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心理學(心理學概念)

自我心理學(心理學概念)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自我心理學是以埃里克森等為代表的新弗洛伊德學派,他們在研究人格的形成與發展時,雖然保留了弗洛伊德的許多概念,但不再強調性本能和性矛盾衝突在人的精神活動和行為中的特殊重要性,而重視社會、文化、人際關係在人格發展和形成方面的重要性。 他們認為自我是在本能需要滿足或挫折的矛盾之間發展起來的。據此發展成為一門新的科學——自我心理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自我心理學
  • 外文名:ego psychology
  • 領域:心理學
  • 創立人:埃里克森
定義,發展,埃里克森理論,內容,

定義

由埃里克森創立,一種接近於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思想的人格理論。它表現了自我心理學的人格探討途徑,強調人格在整個一生中發展變化的重要性。埃里克森關於自我概念的論述構成了與弗洛伊德學說的重要區別之一。他認為在為本我服務的過程中,自我形成了自己的內容、需要和機能。自我不僅能保證個人適應環境和健康成長,而且是個人的自我意識和同一性的源泉。因此,可以把埃里克森的自我心理學說看作為一種描述自我在人生經歷中如何獲得或失去力量,如何支配個人心理發展的人格發展理論。

發展

新精神分析學派之一。晚期S.弗洛伊德著作已蘊含自我心理學思想,但仍屬本我心理學的範疇。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鮑德溫(J.Baldwin) 、德國心理學家苛勒等人雖對“自我”有出色的見解但並沒有系統化,惟獨新精神分析學家開始把主要鋒芒集中自我心理學。安娜·弗洛伊德是自我心理學的奠基者,如探討了本我與自我的關係及自我防衛機制問題;哈特曼(H .Hartmann)是自我心理學理論體系的創建者;E.艾里克森則是當代自我心理學的最大理論權威,並依照他的人格發展漸成說,把自我心理學發展為“一生髮展心理學”。其主要理論觀點:①強調後天自我的價值,認為自我具有自己能量的來源和它的動機與目的。自我是一個理智指導的系統和人格中更富於獨立性的部分。②把自我的功能從本我內驅力的束縛中解脫出來,使自我具有自主性的功能和獨立。③自我基本上能夠調和適應外界現實。在心理治療方面,重視自我作用所導致的主要內心活動的現實化,毋需長期分析潛意識的本我內容,依靠自我力量和自我適應潛能也能在較短期內收到療效。自我心理學相對本我心理學是一個進步,促進了弗洛伊德主義的新發展,開創了自我心理學的研究取向和理論建構。對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尤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產生有重大影響。但仍未擺脫潛意識決定論和泛性論的桎梏。
作為新型的自我心理學,與傳統的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學的區別在於:①專門研究健康人或精英的自我及其內涵,不以患者和變態人格為對象;②集中研究有意識自我和超自我,不以潛意識和前意識的自我為探討主題;③致力於研究“人格自我”、“自我統一體”、“自我實現”、“本真自我”等,不是孤立地、僵化地探討與人格相脫節的自我機能。(3) self psychology一詞亦譯自我心理學,則指以自我為中心概念闡釋一切心理現象的心理學研究的統稱。

埃里克森理論

埃里克森,猶太人,祖籍丹麥,生於德國,1933年定居美國。師承於弗洛伊德的女兒安娜。
埃里克森接受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說,但他不主張把一切活動和人格發展的動力都歸結為“性”的方面,而強調社會文化背景的作用,認為人格發展受文化背景的影響和制約。
埃里克森把發展看作是一個經過一系列階段的過程,每一階段都有其特殊的目標,任務和衝突。他認為每一階段的發展中,個體均面臨一個發展危機,每一個危機都涉及到一個積極的選擇與一個潛在的消極選擇之間的衝突,如果衝突解決的好,兒童相應地發展積極的方面,衝突解決的不好,就有可能影響兒童以後的發展。

