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雲燕,男,(1937--1987),生於遼寧新民縣。自幼多病,天資聰穎,善於學習、善於思考。5歲時,隨母親千里迢迢奔赴延安,從此過上了革命者的艱苦生活。北京解放後,隨父母遷入北京。因早年患肺炎,肺部感染,長年肺病,學業因病屢斷屢續,最後輟學,長年在北京各個圖書館自學。能讀善記、學識淵博,逐漸形成一些哲學思想和社會科學理論,成為周圍大眾公認的民間思想家。曾與抗戰作曲家、《松花江上》作者張寒暉、小說作家李英儒《野火春風斗古城》作者,結成忘年之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鄭雲燕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遼寧省新民市
- 出生日期:1937年11月
- 逝世日期:1987年6月
- 職業:和平自由思想家
- 畢業院校:北京政法學院
- 信仰:融合容愛
- 主要成就:對社科領域提出創新構想
- 代表作品:《社會物理平衡論:行為人與社會關係》 《論對抗鬥爭中的劣勢》
個人簡歷,其他信息,個人作品,一,文革古文,二,散文作品,緬懷張寒暉,三,回憶文章,四,自傳載文,紀念活動,一,紀念概況,二,祭文節選,三,懷念文章,
個人簡歷
1943年,隨母進入延安,在延安寶塔國小讀書。
1946年,隨延安炮兵學校千里行軍進入黑龍江牡丹江。
1951年,隨父母進入北京,在北京男八中讀書。
1956年,考入北京政法學院;
1958年,鄭雲燕在北京因病在政法學院輟學後,到上海電機廠工作;
1960年,因病在上海電機廠去職,回北京休養;
1960年---1966年,因為不甘心成為一個無用的人,他在北京的各個圖書館進行自學。他去過北京圖書館、首都圖書館、北京崇文區圖書館等等。他對哲學、法律、歷史、經濟、文學、自然科學等進行了廣泛的涉獵,並進行深入的思考,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觀點。這對他日後構想新的一門社會科學體系起到了重大作用。這門科學的名稱初步定為《社會物理學:人的性能和關係學》(1968年)。也就是用物理學研究自然世界的方法研究社會中的人,把數學、物理的量化分析法加入到社會科學的研究中去。
1966年---1976年,父母受到政治上的衝擊,他也受到了嚴重影響。他在貧困交加中堅持學習和思考,從思想上獲得了巨大的收穫。他對人和人的關係學的很多見解和理論是在這個瘋狂的年代萌生的。
1977年全國恢復高考後,他鼓勵眾多年輕人參加高考,激發他們奮鬥、拼搏的精神,並熱心輔導他們,致使很多年輕人如願以償。
改革開放後,河北邢台遠洋信息公司想充分發揮他的知識和才能,特聘他為該公司的副經理。但因病情逐年加重,他不得不又一次辭職。
1987年6月22日,鄭雲燕終因支氣管哮喘耗盡了他的體力,在病痛的折磨中,英年早逝49歲。
其他信息
人文、文學、作曲等理論研究:《社會人與人的關係》競爭、協作、對抗關係。《優質美》人自身產生的虛幻與現實存在的差距。
個人作品
一,文革古文
【夜投石園村,有吏夜捉人】 夏, 遲暮, 徑冀順德府西行八里便至南郭,村人皆蹲櫈、捧海碗聊餐,牧童遙指北行半里即石園,暮遲,至石園,郁蔥枝蔓,堂門緊閉,屢吶無應答,復吶門塞開,出迎長子,悉鄭雲燕,敗絮其身,細腰如柳,三日禁食,後隨兩犬亦細腰,搖頭擺尾,溫順吻指,可親可愛。入室與老翁及長子數語片刻,便疲倦而臥,待朝明登程。至夜,突然兩犬狂吠,喧聲大作,警凶外敵,吾順窗縫窺視之,兩犬齊上,撕咬外敵,來犯者眾,約百餘人,荷槍實彈,滿賦武裝,手持刀槍劍戟,猙獰面目,乃吏卒也,上臂挽赤布紅箍。一勇卒掄大棒猛劈過來,一犬撲過去惡咬,另一犬承前繼後,寸土不讓,誓死堵外敵於界。這真是:一夫當關,萬戶末開啊!,千軍萬馬耐我何!?幸哉!,嘆哉!
