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孔子是怎樣煉成的》的作者從《聖人的成長》、《孔子的大學》、《三十而立》等不同角度全面真實的為廣大讀者還原了一個鮮活的而不是藝術虛構的孔子。同時,書中指出,孔子出身貧寒,原本也是一個草根知識分子,靠自學成才最終成為“萬世師表”、萬眾景仰的“
孔聖人”,告訴大家“聖人是從凡人煉成的”。 也讓人們看到一個真實的孔子是如何從凡人修煉成聖人的過程,又是如何用自己一生的不懈努力激勵一個偉大民族走向復興。
講座簡介
中國中央電視台科學教育頻道《
百家講壇》系列節目,2010年2月14日~3月2日由
鮑鵬山主講。讓大家體味一種敬佩崇敬的心情,在輕鬆愉悅的心境下,充分感受被歷朝歷代尊奉為“萬世師表”的孔聖人如何穿越時空回到今天的老百姓中間來;這位成為歷代國人崇拜偶像的孔孔子,三十而立,修《
詩》、《
書》,定《
禮》、《
樂》,序《
周易》,作《
春秋》,“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
論語》治天下,對人類思想發展史上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他或駕車遊學,或席地圍坐,還像當年那樣講經論道。
主講人
分集介紹
聖人的成長
孔子最早的祖先就是
商湯,商代的開國帝王,天子,商湯是王族。孔子的家族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日漸衰落,從天子到諸侯,從諸侯到大夫,一代一代繁衍下去。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曾經做過陬邑宰,相當於鄉長。叔梁紇以勇力著稱,非常勇猛,體格健壯,
武功很高。孔子3歲的時候,叔梁紇死了,叔梁紇死了以後,母親
顏征在帶著三歲的孔子,艱苦地生活下去,但是這種孤獨而又苦澀的單親家庭生活,並沒有給孔子的童年成長留下陰影,反而使年少的孔子,更早懂得了生活的無奈,也更堅定了對於生活的信心。
孔子的大學
孔子經過自己的刻苦的努力學習,他終於成了
六藝專家。實際上孔子在他很小的時候,他就表現出了對於禮樂文化的一種非常濃厚的興趣。在《史記》的《孔子世家》裡面
司馬遷有這樣一句話,他說“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孔子經過刻苦的學習,終於成了
六藝的專家。
三十而立
在孔子30歲的時候,齊國的國君
齊景公,齊國有名的大臣
晏嬰,
晏子,到魯國來訪問,大國國家的君臣到國家來訪問,這個時候孔子的身份實際上是一個普通人,此時的孔子早已經辭官不做了,他自己在辦一個學校,辦一個
私學,他只不過是一個私立學校的校長。但是,他竟然能夠參與接見齊國的君臣,並且在這次接見裡面他還發言了。這就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證明他真的是立起來了。三十而立的孔子最大的事業就是他創辦了私學。這個孔子創辦的私學可以說是
中國教育史上開天闢地的一件大事,它對中華民族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問學老子
下海經辦私學的孔子,取得了初步成功,並且還接受了兩名貴族子弟入學,這不但讓孔子的私學名聲大噪,同時還讓孔子有機會,了卻了自己的一樁心愿:問學天子腳下,拜見絕世高人——問道
老子。對於即將成為高人的孔子,和已經成為絕世高人老子的這一次高峰論壇,後人們向來是津津樂道,認為他們的交流影響深遠。面對年輕自信、躊躇滿志的孔子,老子當頭棒喝、黃牌警告。這段短暫的問學生涯,讓他學到了裝傻的人生智慧。
流亡齊國
問道歸來的孔子,從絕世高人老子那裡,學到了不少人生智慧,可他剛回到
魯國不久,一場君臣鬥爭,就把他卷到了漩渦之中。正直的孔子因為自己的一句話,就得罪了連國君都不敢得罪的
權臣。因此,孔子的已經聲名遠揚的私學,當然也就辦不下去了,他被迫離開魯國。
四十不惑
