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山歌(河源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河源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河源客家山歌),流行於廣東省河源市的傳統音樂,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作為純客家地區的河源市,客家山歌廣泛存在於山野農村,有廣泛的民眾基礎,河源客家山歌是河源地區客家人傳唱的山歌藝術形式,與贛南、閩南、粵東、粵北等各地客家民歌一樣,既繼承了古代詩經、民歌竹枝詞和唐宋格律詩的藝術表現手法,又吸收融合了嶺南百越民族豐富的唱腔,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河源客家山歌藝術特點是歌詞結構嚴謹,押韻要求嚴格,歌詞注意形象化,運用客家口語,修辭手法多樣化。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頭文學,富有客家人的語言特色和獨特風格。河源客家山歌是河源人民口頭創作的智慧結晶,也是河源客家歷史文化、勞動生活、民俗風情的縮影,具有人類學、民族學、藝術學價值,對於研究客家文化與民俗風情具有重要意義。

2018年5月12日,客家山歌(河源客家山歌)被列入廣東省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客家山歌(河源客家山歌)
  • 非遺級別:省級
  • 批准時間:2018年5月12日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 申報地區:廣東省河源市
  • 遺產編號:Ⅱ-3
歷史淵源,基本特徵,綜述,種類數量,題材形式,曲調旋律,表現手法,代表作品,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保護措施,社會影響,榮譽表彰,社會活動,

歷史淵源

據歷史資料記載,西晉末年,中國動亂,有不少漢人從中原地區逃亡南移,來到大江南北,再經江西、福建遷徙,定居在廣東的粵東北山區的九連山脈一帶山村。他們把中原地區的風土人情,民間文學中的口頭文學,即民歌、民謠,帶到這裡。後來,與嶺南當地的土著居民在生活方式、生產活動,以及文化、語言、習俗等方面,都有了密切的聯繫,並且長期互相交往、互相幫助、互相影響,乃至水乳交融。由於文化活動的交流,河源客家先民不斷吸收當地土著居民的唱腔藝術和表現手法,逐步形成了有地方色彩的河源客家山歌、客家風俗和客家文化。
客家山歌(河源客家山歌)
客家五次大遷徙

基本特徵

綜述

客家山歌(河源客家山歌),與現在的中原地區一帶的山歌、江南山歌比較,它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獨特的藝術風格。與梅縣客家山歌比較,既是客家傳統一脈相傳,但也有不同方言唱法,在旋律上、語音上,也各有不同的特點。河源客家山歌繼承了古代的詩經、民歌竹枝詞和唐宋格律詩的藝術表現手法,又吸收融合了嶺南土著民族的豐富唱腔。其藝術特點是歌詞結構嚴謹,押韻要求嚴格,歌詞注意形象化,運用客家口語,修辭手法多樣化。山歌內容有反映風俗人物的,有讚頌美好生活的,有反映男女愛情的,也有唱誦地方風物的,等等。
客家山歌(河源客家山歌)
河源客家山歌

種類數量

客家山歌(河源客家山歌)種類和數量多,有河源(指老河源縣)山歌、黃村山歌、黃村捕鳥調、讀書腔、船塘山歌、順天山歌、康禾疊字山歌、和平山歌以及連平山歌、紫金義容山歌、龍川亞頂山歌、馬燈調等。

題材形式

客家山歌(河源客家山歌)曲調爽朗質樸,形式短小精幹,容易上口,多在山野勞動或逛游時觸景生情即興而唱。題材形式有勞動歌、勸世歌、行業歌、耍歌、逞歌、虛玄歌、拉翻歌、謎語歌和猜調、小調、竹板歌等。各種歌詞結構大致相同,每首四句,每句七字,逢一、二、四句多押平聲韻。
客家山歌(河源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河源客家山歌)

曲調旋律

客家山歌(河源客家山歌)的旋律主要以級進的平穩方式進行,即用同音反覆、小二度、大二度、小三度、大三度音程為主,與純四度、純五度的跳進音程結合在一起。河源客家山歌曲調豐富,大致有號子山歌、正板山歌、四句八節山歌、快板山歌、疊板山歌、五句板山歌等,調式多為徵調式和羽調式。旋律優美,幾乎所有曲調中都有顫音、滑音、倚音等裝飾音,因而使旋律變得迴環曲折、委婉動聽。