眾犯與犬相持良久,錯綜複雜,反覆攻守,毫無進展,首領聚議策計謀,,指眾精選勇銳20鋒卒,大棒齊劈,數往復,大汗淋漓,亦無湊效,犬迅捷突襲,猛撲直搗,眾犯譁然驚退縮十餘步,兩犬決死一戰,固守疆土悔不改,兩軍對壘,廝殺 一團,人獸難辨,皆獸性發揮到了極致。
老翁見勢不兆,奪道而逾,匆越騎牆,跛屢潛行,嗚呼,嘆哉!
夜至微明,長子老大睡眼朦朧緩步至前,下視地土,血跡斑斑,誠念“斗之以雙傷,互之以雙害”。斥(叱)犬!兩犬見主人前迎,便委屈躲於其後,此時,眾犯吏卒蜂擁而上,五花大綁將弱體老大繩作一團,老大哀鳴陣陣,不亞於犬吠。辨其異:犬為勇而吠,子為悲而鳴。哀嘆!慘哉!
眾犯湧入室內,翻箱倒櫃,砸爛四舊,挖地三尺,人財物統統抄掠一空,家徒四壁。院內菜窖也投擲炸雷,火光四起,閃爍沖天,煙霧瀰漫。查封密閉, 所奪所獲駕三車有餘,揚長而去!
繁星隱退,浩穹光芒,吾無告自別,心中默念:告別了石園草堂,告慰了犬吠的忠誠!獨自蹬前程。
夜至微明,長子老大睡眼朦朧緩步至前,下視地土,血跡斑斑,誠念“斗之以雙傷,互之以雙害”。斥(叱)犬!兩犬見主人前迎,便委屈躲於其後,此時,眾犯吏卒蜂擁而上,五花大綁將弱體老大繩作一團,老大哀鳴陣陣,不亞於犬吠。辨其異:犬為勇而吠,子為悲而鳴。哀嘆!慘哉!
眾犯湧入室內,翻箱倒櫃,砸爛四舊,挖地三尺,人財物統統抄掠一空,家徒四壁。院內菜窖也投擲炸雷,火光四起,閃爍沖天,煙霧瀰漫。查封密閉, 所奪所獲駕三車有餘,揚長而去!
繁星隱退,浩穹光芒,吾無告自別,心中默念:告別了石園草堂,告慰了犬吠的忠誠!獨自蹬前程。
二,散文作品
文章簡介。《緬懷張寒暉》,文中記述了:1942年底,鄭雲燕5歲時隨母親邵清廉從奉天千里迢迢徒步來到延安,尋找從黃埔軍校畢業來到延安抗大的父親鄭新潮。他與窯洞鄰居--《松花江上》歌曲作者張寒暉朝夕相處,並結成忘年之交的深厚友誼,直至張寒暉去世,他目睹和親歷了離別的難捨之情。
內容節選
鄭雲燕在延安與張寒暉住的窯洞鄰居。他們朝夕相見,張寒暉穿著一雙布鞋,衣裝較整潔,衣兜里別著鋼筆,留長頭髮,帶著眼鏡,遠處看上去就知道他是個文人。在相鄰相處的歲月里,他總是日夜兼程譜寫著一首首革命歌曲。無論是陰晴圓缺,在他的窯洞裡總閃爍著油燈的光輝,時而傳來譜曲的歌聲。偶爾伴有陣陣的咳嗽聲。鄭雲燕的父親鄭新潮是黃埔軍校炮科畢業後到延安的,當時毛主席和朱德讓他與郭化若籌建延安炮兵學校,需要炮校校歌,就與李偉(炮兵進行曲的作者後少將)去找張寒暉徵求編寫內容,張寒暉雖然病重,但非常樂於相助,熱情地地答應了,他日夜兼程完成了歌曲的初稿,為了更生動,他與鄭雲燕的父親冒雪去找張學良的弟弟張學思(東北幹部隊副隊長),唱給他聽,徵求他們的感受。此間的張寒暉病情一天天重了,咳嗽的痰中帶有血絲。據據鄭雲燕母親邵清廉回憶:一天,魯藝學院的閻呂(賈濤少將的妻子)因工作來看他,發現他房間到處擺滿零亂的稿子,就幫助他收拾屋子,他聽邵清廉與閻呂說話是東北口音,張寒暉喜悅地插嘴說:我雖不是東北人,但喜歡東北人直率豪爽的性格,並介紹自己的家屬也姓邵。當他看到為他打掃乾淨的屋子又嗮被子,深深感動地說:你們真象我娘家人。