孔子說他四十不惑,不要理解為孔子到了40歲了,什麼都不迷惑了,什麼都知道了,什麼都懂了,什麼知識都難不到他了,顯然不是這樣。孔子比我們高明,不是因為他知識比我們多,而是因為他的判斷力比我們高,一個人的境界、一個人所能達到的人生的高度也不是看他的知識的面有多大,而是取決於他的認知能力有多強,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們說,知識不在於他有多大的寬度,而在於他能夠達到的高度,以及他能夠深入的深度。所謂的四十不惑有兩個意思:第一,就是對自己的人生不再有疑惑,我知道我這輩子該乾什麼了。對自己的人生方向也不會再動搖了,40歲了,不會再動搖,不會再改變方向了,不會再改行了,這是不惑的第一個內容。 還有第二點,就是對這個世界上的林林總總,對這個世界上的光怪陸離都能夠做出價值判斷,判斷了它的是非、善惡和美醜,這是非常重要的。
快樂達人
每個人一生都在追求著快樂,那么快樂到底是什麼?現代人對於這個問題尤其困惑。有人說笑容滿面就是快樂;有人說健康長壽就是快樂;也有人說有錢就會快樂。難道沒有這些就不會快樂嗎?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孔子,雖然幼年喪父、少年喪母,中年
仕途受挫,屢不得志,一生窮困潦倒,累累若喪家之狗,但是他卻稱得上是一個快樂達人。孔子已經進入他的不惑之年,也可以說是孔子一生裡面,最快樂的一段時光。所以我們今天看到《
論語》裡面很有意思一個現象,《論語》20章,500多則,你竟然找不到一個苦字。與樂相對的是憂,苦和憂是不一樣的,苦是一種感覺,憂是一種主動的心理狀態,憂國憂民,是動詞,苦是形容詞。而且孔子還講到君子不憂,智者不憂。所以《
論語》裡面,給我們感覺就是一幫快樂的人,在快樂地承擔著天下的重任,或者反過來說,他們承擔著天下那么大的重擔,他們仍然那么快樂。
天命之年
有人認為五十歲,是人生的一個尷尬年齡。跟年輕人比老,跟老年人比又年輕。人到五十,面臨著退休、面臨著更年期、面臨著眼睛發花、記憶衰退,似乎人生在
走下坡路;但是也有人認為,五十歲是人生的黃金時期,多年的積累,讓你擁有豐富的知識、閱歷、經驗,飽含人生智慧,為人生事業再創輝煌做好了充分準備,厚積薄發。孔子這裡面所講的天命我們說有兩點:
從客觀的方面來講,它是客觀存在的。這個天命包含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人的命運等等。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這都不是我們能夠決定的,都不以我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這些東西在我們出生之前,它就決定了。
那么命包含主觀的方面,主觀的方面
是什麼呢?人的道德責任,人有做人的準則的。這些,也是人的命。所以我們說,認識到人是有道德使命的,人不僅僅是一個道德的存在,而且人還富有一種責任,什麼責任呢?對自己你要過一種道德上的生活,你不能不道德。同時,你還要富有建設道德社會的責任。你不僅自己要過道德的生活,你還得要為這個社會,來做出你自己的道德貢獻。
孔子講的知天命的這個知,內涵很豐富,概括起來講有這么三點:第一個,就是我們必須
認知天命。你必須
認知天命,這是它第一個含義,知天命知天命,你首先必須認知天命。第二點,我們必須敬畏天命。主觀努力也是天命,就是天命讓你必須付出努力。你付出努力,也是你的天命。
因此天命觀裡面,還有第三點,就是我們必須履行天命,所以這個意義上講,知天命也就是行天命。就是一個人的歷史使命。就是你在人生中,必須承擔起來的,對於他人的責任。它不但不會讓我們消極,反而讓我們更加積極的面對我們自己的人生。
天下無賊
陽貨在魯國叛亂,被趕出國門。然後,
魯定公和
三桓意識到了孔子對於此時此刻魯國的重要性,他們開始邀請孔子出山。但是他們也很慎重,因為孔子畢竟在此之前沒有從過政,這一方面沒有經驗,所以他們一開始給孔子位子不大,
中都宰。他把這個地方治理得非常好。孔子他主要是從道德上來治理,男女分途,男女走路分開走,男的在右邊走,女的在左邊走,路不拾遺,而且,孔子還能夠在當地選拔人才。根據你的才能,根據你的品德,給你安排相應的、適合你的這么一個崗位。所以,一年下來,這個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條。所以第二年孔子就升遷了,做小
