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景點
天王殿
迎江寺大門上方書有“迎江寺”三字匾額(光緒捌年榖旦),門兩邊各置鐵錨一個,重約3噸,這是該寺有別於其他寺廟的獨特之處。
據民間傳說,
安慶地形如船,塔為桅桿,若不以錨鎮固,安慶城將隨
江東去,故而設之。
門口右邊牆壁上字:“佛日增輝,法輪常轉”,門口左邊牆壁上字:“莊嚴國土,利樂有情”。
寺內建築,以四進殿堂及一塔為主體。
一進天王殿,殿高10.4米,面積約300平方米。
大雄寶殿
高17.72米,面積409平方米。殿內
三尊大佛,居中是
娑婆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東西兩側為消災
延壽藥師佛和阿彌陀佛。
殿後騎獅的為文殊菩薩,騎象的為
普賢菩薩。兩廂佛台上供降龍、
伏虎等十八羅漢塑像,姿態各異,造型生動。
毗盧殿
脊高17.7米,面積約580平方米。殿內中間供奉的是
毗盧佛,左邊是大梵天王,右邊是
帝釋天神。
毗盧佛背後的懸壁上塑的是高達10多米的海島,島上有《華嚴經》中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等一百多個人物塑像,海島下塑有“四海龍王朝觀音”,整個塑像精美逼真。藏經樓
樓高16.2米,面積981平方米,分上、中、下三層。樓上藏有佛經萬餘卷,還有《妙法蓮花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附《心經》,保存完好。
這部經書迄今有500餘年歷史,經書中還有多幅佛像和普渡眾生像。樓下為
法堂,供講經說法和重大宗教活動之用。中層是
西方三聖像。
振風塔
矗立寺中,始建於宋,重建於明隆慶四年(1570年),原名“
萬佛塔”,是長江流域少見的迎江七級浮圖。遠看如同一直立的圓錐體,挺拔秀麗,氣勢雄偉;近看由磚石砌成的樓閣式建築,嵌空玲瓏,莊重華美。該塔七層
八角,內共有168級台階,每層有石欄環衛。
塔中心為八角瓜皮頂空廳。
振風塔塔門布局多變,遊人登上二層以後往往入而碰壁,不得其門而上,因此人聲笑語不絕,一旦得門而上,則又勃然而悟,其樂無窮。
每層檐角發戧,戧下系銅鈴,隨風作響,悠揚遠送。
塔的底層供奉一尊5米高的接引佛,二層供
彌勒佛,三層供
五方佛,四層以上有浮雕佛像600多尊,塔頂為八方體
須彌座,上接半圓形覆缽和5個鐵球(佛稱相輪),1個葫蘆寶瓶,用銅軸串在一起構成塔剎。
渾厚的塔身襯著造型優美的塔剎,巍然高聳,直入雲霄。“塔影橫江”是一幅晴空月夜美麗奇異的圖畫,被譽為
安慶勝景之一。“過了安慶不說塔”、“萬里
長江第一塔”和“寶塔王”的美稱,引得歷史上許多文人墨客慕名而來,留下美好詩篇。
此外迎江寺還有
宜園(
放生池)、
大士閣、
慈雲閣、迎江樓等建築,結構崇宏輝煌。寺內還有素菜館,精製各種素菜400餘種,風味獨持,遊人至此可一飽口福。
簡介
安慶迎江寺位於
安慶東門外,瀕臨
長江,占地3萬餘平方米,始建於北宋
開寶七年(974年),歷代均有整修或修建。
據《
安慶府志》和《
懷寧縣誌》記載,迎江寺於明萬曆已未(公元1619年)由
懷寧縣士紳
阮自華募捐重建,
明光宗曾親書匾額“
護國永昌禪寺”,清順治七年(1650年)敕改“迎江禪寺”,
乾隆帝賜“善
獅子吼”額,光緒八年(1882年)題匾“迎江寺”,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近代名僧月霞於
九華山創辦中國第一所佛教院校以後不久,即來到迎江寺擔任方丈,在其住持期間,留下了著名的反對
袁世凱稱帝的“月霞方丈公案”。月霞離去之前,派弟子心堅來迎江寺擔任方丈。
迎江寺位於安徽省
安慶市樅陽門外的
長江邊上,整座寺院建築在長江岸邊的高地上,殿堂巍峨。
迎江寺創建於宋開寶七年(974年),曾名“古
萬佛寺”。明朝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重新募建。清朝初年又重建,以後續有整修擴建,終成沿江一帶名剎。
清朝
鹹豐十一年(1861年)毀於戰火。清同治元年(1862年)重建,名“迎江寺”,意為寺院迎長江而立。光緒元年(1875年),
慈禧太后賜給迎江寺“妙明園”匾額,懸於
藏經閣上。