1945年春,天氣乍暖尤寒。患了感染性肺氣腫的張寒暉每天都要到窯洞外面曬太陽。當他看到鄭雲燕在外面玩耍時,就把鄭雲燕叫到身旁,跟他聊天。也許是因為這位藝術家喜歡孩子的純真和簡單緣故,張寒暉總願意親切地稱鄭雲燕“小傢伙”,並且把中央領導看望他時,送來的糖果也分享給鄭雲燕吃。
就這樣,每天上午十點,他倆都坐在窯洞的牆根下,曬著暖洋洋的太陽,聊著抗日英烈的故事。有時張寒暉用樹枝在地上教我寫字,作曲,引領我懂得歌與曲的內涵,當鄭雲燕回憶起這段往事時:張寒暉的性格很溫和,孩子們接觸他時,一點不感到害怕。迎著陽光,聽他說話,語氣總帶著慈愛的情懷,那種安詳靜謐的感覺一輩子難忘。真是難忘啊!”。
張寒暉饒有興趣地講述他的家鄉河北定縣的事情,他時常講到中山國,定州塔,定州貢院,定縣的燒雞等等,熱愛家鄉之情溢於言表。他抓住鄭雲燕的手說:你長大一定要到我的家鄉看看,我們定州的老鄉都是直心腸、熱心腸。你要是能教他們唱歌就好了!
張寒暉對抗戰的勝利充滿信心。他對鄭雲燕說:“德國法西斯快要完蛋了,小日本鬼子的尾巴也長不了了。中國的抗戰是正義的,中國人有萬眾一心、同仇敵愾的氣勢,有了這種氣勢,任何邪惡的力量都是無法戰勝的。”
張先生一說起抗戰勝利後他要幹的事,臉上就泛起異樣的光彩。他說,抗戰勝利後,他要到學校里去教書,繼續寫歌曲。讚美美好的和平生活。
張寒暉向鄭雲燕說:“生活不能沒有歌曲,歌曲引人向上,歌曲給人帶來希望和力量。”張先生鼓勵鄭雲燕學一首好歌,還一句一句地教他唱《游擊隊之歌》。
延安的醫療條件非常差。張寒暉的身體越來越虛弱了。他總咳嗽,白天,只要聽不到他的咳嗽聲,就知道他不在窯洞裡,去魯藝學院了。有時夜間,他咳嗽得厲害,鄭雲燕的媽媽就給他端去一碗羊雜碎湯,暖暖身子,咳嗽就會減輕一些,冬季來臨,他常說最怕感冒。只要一感冒就會引起肺氣腫。
1945年,青黴素的發現者獲得了諾貝爾獎,美國開始大量生產這種抗生素。據說,青黴素對治療感染性肺氣腫具有強大的療效,並十分珍貴,在當時的戰爭年代。八路軍是美國的盟軍,所以,美國贈送給延安兩箱青黴素。延安的醫療機構決定:只有中央首長和延安的兒童可以使用。對此,張寒暉的病無法得到有效的治療,但他毫無怨言。他總是樂觀向上,在命運的天平上,他平靜地面對自己的不可知的未來命運。
第二年,他拖著瘦弱的病體奄奄一息,他在離開人間前,讓我一直守在他身旁,他的眼神里凝注著對鄭雲燕的一片寄託和期望,用沙啞的聲音表示:他已看不到祖國強盛與和平的那一天,渴望鄭雲燕能傳承他的心愿。體現他對人間充滿了愛和美好的留戀。他用眼神示意著:讓鄭雲燕放飛我倆共同圈養的小鳥,兩人對視的眼神露出了甜美的微笑。
1946年3月張寒暉因肺部感染引起水腫,心力衰竭。年僅44歲,正是才華橫溢的精英,卻英年早逝,風雨瀟瀟,霧氣蒙蒙,一顆燃儘自己的蠟燭熄滅了他為人類帶來了光明,給後人留下無奈的嘆息和無盡的哀痛。鄭雲燕抓住他冰涼的手,泣淚吞聲。
