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之

王震之

河北定縣人。原籍湖南長沙,中共黨員。1935年考入南京同濟大學。抗戰前在上海參加中國劇作者協會,後赴延安,歷任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戲劇系教師、副主任及實驗劇團主任,延安留守兵團部隊藝術學校副校長,西北聯防軍政治部部隊藝術工作團團長。1946年入東北電影製片廠任編劇。1949年調入中央電影局,次年任電影局電影劇本創作所所長。此期間,創作電影劇本《白衣戰士》、《衛國保家》和《內蒙人民的勝利》,均由東北電影製片廠拍成電影。。1953年調回東北電影製片廠任編劇。。30年代開始發表作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震之
  • 外文名:Wang zhenzhi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湖南長沙
  • 出生日期:1916年
  • 職業:編劇
  • 畢業院校:南京同濟大學
  • 信仰:無神論者
  • 主要成就:延安留守兵團部隊藝術學校副校長
    西北聯防軍政治部藝術工作團團長
    電影局電影劇本創作所所長
    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戲劇系教師
    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戲劇系副主任
    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實驗劇團主任
    東北電影製片廠編劇
    中央電影局電影編劇
  • 代表作品:《人命販子》《弟兄們拉起手來》《流寇隊長》《衛國保家》
  • 政治面貌:中國共產黨黨員
個人生平,個人經歷,抗戰期間,抗戰後,劇團工作,籌備北影,主要作品,

個人生平

1927年入北平第四中學讀書。王震之在校學習時,因愛好文藝,曾用節省下的飯錢辦了一個兒童刊物《校友》,出刊兩期,受到教師的稱讚。後來王震之又創辦文藝刊物《野籬》和《長矛》,各出刊一期。十四五歲時在這些刊物上發表了短篇小說。王震之入高中後,適逢“九·一八”事變,國民黨政府採取不抵抗政策,葬送了東三省,並用法西斯手段鎮壓愛國民眾運動,迫害抗日分子。王震之積極參加抗日活動,領導了該校的學生救國會。這時,王震之接觸到一些馬列主義的書籍,對革命思想有所追求。高中三年級時,由於參加學生運動,耽誤了不少功課。古北口戰役中,王震之又參加北平抗日後援會領導的救護隊,因長時間不到校上課,畢業考試名列最末。高中畢業後,投考幾個大學都未被錄取,自慚對不起寡母、家人,加上國事日非,救國無門,因而精神頹唐。1934年到南京報考同濟大學,又未考取,只得在南京家兄處閒住。這期間,王震之讀了大量文藝書籍,對戲劇發生了濃厚興趣。1935年,王震之終於考上了同濟大學。入學不久,北平爆發了“一二·九”學生運動,上海也發生了“一二·二四”學生入京請願事件,使王震之的抗日熱情又煥發出來。王震之秘密參加了上海學生聯合會的工作,並在學校領導戲劇、音樂研究會,用文藝形式宣傳抗日。在校慶紀念會上,演出了王震之寫的以抗日為主題的獨幕話劇《骨肉》,收到很好的效果。
作品作品

個人經歷

1937年,王震之參加了上海學生組織的曉光劇社,並為劇社寫了一個揭露日本浪人走私活動的三幕話劇《關員》。王震之的活動,受到學校當局的警告,劇目被下令禁演,王震之憤然離開學校,投身於抗日救亡的戲劇宣傳活動。王震之曾參加抗日劇月《黑地獄》赴杭州演出的活動。此活動遭到國民黨反動派的鎮壓,王震之幾乎被捕。
作品作品

抗戰期間

抗戰爆發後,王震之與馬彥祥、凌鶴共同創作了話劇《保衛蘆溝橋》,初露頭角。接著,王震之又連續發表了兩個抗日獨幕劇,並加入中國劇作者協會。同年8月,加入上海救亡演劇隊第一隊,從上海經南京、武漢、鄭州到西安,沿途進行抗日救亡宣傳。1938年4月,經八路軍臨汾辦事處介紹,王震之和崔嵬、丁里、歐陽山、賀綠汀等一起到了延安,被分配到魯迅藝術學院任戲劇系教員。同年7月,王震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延安,王震之先後擔任過魯藝實驗劇團主任、魯藝戲劇系副主任、部隊藝術學校副校長、文工團團長等職務。這一時期,王震之寫了許多話劇、京劇、活報劇劇本,如《順民》、《咆哮的河北》、《八百壯士》(與崔嵬合寫)、《礦山》、《大丹河》、《流寇隊長》、《一心堂》、《松林恨》、《打虎溝》、《冀東起義》、《潞莊戰鬥》、《沉冤》、《把兄弟》、《摩擦鑒》、《平江慘案》、《佃戶》、《過節》、《剿匪》、《老輩子》、《保衛邊區》等。這些劇目,從不同側面宣傳了黨的團結抗日主張,揭露了國民黨假抗日、真反共的面目,反映了解放區軍民的戰鬥和生活,起到了革命文藝的戰鬥作用。1938年7月1日,在延安軍民慶祝建黨二十七周年文藝晚會上,演出了王震之執筆寫的以反對流寇主義為內容的《流寇隊長》和根據《打魚殺家》改寫的以抗日為主題的《松花江》受到黨中央的鼓勵,毛澤東主席等中央領導同志還設宴招待了王震之們。