表現手法

客家山歌(河源客家山歌)常用“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用“比喻”“起興”“直敘”“誇張”“對比”“疊句”的藝術形式來表達人的思想感情。比如,“比喻”採用明喻、暗喻、借喻;“起興”分為即興(即觸景生情)、憶興(即聯想回憶);“直敘”即實話實說,真誠坦白;“誇張”即採用豐富的想像力聯想到事物的變化和幻想的未來,用藝術的手法把現實誇張;“對比”即前後對比,事物對比,人與人對比;“疊句”即疊字,疊句,尾駁尾的形式加強語言的意境內容。以上這些藝術表現手法,主要使客家山歌語言上加強形象思維。這也是河源客家山歌情真意切、通俗易懂、形象生動、押韻上口、情景交融的獨特風格。
客家山歌(河源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河源客家山歌)

代表作品

客家山歌(河源客家山歌)典型作品有船塘凹頭山歌《愁呆老妹唔得歸》、龍川山歌《客家山歌最出名》、河源山歌《嬲到日頭轉西山》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客家山歌(河源客家山歌)是河源人民口頭創作的智慧結晶,也是河源客家歷史文化、勞動生活、民俗風情的縮影,具有人類學、民族學、藝術學價值,對於研究客家文化與民俗風情具有重要意義。
客家山歌(河源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河源客家山歌)

傳承狀況

客家山歌(河源客家山歌)作為一種古老、土著的藝術,目前面臨著傳承和發展的困境。

保護措施

從2017年開始,河源職業技術學院立項客家山歌花朝戲公共人才培養實訓中心,建立“河源客家山歌非遺進校園”傳習基地、非遺傳承班客家山歌多功能實訓室,同時將客家山歌納入選修課程,於2018年成立了客家山歌傳習班,吸引了不少學生加入,學習傳承客家山歌。據悉,該學院客家山歌傳習班成立以來,已有五屆傳習人,傳習人次達11000人次。
2020年10月30日上午,河源市源城區文化館組織召開了《河源客家山歌》收集整理座談會,此次會議成立了源城區《河源客家山歌》 蒐集整理工作組。
2023年12月1日起,《河源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施行,其中,《條例》支持河源客家山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2014年,河源市選手戴茂傳在“兩岸四地”客家山歌擂台賽獲得金獎。
2015年,河源《走過鳴鳳橋》《好久吾曾唱山歌》等作品在2015廣東客家山歌大賽獲得金獎。
2019年,河源市客家山歌原創樂隊九連真人進入音樂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全國9強。
2021年,河源職業技術學院新編的客家山歌《嬲到日頭轉西山》獲廣東省高校藝術作品展演三等獎。

社會活動

2010年,河源舉辦首屆河源市客家山歌擂台賽。十幾年間,河源還舉辦了客家山歌表演賽、客家山歌擂台賽、少兒客家山歌賽等多項客家山歌系列賽事。客家山歌擂台賽已成為河源市重要文化活動品牌之一。據統計,賽事自舉辦以來,共吸引了近千名參賽歌手,參與單位涉及全市上百個單位及團體,演出觀看民眾達10萬餘人次。
2016年6月8日下午,由河源市委宣傳部、市文廣新局、市教育局聯合主辦,以“踐行核心價值觀·爭做孝德好少年”為主題的河源市首屆少兒客家山歌大賽在河源市文化館舉行。
2022年6月,“建功新時代·同唱幸福歌”——河源·梅州客家山歌擂台邀請賽在市文化館舉行。來自河源、梅州的24位山歌手同台“打擂”,展現客家山歌魅力。同年,河源市客家山歌擂台賽列入廣東省2021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重點活動”。
2024年1月6日,“河源遺珠耀南粵”2024年河源多彩非遺節目展演在河源市文化館舉行,河源客家山歌等河源非遺節目輪番上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