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南客家民俗

贛南客家民俗

贛南是客家民系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客家民俗文化是以漢民族傳統文化為主體的多元文化。她具有質樸無華的風格,務實避虛的精神。與閩西、粵東相比,贛南客家民俗文化以其歷史悠久和內容豐厚而為世人所矚目。它包括歷史、姓氏宗族、民居、飲食、服飾、民間文藝等諸多民風民俗。千百年來,客家人在由北向南的長途跋涉和頻繁的遷徙中創造的絢麗多姿的文化、獨特的風情風貌源遠流長。她不僅保留了古老漢民族固有的優秀文化傳統,還吸收了畲、瑤等族的優秀文化和風俗,從而使客家民俗文化千情萬種、獨具特色.成為漢民族文化中光彩奪目的一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贛南客家民俗
  • 所屬地區:江西 ·贛州
  • 遺產類別:民俗
  • 遺產編號:Ⅸ-6
基本信息,地理環境,分布區域,客家文化,基本內容,婚喪禮俗,

基本信息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贛州市
遺產級別: 省

地理環境

贛州市位於贛江上游,江西南部,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現轄18個縣、市、區 和一個具備縣一級人民政府管理職能的黃金開發區,全市現有人口831.2萬人,面積3.94萬平方公里,東鄰閩南三角洲,南連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區,西接湖南,北與吉安、撫州市相連,既是東南沿海的腹地,又是內地連線東南沿海發達地區的前沿地帶,具有明顯的東進西出、南接北承的區位優勢。
武夷山、南嶺不但是其東南的天然屏障,而且余脈伸展,丘陵縱橫,素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之說:又由於它緊接北回歸線,緯度較底,受亞熱帶森林氣候的影響,土地肥沃,林木茂密,故又有‘綠色寶庫”之稱,是全國十三個主要林區之一。土特產如香菇、松香、茶葉以至地下的鎢、稀土亦莫不與山有關。境內章貢兩水,匯成贛扛,順江而下,與長江相接。考古資料證明,贛南舊石器就有居民,但由於地處邊陲,上古時仍然被人視為“蠻荒之地”,與中原腹地少有來往。
直到公元202年(漢高祖四年)才建贛、於二縣隸豫章郡 。吳嘉禾五年?263年 又于于都置南部都蔚領六縣。349年(東晉永和五年),太守高始築城於章貢兩水之間,此即章貢區址;589年(隋開皇九年)置虔州,南宋高宗廿三年?1153年 改虔為贛,贛南的行政區域才相對穩定下來,贛州也才成為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贛州通天岩石雕和多處宋塔的存在,及《府志》中“唐始有士,宋始有名士”的記載都說明,贛南在唐宋以後經濟文化才有較大發展。正因為如此,本區域許多客家民俗還比較多地保持著原始古樸的特點。

