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業動機作用

學業動機作用是在學業情景中有關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與求成需要的觀點。行為主義的觀點強調情景中的變數決定行為的方向和強度,認為通過系統地控制行為與外在獎勵的相倚關係,可增強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動機,也可改造課堂里的行為。但這種技術有局限性:(1)行為的持久性差,僅限於使用強化時;(2) 行為的普遍性低,只限於使用一定的強化程式的情景;(3)影響的範圍與形式方面,主要引起注意的行為,與學習成績的關係不甚明顯。認知觀點將引起動機視為一個決策過程,認為主動的個體在了解環境的意義及欲控制環境的過程中,會考慮並選擇多種行為方式。

由麥克里萊德和 J.W.阿特金森提出的成就動機理論,將人格因素(個體在求成需要方面的差異)、環境因素(成功的誘值)及個體對成功可能性的預期看作是求成還是避失的先決條件;而韋納則進一步強調認知因素在引起動機中的作用,他提出的歸因理論認為, 個體對自己成敗的解釋(是歸因於內在的能力與努力還是歸因於外在的學習任務難度與運氣)會反過來決定個體對今後成敗的預期。認為教師更應注重活動本身的成功對個體的價值或吸引力,而不一定要使用外在的獎勵;強調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包括認知方面及動機方面的原有差異),適當控制學習任務的難度,提出適合學生原有水平的教學目標,使學生能對成敗作出恰當的歸因,以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勝任感,從而激發他們的學業動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