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王震將軍是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生於一九零八年四月十一日。湖南瀏陽人,鐵路工人出身。一九二七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將軍智勇雙全,常親率部衝鋒陷陣,屢建戰功。畢生作戰數千次,七次負傷。長征中為紅六軍團政委,首先率部西征。四四年冬,率四千人自延安出發,渡黃河,越長江、沿途戰勝敵軍重重堵截,終達湘粵邊界,開闢新區。後因敵情變化奉命北返。此行歷時兩年,行程二萬七千餘里,大小戰鬥三百餘次,創軍事史上的又一奇蹟,被
毛澤東贊為我軍的第二次長征。非共產黨領導下之
鐵軍能如是乎?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0師三五九旅副旅長、旅長兼政委。1941年初率三五九旅屯墾
南泥灣。1942年兼任
中共延安地委書記、延安軍分區司令員、衛戍區司令員。1944年任
八路軍南下支隊司令員。
將軍征鞍未解,復請纓
進軍新疆,攀越積雪的祁連,橫穿浩瀚戈壁,終成解放大業。
建國後,將軍對各項建設事業無不全力以赴。曾親率鐵道兵建成具有戰略意義之鷹廈、黎湛兩路,尤其傾力農墾事業。並於1958年創建了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昔日墾荒
南泥灣,使
荊榛遍布之地變成陝北江南,隨之開發新疆,使荒涼之戈壁地疊現塞外綠洲。繼而開發建設
北大荒的松嫩、三江等大平原,拓展海南膠林,終年奔波於荒山野嶺間,與民眾同甘共苦、親密無間。覽今日之勝景,能不憶及將軍之心血乎?將軍晚年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雖年屆高齡,仍心繫國事,擁護
黨的基本路線,關心人民的命運、國家前途。常親臨各地視察,對教育事業和發展中外友好關係傾盡心力!
1975年,任國務院副總理
還曾任中日友協名譽會長,中國國際友好聯絡會名譽會長,
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名譽理事長。是中共第七屆中央
候補委員,第八至十屆中央委員,第十一、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十三、十四大代表,第一至五、七屆全國人大代表。
1993年3月12日在廣州逝世,終年85歲,逝世後捐獻了眼角膜。同年4月5日骨灰撒放在新疆天山。有部分骨灰安葬於
北大荒,同年10月15日塑像在
黑龍江農墾牡丹江管理分局正式落成。
1994年3月,大型文獻紀錄片《王震將軍》、大型畫冊《
王震》、紀念專輯《尊師重教的典範──王震同志》發行。同年10月,銅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石河子市落成。1999年11月《
王震傳》(上卷)出版發行。
一九九三年三月十二日不幸病逝於廣州,歿於任上,鞠躬盡瘁。其生前遺囑云:骨灰撒於天山,埋於
北大荒,永遠為中華民族站崗,永遠嚮往壯麗的共產主義!
生平記事
王震將軍在軍川二三事
王震將軍曾在1959年和1962年兩次來軍川農場,職工們把王震將軍看成農場的一員,親切地稱他為“我們的老王頭”
不搞特殊化
王震將軍常穿—身半舊的黃呢軍裝,披一件普通的青色大衣,清癯的臉上帶著笑容,他平易近人,和藹可親,沒有架子。職工都願意接近他,與他嘮家常。
起初,聽說王震將軍準備住下,食堂的同志有些犯愁:“一位部長,三星上將,得吃什麼樣的飯?”當時,物質條件差,軍川離城市又遠,.無法購置佳肴。為表達農場職工的心愿,食堂的師傅們還是想盡辦法,安排了食譜,準備了雞、魚、肉、蛋……。’沒料想,王震將軍的秘書小王專門找來管生活的張管理員:“部長的飯不要多張羅,兩個菜,一個豆腐,一個白菜。”
“這怎么行?”