分布區域

多彩多姿,頗具特色和歷史淵源的贛南客家民俗主要分布於贛南十八個縣(市、區)。歷史淵源客家是歷史上由於戰亂、饑荒等原因,中原漢民逐漸南下進入贛閩粵三角區,與當地畲、瑤等土著居民發生融合而形成的一個獨特而穩定的漢族支系。他們具有獨特的客家方言,獨特的文化民俗和情感心態。客家人分布於世界的許多國家和地區,據估計全球約有客家人8000萬以上。贛南、粵東、閩西是客家人的大本營。在客家人遷入之前,贛州除有少量當地土著居住外,大部分是一片尚未開發的蠻荒之地。但在經歷了中原漢民向南方的五次大遷徙以後,贛州成了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目前全市18個縣(市、區),除章貢區和信豐縣的嘉定鎮以及其他幾個居民點外,其餘均屬客家方言區,客家人達870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95%以上。
地理上和史實上看,贛南是客家大本營地區接受北方漢民族南遷的第一站。很多客家姓氏源灑資料也昭示,他們的祖先在贛南繁衍生息了若干代,後來才進一步往閩西、粵東遷移的。中國歷史上共有過五次人口大遷移,第一次是兩晉時期五胡亂華,中原許多人舉族南遷到長江流域;第二次是從唐代安史之亂開始的。安史之亂,特別是唐末黃巢農民大起義,北方地區長期戰亂,而贛閩粵三角區相對安寧,於是大批避亂漢民遷居到這裡,成為第一批“客家先民”;第三次是兩宋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入侵,朝廷南遷,一批批的漢民遷來贛閩粵三角區,他們在這裡繁衍生息,並與畲瑤等土著居民發生血緣上和經濟文化上的交融,最終形成客家民系;第四次是明末清初,贛南由於受滿族鐵蹄的蹂躪,後來又發生瘟疫,人口銳減。而此時閩西和粵東由於人口膨脹,加上清初為對付鄭成功反清起義,頒布“遷海令”,封鎖了沿海地區,通令沿海居民向內地擠壓,人口與土地的再分配形成尖銳的矛盾於是一部分客民只好攜家出走,另謀出路。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又回遷到贛南,與世居贛南的客家交錯雜居在一起,從而最終奠定了贛南居民的現代格局。第五次是近代由於連年的戰爭,不少客家人從粵東閩西一帶遷到沿海,有的移居海外,謀取生路。

客家文化

因此,贛南是客家民系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客家民俗文化是以漢民族傳統文化為主體,融合了畲、瑤等土著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種多元文化。她具有質樸無華的風格,務實避虛的精神。與閩西、粵東相比,贛南客家民俗文化以其歷史悠久和內容豐厚而為世人所矚目。它包括歷史、姓氏宗族、民居,飲食、服飾、民間文藝等諸多民風民俗。
客家民系的真正形成,雖然只有短短的幾百年歷史,然而客家人所創造的絢麗多姿的文化、獨特的風情風貌卻可以說是源遠流長。千百年來,客家人在由北向南的長途跋涉和頻繁的遷徙中;不僅保留了古老漢民族固有的優秀文化傳統,而且還吸收了閩越、畲、瑤等族的優秀文化和風俗,從而使客家民俗文化千情萬種、雲蒸霞蔚、獨具特色.成為漢民族文化中光彩奪目的一頁!

基本內容

贛南客家民俗種類繁多,內容豐富,而它又以其古樸和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而為世人所矚目。客家民俗活動一年四季均有舉行。如春節期間有龍燈、蛇燈、鯉魚燈、馬燈、獅燈等各種燈彩的表演;端午節有龍舟競賽;中秋節有“放孔明燈”、“請月光姑娘”等活動。除上述具有漢民族一般特點的節日民俗活動外,贛南還有一些其它漢族地區?包括客家地區 所不見的大型民俗表演。如上猶“九獅拜象”、“寧都竹篙火龍節、於都嗩吶等等。而尤其以下幾項民俗活動頗為傳統而珍稀,既具有客家民俗的本土特色,又具有濃厚的民俗風情,既表現了客家人的心靈手巧,又凝聚了客家人智慧的結晶,尤其是受種種原因的影響,又面臨消失和失傳。

