究的一項禮儀。如果說提親、卜吉、落定、報日、過大禮為婚前禮,迎親、滯新娘為婚時禮的話,那么,三朝回門便是婚後禮了。
三朝回門和古時候的“打婿”風俗有著密切關係。《西陽雜俎》一書在記述南北朝“打婿”風俗時說:“婿拜閣(女子住的屋)日,婦家親賓婦女畢集,各以杖‘打婿’為樂,至大委頓者。”
廣東近現代文獻中亦有“戲郎婿”的記述。按廣東的舊俗:郎婿回門之時,岳家以盛饌,謂之“待新女婿”,但席坐使時,岳家的姐妹群起而戲之,或出難題使新郎難堪,或迫新郎跪拜家中諸物。
惠州的三朝回門,又稱“滯新郎”,從形式到內容都和“打婿”、“戲婿”之習有相似之處。按惠州的習慣,新人到岳家之後的第一件事,便是拜見岳父母大人,而後逐一拜見族中諸親。在拜見族中的姐妹時,往往就已開始“滯新郎”了。按照傳統的風俗習慣,新郎到岳家祖宗和岳家宅屋的四方神,這時姐妹便於一旁起鬨,或讓新郎多拜幾次,不讓其起身;或讓新朗頻頻下跪,不讓其間歇;有些好事之人,還會拉新郎到雞窩或豬圈旁,明說是要新郎拜雞籠神或豬舍神,實際上是戲弄新郎。如新郎不從,眾姐妹就回強行“執法”,使新郎不得不從。
拜畢,岳家宴請郎婿。席間,岳丈及族中老者要出些對子和難題讓新郎解答,說是測試新郎的才能,實際上是為難新郎;而那些好事的姐妹,這時便照搬“滯新娘”的做法去戲弄新郎,使新郎狼狽不堪。
“滯新郎”儘管在程度上不如“滯新娘”,但岳家姐妹的矛頭始終都是直指新郎,大致是對新娘在男家受到戲弄的一種“回敬”。新婚三朝回門是惠州傳統婚嫁的一個定俗,故禮儀頗為講究。回門時備的禮物,首要為雞,民間謂“帶路雞”,這是必備的吉祥之物。其餘的禮物,如魚、肉、鵝、海味、山珍、餅食等各聽其便。這些禮物,男家一般都多備一份,如肉、備兩塊,女家接禮後,按俗要回男家一塊。其餘如大桔亦不可缺少,如無大桔,即須以柑橙代替;大桔寓意“大吉”,女家接禮後。還要回給男家大桔(吉)。
除遠道聯姻者外,市內及近郊聯姻,三朝回門一般是岳家請郎婿、新娘及婿家姐妹姑嫂吃一餐,然後打點回禮,當日返歸。
回禮賓司使中,有岳母所蒸的大紅髮糕和紅斂糕,“帶路雞”不可或缺。惠州還有新婚一月回門的習俗,回禮時岳母蒸大籠糕(一中糯米甜糕),娘家娘嬸蒸斂糕。

喪葬禮俗

比起其他禮俗,喪葬之俗來得更為莊嚴肅穆。客家人對於此,做得十分周到,甚至過於繁文縟節。葬務從厚,禮務從奢,豐其筵席,醉飽靈側,鼓樂奠別等等。一些地方至今舊俗猶存。
客家風俗(即客家人傳統風俗文化)
病人臨終之際,便將事先做好的"壽衣"給病人穿上,稱"著壽衣"。過去有“上六下四”之說,即上身穿六重衣服,下身穿四重褲子。
客家風俗重視送終。出門在外的千方百計趕回家,以求在臨終前見最後一面,顯得孝順。人斷氣後,馬上燒轎,焚紙,眷屬、兒女悲哭成叫。是為“送終”。

報喪

病人斷氣後即刻報喪。孝子往外祖母舅家及親伯叔家報喪,在門前或附近路口還出訃告。
擺孝堂:在遺體前掛白布,擺香桌,放靈位牌或遺像。早晚哭靈,登記親友送來的禮物或“代燭”,帳布按序掛在孝堂兩旁。

落枕

移動遺體,在廳堂地上鋪一白布,將遺體放在上面,頭新瓦,瓦上墊以布制三角枕,日夜派人守候;擇日定時將遺體入棺叫“入材”。每天清晨和傍晚以及親友來弔唁時,喪家女眷在帳內棺旁舉哀。晚上親友參加孝堂守靈,俗稱“陪夜”。
發喪要擇時,常在早晨。舊時在頭一天要“鬧喪”,通宵達旦,鼓樂喧天。發喪先舉行祭奠,再起柩出殯。講究排場,以顯示兒女孝順。

