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縣音樂是一個民間音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定縣音樂
- 類型:民間音樂
- 地點:河北省定州(原稱定縣)
- 代表作品:小放牛、茉莉花
定縣音樂是一個民間音樂。
定縣音樂是一個民間音樂。簡介定縣音樂是河北省定州(原稱定縣)的民間音樂,許多著名的北方民間樂曲來自定縣音樂,如“小放牛”,河北曲調的“茉莉花”等。發展20世紀50年代中國音樂家協會曾到定縣音樂的發源地子位村進行大規模地采...
該樂種有擅長吹秦民歌、小調和民眾歌曲的傳統,因此,俗稱“吹歌”。主要流行於河北省中部定縣、徐水、安平、安國、博野等地區,尤以定縣子位村吹歌會和徐水縣遷民莊吹歌會的演奏最為著名。冀中管樂曲目有僧、道宗教音樂與民間音樂兩大類。僧、道宗教音樂常奏曲目有《大讚》《上橋祭》《集魂祭》《救苦難接救...
謝珊,女,1937年5月生,河北省定縣人。畢業於東北音專高中部。主修鋼琴。瀋陽音樂學院教授。歷程 1957年曾赴中央音樂學院進修視唱練耳專業。曾任政協瀋陽市第八、九、十屆委員。瀋陽音樂學院教授,中國音協會員。視唱練耳專家。曾發表過專著《視唱練耳教程》,曾獲得 兩次優秀圖書獎。發表 《視唱練耳教學及其方案設計...
1936年,楊村彬編導的《龍王渠》,描寫農民在災荒中受劣紳迫害並團結奮鬥的生活,由老志誠作曲、張鳴琦設計,音樂採取民謠和小曲,舞台美術借用年畫和風俗畫的風格,更多從農民接受的傳統美學習慣上予以發揚,使實驗研究更深入一步。1937年,籌備“定縣農民戲劇實驗全國巡迴展覽演出”。蘆溝橋事件爆發後,定縣農民戲劇實驗...
馬太萱,1952年生於瀋陽,河北定縣人。回族民族女高音,原瀋陽市歌舞團聲樂演員。代表作品有《遼河水從我家門前流》。人物經歷 遭遇文革學業中斷,上過兩年國中後賦閒在家,1968年被分配到農村插隊。1970年,馬太萱陪同妹妹投考瀋陽市歌舞團舞蹈班,妹妹表演舞蹈,她配唱當年名曲《北風吹》。1980年,馬太萱參加了在...
其不僅以音樂形式流傳,而且對文學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出現了“落梅、芳樹,共體千篇”的盛況。宋元明清幾代也一直流傳。後來流行的琴曲《梅花三弄》也是根據《梅花落》改編。作者簡介 李延年(?—約前90),中山(今河北定縣一帶)人,漢武帝時宮廷音樂家。父母兄弟妹均通音樂,都是以樂舞為職業的藝人。李延年...
50年代初,以楊蔭瀏為代表的一批音樂學者,有計畫地對北京智化寺京音樂、河北定縣子位村吹歌會、湖南宗教音樂、西安鼓(古)樂社等進行了實地考察。留下了系列採訪記錄。學者們把這些採訪對象都 作為孤立的地方性樂種,分別冠以不同的樂種名稱。 楊蔭瀏在《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中,將陝西省西 安地區民間樂器社...
王鐵錘1932年出生在吹歌會之鄉——河北省定縣子位村,父親是吹歌會成員。吹歌之鄉出生的背景以及祖輩六代都從事業餘民間樂器演奏活動,使他幼年便受到了民間音樂的薰陶,七歲時接受父親的吹歌音樂啟蒙,並向吹歌會的其他老藝人學吹笛子及吹歌音樂。嚴格的演奏技藝要求為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十歲開始登台演奏,...
秧歌戲行當原只有小丑、小旦、小生“三小門”,後在此基礎上增加了鬚生、花臉、青衣“三大門”,其音樂唱腔吸收了梆子腔的特點,形成曲牌體與板腔體兼容的體制,表演也有了較大的豐富和提高。早期定州秧歌全部用打擊樂伴奏,俗稱“大鑼腔”。1952年定縣秧歌劇團成立,開始嘗試使用弦樂伴奏,初學京劇模式,使用京胡、...
《曹安和紀念文集》是2021年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曹安和先生著作 一、書譜說明選 《文板十二曲》引言與凡例 《阿炳曲集》說明 《定縣子位村管樂曲集》總論 《蘇南十番鼓曲》緒論 《弦索十三套》與《十六板》說明 《十面埋伏》說明 《青蓮樂府》說明 《霸王卸甲》說明 《夕陽簫鼓》前言 《單弦牌子曲資料集...