後來,在東北戰場上,鄭雲燕每當聽到炮兵群和炮兵陣地發出的隆隆震撼炮吼聲,好像張寒暉的歌聲喚起全軍將士發起總攻的號令!。
歲月悠悠,人間滄桑。文革中抄走了張寒暉生前給鄭雲燕的兩本歌曲手跡,但今天,中華大地到處依然唱著他的歌!回憶當時,這個貌不驚人的作曲家是那樣地平凡,那樣地平易近人”。我現在才懂得普通與偉大的內含。驚人的壯舉是來自堅貞的民族正義。
每年5月23日是延安文藝講話紀念周年,每逢9.18紀念的時刻里,我都要懷念這位---為時代放歌,為人民作曲,為祖國奉獻精品力作的張寒暉,他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播下了無私大愛,他的異鄉同曲和他堅貞不渝的愛國情懷將永遠留在我們心中!
緬懷張寒暉
2012年10月26日,在《張寒暉》電影正在拍攝之時,延安抗戰幹部兒女鄭雲燕的弟弟鄭燕然到定州緬懷張寒暉。定州市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王永紅、辦公室馬鴻英、文化科曲科長、文教科安科長,地方志等部門參加了座談活動。
軍需學院教授鄭燕然的父母及哥哥(鄭雲燕),曾在抗戰時期的延安與抗戰作曲家、《松花江上》作者張寒暉是鄰居,他們從1942年初至1946年3月,在艱苦的歲月里朝夕相處,無論在生活和工作等方面都有著息息相通的親密往來,尤其是鄭燕然的哥哥鄭雲燕,在延安才不滿十歲,時常與病中療養的張寒暉陪伴在一起,度過了4年時光,結成忘年之交。張寒暉經常教他唱歌作曲,講述戰爭勝利與和平那一天的夢想。張寒暉總饒有興趣地講述他的家鄉河北定縣的事情,什麼中山國,定州塔,定州貢院,定縣的燒雞等等,熱愛家鄉之情溢於言表,懷念家鄉之心欣喜煥然。他緊緊抓住鄭雲燕的手說:你長大了一定要到我的家鄉看看!,我們定州的老鄉都是直心腸、熱心腸。你要是能教他們唱歌就好了!此時,陣陣咳嗽的張寒暉病魔纏身,病情加劇,他清楚自己再也回不到深情懷念的定州家鄉了,所以含淚寄託鄭雲燕實現他夢回定州的夙願。在張寒暉彌留去世間,鄭雲燕泣淚嗚聲,一直守候在他身旁。後來,鄭雲燕歷經坎坷,也患肺病英年早逝,臨終前留下遺願,並委託鄭燕然一定帶著他們的夢願到定州看看今昔的變化。實現他們兩代人的遺願。
身為延安兒女的鄭燕然教授參觀了張寒暉廣場,他久久地凝思佇立在張寒暉雕塑像前,懷著深情說:張寒暉是偉大而又傑出的作曲家,他象蠟燭燃盡了自己,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奉獻了終生,在張寒暉的身上充滿愛國情懷和一腔熱血,為後人留下難忘的懷念之情。他偉大的愛國精神永垂不朽,將世代相傳。
定州市委宣傳部主管副部長王永紅在座談會上說:鄭燕然教授承載著張寒暉、鄭雲燕兩代人共同的遺願來到定州,並感受到定州人民的淳樸和熱情。張寒暉是抗戰的先鋒,是投身捍衛祖國的愛國志士,也是我們定州人們的驕傲,我們定州人要繼承和發揚革命先驅的優良傳統,我們的後代要秉承前輩的遺志,承前啟後,沿著黨指引的路,再鑄輝煌!