安葬

將靈柩放入墓地。墓地選擇講究“風水”。墳墓外觀很似客家人的圍龍屋,是客家人崇拜祖先的一種表現。埋葬後第三天,親屬穿孝衣到墳上哭拜祭奠,燒紙錢,謂“醮三朝”。

做七

人死後,每逢“七”日,要舉行祭奠,俗稱“做七”。一般只做“五七”。最後舉行祭奠,焚化靈屋(紙屋),叫“完七”,以示喪事的結束。以後,周年舉行祭禮,叫開小孝;三年舉行祭禮,叫開大孝。開大孝時,門前、廳堂換上紅聯,一切恢復正常。
客家之俗,安葬若干年後(常為十年),挖開墓穴,將遺骸用炭火烘烤,按人體結構屈肢裝入特製的陶瓮內,謂“檢金”,然後重新安葬,這才是永久、真正的墳墓
對於非正常死亡的人,有一些特別的喪葬禮俗,如比較注重請僧道打醮念經,超度亡魂等。
客 家 風 情
⒈補鍋頭
客家人節儉,鍋破了,補補再用,於是就有了“補鍋頭”的行業。補鍋人很辛苦,風風雨雨,走村串戶,起爐火,推風箱,滿面汗水,鍋底煤灰一抹黑,好在大家都熱情,倒茶水、送米菜,連小仔子(小孩)都搬椅搬凳,補鍋師傅也“會出門”千恩萬謝,伯姆長、大嫂短,嘴巴甜,手藝更好,補的鍋平又滑,炒起菜來唔(不)擋鏟(鍋鏟)。
⒉放車筒
圍龍老屋門口有一個水塘,細仔子(孩子)們常往水塘“放車筒”,截一段麻竹來,捅穿竹節,唯留一底,往裡放些蚯蚓,然後沉進塘底用石頭壓住,幾天后再撈起來往簸箕里嘩啦啦一倒,哇,什麼滑哥(塘虱)、蝦公老蟹、黃鱔鯽魚等活蹦亂跳,十分喜人。
⒊礱穀
要將穀子變成米,就要去礱穀。礱是客家一種傳統的糧食脫殼工具,由竹絲編形、內填紅土夯實,上面旋轉的為盤,固定的為座,交接處多有竹齒,用以碎谷脫殼,使用時以長木勾推轉可省力,速度宜快勿慢,可使穀殼分離勻稱、米粒不碎,故有快礱之說。
⒋放米
要使谷糠與米粒分離出來,就要放米,“放米”的工具叫風車,純木質結構,利用手搖風力原理去除塵土和谷糠的糧食淨化工具,風車的前斗出精谷(或米)、二斗出癟谷(或糠)、尾口出塵土雜碎之物,分類有序。
⒌磨豆腐
客家人逢年過節都要蒸粄磨豆腐,這些都離不開石磨,石磨是用麻石刻置而成的糧食碾磨工具,外形原理與礱相似,主要用於磨漿,著名的客家豆腐和發粄、味窖粄就是這樣磨出來的。與礱一樣,使用時配用木勾可省力,而速度則宜慢勿快,磨出的豆漿或米漿才細嫩滑膩。
⒍踏粄
碓是客家傳統的一種舂米工具,木質結架,末端有一石臼,裝盛糧食,碓頭包鐵,另一端是踏板,上有扶架,使用時可扶手,配合腳用力踩踏,就這樣利用槓桿原理舂米成粉,客家人過年必備的甜粄(年糕)就是這樣打置出來的。
⒎對歌
以前客家人主要的娛樂生活就是唱山歌,客家山歌用有幾種基本因定的內典調腔版,但內容極豐富,有敘事或對話式,更多的是情歌對唱,當然也有俏皮逗樂,男女刁搔的歌,任由發揮,即興而創,因此,客家山歌一般都是在山間勞作時,為放鬆情緒、排除疲勞時才唱的,故稱山歌。在莽莽的大山中,常常是不見人影,但聞歌聲,男腔女調,盡情放歌,山風飄送,山高水遠,無邊無際,十分引人。
⒏撿等路
客家人走親訪友、特別婦女回娘家,都會準備些禮物,一般都自產的瓜果或自製米粄、發糕、雞蛋之類的東西,方言稱“等路”,誰家有人客來,左鄰右舍,特別是孩子,都會跑過撿“等路”,那熱鬧的場面洋溢著暖暖的情意。
⒐上學堂
上學路上,山雨襲來,阿哥連忙扯下蕉葉,小弟拿書包擋雨,二妹沒忘帶斗笠,她卻用來護書包。
⒑三叔婆
三叔婆是個有菩薩心腸的人,每當“唱歌人”(要飯的人)來到門前,她自己再辛苦,那怕只有一條蕃薯,都要送給人家吃。
⒒討饒
客家人有個習慣,兩家小孩“搞上持”(打架),傷人的一方家長就會主動煮上一兩隻雞蛋,帶上自家小孩到對方家去認錯“討饒”(請求原諒)並保證以後改正。
⒓慈母點燈
“瘦地種松柏,家貧子讀書”,客家人歷來尚讀,認為讀書是最好的出路,就是再窮再苦,都要繳(供)女子讀書,父母心意,如燈盞之輝,儘管微暗、也要照亮孩子的前程。
⒔土地·母親