“兩個菜部長還嫌多,你們要多上,不但要退回來。我還得挨罵。”
晚飯,大師傅老董和徐助理過意不去,知道
王震同志愛吃狗肉特意端上一盤。部長沒有拒絕,回過頭來告訴秘書,除一伙食費以外,另補交吃狗肉的錢。
六十年代初,農場還沒有蓋招待所,王震部長就和職工一樣在宿舍睡火炕。清晨醒來,他高興地對打洗臉水的同志說:“真解乏,太謝謝了,我已經好多年沒睡火炕了”
王部長對自己要求嚴格,對民眾十分關心。他親自到職工住的小茅屋看望職工,與職工促膝談心,問生活怎樣,房屋漏不漏。他對J隊長說,要多關心民眾,讓職工生活得越來越好。
種“試驗田”
王震將軍在軍川視察,鼓勵職工們要把北大荒建成“
北大倉”。
為了提高
標準化作業水平,提高農作物產量,推廣套用高產新技術措施,王震將軍建立了大豆試驗田。這塊地位於許家館子以北的八號地,—隊職工把這塊地叫做“高標準,高質量”的生產練兵場所。王震將軍親自審查技術措施,無論是管理還是收穫,從春播到秋收整個過程都嚴格要求精耕細作;百垧試驗田大面積豐收,畝產達到401斤,獲得了高產,從而推動了全場科學種田工作再上新台階。
搭“鵲橋”
六十年代,王震將軍在軍川視察與墾荒隊員們攀談時,問墾荒隊員的生活上有何困難,墾荒隊員對王震將軍說:“北大荒生活條件艱苦,但是我們覺得很充實。就是缺少大姑娘,抓只耗子都是公的”這句本來是開玩笑的話卻被王震將軍記在心中,他表示一定要幫助墾荒隊員解決好個人問題,使他們都立業成家。
王震將軍回到北京後,著手開始動員城市女青年去北大荒支邊建設,僅哈爾濱女青年就有200多人來到
軍川農場落戶
從此,結束了軍川農場男多女少的歷史。
王震將軍提出開發北大荒
“北大荒”指位於我國版圖東北角落的
密山、
虎林、
饒河、
寶清等縣的大片土地,一直視為莽莽荒原。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曾在這裡發布“招墾令”,招徠流民開墾無主荒田。但收效不大,北大荒依舊是地曠人稀,村落難尋,人跡罕見。直到新中國誕生,這片當地老鄉稱為“插根筷子都能發芽”的黑鈣土才甦醒過來,萌發了勃勃生機。1958年春天,解放軍十萬轉復官兵進軍北大荒,
屯墾戍邊。他們把原來長滿榛林雜草、野獸出沒的荒原建成了國家重要的
商品糧基地。
將軍指揮定方略
對北大荒開發,是在1953年7月
朝鮮停戰協定簽字後,志願軍開始分期分批撤回祖國,
第一個五年計畫已公布實施,國家進入和平建設時期的大背景下開始的。其中,時任鐵道兵
司令員兼農墾部長王震將軍功不可沒。他是提出開發
北大荒的第一人。
1954年5月底,王震將軍到黑龍江視察鐵道兵8505部隊(即鐵道兵第五師),並考察了綏(化)、佳(木斯)等地的部分荒原。同年秋天,王震將軍又視察了五師師部
湯原農場,查看了戰士生產的白菜、西紅柿、茄子等蔬菜。一個開發建設北大荒的宏圖萌發了。在師部召集的連以上幹部會議上,王震指出:“要辦部隊農場,為國家挑擔子,解決部隊吃菜吃肉,你們復轉後,有的同志要去辦
國營農場,現在就要有準備。”在王震將軍的指示下,五師副師長余友清帶領復員大隊800餘名官兵及數百名參加鐵路建設的勞改犯進駐虎林,建點辦場。1955年元旦,第一個以鐵道兵番號命名的國營
軍墾農場——八五0農場在
虎林西崗成立。
八五零農場在當年開荒25萬畝,播種2.5萬畝,修了簡易公路,蓋起了能住萬餘人的草房。
1955年8月14日,王震將軍向黨中央和中央軍委提呈了“關於開發建設北大荒問題”的報告,提議動用鐵道兵1955-1957年收入的工程費1億元投資於
密山、虎林、
饒河一帶荒地的開發,計畫到1960年開墾荒地1000萬畝,增收糧食30億斤。除供應約20萬的生產人員及其家屬和牲畜的用糧外,還可以上交商品糧25億斤。王震的報告受到了
彭德懷元帥和時任總參謀長的
黃克誠大將的讚許,中央也很快批轉了王震的報告。1956年春,密山鐵道兵農墾局成立。接著,由鐵道兵三師代師長黃振榮率所部復轉官兵進入
寶清縣南橫林子一帶組建
八五二農場;由駐廣東湛口的四師副師長羅培興等人在迎春組建
八五四農場;由九師的孫培君等組建
八五九農場……
王震還從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國營地方農場抽調一批懂業務技術的幹部加強
軍墾農場的管理。並提出了“邊開荒、邊生產、邊建設、邊積累、邊擴大”等“五邊”方針。到1957年底,一大批帶“八”字頭的軍墾農場已初見規模了,為進一步開發北大荒,擴大軍墾農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宏師十萬展宏圖