其中以定縣子位村吹歌會和徐水縣遷民莊吹歌會最負盛名。河北吹歌的歷史根據藝人提供的口頭資料推算,至少已有二百多年。也有一種說法是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分類 河北吹歌主要流行於該省的徐水、定州、安平、安國、滄縣、唐山等地區,河北吹歌按地域不同可分為冀南吹歌和冀中吹歌和冀東吹歌。冀南吹歌 冀南吹歌...
在北京有丹聲社、群聲社;在天津有復興劇社、移風劇社、益民劇社、民主劇社;在河北有保定專區梆子劇團、天津專區梆子劇團、石家莊專區梆子劇團、衡水專區梆子一團和二團,以及定縣、蠡縣、滿城、任邱、饒陽、遷西、懷來、興隆、豐寧、永年、雄縣等南梆子劇團。之後,河北省、天津和北京市都先後成立了國營南梆子...
定州秧歌戲又名定縣大秧歌,是流行在華北平原中西部的一個古老戲曲劇種,因發源地在定州而得名。據傳其源頭是一種民間小調,經過宋代文學家蘇軾整理而流傳下來。定州秧歌在語言、唱腔、調式、劇目等方面有其獨有的特色。戲文淺顯易懂,明白如話,有大量方言俚語,生活氣息濃厚;男女唱腔均以宮調式為主,演唱是用本嗓...
秧歌作為歌舞形式在中國北方十分流行,但是包含戲劇成分的秧歌戲只在山西、河北、陝西等省出現,其中較具影響的有山西晉中的祁太秧歌、河北的定縣秧歌、陝西的陝北秧歌等。抗日戰爭時期,延安和各抗日根據地開展新秧歌劇運動,改革了秧歌戲的音樂、表演、裝扮,編演了《兄妹開荒》、《夫妻識字》等表現民眾參加生產、學習...
1960年,定縣建成了張寒暉紀念館。張寒暉在短暫的一生中,創作了十幾部戲劇和小說,創作了70多首歌曲,且絕大多數是既作詞又譜曲的。張寒暉的歌曲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民族風格和創新精神。張寒暉是中國20世紀當之無愧的、傑出的人民音樂家。1987年10月20日,張寒暉烈士靈柩由延安嘉嶺山遷入四八烈士陵園牆外烈士墓區...
河北定縣秧歌,就有慢快〔二六〕、〔三板〕、〔襯板〕、〔哭板〕等板式。河北蔚縣秧歌,原從田歌發展而來,受山西北路梆子影響,擇其主要曲調發展為〔頭性〕、〔二性〕、〔三性〕、〔滾白〕、〔尖板〕等板式。山西襄垣秧歌、武鄉秧歌,從上、下句發展成〔慢板〕、〔二性〕、〔緊板〕、〔搖板〕、〔散板〕等...
用手豎執管體上端,氣流從吹口進入而發音,無固定音高。銅製剛洞發嗚嗚音,音色粗獷,音量甚大。常同時使用兩支吹奏,先輪流獨奏,後再一起合奏,其樂有召神之意。主要用於喇嘛寺院誦經音樂、羌姆表演和宗教儀式等場合,是藏傳佛教大型寺院常用的宗教樂器。現存狀況:在河北省保定、徐水、定縣、淶水等地,也使用銅...
主要用於喇嘛寺院誦經音樂、羌姆表演和宗教儀式等場合,是藏傳佛教大型寺院常用的宗教樂器。現存狀況 在河北省保定、徐水、定縣、淶水等地,也使用銅製剛洞,用於“南樂會”演奏中,當地稱 喇嘛號或“海椎子”。從名稱上也可看出與藏傳佛教音樂有著關係。形制較短小,全長38厘 米 ,上節為錐形管身,上端設有號...
河北省是地方戲曲藝術的發祥地之一,河北影響較大的本省劇種有河北梆子、評劇及國粹京劇,以及河北其他本省劇種如保定老調、石家莊絲弦、武安平調、武安落子、河北亂彈、唐劇、哈哈腔、永年西調、深澤墜子、四股弦等亦流行河北某部分地區,還有民眾所喜聞樂見的唐山皮影、冀南皮影、定縣秧歌、隆堯秧歌、蔚縣秧歌、東路...
