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士閣(廣西合浦縣大士閣)

大士閣(廣西合浦縣大士閣)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大士閣又名四牌樓,位於合浦縣城東南85公里的山口鎮永安村內。大士閣因過去在閣樓上曾供奉觀音大士 而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士閣
  • 外文名:da shi ge
  • 別名:四牌樓
  • 地點:廣西合浦縣山口鎮永安村
  • 榮譽:中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置,歷史,構造,評價,

位置

大士閣又名四牌樓,位於合浦縣城東南85公里的山口鎮永安村內。大士閣因過去在閣樓上曾供奉觀音大士 而得名。該閣始建於明初,清道光年間曾重修一次。為中國距海最近的古建築之一。整個建築布局合理、協調、組成一個優美穩固的統一體。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合浦縣山口鎮永安村內,距北海市區108公里。合山高速公路可達。該閣為中國距海最近的古建築之一,是合浦縣歷史悠久,建築藝術精湛,並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的文物旅遊景點。
大士閣有修通了大巴車遊覽的水泥硬化道路,入口位於山口鎮到沙田鎮方向公路9公里半的位置。北海市也有到沙田鎮的大巴車,可搭乘在8公里半的位置下車,步行大概一公里可達。開門時間為:06:00—18:00,免門票,可上二樓參觀。

歷史

大士閣自明代至清代合浦地區曾遭多次風暴襲擊和地震搖撼,附近幾里內廬舍倒塌,唯獨大士閣巋然屹立。大士閣在建築學上有很大的科學藝術研究價值。大士閣列為中國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單位。又名四牌樓,位於合浦縣城東南85公里的山口鎮永安村內。大士閣和永安古城一起建造的,永安古城有四個城門,大士閣位於中央。因過去在閣樓上曾供奉觀音大士而得名。
大士閣
該閣建於明洪武年間(1368-1398),清道光年間曾重修一次,最近一次修葺是2016年。為中國距海最近(一公里)的古建築之一,是合浦縣保存最長久的一座古建築物。大士閣占地面積397平方米,坐北向南。面闊3間,進深6間,分前後兩閣,上下兩層,兩閣相連,渾然一體。穿斗式與台梁式結合的木樑架,全用堅硬的格木製成,以榫卯相連。兩閣均以四柱廳為中心,上層以木板圍護,下層敞開無圍護。重檐歇山頂脊上均飾精美的灰雕,兩側有各種形象生動的鳥、獸、花卉浮雕。在建築手法上保留了宋、元時期的遺風,整個建築布局合理、協調、組成一個優美穩固的統一體。是研究南方古建築的重要實物資料
自明代至清代合浦地區曾遭多次風暴襲擊和地震搖撼,附近幾里內廬舍倒塌,唯獨大士閣巋然屹立。該閣在建築學上有很大的科學藝術研究價值。大士閣現被列為中國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單位。

構造

現底層建築面積為167.5平方米,二層建築面積為81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為248.5平方米,建築保存基本完好。據史料記載,明初倭寇常侵擾我國東南沿海,朝廷為防禦倭寇,在永安城建“千戶守御所”,並在城中央建造大士閣以便於防守瞭望。主要承重結構為36根木圓柱,圍成長方形。柱腳不入土,支承在寶蓮花石墊上。石墊只入土10到15厘米,下面無基礎。各柱間有72根木樑(牽木)連繫著,屋檐有三級挑梁,每級均有木墊子承托,亭內各梁間也有木墊子作支承。全閣樑柱均為榫卯連線,無一釘一鐵。所有屋脊、飛檐和封檐板等處,均雕塑或繪有栩栩如生的神話人物、麟龍鶴鳳、飛禽走獸和奇花異草,極為壯觀艷麗。整個建築布局合理、協調、組成一個優美穩固的統一體,在建築手法上保留了宋、元時期的遺風,是研究南方古建築的重要實物資料。據史書記載,自明代至清代合浦地區曾遭多次風暴襲擊和地震搖撼,附近幾里內廬舍倒塌,唯獨大士閣巋然屹立。
大士閣

評價

大士閣由兩座敞開式的亭閣相連,以后座的四柱廳為中心,面闊三間,進深六間,無廊、無天井相隔。閣的立面為上、下兩層,上層作閣樓式,用木板圍護,設有門窗,地面鋪設木板;下層是無圍護的敞開式,整個的構架用榫卯連線,柱頭斜向上作出三跳華拱,承托著閣的外檐。閣重檐歇山式頂,每頂九脊,脊上施有精緻的花紋裝飾,有鳳凰、二龍戲珠、鳥、樹、奇花異草等浮雕,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大士閣
清道光年間曾重修一次,為中國距海最近的古建築之一,是合浦縣保存最長久的一座古建築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