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縣農民戲劇實驗是指中國一批戲劇家到農民中推廣話劇藝術的一項實驗活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定縣農民戲劇實驗
- 詞性:名詞
- 性質:一項實驗活動。
- 開始時間:1932
正文,
正文
中國一批戲劇家到農民中推廣話劇藝術的一項實驗活動。1932年開始,1937年結束。由晏陽初主持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領導,“促進會”下設農民戲劇研究委員會,由熊佛西主持,瞿菊農、孫伏園、陳治策等組成。曾招收練習生,培養後成為研究推行農民戲劇的主要骨幹。前期工作由陳治策負責,後期由楊村彬負責。1937年初,張鳴琦、刁士衡、周彥、盧淦等到定縣參加農民戲劇研究委員會工作,使定縣農民戲劇實驗活動進一步開展。
1932年熊佛西到定縣組織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職員業餘試演《喇叭》和《鋤頭健兒》,招待農民,聽取反應,並醞釀寫作《屠戶》。
1933年,是定縣農民戲劇實驗的草創階段。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職員業餘演出了《臥薪嘗膽》(熊佛西創作),以越王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故事,激發農民的愛國熱情。另外,選擇在識字教育較有成績的村莊於春節廟會中演出了《車夫之家》、《窮途》等短劇。經過1年的研究實驗,證明農民可以接受話劇。1934年,深入各村,指導成立農民劇團,並協助導演和演出,其中有馬家寨劇團、李親顧劇團、東不落崗劇團、西建陽劇團等,演出了反對迷信的《狐仙廟》、反對高利貸的《屠戶》等,得到廣大農民觀眾的歡迎。1935年,指導農民劇團在新建的露天劇場中演出根據希臘阿里斯托芬喜劇改編的《鳥國》(陳治策改編),年底,東不落崗村露天劇場建成,演出《過渡》(熊佛西編劇,楊村彬導演),鼓勵農民團結自強,用台上台下打成一片、演員觀眾不分的演出方法,得到農民及國內外專家的讚揚。
1936年,楊村彬編導的《龍王渠》,描寫農民在災荒中受劣紳迫害並團結奮鬥的生活,由老志誠作曲、張鳴琦設計,音樂採取民謠和小曲,舞台美術借用年畫和風俗畫的風格,更多從農民接受的傳統美學習慣上予以發揚,使實驗研究更深入一步。
1937年,籌備“定縣農民戲劇實驗全國巡迴展覽演出”。蘆溝橋事件爆發後,定縣農民戲劇實驗工作被迫停止活動,人員轉移至長沙,改組為“抗戰劇團”。定縣農民戲劇實驗的經過和體會,主要記錄在1936年熊佛西主編的《戲劇大眾化之實驗》及《〈過渡〉演出特輯》兩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