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改善民生是推動發展的根本目的,是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民生工作,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項決策部署,持續推動解決各類民生問題,取得顯著成效。但我省民生領域發展不足、發展不優、發展不平衡情況依然存在。為認真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增強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的獲得感,紮實推進今後五年(2017—2021年)我省民生工作,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視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省第十次黨代會部署,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全面落實五大發展行動計畫,堅持民生為本,聚焦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著力解決人民民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持續增進民生福祉,為全省人民如期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二)基本原則。
——堅持目標引領、統籌發展。切實把兜住底線、扶持發展、共享福利的目標要求貫穿到民生工作的全過程、各領域。注重目標性、操作性和步驟性相統一,引導合理預期,既量力而行又盡力而為,逐步滿足人民民眾多樣化多層次需求。
——堅持聚焦短板、精準突破。突出問題導向,找準民生領域絕對短板、相對短板和急迫短板。分清輕重緩急,精準發力突破,增強社會事業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平衡性。
——堅持改革創新、因地制宜。加強頂層設計,著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促進民生工作科學化、規範化和制度化。綜合考慮各地發展狀況和區域特點,在民生項目的確定、建設管理中,因地制宜,分類施策,不斷推動民生工作提質增效。
——堅持政府主導、共建共享。按照省負責統籌、市縣抓落實的工作要求,強化各級政府改善民生的主體責任。在加大財政民生投入的基礎上,引導市場發揮資源配置決定性作用,突出資源整合、共建共享,形成全社會協同推進的大民生工作格局。
(三)主要目標。
到2021年,就業創業、公共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文化體育等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公共安全更有保障,基礎設施更加健全,生態環境更加宜居,脫貧攻堅成效鞏固,在勞有所得、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等方面持續取得新進展,實現人民生活質量顯著改善,社會文明程度普遍提高。
二、主要任務
(四)促進就業增加居民收入。
堅持就業優先戰略,深化就業創業“四進四扶”工作機制,城鎮新增就業300萬人以上。實施“就業新起點”計畫,每年開發5萬個公益性崗位。積極推進和落實退役軍人就業創業扶持政策,每年培訓退役士兵1.5萬名。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計畫,每年開發2萬個就業見習崗位。推進技工大省建設,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創新完善技能人才使用、引進和激勵機制,技工總量達到550萬人。實施新技工系統培養計畫,學制教育規模達15萬人。開展技能脫貧培訓達8萬人。完善職業培訓、就業服務、勞動維權“三位一體”農民工服務機制,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建設完善一批農民工創業園。實施“創業江淮”行動計畫,全面推進創客逐夢、創業領航等八大工程。落實激發技能人才、科研人員等七大重點群體活力的政策措施,有序開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試點,健全工資水平決定、正常增長和支付保障機制,持續擴大企業工資集體協商覆蓋面,完善工資指導線制度和最低工資增長機制,推動城鄉居民實現總體增收。
到2021年,就業結構更加最佳化,就業環境更加公平,勞動者素質和全要素生產率進一步提升;重點群體就業穩定性進一步增強;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左右,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90%以上;高級工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達到30%以上;農民工享受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創新生態基本形成;收入分配格局持續最佳化,居民收入增長與勞動生產率提高相同步,居民人均收入力爭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五)優先發展教育事業。
實施第三期學前教育行動計畫,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以公辦民營、民辦公助等形式舉辦幼稚園,新建、改擴建公辦幼稚園900所左右。實施義務教育標準化建設,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建設校舍面積219萬平方米。加強普通高中內涵建設,制定並落實高中階段普及攻堅計畫,改善貧困地區普通高中學校辦學條件。推動高等教育改革發展,重點建設8所左右特色高水平大學和一批優勢特色學科專業、10所左右套用型高水平大學和一批品牌套用型專業、20所左右技能型高水平大學和一批緊密對接產業的高職專業,達到國內一流水平。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建成80所省級示範(特色)中等職業學校、300箇中等職業教育省級示範“專業+實訓基地”。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實施幼兒資助、義務教育“兩免一補”、貧困地區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畫、普通高中國家助學金和免學雜費、中職國家助學金和免學費、普通高校獎助學金和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年均資助1300萬人次學生就學。實施年均3000名的農村教師“特崗計畫”,省級培訓鄉村骨幹教師1.8萬人。
到2021年,全面普及基本教育,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到90%以上,普惠性幼稚園覆蓋率達到80%以上;基本消除義務教育大班額,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5%以上;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2%以上,基本實現職普大體相當;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0%;形成更加靈活、開放、多元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鄉村教師隊伍建設長效機制基本建立。
(六)推進健康安徽建設。
