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氏映雪堂

孫氏映雪堂

孫氏主要堂號之一,東晉長沙相孫放之孫孫康,家貧,夜讀無燭,乃出庭坐於雪地映雪讀書,後來成了大學者,官至御史大夫,實現了自己的抱負,成為世人發憤讀書的典範和楷模。孫康後人因此以“映雪”為堂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映雪堂
  • 外文名:Ying Xue Tang
  • 堂號姓氏:孫氏
  • 郡望:太原郡
  • 氏族聚居地:山西、河南、山東魯西南、蘇北
淵源,堂聯,字輩排行,映雪堂歷代名人,

淵源

孫氏源於媯姓。公元前1046年,周滅商,周武王封舜帝的直系後裔媯滿於陳國。公元前672年,陳厲公媯躍之子陳完逃奔齊國,改陳氏為田氏。齊景公時,陳完五世孫田桓子,即齊大夫田無宇,其子田書因伐莒有功,齊景公封田書于樂安,古城在今山東惠民,並賜姓孫氏。
據《太原中都孫氏譜》,孫資生南陽太守孫宏,孫宏生晉馮翊太守孫楚,孫楚生孫詢,孫詢生孫盛,孫盛生孫潛、東晉長沙相孫放
東晉時期,孫放有子孫秉,孫秉子孫康,家貧,夜讀無燭,乃出庭坐於雪地映雪讀書,後來成了大學者,官至御史大夫,實現了自己的抱負,成為世人發憤讀書的典範和楷模。氏人因此以“映雪”為堂號。

堂聯

擲金綿世澤
映雪振家聲

字輩排行

( 隆) 德( 宏) 進( 化) 高( 尚)明、( 士) 基建敦厚、( 慶) 裔( 裕) 世( 昭) 克承、光敏家聲、懿典炳著、文哲榮增、興祖存念、永恆長春。(各字輩下續修不表,如孫思邈支,裕字輩續修未傳克承,修為玉封傳萬世, 才旺......(玉通裕))。)

映雪堂歷代名人

孫思邈(581-682),漢族,京兆華原(現陝西銅川耀州區)人,唐代醫藥學家,被後人稱為“藥王”。
公元581年出生於一個貧窮農民的家庭。[1]他從小就聰明過人,受到老師的器重,長大後開始愛好道家學說。由於當時社會動亂,孫思邈隱居陝西境內的秦嶺太白山中,並漸漸獲得了很高的聲名。當時的朝廷下令征孫思邈為國子監博士,被他拒絕了。孫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教經典,探索養生術,同時也博覽眾家醫書,研究古人醫療方劑。他選擇了"濟世活人"作為他的終生事業,為了解中草藥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孫思邈還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及時記錄下來,終於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後,孫思邈開始接受朝廷的邀請,與政府合作開展醫學活動。公元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藥典《唐新本草》。公元682年孫思邈無疾而終。根據史志、本草、《道藏》等文獻,以及陝西省耀縣藥王山有關碑刻,孫思邈的著作80餘種,今多亡佚。
孫氏映雪堂
《舊唐書》提到孫思邈“自注《老子》、《莊子》”,兩書唐宋以來史志書目皆無著錄,久已失傳,故其關於道教教義的主張不得而知④,唯蒙文通先生《晉唐老子古注四十家輯存》據趙秉文《老子集解》第六章“穀神不死”句,得孫思邈注佚文一條:“穀神,虛而靈者也。[2]
孫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常以中山為名。[1]生於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農民家庭。[2]青少年時代受到廣東人民鬥爭傳統的影響,嚮往太平天國革命事業。是中國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中華民國中國國民黨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創立《五權憲法》。首舉徹底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276年異族殖民統治”。
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成立中國同盟會。1911年10月10日(清宣統三年)新軍中的革命黨人暗中聯絡,決定當天晚上起義。辛亥革命後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據其生前遺願,葬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3]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
孫中山著有《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等。其著述在逝世後多次被結集出版,有中華書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孫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國父全集》等。[4]
孫中山是中國偉大的民主革命開拓者,為了改造中國耗盡畢生的精力,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也為政治和後繼者建立了堅固而珍貴的遺產。
孫氏映雪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