演奏方式 演奏時,左手持鐺架的下端,使鐺面斜置胸前,右手執長16厘米的木製鐺棰敲擊,有的棰頭用玉石製作。音色飽滿。鐺鐺用於佛教、道教音樂中,也用於河北吹歌等北方鼓吹樂合奏。 河北省定縣子位村吹歌會所用鐺鐺,面徑15厘米、背口邊徑15.9厘米,發音 e1,演奏中只擊板,即一板一擊,催板時才一拍一擊。
王震之,河北定縣人。原籍湖南長沙,中共黨員。1935年考入同濟大學。30年代開始發表作品。抗戰前在上海參加中國劇作者協會,後赴延安,歷任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戲劇系教師、副主任及實驗劇團主任,延安留守兵團部隊藝術學校副校長,西北聯防軍政治部部隊藝術工作團團長。1946年入東北電影製片廠任編劇。1949年調入中央電影局,...
據統計,僅專區級的演出團體即有:保定、滄州、天津、衡水、石家莊等專區河北梆子劇團;縣級的則有:定縣、蠡縣、滿城、雄縣、任丘、河間、饒陽、遷西、懷來、興隆、豐寧等縣的河北梆子劇團。此外,1955年又建立了河北省戲曲學校,以保障河北梆子事業後繼有人。這是河北有史以來的第一所由國家興辦的以培養河北梆子...
到光緒末年,因與“北京蹦蹦”相結合,吸收河北梆子、老調、哈哈腔、定縣秧歌等地方劇種的劇目、音樂舞蹈等藝術營養,藉助戲曲的分場形式,方形成了具有自己獨特藝術風格的一個地方小戲,並開始了一些班社活動。起初因行當不全,形式不夠完整,又因與河北梆子同台演出,曾稱其為“北京蹦蹦戲”與“兩下鍋班”,“東路...
該樂種有擅長吹秦民歌、小調和民眾歌曲的傳統,因此,俗稱“吹歌”。主要流行於河北省中部定縣、徐水、安平、安國、博野等地區,尤以定縣子位村吹歌會和徐水縣遷民莊吹歌會的演奏最為著名。●山西八大套 山西“八大套”,主要流行於山西省五台、定襄兩縣,忻縣、原平、崞縣次之。●魯西南鼓吹樂 山東各地的鼓吹...
事實上先生正是如此,不僅具有熟練掌握簫、笛、笙、胡琴、琵琶等多種民族樂器演奏能力,而且還能風格純正地演唱崑腔代表曲目以做示範,他的“定縣子位村管樂”、“智化寺京音樂”、“琵琶古曲”、“絲弦、老調、崑曲音韻”等課題或論文的完成,可堪稱是採用此種研究路徑而結題的成果典範。由此,我們從音樂研究路徑...
張寒暉饒有興趣地講述他的家鄉河北定縣的事情,他時常講到中山國,定州塔,定州貢院,定縣的燒雞等等,熱愛家鄉之情溢於言表。他抓住鄭雲燕的手說:你長大一定要到我的家鄉看看,我們定州的老鄉都是直心腸、熱心腸。你要是能教他們唱歌就好了!張寒暉對抗戰的勝利充滿信心。他對鄭雲燕說:“德國法西斯快要完蛋了,...
趙慈庚,直隸(今河北)定州人,1935年畢業於北平師範大學數學系。曾任西北工學院副教授。建國後,歷任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教授,北京市高等數學研究會第一屆副理事長。多次參與制定中學數學教學大綱,倡導和組織數學競賽。家庭背景 字霽春,1910年3月1日,生於直隸(河北省)定縣鈕店村的一個農民家庭。因為降生的陰曆...
清代中葉,梆子腔劇種興盛以後,山西、河北、陝西的秧歌戲在不同程度上借鑑和吸收了當地梆子戲的劇目、音樂和表演藝術,逐漸發展為舞台演出,向地方大戲演變。秧歌戲多以興起或流行的地區命名,如山西的祁(縣)太(谷)秧歌、朔縣秧歌、繁峙秧歌、襄(垣)武(鄉)秧歌,河北的定縣秧歌、隆堯秧歌、蔚縣秧歌,陝西的...
定州秧歌戲,又名定縣大秧歌,定州秧歌戲音樂為板腔體。早期全部用打擊樂伴奏,俗稱“大鑼腔”,主要流行於華北平原中西部,因發源地在定州市而得名。據傳其源頭是一種民間小調,經過宋代文學家蘇軾整理而流傳下來。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定州秧歌已有一批劇目上演。1952年,正式成立了定縣秧歌劇團。定州秧歌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