內容

信任對懷疑
(0-1.5歲)
這一時期的主要任務是滿足生理上的需要,發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嬰兒是否得到了充滿愛的照料,他們的需要是否得到了滿足,他們的啼哭是否得到了注意,這都是生命發展中的第一個轉折點。需要得到滿足的兒童,會產生基本的信任感,這種信任感指對他人的信任感,也指對自己的信任感。對那些受到適當關注的兒童來說,世界是美好的,人們是充滿愛意的,是可以接受的。然而,有一些嬰兒從沒有得到他們所需要的關愛和照顧,這使他們產生一種基本的不信任感,這些兒童在一生中對他人都會是疏遠的,退縮的,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他人。如果兒童得到較好的撫養並與父母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係,兒童將對周圍世界產生信任感,否則將產生懷疑和不安。彈性好的兒童大多數在幼年時獲得了安全的養護。嬰兒必須學會信任別人對他們基本需要的照料。如果照料者拒絕或前後不一致,嬰兒可能認為世界是危險的,這裡的人是不可信任或不可靠的。主要的社會動因是照料者。
自主對羞怯
(1.5-3歲)
一周歲以後,兒童會主動形成一種與外界的關聯感。他們想知道,我能做什麼?外界的哪些東西是我能控制的?外界的什麼東西控制著我?在這個年齡階段,他們常常要試試自己能力的範圍和大小。形成了自主性的兒童,覺得自己是獨立的,他們善於自我表現,富於自信心,父母的過度保護會阻礙這個年齡兒童自主性的發展。如果不允許兒童進行探索,不能獲得個人控制感和對外界施加影響的認識,兒童就會產生一種羞怯和懷疑的感情。在大人介紹自己時用手捂住自己臉的孩子,就是缺乏自主性的兒童。
該階段大多數兒童產生的自我控制感是自由意志的開始。具有較強自主性的兒童,在他們以後的生活中,將很願意掌握自己的命運,自信使他們能向艱難困苦挑戰。相反,羞怯和懷疑的兒童將永遠是追隨者,他們依賴性強,缺乏果斷性,對自己的能力缺乏足夠的自信,而這些正是激烈競爭中得以生存的必要條件。
這一階段兒童出現自我控制的需要和傾向,渴望自主,除了養成適宜的大小便習慣、自我照料外,他主要已不滿足於停留在狹窄的空間之內,而渴望探索新世界。幼兒能夠更好地控制肌肉,能以自己的雙腳走路,開始能夠控制外部世界,凡事都喜歡自己動手而不願他人的干預。兒童必須學會“自主”—自己吃飯、穿衣、講究衛生等等。如果不能實現這種自立,可能引起兒童懷疑自己的能力,感到羞恥。主要的社會動因是父母。現代父母的特點:干預太多。
主動感對內疚
(3-6、7歲)
這一階段兒童的活動範圍逐漸超出家庭以外,開始希望按照自己的意願行動,這時如果成年人過多的干涉,兒童將會缺乏嘗試和主動性。艾里克森認為,個人未來在社會中所能取得的工作上,經濟上的成就,都與兒童在本階段主動性的發展程度有關。兒童試圖象成人一樣做事,試圖承擔他們能力所不及的責任。他們有時候採取的目標或活動與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員是衝突的,這些衝突可能使他們感到內疚。成功地解決這些危機要求達到一個平衡:兒童保持這種主動性,但是要學會不侵犯他人的權利、權益和目標。主要的社會動因是家庭。成功形成主動性是產生雄心壯志和目標感的關鍵。隨著兒童主動性的發展,隨著兒童主動性的發展,他們體會到一項任務完成的喜悅,否則,會產生內疚感,缺乏主動性,總是依賴別人。這種主動感是指導兒童以後成功的關鍵。
勤奮感對自卑感
(6、7-12歲)
兒童都認為自己沒有什麼做不了的,但不久,他們開始與別的孩子展開競爭,不可避免到遇到成功或失敗,如果體驗到成功,他們的競爭意識就會不斷增強,這為他們以後積極進取打下了基礎。如果失敗了,就會體驗到一種無能感,對以後的生活期望都不高。這一時期形成了勤奮感和對自己力量和能力的信任感。
這一階段的兒童開始進入學校,希望通過自己勤奮的活動以獲得成功,這一階段屬於學齡期,兒童依賴的重心已由家庭轉向外部世界,許多人將來對學習和工作的態度都溯源於本階段的勤奮感。兒童必須掌握重要的社會和學習技能。這一階段兒童經常將自己與同伴相比較。如果很勤奮,兒童獲得社會和學習技能,從而感到很自信。不能獲得這些技能會使兒童感到自卑。主要的社會動因是老師和同伴。
角色同一性對角色混亂
(12-18歲)
對“我是誰”的回答,如果是成功的,他們的自我認同感就建立了,理解自己是怎么樣的人,接受並欣賞自己。影響以後的職業選擇。
這一階段的青少年的更多的考慮“我是誰”的問題,體驗著角色同一與角色混亂的衝突,如果個體把自己各個方面,比如信念,性格、性別角色,未來的職業選擇等很好的整合起來,個體就會獲得較好的角色同一性;反之,則出現角色混亂。研究表明,角色同一性建立的情況可以分為四種,第一種是獲得角色同一性。第二種是拒斥,即個體未充分考慮到將來的各種可能性,而是把這種選擇權利交給父母或其他人;第三種是同一性迷亂,未對自己的社會角色和將來的人生目標形成定論。最後一種為同一性延遲。這一階段是童年向成熟邁進的重要轉折點。青少年反覆思考“我是誰?”。他們必須建立基本的社會和職業同一性,否則他們就對自己成年的角色感到困惑。主要的社會動因是社區中的同伴。
友愛親密對孤獨
(18-25歲),如果發展得較順利,找到比較滿意的配偶,那么將會體會到親密感,如果由於某些原因暫時還未找到合適的配偶,那么將會體驗到一種孤獨。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形成親密的友誼關係,與他人建立戀愛或伴侶關係(或共有同一性)。沒有建立親密的友誼關係會使兒童感到孤獨或孤立。主要的社會動因是愛人、配偶或親密朋友(同性或異性)。
繁殖對停滯
(25-60歲),這時男女建立家庭,興趣擴展到下一代。繁殖不僅指個人的生殖力,主要指關心建立和指導下一代成長的需要。在這一階段成人面對的主要任務是繁殖。他們要承擔工作和照顧家庭、撫養孩子的責任。“繁殖”的標準是由文化來界定的。不能或不願意承擔這種責任會變得停滯或自我中心。主要的社會動因是配偶、孩子和文化規範。
完美無憾對悲觀絕望
(60歲以後),如果感到自己的一生很充實,沒有虛度,就會產生一種完善感,認為自己的生命周期與新一代的生命周期融合為一體。如果說達不到這種感覺凡不免恐懼死亡,覺得人生苦短,對人生感到厭倦和失望。老年人回眸生活,認為它既是有意義的、成功的、幸福的,或是無意義的、失望的、沒有履行承諾和實現目標。個體的生活經驗,尤其是社會經歷,決定著最終的生活危機的結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