司空。馬上,孔子又升職了,做了
大司寇。可是魯國這個時候已經是禮崩樂壞,沒有秩序了,國君管不了大夫,大夫管不了家臣,舉國上下一片混亂。孔子選擇在這個時候出山所要面對的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
魯國外交家
孔子在魯國做了
大司寇,他的司法實踐對
中國的歷史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孔子在魯國做司寇的時候,魯國的兩個強大的鄰國發生了一場衝突,魯國的西邊晉國,魯國的北邊、東邊是齊國。原先晉國很強大,可是現在,齊國也在大國崛起,不服晉國,並且主動進攻晉國。在魯定公九年,齊國的軍隊攻占了晉國的一個叫做夷儀的地方,這場發生在另外兩個國家的戰爭對魯國發生了重要的影響。以前,晉國強大,魯國很簡單,奉行一邊倒的政策。現在齊國崛起,兩國爭霸,不知道聽誰的好了。這個時候,魯國的外交政策就必須要調整,由一邊倒調整為首鼠兩端。那么齊國也有它的想法,尤其是齊國認識到,魯國現在已經也在崛起,因為魯國現在有孔子。所以齊國有一個大夫叫犁彌就跟齊景公說,魯國用孔子,他一定會強大起來。魯國一旦強大起來,一定會危害齊國,所以我們一定要早一點為此做好準備。於是,齊國主動提出來要和魯國搞一次兩國友好會談。於是雙方定在魯定公十年,兩國在齊國境內靠近魯國的一個叫夾谷的地方來開兩國國君的友好會談。兩國的國君定好了要開這次會了,魯國也同意了,那么按說三桓一定要派一個人跟著魯定公的。可是三桓三個人集體都不去。因為這一次會議是一個一邊倒的。齊國強大,魯國弱小,參加這樣的會肯定喪權辱國。在國家危難的關頭,三桓沒有一個挺身而出的,他們集體後退一步,把孔子頂到前面去了。可以說,魯定公,魯國的國君出國訪問,沒有三桓陪同這是第一次。
(十一)千古緋聞
孔子在魯國推行新政,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但魯國的大臣們發現,孔子在強化國君權力的同時,也是在不斷削弱他們的勢力。於是,重用孔子的魯國權臣“三桓”們,對孔子感到無比失望。這個時候,孔子的危機不光來自於內部,還有外部的危機。夾谷之會讓齊國認識到了孔子的力量,他們認識到,魯國只要有孔子,魯國一定會強大起來,而魯國強大起來,作為離魯國最近的一個鄰國,齊國一定會受到威脅。所以夾谷之會以後,齊國的朝野上下,就在考慮一個問題,魯國就要崛起了,我們要怎么辦?魯國強大的原因,就是因為孔子,所以抑制魯國的強大,也就是要阻止孔子在魯國任職。魯國的弱點就是魯國的君臣
人性的弱點。人性的弱點是好色不好德。所以,他們想出了一個很下流的辦法,就是給魯國送去“人肉炸彈”,送美色。給魯國國君魯定公、給魯國的三桓,送去了十六個能歌善舞的美女,同時送去的還有一百二十匹駿馬,送給魯國。齊國用美人計離間魯國君,孔子被迫離開魯國。
(十二)誰是喪家狗
因為和
衛靈公政見不合,以及與南子的緋聞事件,孔子不得不離開衛國去尋找實現理想的舞台,一路顛沛流離。在十幾年周遊列國的過程中,孔子多次陷入絕境,但孔子的心永遠是熱的。在磨難和困頓之中,孔子到了“六十耳順”的年齡,他的理想越來越遠,針對他的難聽話卻越來越多,而聽到了難聽話的孔子卻沒有絲毫的憤怒。孔子不斷地在辟人,但是他永遠也不辟世,而且在這個過程裡面,孔子還迎來了他人生中的又一個境界,六十耳順。
(十三)聖人的境界
有一次孔子給他的一個極聰明的學生
子貢提了一個問題,說你是不是認為我有很多知識?子貢一聽,對啊,難道老師不是很有知識嗎?孔子說,不對,我只不過是有一個基本的價值觀而已。讀書不是為了增長知識,讀書是提升我們的判斷力。
有一天子貢跑去問老師一個問題,說老師,你能不能給我一個字,這一個字我可以終身奉行它?孔子的回答毫不猶豫,“其恕乎。”
(十四)愛恨兩重天
子貢很聰明,有一天子禽問子貢一個問題,說我們的老師周遊列國,到很多地方,他到一個地方不久他對這個地方的風土人情,對這個地方的人物他都很了解,他怎么這么快就能了解到這個地方的政治情況和風土人情嗎?是他向別人打聽的還是別人願意主動來告訴他的呢?子貢說,我們的老師有一種氣質,有了這種氣質別人都願意和他交往,願意把心裡話告訴他,願意把真實的情況告訴他。那么孔子的這個氣質是什麼樣的氣質呢?是哪五個字呢?子貢說是溫、良、恭、儉、讓。
