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前心理

學齡前心理,是指學齡前期兒童的心理。在學齡前期,兒童的情緒、情感雖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但由於皮質下中樞的活動仍占優勢,故此期兒童的情緒易激動、不穩定,情感也具有易變性和富有衝動性,情感和情緒的受調節性差。學齡前期是兒童心理成長和情感發育的重要時期,其對於事物已經有了自己的看法,如果此時不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那么可能會給孩子的成長埋下隱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學齡前心理
  • 外文名:preschooi children
  • 年齡:入國小前(7歲前)的兒童
心理特徵,健康標準,影響因素,教育方法,

心理特徵

學齡前心理學齡前期是指兒童從3周歲到6—7周歲這個年齡時期。學齡前期兒童最突出的心理特徵是:在幼兒期心理發展的基礎上,獨立意識發展,並初步形成參與社會實踐的願望和能力(具體表現在願意幫助父母幹活,也已有能力給父母拿板凳、吃飯前拿筷子等),獨立生活能力有了很明顯的發展(如能自己吃飯,自己蹲盆撒尿等)。為此,成人和社會也對他們提出了較高要求,如要求小孩住進寄宿幼稚園,逐漸擔當起自我服務性的簡單職責,包括自己穿衣、吃飯、收拾玩具等,還要在老師指導下充當衛生值日員等。這些活動顯示了他們已經具備了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我們觀察到:當小孩參加了上述社會實踐活動後,又產生了新的心理需求(如要求參與更多的社會實踐活動),社會環境和成人對他們又提出新的要求,新的要求和新的心理需求促進了他們心理活動的進一步發展,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學齡前心理學齡前心理
(1)渴望獨立參加社會活動的心理需要和學齡前期兒童從事獨立活動的經驗與水平不足之間產生了矛盾。通過幫助、教育在不斷提高社會活動水平的過程中,即可促進他們心理向新水平發展,心理的發展又使他們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不斷提高。這是學齡前期兒童心理發展的突出規律。
(2)隨著心理過程的不斷發展,學齡前期兒童即可具有最初的對事物的分析、綜合與抽象概括的能力,這使他們在遊戲等湖動中,初步學著運用邏輯思維。比如,我們觀察4周歲左右的兒童在“過家家”遊戲中可能有:菜必須切碎,否則煮不熟,煮不熟吃了就會肚子疼,就得到醫院打針等一系列簡單的合乎邏輯的思維活動。不過,在此時期由於知識少、經驗不足,還不能經常有意地調節和控制自己的行動,因此,心理的穩定性還較差。
(3)學齡前期的個性特徵已開始形成(兒童的個性傾向在幼兒期萌芽,在學齡前期就可形成較為明顯的個性傾向)。

健康標準

學齡前心理學齡前兒童能按成人的要求去觀察事物,記得快、記得住、記得對。能就具體直觀的事物進行概括。肯動腦筋,想像力豐富,善於對周圍事物和現象提出各種問題,並能解決一些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簡單問題。具體表現為:
學齡前心理學齡前心理
1、愛父母,愛老師,愛小朋友。能恰當地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
2、對人有禮貌,會用禮貌用語,有同情心,適度怕羞;
3、跌跤或受點輕傷都不哭,遊戲輸了不胡鬧;
4、不懼怕黑暗和某些形象怪異的小動物。
5、不以滿足自己的需要而提出過分的要求。熱愛勞動,愛惜物品;
6、喜歡種花和飼養小動物,喜歡聽音樂、看圖冊、唱歌、跳舞、繪畫和參加各種智力遊戲,並能從中感到快樂;
7、能對自己的行為作具體、簡單的評價,能分清自己的和他人的東西;
8、服從約束,能接受別人的批評和建議;
9、與大家在一起時比一個人獨處時愉快,能遵守遊戲規則和順序,在玩法上服從大家的意見,懂得同伴的感情和需要,不故意找別人的麻煩,肯幫助其他小朋友,能為小朋友取得成績而高興;
10、在新環境或不熟悉的人面前,不過份的拘束害怕。不向小朋友、客人要東西吃;
11、能自己到商店去買一些簡單的生活日用品,能在車輛較多的馬路旁的人行道上獨自行走。

影響因素

學齡前心理學前期兒童受環境特別是受家庭環境的影響非常突出。
學齡前心理學齡前心理
人們發現,孩子在過分讚揚聲中生活,他將學會自負;在羞辱中生活他將學會自卑;在忍耐中生活,將學會容忍;在爭吵中生活,將學會詭辨;在埋怨聲中生活,將學會嫉妒;在缺乏溫暖的環境中生活,他將學會冷漠。

教育方法

應該給孩子更多的家庭溫暖,更多的親人、父母之愛,應該鼓勵孩子學會自尊,讓他們學會自信,給予適當的表揚;給孩子平等的生活,讓他們學會公道。調查證明,父母對孩子教育不良,父母溺愛或態度粗暴,或家長本人情緒嚴重不穩定,家庭不和,父母離異等,都會使孩子出現心理偏異。
這一時期兒童經受一些精神鍛鍊也很必要,適度增加一些困難的環境,鍛鍊孩子適應環境的能力;放手讓孩子交朋友,與同齡的孩子玩,參與孩子間的糾紛等,以鍛鍊孩子的人際適應能力;還可以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安排一些需要膽量、耐受力和心理承受力等方面的鍛鍊,積極促進兒童的心理健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