2012年9月13日《人民政協報》和10月21日《定州都市報》先後刊登了題為:《與鄰居張寒暉》的文章。
人民日報-人民網,和訊網,中紅網--中國紅色旅遊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等20多家媒體轉載了此文章內容。
三,回憶文章
張寒暉當年在延安的鄰居鄭雲燕曾回憶:“1942年,我隨母親邵清廉從奉天(瀋陽)千里迢迢徒步來到延安,尋找從黃埔軍校畢業來到延安抗大的父親鄭新潮。那時我僅有5歲。在延安大家都穿著破破爛爛的軍裝,土裡土氣的外表不像國民黨軍人那樣威武。可是,在延安就是這些看似不起眼的一大群人,卻是中國最有才華的一群人。張寒暉就是其中的一個。”
鄭雲燕說,在相鄰相處的歲月里,總是看到張寒暉在緊張地工作,不是寫歌就是譜曲,夜晚他的窯洞裡也總透出油燈的光亮,哼唱的歌曲聲中常伴有陣陣的咳嗽聲。
也正是那一年,張寒暉作為邊區文協代表,參加了延安文藝座談會。會後,還參與了陝甘寧邊區藝術學校的籌備工作。
四,自傳載文
知子莫如母,鄭雲燕母親為其總結的一生:
謙卑忍讓度一生,
貧病交加談縱橫,
灑向人間都是愛,
悄然離去默無聲。
紀念活動
一,紀念概況
蛇年清明節前夕,2013年3月31日上午,來自四面八方的35位鄭雲燕的生前友好在邢台市賓館舉辦了紀念活動。
紀念會上大家紛紛回憶大哥的深情厚意,滄然泣下,淚濕滿襟,一致表示:為地位微卑的大哥榮戴最高尚的尊嚴,並將圍攏大哥的身旁加強溝通和聯繫。會後大家為懷念大哥紛紛題寫詩詞,獻詩獻墨,表達情懷。併合影照相,留下歲月的足跡。共進午餐。
四弟代表未能參加和致電、致信的大哥生前好友向紀念活動致禮,誠祝紀念活動取得圓滿成功!並獻詞一首:
軍旅生涯,不是軍人。
教書育人,並非教員。
一無所有,豪情滿懷。
渴望救助,無力蒼天。
苦度一生,恩撒人間。
駕馭春風,桃李滿園。
二,祭文節選
胞弟澤延宣讀了《仰望蒼天祭雲燕,含悲淚聚奠大哥》祭文,節選如下:
春風吹綠,雪雨交織,在這乍暖還寒的清明時節,在這慷慨悲歌的燕趙大地,我們帶著鮮花、美酒,帶著無盡哀惋的思念,來到大哥生前居住過的地方,含悲祭掃。
這裡沒有肅穆莊嚴的墓地碑林,但是依然無法淡去我們心中的哀思。
這裡沒有聲勢浩大的祭奠場面,但是依然無法抹去我們心中的神聖。
這裡沒有紛繁複雜的悼念儀式,但是依然無法減弱我們對你的由衷。
二十六年過去了,然而思念、遺憾、撕心裂肺的哀痛,依然沒有絲毫的減退,反而,猶如濃墨滲入白木,分外清晰;猶如陳釀藏於地窖,越久越醇。無時無刻不在我們心中隱隱作痛。
大哥!你既是兄長,又是師長!多少年裡由於領受不公平的待遇,你在生活上遭受了無盡的痛苦折磨,但是你沒有對世界充滿仇恨,反而用善良、博愛的精神對待周邊所有的人和事,凡是和你接觸過的人都能感受到你兄長式的溫暖和關愛。所以你是我們心中永遠的“大哥”!。
由於你的睿智、博學和聰慧,你所給予我們的關愛,幫助,都不是一時一事的“蠅頭小利”,而是受益終生的精神財富。以你高瞻遠矚的眼光啟示我們前行的方向,以你洞察入微的看法啟蒙我們的思考和智慧,以你包容世界的觀念開拓我們的視野。像火炬,像陽光照亮我們的人生。至今我們的一切成就都曾得益於你當初的教誨。所以,你又是我們心中永遠尊重的“大師”。
大哥!你既貧窮又富有!
