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動機

自我動機

自我動機,即把自我概念作為動機的一個源泉。自我概念既是各種社會力量的產物,又在很大程度上是它自己創造的動因。自我概念的動因與自我反省能力在自我動機的討論中占有顯著地位。

基本簡介,動機分類,理論解釋,

基本簡介

自我動機(Self -Motivation)
自我動機(Self -Motivation)。D,J貝姆認為,由於高獎而從事某種活動,導致把行為原因歸之於內部。這就是說,對於從事某種活動給予過分的肯定,將破壞對這個活動的內在興趣,Z。昆達和S。H。施瓦茨1983年的研究表明,幫助他人而獲得金錢報酬的兒童與未獲金錢報酬的兒童相比,後者表現出更強的道德責任感。因從事愉快工作而猁外部獎賞,會減少內在興趣。

動機分類

根據V.吉爾斯的研究,在社會心理學文獻中有三種突出的自我動機:
(1)自我提高或自我尊重動機;
(2)自我效能動機;
(3)自我一致動機。
自我提高或自我尊重動機指個體維持或提高其自我尊重的動機。這種動機作用體現為這樣一種普遍傾向:個體通過諸如選擇知覺、重組記憶和經典性的自我防禦機制等策略來接受或抵禦現實,以高速或維護自我概念。
自我效能動機指把自我體驗為一種因果動因的重要性,也即把自己理解和體驗為一種因果動因的重要性,也即把自己理解和體驗為有效能、有能力、出成果的個體動機作用。這種動機壓抑與自我意識障礙、習得性失助、把自己視為社會犧牲品等消極行為有關。
自我一致動機是三種自我動機中最弱的一種。早期倡導者之一P。萊基把保持統一的概念系統看作是個體壓倒一切的需要。那些把自我概念視作認變壓器概括的結構主義者往往強調自我一致動機。在V。吉爾斯看來,自我概念作為各種同一性的組織,還為一致性提供動機基礎,個體在那個組織中按照他們的同一性所隱含的價值觀和行為規範去行動。
自我動機(self-motivations)
學生有時會出現這樣的現象:當自己的某個學科成績不理想時,進而會懷疑自己在其他學科上的能力,即在某個學業領域中的低成就將降低其他領域的學業自我概念。這與I/E參照模型中某領域的低學業成績將提高另一領域的學業自我概念的假設存在矛盾。

理論解釋

自我動機理論對此作了很好的解釋。(孟晉、張進輔:《國外學業自我概念研究進展》,載《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6)。)該理論認為,動機在個體學業自我概念形成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塞迪基德斯(Sedikides)和斯特拉貝(Strube)指出自我概念的形成過程與自我增強、自我驗證、自我評估和自我改善四種動機密切相關。其中,自我驗證動機是指個體為了追求整體感,試圖在自我知覺以及即將獲得的信息之間尋求一致性,不管收到的信息對個體的自尊有利與否,個體也將選擇相應的信息來確證自己的自我概念,否則將面臨自我感分裂和由此帶來的衝突與壓力。前述現象可理解為自我驗證動機使得個體試圖保持一種連貫的低學業自我概念。
另外,自我增強動機可解釋同化效應。(孟晉、張進輔:《國外學業自我概念研究進展》,載《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6)。)它是指個體在面對壓力時為了獲得滿足感、效能感,試圖尋找某些信息來維持或提高自尊水平,傾向於增強自我概念的積極性並減少消極成分。同化效應實際上就是個體為了自我保護和安慰,以團體的高水平來增強學業自我概念。
可見,自我增強和自我驗證動機在不同的情境中有不同的表現,其目的在於保持和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自我概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