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傳統戲劇,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是古代流傳下來的文化瑰寶。熱愛戲劇藝術的贛南客家人,常會在節慶日,或升官、發財、得功名、神靈驗後,請來戲班進村演出熱鬧一番,可謂“家家門上掛鐵鎖,萬人空巷睹採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客家傳統戲劇
- 發布單位:贛州市贛縣政府
客家傳統戲劇,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是古代流傳下來的文化瑰寶。熱愛戲劇藝術的贛南客家人,常會在節慶日,或升官、發財、得功名、神靈驗後,請來戲班進村演出熱鬧一番,可謂“家家門上掛鐵鎖,萬人空巷睹採茶”。
客家傳統戲劇 客家傳統戲劇,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是古代流傳下來的文化瑰寶。熱愛戲劇藝術的贛南客家人,常會在節慶日,或升官、發財、得功名、神靈驗後,請來戲班進村演出熱鬧一番,可謂“家家門上掛鐵鎖,萬人空巷睹採茶”。
粵北採茶戲,流傳於粵北的民間小戲劇種,國家級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粵北採茶戲是廣東粵北客家地區的小戲劇種,是廣東重要的戲曲劇種之一,舊稱唱花燈、唱花鼓、採茶戲、大茶或“三腳班”,是在粵北山歌和民間山調的基礎上,吸收...
清流客家三角戲,福建省三明市清流縣傳統戲劇,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清流三角戲源於明嘉靖年間(約1522年),是由江西贛州山歌小戲傳入清流演變而成的新創地方劇種。清流客家三角戲又稱“客家二人轉”,是客家區域的地方劇種,原先...
演出活動 木偶戲的演出與宗教及民俗活動有著密切的關係。“有行香火提木偶,賽還良願香山戲,華光菩薩並觀音,三位夫人隨人許”。藝人常說:“木偶是從儒、釋、道三教中借飯吃”。在客家地區,民信奉名目繁多的地方神祇。凡遇神祗...
為了傳承“大坑舞火龍”這一文化習俗,香港大坑火龍文化館向公眾開放,讓市民和遊客可以了解“大坑舞火龍”和傳統客家文化。傳統戲劇 贛南採茶戲 贛南採茶戲由民間採茶歌和採茶燈演唱發展而來,盛產名茶的贛南安遠縣九龍山茶區,茶農為了接待...
客家漢劇 客家傳統戲劇 主要有閩西漢劇、閩西山歌戲、廣東漢劇、贛南採茶戲、閩西採茶戲、粵北採茶戲、桂南採茶戲、花朝戲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此外還有客家山歌劇、提線木偶戲、龍川手擎木偶戲等。 台北客家義民嘉年華 ...
客家山歌是中國民歌體裁中山歌類的一種 [1-2] ,被稱為有《詩經》遺風的天籟之音, [3] “漢族傳統歌曲活化石”, [4] 是中國民歌中較為情濃、放達的一種歌謠。 [5] 客家山歌自唐代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用客家方言演唱,...
潮劇,俗稱潮音、潮調、白字戲,又名潮州戲、潮音戲、泉潮雅調、白字戲, 閩南語系劇種之一,是用潮語演唱的一個古老的戲曲劇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潮劇是 用潮州方言(漳州南部用閩南方言)演唱的一個古老的地方戲曲劇種,是宋元...
台灣戲劇起始於清朝,大體而言,18世紀之前以南管戲為代表,18世紀後,北管戲將之取代。台灣日據時期,南北管戲曲仍繼續盛行,也產生歌仔戲、客家大戲、新劇及布袋戲等新戲種。1950年代之後,除歌仔戲及布袋戲仍維持一定盛況外,其餘台灣...
行當分生、旦、淨、末、醜,演出習俗具有明顯的客家地域文化特色。2009年5月31日,福建省龍巖市申報的“提線木偶戲”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編號:Ⅳ-23。歷史淵源 傳入:清光緒...
木偶戲(紫金提線木偶戲),流傳於廣東省紫金縣的傳統戲劇,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基本特徵 紫金提線木偶戲用客家方言演唱,唱腔音樂由粵劇、花朝戲唱腔、民間小調、山歌曲調衍生而來,有20多種曲牌,自成一格。唱詞、道白自然。舞台...