家境遭遇帶來的困苦,讓你幾乎終生貧病交加。飢餓只能加重你的病情,貧困只能影響你外在的裝束、儀容。但是,這一切都無法改變你內在的噴薄欲出的才華橫溢。豐富淵博的知識,高屋建瓴的智慧。所有物質的貧困都掩飾不了你精神的富有。這也正是你人生的一大特色。正如,你生前朗誦歌德的詩“請把我那少年時代還來”,“那時我摘遍群花,群花開遍山野”,“我是一無所有,而又是萬事俱足”“我敢於鄙棄羅馬教皇的權威,我敢嘲笑東方皇帝的富貴”。你正是以這樣豪邁的氣魄和樂觀的精神去對待生活中一切的不如意。所以在人生道路上,你從來沒有向貧困低頭屈服,你永遠自信,堅忍不拔,永遠樂觀上進,追求理想和崇高的境界。
大哥!你既平凡又偉大!
常規的做法要在祭文里歷數逝者生前的豐功偉業,我挖空心思也難尋覓那些按“名、利”世俗價值準則而列出的“流水賬”。但是我們在座來參加大哥祭祀活動的每一個成員,都能深刻的認識到大哥身上的“超凡脫俗”。正如人類歷史上古今中外曾出現過的偉人,馬克思、曹雪芹、梵谷。他們和你有著同樣的遭遇,經歷了困苦的境遇、生活的窘迫、甚至貧病交加。各種磨難,仍無法阻止他們為自己目標奮鬥的信心。更無法阻止他們通過不懈的努力,頑強的奮鬥,取得驚人的成就。但是又有多少民間無名的發明家、藝術家、理論家。有過相同境遇,有過同樣的奮鬥歷程,而又依然永遠被埋沒,生前死後都一樣默默無聞,像你一樣。古人云“不以成敗論英雄”。這就是說,英雄人物更可貴,不論結果如何,在他整個奮鬥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頑強拼搏的精神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才是最可歌可泣的。
正因為如此,你的“平凡”另具“偉大”。你曾最喜歡的詩人普希金有這樣的詩句“在殘暴的世紀我曾歌頌過自由!”這正是你人生的寫照,正是體現了你的英雄氣概。在人類社會進步的道路上,在需要捍衛真理和正義的關鍵時刻,不是渾渾噩噩,不是趨炎附勢,而是挺身而出,捨生忘死,不放棄對促進社會進步承上啟下的使命感、責任感。這樣的人怎能不超凡脫俗,從平凡而走向偉大! 在大哥離去的二十六年後的今天,讓我們擺脫人間嘈雜喧囂的浮躁,擺脫市井功名利祿的誘惑。能夠以平靜淡泊的心境,以虔誠恭敬的態度來深思人生哲理,大哥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在他身上永遠有挖掘不盡的精神財富。正如賈伯斯的遺言“保持饑渴,永遠追求自己的好奇心;保持痴狂,永遠傾注對事業的熱忱”,可能這也是大哥臨終要對我們表達的一種永恆的激勵。
大哥!二十六年過去了,我們聚在這裡依然有說不完的話語,訴不完的衷腸。無論多么貴重的祭品也難以釋懷我們心中的哀痛和遺憾,即使有再華美的祭文也難以表達我們對你的追思和懷念。只好就此著筆!就將這樸實無華的短文,作為菲薄的祭品奉獻在你的靈前,願深厚仁愛的地母永安您的忠魂!