1983年迎江寺被列為漢族地區佛教中國重點寺院,1984年移交給佛教界管理使用。1949年後,政府多次對寺廟進行維修、保護。
毗廬殿
重檐歇山頂,粘土筒瓦,有發戲、提棧,無斗拱。藏經樓為現代式重檐歇山頂,小青瓦屋面,是近代寺院建築。
寺內文物珍藏十分豐富,最有價值者為明朝金粉寫經《妙法蓮華經.觀世音普門品》 (附《心經》 )。
此經用
金水在瓷青紙上寫成,趙體楷書,筆法莊重秀逸;經書中有50幅佛像和菩薩度化眾生圖,畫法技術高超,被國家定為一級文物。此外還有清人翁同、
曾國藩等人的竹書
扇面;近人
張大千、
齊白石等人的
山水花卉作品;當化
畫僧懶悟大師的禪機國畫。另有明清時代的各類碑記九塊。
振風塔是迎江寺最具特色的建築,又名“
萬佛塔”。始建於明隆慶二年(1568年)。現存的振風塔共七層,高60米。塔身平面形狀為
正八邊形,底層邊長約5.5米,兩對邊距離約13米,逐層收縮。塔內空心,有石級直通塔頂。
萬佛塔二層由塔外入口,三層以上設在兩道正八邊形夾牆之間。塔中心八角瓜皮頂空另有三或四面設供涵直通塔外,石級出入口設在
拱涵一側,無拱涵之塔面設一拱形壁龕,各層拱涵或壁龕兩側對稱設一至五個小壁龕,龕內供六百多座磚雕佛像,龕後有縫直通塔內夾道和空廳頂部各壁佛,使佛燈常明。塔底層高一寬約三米的有柱長廊,兩層以上設無柱長廊,檐角發戲,戲下系銅鈴,
梵聲常鳴。
塔頂是八方體須彌勒座,上接覆缽、相輪、瓶等,以銅軸相連構成
塔剎。
振風塔已被安徽省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迎江寺建立以來,歷朝香火興盛,延綿不絕。1949年後,政府多次對寺廟進行維修、保護。
1983年迎江寺被列為漢族地區佛教中國重點寺院,1984年移交給佛教界管理使用。
近年來,迎江寺成立了由僧人組成的管理委員會,恢復了
叢林制度,辦起了素餐館,實現了以寺養寺,迎江寺的殿堂樓閣也都修葺一新,成為
安慶市的一顆明珠,鑲嵌在
長江之濱。
歷史沿革
迎江寺創建於宋開寶七年(974年),曾名“古
萬佛寺”,由僧涵萬募化而建。明朝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邑紳
阮自華在此基礎上重新募建,明光宗皇帝御書敕名“
護國永昌禪寺”。
清朝初年重建,康熙二年(1663年),巡撫張朝珍修大殿和山門,至此迎江寺
方成規模。以後續有整修擴建,終成沿江一帶名剎。
鹹豐十一年(1861年)毀於戰火。清同治元年(1862年)重建,名“迎江寺”,意為寺院迎長江而立。光緒元年(1875年),
慈禧太后賜給迎江寺“妙明園”匾額,懸於
藏經閣上。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近代名僧月霞於
九華山圖庫創辦中國第一所佛教院校以後不久,即來到迎江寺擔任方丈,在其住持期間,留下了著名的反對
袁世凱稱帝的“月霞方丈公案”。月霞離去之前,前派弟子心堅來迎江寺擔任方丈。迎江寺大門上方書有“迎江寺”三字匾額,門兩邊各置鐵錨一個,重約3噸,這是該寺有別於其他寺廟的獨特之處。據民間傳說,
安慶地形如船,塔為桅桿,若不以錨鎮固,安慶城將隨
江東去,故而設之。
浮圖、佛圖
皖峰法師:皖峰老和尚俗姓聶,名火印,字紹周,一九一五年農曆三月十五日出生於安徽省
潛山縣梅城鎮高集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
抗日戰爭爆發後,皖峰老和尚在潛山發起創辦戰後災童教養所,以救助在戰爭中失去教養的孤童。1947年春,皖峰老和尚參加安徽省佛教會在迎江寺舉辦的僧伽培訓班,結業時因一篇《佛教改革之我見》論文受佛教界重視,並被派往
桐城大寧寺擔任監院,兼任桐城佛教會秘書長。1947年冬被請入迎江寺擔任銀錢副寺,為本僧、月海二位老和尚的隨從秘書。1948年,為追尋一代淨宗大師
印光法師的足跡,老和尚來到江蘇省蘇州市
靈岩山寺參學。該年夏天,江蘇
徐州特大旱災,皖峰老和尚受該寺方丈妙真老和尚委派,參加上海佛教界徐州放賑救災委員會進行放賑救災工作,其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和良好的道德風尚受到上海佛教界及徐州各民眾的一致好評。該年秋天,皖峰老和尚入住
靈岩山佛學院進行系統的佛教理論學習,直接受慧於當時著名的學問僧直純法師。