“娶妻當娶客家女”質樸善良,勤勞儉節的客家婦女,具有泥土一般柔韌的性格和溫暖的母性,象土地一樣孕育萬千生命的逢勃。千百年來,她們辛勤的耕耘著每一寸希望,為客家族群和客家文化的興起發展真正起到了半邊天的作用。
⒕戽水
客家人也敬神,還奉起了“田頭伯公”(客家崇信伯公神靈),但天不下雨,求也沒用,河水也不會自己上岸,她們最相信的還是自己的雙手。
⒖月光光
“月光光、秀才郎,騎白馬,過蓮塘……”“月光光、照四方,船來等、轎來扛……”千百年來,一首首膾炙人口的客家童謠,在皓白的月光下傳唱,歌聲像故鄉流淌的溪水,浸潤了多少童年的心。
⒗講古
阿公的“講古”里,總是有說不完的故事,講祖上遷徙的傳說,祠堂前豎立的功名,也講才子宋湘、李文古和三斤狗的故事,更講勸人向上,為人處事的道理。
(17)端豬紅
客家人有很多習俗都能體現“和親睦鄰”的觀念,端豬紅便是一例。不管誰家殺豬(是件大好事),主家都會把一碗碗香噴噴的豬紅分送給同屋的左鄰右舍,然後請各家的長者前來吃頓飯,於是大家都能分享到哪種快樂,十分愜意。
(18)仙人粄
仙人粄是梅屬客家地區的一種傳統的消暑食品,由一種叫仙人草的植物熬制而成,黑色稠狀,味甘和平滑,加上蜂蜜,甜潤可口,清熱消暑,是盛夏里最受歡迎的食品之一。
(19)書聲
兒子朗朗的書聲,最能消除阿爸一天的勞頓。
(20)老井
老家那口古老的八角井,那裡的井水還是那么清那么甜嗎?
(21)照砂蟲
點燃乾艾草薰烤腳底,是客家山村的人們治療腳氣、殺滅砂蟲的好方法。
(22)細豬上兜
客家人勤勞,田地管好,還要“養頭艷牲”(飼養家禽家畜),而養豬嫲(母豬)則更花人心血。一窩小豬仔出來,好不容易,小心照看,只有到了第二十天小豬可斷奶食料的時候,心裡才踏實一些,這天稱上兜(兜是一種專為此設計的盛料槽具)日,小豬上兜後,大多可茁壯成長,當然令人高興。
(23)家和萬事興
對“家”的理解,客家人就有特別深的感受,千百年來的漂泊流離和披荊斬棘,不就為了有個溫暖的家嗎?阿公說只要一家人和和美美,那怕住茅寮,食蕃薯都象住高樓大廈,吃山珍海味一樣,什麼事都能辦成。
(24)搭腳頭,講細事
閒暇之餘或路遇小憩,“搭腳頭”(幹活時偷閒聊天,腳頭即鋤頭)是女人們的最愛,講講油鹽柴米,老公家娘和孩子的家事,也說道東家長,西家短的閒事,還有“上村打老鼠,下村打考慮”的“飛事”,更有女人之間才能講的“細事”,無論那一類,都是生活的樂事。
(25)山外
山的外面還是山嗎,傳說的州城在哪邊,這是山里孩子經常聊的話題。
(26)燕子入屋家有福
老古言語道:“燕子入屋家有福,捅燕窩、傷燕子會遭衰運”不管這話是否迷信,反正歷來都很管用。可見生態保護是客家人古來有之的觀念。
(27)償酒
聞名瑕珎的客家娘酒,其製作工藝也很特別,其中最後一道叫“熾酒”,將娘酒原瓮置於露天空地上,在其周圍點燃谷糠、鋸末等燃料,用這種文火烤熾的酒既可去除濕氣,又可使娘酒更加香醇,酒熾好後,主家都要當場開瓮打酒,請左鄰右舍,尤其特別是有經驗的長者過來“償酒”,希望在大家的品評中學到更多。
(28)羞羞羞
細哥仔們常常“打蛇哥”(小便)比尿高,細妹子們看見了,都掩面而逃,也有“烈歷”的細妹括著小臉唱起那支歌謠,“羞羞羞,沒面見阿舅,阿舅翻也轉(轉身),打汝一巴掌。”
(29)乳點眼
客家人有不少土方很有趣,比如被穀子或沙塵弄傷了眼,就翻著眼皮,請“帶細子”(哺乳期)的婦人家擠點乳汁潤一下,很快就好了。
(30)赴墟
聽說豬價好,扛條豬子上墟賣。
(31)客家圍龍屋
被譽為中國五大古民居建築之一的客家圍龍屋,以其悠久的歷史,獨特的設計理念和豐富的人文內涵,成為粵東客家地區的人文地標。也因為養育了無數的客家兒女,承載著無比深厚的鄉梓情意,而成為無數客家人心中永遠溫暖的精神家園。
圍龍屋圍龍屋

其他

二戰時期,部分客家人遷徙到了廣東,在西麗的珠光村,有著客家人在那裡生活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