1958年,我國國民經濟建設的
第一個五年計畫勝利完成,
第二個五年計畫剛剛起步。中央根據當時的國內外形勢,決定裁減一批部隊。1月24日,中央軍委發出了《動員十萬轉業官兵參加生產建設》的指示;2月24日,解放軍總政治部幹部部又發出了《對退出現役幹部轉到國營農場參加生產建設有關具體事項的通知》。
按中央部署,從這年3月份開始,人民解放軍各軍種、兵種,包括機關部隊、
野戰軍、
軍事院校、後勤部隊及部隊醫院等轉業官兵,從全國各地(除西藏、新疆外)來到北大荒,其中包括七個預備師、四個預備醫院和兩個獸醫院。預一師和預七師是兩個建制師來的,連武器都帶來了,實際上全部人員總共是八萬一千多人。這就是當時號稱“十萬轉業官兵遠征北大荒”的新聞。
這些官兵中,有經歷過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老紅軍戰士,有全國
戰鬥英雄,還有抗美援朝中建立戰功的英雄。如有
黃繼光連的副指導員郝信友,有親自指揮
邱少雲連攻占391高地的營參謀長吳品慶;有在
上甘嶺戰役中堅持坑道鬥爭十四晝夜榮立
二等功的左尚喜。此外,還有一大批軍事工程技術人員,理論、軍事教員等。他們不計個人名利,唱著“一顆紅心交給黨,英雄解甲重上戰場”,仍像當年唱著保家衛國的戰歌跨江殺敵一樣,進軍北大荒。
據時任農墾部秘書處處長的
王桂林和哈軍工政治部助理
丁繼松等人回憶:那時氣氛十分熱烈。一列列的軍用專車接二連三地開進密山站,密山這個僅有萬餘人的小城沸騰了,家家並屋騰室,仍人滿為患。大街小巷,人來車往,全是穿黃軍裝的復轉官兵。4月13日,在密山車站廣場舉行了歡迎人民解放軍復轉官兵進軍北大荒的萬人大會。大會主席台兩旁書寫著兩條醒目的標語“密虎寶饒千里沃野變良田;完達山下英雄建國立家園”,橫批是“艱苦創業”。這是王震將軍親自擬寫的。王震佩帶三星上將肩章,作了動員講話。與會官兵目睹了這位身經百戰,從南泥灣走向北大荒的老將軍的風采,歡呼聲如雷鳴。
戰鬥在黑土地上
農場生活的起點十分艱苦。由於遷場、搬家,加上擴建,多數分場和連隊房無一間,地無一畝,都是荒原一片,是虎熊出沒,狐兔為家的地方。大家放下背包就動手割草,砍樹條,選一處高坎地支撐窩棚。這種窩棚極簡陋,用草繩綁幾個人字形的架子,再綁上橫擔,蓋上羊草,能擋住風雨就成了。然後在裡面鋪上厚厚的草,鋪開背包,就是落腳之所了。有一部分隨軍家屬,也是幾家合住一個“窩”,中間掛個布帳,就是兩家的
分界線。
有的場區吃飯也成問題,按軍委規定,轉業官兵第一年的口糧由地方供應,供應標準也按軍隊標準。但是由於地區偏僻,交通不便,供應的糧食一時也運不到。於是,有的農場只好組織人力,從百里地外的國庫去背運口糧。有的農場因無糧食加工設備,就暫時用原糧充飢,煮包米、小麥。吃的住的是這樣,其他日用品更是奇缺,火柴、肥皂、燈燭,連衛生紙也買不到。勞動環境更是茫茫荒原,荊棘叢生,
塔頭甸子和沼澤遍布。困難確實到了難以忍受的地步。
但是,官兵們沒有在困難面前低頭,他們邊生產,邊建設。來自空軍、炮兵、坦克兵等特種兵部隊的官兵,率先駕駛拖拉機,開墾了大量荒地。官兵們用最原始的方法搶播搶種。在第一年就搶種了百餘萬畝大豆,秋後收穫了千萬噸大豆。除了大面積開荒、整地、大搞住房建築外,復轉官兵4000多人還參加修建了八五0農場的
雲山水庫,修復了全長114公里的密虎線鐵路,接受並完成了選伐萬餘米優質木材,支援首都“十大建築”和
大連造船廠建設等艱苦而光榮的任務。
這些來自英勇的人民解放軍的轉業官兵,在幾十年屯墾戍邊的生活中保持和發揚了人民軍隊的光榮傳統,克服了種種困難,譜寫了壯麗的篇章。現在北大荒已不再荒涼,許多農場建成了人口密集的
小場鎮,北大荒已變成了北大倉。當年創業的官兵們有的積勞成疾,有的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多數已兩鬢斑白,兒孫滿堂,在北大荒度過了近半個世紀的春秋。他們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那個激情燃燒的創業年代雖然已經過去,但由他們開創的“顧全大局,艱苦奮身,銳意開拓,勇於獻身”的
北大荒精神將世代相傳,永遠激勵我們為建設具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