按照“醫保、醫藥、醫療”聯動的要求,不斷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建立完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持續提升人民民眾健康素養,提高醫療衛生服務可及性、服務質量、民眾滿意度和人均預期壽命。最佳化醫療衛生資源布局,著力打造區域醫療中心,按照“填平補齊”的原則實施貧困地區縣、鄉、村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加強重點專科建設和衛生人才培養。實施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和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動計畫。加強疾病防控和健康促進工作、衛生應急能力體系建設和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設。落實社會辦醫政策,發展現代醫藥、中醫藥、醫養結合等健康產業。全面落實建檔立卡農村貧困人口“三保障一兜底一補充”綜合醫療保障政策。建立公立醫院債務化解及管理工作獎補機制,落實政府投入責任。
到2021年,基本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基本形成覆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衛生與健康服務體系,主要衛生資源和健康指標達到或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人民健康水平持續提升。每千常住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達到6張、執業(助理)醫師達到2.32人、公共衛生人員數達到0.83人;市、縣、鄉級婦幼保健計生服務機構中衛生技術人員比例不低於80%;人均期望壽命達到77.3歲;嬰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分別控制在7‰、9‰和18/10萬以下。
(七)統籌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實施社會保障全覆蓋工程,推進全民參保計畫,完善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等社會保險體系。建立健全社會保險待遇正常調整機制,穩步提高城鄉居民社會保險待遇水平。統一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落實和完善養老服務政策,放開養老服務市場,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開展養老需求評估,將養老服務資源向居家社區服務傾斜,提升居家養老服務供給能力和服務水平。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強化社會救助政策之間、社會救助與其他社會保障制度之間的銜接。推進社會救助資金資源統籌,健全“一門受理、協同辦理”機制。推進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銜接,實現農村低保標準和扶貧標準“兩線合一”。推進城市老舊小區改造,完成現有各類棚戶區、農村危房改造。建立社居委、業委會、物業服務企業“三位一體”的物業管理工作機制。
到2021年,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均達到95%以上,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政策範圍內住院費用支付比例穩定在75%左右;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460萬人、540萬人和540萬人;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不少於45張;建成制度完善、相互銜接、托底有力、運行高效的社會救助管理服務體系;中低收入人群基本住房問題逐步解決;城市住宅小區物業管理基本實現全覆蓋。
(八)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完善五級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強市縣公共文化設施規劃建設、促進提檔升級,統籌建設集多種功能於一體的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加快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扶設施、扶人才、扶活動、扶產業和加強組織保障“四扶一加強”行動計畫。支持全省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站)、紀念館、美術館、科技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實施科普為民惠民行動,深化“三館一院聯盟”、縣域公共圖書服務一體化建設。推進農家書屋提質增效,提高農村電影放映質量,推動廣播電視村村通向戶戶通升級,加快全省應急廣播體系建設。完善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機制,鼓勵社會力量通過投資或捐助設施設備、興辦實體、資助項目等方式參與。統籌建設全民健身場地設施體系,推進體育健康特色小鎮和體育生態公園規劃建設,推廣全民健身品牌活動,形成五級公共體育設施網路。
到2021年,基本建成覆蓋城鄉、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特色明顯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省市縣鄉村五級公共文化設施全面覆蓋、互聯互通;公共文化場館全部免費開放(文物建築及遺址類博物館除外),流動文化設備和數字文化陣地建設全面加強,惠及全省2200萬人次;形成多元化、社會化的公共文化和全民健身服務體系,參加體育鍛鍊的人數明顯增加,民眾身體素質穩步增強,文明素養顯著提高。
(九)編好織牢公共安全網。
創新社會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進一步提高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效率。健全法律援助服務體系和網路,提高人民調解工作質量和水平。保障農產品和食品藥品安全,落實屬地責任,加強監管,強化檢測和認證追溯等技術支撐,完成2000套農產品快檢系統和1900個食品安全檢驗室建設,開展“三品一標”生產主體培育。加強道路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監管整治和民爆物品管理。全面加強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和應急體系建設。完善安全生產體制機制和責任體系,強化風險管控、科技保障、應急救援和宣傳教育培訓,深入開展安全生產“鑄安”行動。
到2021年,平安安徽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維護公共安全水平不斷提升;人民民眾安全感穩定在95%以上;社會治安大局持續穩定;食品藥品和農產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監管能力顯著提高;安全監管體制機制基本成熟,道路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生產安全等事故總量明顯減少,較大以上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安全生產形勢根本好轉。
(十)完善城鄉基礎設施。
按照“一規四補”要求,完成水陽江(當塗段)等主要支流治理工程以及豐樂河等中小河流治理,開展重點區域排澇能力建設,除險加固1627座小型病險水庫。加強農村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著力解決農田水利“最後一公里”問題。鞏固提升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實現建檔立卡的3000個貧困村通自來水。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經濟融合和共享發展,積極培育和推進一批基於產業生態人文優勢的特色小鎮。完成農村道路暢通工程4萬公里,實施農村公路危橋加固改造,促進農村公路管理養護持續發展。選擇30個縣(市)開展“城鄉道路客運一體化示範縣”創建活動,完成示範縣內農村客運線路公交化改造工作,建立無縫銜接、方便快捷的客運出行網路。