春風吹綠,雪雨交織,在這乍暖還寒的清明時節,在這慷慨悲歌的燕趙大地,我們帶著鮮花、美酒,帶著無盡哀惋的思念,來到大哥生前居住過的地方,含悲祭掃。
這裡沒有肅穆莊嚴的墓地碑林,但是依然無法淡去我們心中的哀思。
這裡沒有聲勢浩大的祭奠場面,但是依然無法抹去我們心中的神聖。
這裡沒有紛繁複雜的悼念儀式,但是依然無法減弱我們對你的由衷。
二十六年過去了,然而思念、遺憾、撕心裂肺的哀痛,依然沒有絲毫的減退,反而,猶如濃墨滲入白木,分外清晰;猶如陳釀藏於地窖,越久越醇。無時無刻不在我們心中隱隱作痛。
大哥!你既是兄長,又是師長!多少年裡由於領受不公平的待遇,你在生活上遭受了無盡的痛苦折磨,但是你沒有對世界充滿仇恨,反而用善良、博愛的精神對待周邊所有的人和事,凡是和你接觸過的人都能感受到你兄長式的溫暖和關愛。所以你是我們心中永遠的“大哥”!。
由於你的睿智、博學和聰慧,你所給予我們的關愛,幫助,都不是一時一事的“蠅頭小利”,而是受益終生的精神財富。以你高瞻遠矚的眼光啟示我們前行的方向,以你洞察入微的看法啟蒙我們的思考和智慧,以你包容世界的觀念開拓我們的視野。像火炬,像陽光照亮我們的人生。至今我們的一切成就都曾得益於你當初的教誨。所以,你又是我們心中永遠尊重的“大師”。
大哥!你既貧窮又富有!
家境遭遇帶來的困苦,讓你幾乎終生貧病交加。飢餓只能加重你的病情,貧困只能影響你外在的裝束、儀容。但是,這一切都無法改變你內在的噴薄欲出的才華橫溢。豐富淵博的知識,高屋建瓴的智慧。所有物質的貧困都掩飾不了你精神的富有。這也正是你人生的一大特色。正如,你生前朗誦歌德的詩“請把我那少年時代還來”,“那時我摘遍群花,群花開遍山野”,“我是一無所有,而又是萬事俱足”“我敢於鄙棄羅馬教皇的權威,我敢嘲笑東方皇帝的富貴”。你正是以這樣豪邁的氣魄和樂觀的精神去對待生活中一切的不如意。所以在人生道路上,你從來沒有向貧困低頭屈服,你永遠自信,堅忍不拔,永遠樂觀上進,追求理想和崇高的境界。
大哥!你既平凡又偉大!