《阿搭嫂》是兩岸藝術家和青年學生聯合創作的戲曲作品。該劇將同台呈現高甲戲、客家戲和歌仔戲三種傳統戲曲形式,於2018年6月1日至3日登上台北城市舞台劇場。劇情簡介 “阿搭嫂”是閩南傳統社會形容那種“愛管閒事”、好打不平卻時常...
花朝戲,廣東省河源市紫金縣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花朝戲源於紫金縣鄉村的“神朝”祭祀儀式,用客家話演唱,流行於廣東省東部客家地區。明清以來,紫金縣“神朝”樂舞深受鄉民喜愛。後來神朝藝人為了取悅觀眾,常在儀式...
寧都中村儺戲,江西省贛州市寧都縣地方傳統戲劇,江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寧都中村儺戲是贛南地區至今唯一發現的儺戲,是客家儺文化的代表,被稱為“戲曲活化石”,是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源自3000多年前的迎神廟會,是人們...
與贛南採茶戲、東河戲、興國贛劇(又稱“興國南北詞戲”)合稱贛州地區四大劇種(見1991年出版的《贛州地區戲曲志》)曲調 寧都客家採茶戲曲調共100餘個。小戲以戲名為調名,男女同曲異腔。半班後,發展了導板、散板、訴板、快板、哭...
廣東漢劇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客家文化及南方戲曲藝術的研究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廣東漢劇主要流行於粵東、粵北、閩西、閩南、贛南等地以及港台和東南亞客籍華僑聚居地。傳統劇目主要有《昭君出塞》、《百里奚認妻入《高皇過關...
贛南客家採茶戲發源於江西安遠縣九龍山一帶,約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它是以“九龍茶燈”為基礎,吸收贛南其它民間藝術,逐步形成的。流行地區主要是贛南、粵北、閩西,也曾傳播到廣西桂南一帶。是江西採茶戲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種。 江西省戲曲...
啀戲是以客家山歌小調為基礎,以聯曲唱腔為特色,以啀話講述客家人勞動、生活、愛情、家長里短、悲歡離合等內容的戲劇。啀戲是一種以啀話進行說唱,融合本土傳統的客家山歌、客家木偶等曲調於一體的古老戲曲。啀戲主要分布在粵西、桂東...
項目保護單位資格。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1956年,贛州東河劇團排演的《尉遲恭》一劇,赴北京中南海懷仁堂作匯報演出。2010年,中國贛州客家生態文化旅遊節暨贛縣櫻花節舉辦,東河戲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鐘烈萱組織劇團參加了民俗戲曲展演。
社會不斷進步,戲曲也要不斷創新,縱觀閩西山歌戲的發展歷程分析其特點,閩西山歌戲的創新辦法有幾下幾點:一、在原腔山歌的基礎上,運用作曲的技法加工發展客家山歌 傳統的原腔山歌曲調優美動人,在保留吸收原腔山歌的風貌、韻味的基礎上...
紫金提線木偶戲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民俗風情,在傳統戲劇、民俗文化等方面都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紫金提線木偶戲的劇本唱詞中,反映了地方社會文化的變遷,為研究客家地區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作證材料。傳承現狀 當地文化部門在...
梅州木偶的代表項目主要包括五華提線木偶戲、梅縣提線木偶戲等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提線木偶戲,客家地區舊稱“吊線戲”,古稱“傀儡戲”,始於漢代,興於唐代,盛於宋代。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戲劇。伴隨著客家人的第三次...
明末清初的戰亂,興國縣居民十去其九,故清代閩粵客家大量遷入,在興國發展成為具有獨特風俗習慣、文化心態、方言民間傳統戲劇的客家人群。他們的民間傳統戲劇無疑帶來中原地區許多寶貴經驗,又吸收當地土著人長期形成的與當地氣候、物質相適應...
連城提線木偶是一種傳統戲劇。始於清末,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賴源鄉徐象球聘請上杭木偶藝人李如意為師傅,組建了“老福星堂”班社,培養本鄉子弟徐壽球等30餘人,深入山區演出,木偶戲因此在連城誕生。連城提線木偶是閩粵贛客家人喜...
2014年,受台灣省客家戲劇發展協會邀請,廣東五華縣採茶戲演藝有限公司一行22人組團前往新竹市開展文化交流演出活動。 [18] 2017年11月,五華縣採茶戲演藝有限公司的大型採茶戲《月照城鄉》在廣東粵劇藝術中心成功上演。 [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