到2021年,建成與小康社會相適應的現代城鄉基礎設施體系;重要支流防洪標準總體達到20年一遇以上,中小河流防洪標準總體達到20年一遇;建立較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大城市能有效應對30—50年一遇降雨、中小城市能有效應對20—30年一遇降雨;城鎮(園區)排澇標準達到20—30年一遇,農田排澇標準達到5—10年一遇;農村集中供水率達到85%左右,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0%以上;農村公路路網結構明顯最佳化,養護全面加強;城鄉道路客運一體化發展水平達AAAA級以上的縣達到60%以上,具備條件的建制村客車通達率達到100%。
(十一)推動生態環境改善。
實施大氣污染防治,全面推進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整治,開展工業源、農業面源、移動源、城市面源等綜合治理,整治揚塵污染,實施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各設區市每百萬畝農作物種植面積秸稈焚燒火點數控制在8個以下。加強土壤污染防治,嚴控新增土壤污染,開展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全面推行“河長制”,保護水資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環境、修復水生態。支持巢湖等流域開展系統綜合治理與保護修復,開展瓦埠湖等良好湖泊生態環境保護,實施生活污水處理及配套管網建設等項目。加強環境治理,以“三線三邊”為突破口,推進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統籌美麗鄉村建設、改水改廁、垃圾處理、畜禽養殖糞污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實施林業增綠增效行動,加快推進生態保護修復、造林綠化攻堅、森林質量提升、綠色產業富民工程建設,全面加強天然林和公益林保護,完善減災控災和監測預警體系。
到2021年,空氣、土壤、水污染等突出環境問題得到有效防治,環境質量和生態系統穩定性穩步提升;空氣環境質量優良率提高到80%以上,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4%左右,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全省重點流域水質優良比例提高到74.5%,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95%以上,劣V類水體、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基本消除;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31%以上,濕地保有量達到1580萬畝,自然保護區占全省國土面積達到3.5%。
(十二)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以大別山區和皖北地區為主戰場,精準扶貧到戶到人、到措施、到收支、到時間點、到責任人。建立督查評估機制,定期開展脫貧攻堅督查巡查,每年對扶貧對象的脫貧成效進行第三方監測評估。建立防範返貧機制,加強跟蹤回訪,延伸幫扶鏈條,激發民眾內生動力,堅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強化責任落實機制,構建責任清晰、各負其責、合力攻堅的責任體系。認真實施脫貧攻堅規劃,推進產業脫貧、就業脫貧、健康脫貧、易地扶貧搬遷、生態保護脫貧、智力扶貧、社保兜底脫貧、基礎設施建設扶貧、金融扶貧、社會扶貧十大工程。
到2020年,確保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實現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3000個貧困村全部出列、31個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三、保障措施
(十三)加強組織領導。各級、各部門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健全民生工作推進機制,根據五年總任務,制定年度工作要點,確保到2021年如期實現目標。省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制定實施方案,加強統籌推進和業務指導。市縣政府要強化民生工作主體責任,一項一項抓好惠民政策落實。
(十四)統籌資金資源。積極盤活存量資金,發揮財政資金撬動作用,整合目標接近、方向類同、管理方式相近的資金資源投入民生建設。推進省市縣事權和支出責任界定,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和比例,增強市縣民生保障能力。
(十五)鼓勵多元參與。進一步釐清政府與社會、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對適合採取市場化方式提供、社會力量能夠承擔的民生服務,採取政府購買服務方式,交由社會力量承接。通過民辦公助、公辦民營等方式,大力發展教育、文化、養老、醫療、體育等社會事業,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
(十六)突出項目抓手。增強民生工作的針對性,加強項目謀劃,做好項目儲備,強化項目的支撐和帶動作用。突出重點民生工程品牌效應,以項目化手段、工程化措施推進解決民生問題。
(十七)強化問效問責。建立督導檢查機制,強化監測和分析,確保惠民政策落地見效。各地、各部門重點民生工作落實情況,納入省政府目標管理績效考核,並對工作突出的市給予以獎代補。充分發揮問責作用,對工作推進緩慢、任務落實不力等情況,追究主管部門和具體責任人的責任。
(十八)營造良好氛圍。充分發揮傳統媒體和網路新媒體作用,建立立體化、多層次、廣覆蓋的民生宣傳平台。加強民生政務公開,增強輿情意識,注重輿論引導,回應民眾關切,最大限度凝聚推動民生建設加快發展的合力。
附屬檔案:部門重點任務分工
安徽省人民政府
2017年4月26日
(此件公開發布)
附屬檔案
部門重點任務分工
| | | |
| | 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教育廳、省民政廳、省財政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農委等 | |
| | 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等 | |
| | 省衛生計生委、省醫改辦、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發展改革委、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等 | |
| | 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衛生計生委、省民政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等 | |
| | | |
| | 省公安廳、省司法廳、省安全監管局、省農委、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省民政廳等 | |
| | 省水利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發展改革委等 | |
| | 省環保廳、省農委、省水利廳、省發展改革委、省林業廳、省科技廳、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商務廳、省公安廳、省國土資源廳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