常規的做法要在祭文里歷數逝者生前的豐功偉業,我挖空心思也難尋覓那些按“名、利”世俗價值準則而列出的“流水賬”。但是我們在座來參加大哥祭祀活動的每一個成員,都能深刻的認識到大哥身上的“超凡脫俗”。正如人類歷史上古今中外曾出現過的偉人,馬克思、曹雪芹、梵谷。他們和你有著同樣的遭遇,經歷了困苦的境遇、生活的窘迫、甚至貧病交加。各種磨難,仍無法阻止他們為自己目標奮鬥的信心。更無法阻止他們通過不懈的努力,頑強的奮鬥,取得驚人的成就。但是又有多少民間無名的發明家、藝術家、理論家。有過相同境遇,有過同樣的奮鬥歷程,而又依然永遠被埋沒,生前死後都一樣默默無聞,像你一樣。古人云“不以成敗論英雄”。這就是說,英雄人物更可貴,不論結果如何,在他整個奮鬥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頑強拼搏的精神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才是最可歌可泣的。
正因為如此,你的“平凡”另具“偉大”。你曾最喜歡的詩人普希金有這樣的詩句“在殘暴的世紀我曾歌頌過自由!”這正是你人生的寫照,正是體現了你的英雄氣概。在人類社會進步的道路上,在需要捍衛真理和正義的關鍵時刻,不是渾渾噩噩,不是趨炎附勢,而是挺身而出,捨生忘死,不放棄對促進社會進步承上啟下的使命感、責任感。這樣的人怎能不超凡脫俗,從平凡而走向偉大! 在大哥離去的二十六年後的今天,讓我們擺脫人間嘈雜喧囂的浮躁,擺脫市井功名利祿的誘惑。能夠以平靜淡泊的心境,以虔誠恭敬的態度來深思人生哲理,大哥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在他身上永遠有挖掘不盡的精神財富。正如賈伯斯的遺言“保持饑渴,永遠追求自己的好奇心;保持痴狂,永遠傾注對事業的熱忱”,可能這也是大哥臨終要對我們表達的一種永恆的激勵。
大哥!二十六年過去了,我們聚在這裡依然有說不完的話語,訴不完的衷腸。無論多么貴重的祭品也難以釋懷我們心中的哀痛和遺憾,即使有再華美的祭文也難以表達我們對你的追思和懷念。只好就此著筆!就將這樸實無華的短文,作為菲薄的祭品奉獻在你的靈前,願深厚仁愛的地母永安您的忠魂!
三,懷念文章
邢台日報--牛城晚報刊登了馮思軍文章《憶“大哥”》
鄭雲燕大哥離開我們已經26年了,但他那難以泯滅的“永恆超越”思想一直激勵著我勇往直前,為我鋪平了前進的航程。
鄭雲燕大哥離開我們已經26年了,但他那難以泯滅的“永恆超越”思想一直激勵著我勇往直前,為我鋪平了前進的航程。
31年前,我就是在北招待所這個地方與大哥相識的。1982年8月,二哥澤延從北京來到邢台北招賓館與我同住,我認識了我們的大哥鄭雲燕。他向我講述了“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在大哥孜孜不倦教誨下,我們幾個都上了自考大學,踏上了重要的工作崗位。
大哥具有遠見卓識的前瞻性,當時我們幾個青年正處在出路的十字路口上,對未來發展的道路茫然不知所措,大哥告訴我們:中國必將走向改革開放之路,這是他作為一個獨立思想者的預言,後來的事實都驗證了他的真知灼見。雲燕大哥曾說:浩瀚的星空有一些星星格外明亮,古人依照它們在黑夜中判斷時間並確定方位。人文的星空同樣如此,在器物文化、在制度文化的方面,觀念文化更清晰,更明亮突出,使人更容易明辨。他的話我至今記憶猶新。
他說:觀念是人精神文化的核心,屬於人們文化的最頂層。大家以此看待世界,便形成了世界觀,由此反觀自身,便形成了人生觀和價值觀。人們通過觀念來認識並把握世界,確立並樹立價值,充實和完善人生。
雲燕大哥常常告誡我們:人生漫漫,路途坎坷,但關鍵處只有那么幾步。這簡短而精粹的一句話直到現在依然時時迴響在我耳邊,督促著我不斷奮進。尤其在他病重的時候,總是惦記著我的進步與發展,而我也總是圍在他身邊。大哥牽著我的手說:“你是虔誠之徒,是我家老六!”回顧想來,我願讓時間倒流,讓那時光流失得再慢一些,挽回與他共處的光陰,而不會讓我如此的牽掛和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