(十五)窮途末路時
孔子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開始周遊列國。他從55歲到68歲,一直奔波在
中原大地上傳播仁愛。可是當時
春秋爭霸、亂世爭鋒,各國國君忙於戰爭,根本沒人重用孔子。因此,孔子和他的學生們,處處碰壁、舉步維艱,最後竟然走投無路,被困絕境,命懸一線。孔子在他六十耳順的時候,他在
陳國,在這個時候
吳國攻打陳國,
楚國又來救陳國,兩軍在陳國的境內打仗。楚昭王聽說孔子在陳國,就想把孔子召到楚國去。所以他就離開了陳國的首都,準備到楚國去。可是這一走,就迎來了孔子周遊列國過程中,一次最大的磨難。到楚國去的路途中,要經過一塊地方,這個地方原先是
蔡國的故地,就在陳蔡之間,孔子和他的弟子們走到一個絕境,無上下之交,這邊離開了陳國,陳國的政府不管他了,那邊還沒有到楚國,楚國這邊又沒接上頭。他們在這個野外走了很多天以後,糧食也吃完了。面對失敗、面對死亡,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將如何闖過這生理和心理上的雙重考驗?聖人在窮途末路時,他將如何化解危機?
(十六)孔子回國
孔子在55歲的時候,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毅然離開魯國,開始周遊列國,他和弟子們在各諸侯國之間奔波往返的情景,構成了
春秋後期一道亮麗的風景。在周遊列國14年後,孔子等到了一個重新回到魯國的機會,而這個機會和齊、魯兩國之間的一場戰爭有關,和孔子的一個弟子
冉求有關,這是怎么回事呢?
(十七)好學生“壞學生”
孔子,至聖先師、一代聖人,他是
中華民族精神信仰的核心,他是
中國傳統文化符號的代表,他也是中國人最為崇敬的偶像。但是,孔子儒家思想的傳承卻離不開他的學生。儒家經典著作《
論語》,就是由孔子的弟子或者是再傳弟子,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記錄下來後,集結成冊的。因此,孔子的光輝,沐浴著弟子,而弟子們的風采,也襯托著孔子。而在孔門的三千弟子中,有兩個學生最為特別,一個是
顏回,一個是子路。
顏回總是受表揚,子路總是挨批評,那么,他們倆都做了些什麼事情?孔子為什麼會這樣對待他們呢?
(十八)聖人千古
在孔子的三千弟子中,
顏回、子路、子貢可以說是孔子最親近的人,他們也是孔子晚年陪伴在孔子身邊的人,子貢雖然不是孔子最滿意的學生,但是子貢卻一直陪在孔子身邊直到最後。在孔子晚年回到魯國之後,當時的社會上興起了一股貶低孔子之風,這些話經常會傳到子貢的耳朵里,那么子貢是怎樣回擊這些人的呢?在孔子最後的日子裡,這三個孔子最親近的學生又有怎樣的表現?《
百家講壇》3月3日播出孔子是怎樣煉成的(十八)聖人千古,敬請關注。
內容簡介
《孔子是怎樣煉成的》不拘泥於傳統的講學方式,而是集經典的智慧體驗與語言知識的學習和積累於一體,將影響中國2500餘年的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及其思想學說所蘊涵的道德精神與人生智慧向讀者朋友一一闡述,並為年輕人樹立一個“勵志”的標桿。
圖書目錄
目錄第一章:十五志於學
1、聖誕傳奇【第一頁】
3、好學少年【第23頁】
1、一場私學萬世師【第33頁】
2、忍無可忍【第45頁】
3、苛政猛於虎 【第55頁】
1、智者不惑【第83頁】
2、極端就是惡【第93頁】
3、孔顏樂處【第67頁】
第四章:五十知天命【第83頁】
1、人就是天命【第93頁】
2、天下無賊【第一頁】
3、攘外安內【第105頁】
4、好德不如好色【第115頁】
第五章:六十而耳順【第137頁】
1、聖者不避世【第149頁】
3、大愛大恨【第169頁】
4、仁者的義務【第181頁】
第六章:從心所欲
1、最高人生【第193頁】
2、天下英才【第205頁】
3、哲人千古【第223頁】
附錄1、孔門主要弟子一覽【第235頁】
附錄2、孔子生平大事年表【第24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