抗戰後

抗日戰爭勝利後,王震之曾任呂梁軍區宣傳部副部長。不久,隨延安聯政幹部大隊到東北。1946年10月,到東北電影製片廠任編劇、編譯組長、劇團團長。1949年7月,調到中央電影局,1951 年4 月被任命為中央電影局劇本創作所所長。1953年調回東影任編劇。這期間,王震之創作了表現野戰醫院醫務人員忘我的工作精神的《白衣戰士》,描寫東北解放戰爭時期翻身農民踴躍參加人民軍隊的《衛國保家》和《內蒙人民的勝利》等電影劇本。

劇團工作

戲劇系第一期學生畢業後,為保證話劇活動深人持久地開展下去,魯藝於1938年8月1日組建了實驗劇團。作為一個“高度的研究藝術的學術團體”,實驗劇團的宗旨,“不僅是要加深研究抗戰戲劇的理論,而且要成為抗戰戲劇實際行動的模範”,使劇團的每一個成員,“能夠在藝術理論上或在某項舞台工作上,有特殊的造詣,擔負起比較艱巨的工作”。王震之、田方鐘敬之王彬于敏沙蒙等人,先後擔任過實驗劇團的正、副團長。實驗劇團的工作常常是與戲劇系的教學結合在一起的,但劇團的主要任務是編演新戲,組織晚會。王震之與戲劇系雙管齊下,繼續保持了魯藝建校初期話劇演出頗為頻繁的局面。從劇團成立到1939年底的一段時間內,魯藝實驗劇團和戲劇系便主要演出了下列話劇:獨幕劇《一心堂》(王震之編劇、崔嵬導演)、《游擊隊的母親》(王震之編劇、姚時曉導演)、《信號燈》(崔嵬編導)、《林中口哨》(姚時曉編劇、張庚導演)、《人命販子》(王震之編劇、崔嵬導演)、《今天》(姚時曉編導)、《被踩確的女性》(崔嵬編導)、《紅燈》(王震之編劇、張庚導演)、《買賣》(胡蘇編劇)、《棋局未終》(姚時曉編劇、張庚導演)、《閒話江南》(姚時曉編導)、《良民》(劉因編劇)、《綠包袱》(崔嵬編導),活報劇《國際玩具店》成蔭等集體編導)、《魯迅之死》(鐘敬之編導)、多幕劇《打虎溝》(王震之編劇、崔嵬導演)、《冀東起義》(王震之編劇、張庚導演)等。
作品作品

籌備北影

1951年,北京表演藝術研究所為培養電影文學人才,決定增設編劇系(教育部確認為電影編劇編輯專修科,下簡稱編劇班),與此同時,電影表演藝術研究所也改名為中央電影局電影學校。
在編劇班的籌備中,電影劇本創作所所長王震之兼任主任,後由林藝接任。不久,林調回劇本創作所,又調來耿西擔任主任。專職教師有許之喬魯軍戴江為助教,徐莊為思想輔導員。
編劇班的課程,以專題講座為主要形式,除學校教師外,還邀請社會上著名的專家、學者來校講學。他們是:田家英,主講政論課;王震之,主講《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賈霽,主講《文藝學問題》;秦兆陽艾青、胡風,講《文藝和文藝創作問題》;陳荒煤,主講《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周揚、林默涵,主講文藝形勢問題;俞平伯、端木蕻、于敏,評論《紅樓夢》;馮雪峰聶紺弩,評論《水滸傳》,馮還結合有關人物形象,講了典型問題;孫伏園,主講魯迅及其作品;李何林,講中國文學史的有關問題;鐘敬文講民間文學;孫家琇,主講莎士比亞劇作;吳達元講法國文學及《費嘉羅婚禮》;趙少侯講巴爾扎克著作;金人,講蘇聯文學。在電影專業方面:蔡楚生史東山,主講了電影的特性;岳野講電影編劇問題;孫謙,講了《葡萄熟了的時候》的創作問題。王震之為中國電影歷史上由專科學校培養的第一批電影文學人才。

主要作品

順民 崔嵬、王震之著 漢口生活書店1938年。劇本集。收入獨幕劇《順民》、《血祭九一八》、《保衛上海》3個劇本。
流寇魯迅藝術學院集體創作;王震之執筆。上海建社1939年3月版。84頁,為戲劇叢書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