1950年,皖峰老和尚因學業優良,回到
蘇州靈岩山寺,擔任靈岩山佛學院監學。1951至1966年期間,皖峰老和尚曾先後擔任
靈岩山寺總務副寺、
念佛堂堂主、靈岩山寺監院等職,並先後被選為
吳縣人民政治協商委員會委員及蘇州市佛教協會理事。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皖峰老和尚受盡了迫害,身心均遭受到極大的摧殘,然而他對佛教的信仰堅定不移,護持佛教的決心也始終不變。1970年,他被分配到國營
天平山果園當了一名工人。
1984年,應安徽省
安慶市統戰部以及迎江寺
兩序大眾的迎請,皖峰老和尚回到闊別三十六年的故鄉
安慶,開始擔任迎江寺住持。1993年升座為該寺方丈。
為恢復佛教寺院,皖峰老和尚拖著多病的身軀,衝破阻力,上下呼籲,終於在最短的時間內讓迎江寺回歸僧人自行管理。為了讓這一全國重點寺廟儘快恢復對外開放,皖峰老和尚根據有關方面提出的“寺要像寺,僧要像僧”的要求,不顧年老體弱,南北奔波,積極籌措資金。由於他在佛教界的巨大號召力及在信眾中的崇高威望,在極短的時間內,為迎江寺的修復爭取到一筆又一筆資金,這些資金,加上社會各界的熱情支援和慷慨捐贈,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壞得面目全非的迎江寺得以在短短几年裡恢復到歷史上最鼎盛的時期,皖峰老和尚也因此而被視作迎江寺一代中興祖師。
1993年,為了修復年久失修的
振風塔,皖峰老和尚在手術不久後帶著虛弱的身體驅車千里,南下廣東,募得資金六十餘萬元,終於在修舊如舊的原則下對振風
古塔順利進行了歷史上的第九次大修,餘資另修復了民國時建築
大士閣及明代建築
廣嗣殿。皖峰老和尚一生不蓄錢物,對待生活一向儉樸,然而他對社會公益事業卻熱心捐助。每一次的抗洪救災,皖峰老和尚都要在寺內帶頭捐款,以實際行動支持災民的災後重建。1998年,當他在
安慶日報上得知
樅陽縣
鳳儀鄉十八戶村民在洪水中房屋倒塌的訊息時,十分憂心,這年年底,他請人將自己積蓄的一萬餘元送往該村,一一分發到十八戶農民手裡,希望這些災民能過一個愉快的春節。1995年,但他得知有一個電影叫作《
世上只有媽媽好》時,立即讓人將他的積蓄五千元送到
安慶市福利院,他說,沒媽的孩子也是寶,希望這些孩子能夠更加健康地成長,將來好為社會作出貢獻。
皖峰老和尚對“希望工程”建設更是不遺餘力。1994年,他將自己幾年的全部積蓄計六萬元捐於他的故鄉
潛山縣梅城鎮高集國小,使該學校得以建二層教學樓一座。該樓被梅城鎮政府命名為“皖峰樓”。他還設立“皖峰獎學金”,用以每年獎勵該校的教師及優秀學生。1998年,他主動承當
岳西、
樅陽二地二十八名貧困學生的全部學費,並承諾直至這些孩子完成國中階段的全部學業。2000年5月,當他聽說
貴池市劉街鄉源溪國小的小學生至今沒有課桌椅的訊息時,當即湊足五千五百元,幫助源溪國小打制一百張課桌椅,年底,他再次拿出五千元,讓人送到劉街鄉源溪村,以幫助該村一些貧困家庭過一個愉快的春節。迎江寺據不完全統計,皖峰老和尚到
安慶十八年來捐給社會公益事業的款項計約四十餘萬元,這些錢全是他平時節衣縮食的。
作為一名僧人,皖峰老和尚對佛教文化的建設也作出了極大的貢獻,他親自著書立說,先後出版《迎江寺傳說》 、 《止觀禪》 、《
怎樣做一個居士》 、《古今大德嘉言懿行錄》以及《迎江寺珍藏書畫集》等著作多本。一般人都熟知他的名言∶“死後留書不留錢。”為此,這些著作全是他自費出版。他有感於迎江寺一直沒有一本完整的歷史文獻,決心在有生之年編修《迎江寺志》。他以堅韌不拔的毅力,拖著多病的身軀,親自組織寺志編輯班子,親自查閱資料,其中的多數篇章,是他抱病一字一句親自撰寫的。經四年多的努力,這本二十餘萬字的《迎江寺志》終於在他圓寂的前四個月得以正式出版。
培養中國佛教僧才,他不僅多次將身邊的弟子送往各佛教院校進行深造,還親自多次到
九華山佛學院為學僧講學。
老和尚一身正氣,剛直不阿。對那些敗壞道風、損害佛教形象的行為,他疾惡如仇,決不故息。為了整肅道風,他不僅根據《
百丈清規》親自製定寺廟規約,自己也身體力行,照章行事。多年來,他身邊不留一個弟子,寺里工作人員中沒有一個是他的親屬,家鄉來人需在寺用餐,他掏錢買飯菜票。雖區區幾元,卻體現了他大公無私的高尚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