婚喪禮俗

贛南客家婚喪禮俗贛南客家婚喪禮俗保留了中原漢人古風《六禮》的一面,又有演變的一面。俗隨時變,隨著社會的發展,時至今日,雖然各階層禮儀繁簡不同,但都有一些既鄭重又隆重的儀式。贛南客家婚俗1、議婚,意即說媒。2、訂婚,俗稱“定親”。定親後男方要提前半年左右初定迎娶日,並擇吉日帶上禮物送到女方家,此謂“報日子”女方同意的話則按日期趕製嫁妝,準備出嫁事宜。3、哭嫁,出嫁前新娘要在親友面前號哭,俗稱“哭嫁”,這是種非常特殊的哭,是懷著喜悅心情向親友訴說離別之情的哭。她邊哭邊訴,有腔有調,有板有眼,抑揚頓挫,婉轉動聽,若為具有山歌素質的新娘,還往往會觸景生情,哭口成歌。這時旁邊還有親人“陪哭”“勸哭”,簡直是場“哭藝”表演。當地人認為,“哭嫁”是種吉祥如意的象徵,不哭不體面、不熱鬧,不哭命不好、事業不興旺發達。此外,哭嫁還有一層意思是,可收受一些親友安慰的紅包。4、完婚,俗稱“過娶”,男方叫“娶親”、“歸門”,女方叫“過門”。在婚禮頭天或當天,對女方而言,稱“行嫁”日,或“暖轎”日。這日新娘要沐浴換裝,設筵於堂,行告祖禮,請族中福澤之婦為新娘開容,就是用麻繩絞去臉額頸項上汗毛,又稱“開面”。這天男方一早要將魚肉三牲等送至女方家供操辦婚宴用,要裝備花轎,帶上一隻活雞公,沿途鳴爆鼓樂發往女家。接親隊伍至女家時,女家孩子會攔轎,要發紅包才讓進門,進入女家後,男方不僅要給新娘父母包“恩恤禮”,而且所有跟新娘有關的親人,以及為新媳出嫁服務了的人都要包紅包,如妝扮禮、沐浴禮、開桌禮、廚師禮、翰墨禮、上轎禮、主事禮等等,禮數不到不發親。吃過“送親酒”,即中餐,當催促發親的嗩吶聲和鞭炮響過後,女方將陪嫁禮物擺放在男方抬來的扛盒裡,新娘頭摭紅頭蓋,由娘舅或兄弟足踩米篩背上轎。米篩是千里眼的象徵,踩米篩是表示娘家對出嫁女兒的祝福與思念。上轎時,女家還要陪送一隻未生蛋的活母雞與男方送來的公雞相匹對回送男方,此曰“帶路雞”。然後一路鎖吶饒鈸吹打而歸,故曰“歸親”。5.新娘快到男方家門口時,親朋鼓爆相迎,花轎停在男方廳堂前,由禮生手執雄雞,呼贊喝彩。完畢打開堂門,迎進花轎,新娘在伴娘的攙扶下,踏著米篩,迎著新郎撒來的糖果五穀,走入大廳,並在大顛箕里稍坐片刻,此謂“坐性”,然後開始拜堂儀式。先是由禮生面對新娘祝讚,並殺公雞滴血繞顛箕一周,接著由多子女的夫婦分別扶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父母和夫妻對拜。禮畢入洞房,新郎新娘並坐床前飲交杯酒,喝雞腿湯。外面大廳里則擺下盛宴招侍賓客,此謂“歸親酒”,即晚餐。6.鬧房,鬧新房的形式多樣,目的都是為了營造親熱和吉祥、熱鬧和歡快的氣氛,這也是當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情況下,男女雙方此前並不親妮的需要。其傳統節目很多,如“喜相逢”“借問橄欖”“姜太公釣魚”等等。一般要鬧至半夜,結束時喜放鞭炮,招侍大家吃些點心,然後新郎新娘要洗澡更換新內衣。婚後舊俗有“三朝看嫁妝,四朝回面,五朝入廚,六朝洗手,滿月送藤盤”等喜慶餘音,現多為第三天,新郎伴同新娘,帶一壺豬肉、雞肉和雞蛋的湯“回門”,也稱“回紅”,即回娘家,午飯後又一同返回。客家葬俗比起其他禮俗,喪葬之俗來得更為莊嚴肅穆。客家人對於此,做得十分周到,甚至過於繁文縟節。葬務從厚,禮務從奢,豐其筵席,醉飽靈側,鼓樂奠別等等。一些地方至今舊俗猶存。贛南客家人的喪葬禮注重“壽”和“孝”兩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