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士閣(湖北省羅田縣大士閣)

大士閣(湖北省羅田縣大士閣)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羅田大士閣原名石岩寺,始建於唐,原名石岩寺。位於湖北省黃岡市羅田縣城西(土門坳村),距縣城約一公里,寺院坐西面東,後承大別山來脈,前迎鳳城義長流,寺前岩石壘壘,石縫中生出五株千年古柏,人稱“五子拜觀音”。寺左曾有一株千年古松,根部並生七枝18米長的枝椏,人稱“七杪松”。寺內占地面積4650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山門、大雄寶殿、五百羅漢堂、放生池、鐘樓、鼓樓、祖師殿、齋堂、客堂寮房。目前部分建築尚在修建中。

基本介紹

寺院歷史,寺院規模,寺院景觀,地圖信息,

寺院歷史

羅田大士閣,昔時因久旱無雨,禾木乾枯,眾信聚寺設壇祈雨,目睹觀音大士屹立雲端,隨降甘露,普濟萬民,當地僧俗為感觀音大士之慈悲,故將“石岩寺”更名為“大士閣”。
如1936年11月,羅田帥學富縣長與當時駐軍三十二師王新民師長同游大士閣,帥縣長賦詩云:公暇登禪閣,群山一望低。峭岩如壁立,古木與天齊。四境氛初靖,全城景還迷。願將甘露水,借我潤災黎。然而時序更替,大士閣歷經滄桑,寺院蕭條,牆傾壁頹,幾為廢墟。據考證歷史上,大士閣曾建有萬古塔一座,由於歷史原因,現已毀壞,僅存塔基。
民國初期,羅邑縉紳名流曾在此辦學授課。文革期間,廟產歸公,縣政府在此依寺名改建大士閣林場,但不少信眾仍在遺址上燒香禮拜,香火不絕。直至改革開放後,國家宗教政策逐步完善落實,部分廟產歸還寺院,當地信眾紛紛捐資捐物,由比丘尼法度法師主持興建簡易佛堂,重塑觀音大士佛像,新添什物,念佛之餘農禪並舉,並依佛陀之遺教,自利利他,廣結佛緣,前來皈依學佛、遊覽觀光者日益增多,大士閣亦被政府主管部門定為重點佛教活動場所。

寺院規模

2005年10月,由縣民宗局、縣佛教協會委派法持法師擔任大士閣住持,法師駐錫大士閣後,繼承如來弘法使命,在組織僧眾學習佛教知識和相關宗教政策的同時,不斷加強完善寺院的各項制度和管理,還根據寺院發展需要,擬定改建原有大雄寶殿,占地面積約300平方米,預計投資40萬元;新建五百羅漢堂,占地面積400平方米,預計投資60萬元;新建山門、圍牆預計投資50萬元;新建放生池一座,占地面積200平方米,預計投資20萬元;新建鐘、鼓樓兩座,占地面積約200平方米,預計投資50萬元;新建祖師殿一座,占地面積約250平方米,預計投資30萬元;新建齋堂、客堂占地面積400平方米,預計投資50萬元;新建寮房兩棟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預計投資100萬元。以上所擬項目預計總投資400萬元,計畫十年完成。其中自籌資金150萬元,向社會各界募捐250萬元。
擴建大士閣是為了更好的繼承佛教優秀的文化遺產,弘揚佛教慈悲度眾的精神、淨化心靈,促進和諧社會的更好發展,使其成為僧眾並善信修行的理想場所。但其工程量大,耗資尤多,為使古剎早日重輝,托缽於十方,信士貢達,聚沙成塔,誠祈諸上善人,共同隨喜功德,解囊相助,捐資500元以上者勒碑留芳,長輝史冊。

寺院景觀

寺院周圍蒼松翠竹、茶園飄香,山中怪石嶙峋,雲飛出岫,山路曲徑通幽,左側池內淨蓮出水,菡萏香濃。寺院建築乃青磚碧瓦、飛檐翹角,殿堂佛像巍峨、陳設典雅,使這一佛教聖地澄顯清淨莊嚴。每逢朔望,前來燒香禮佛、觀光遊覽者絡繹不絕,歷來不少名人題詠詩詞,贊其勝景。

地圖信息

地址:黃岡市羅田縣義水北路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