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王之寶》出自《史記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西漢作者司馬遷的一篇記敘文,主要講述了威王與魏王狩獵過程中關於“寶物”展開的一段軼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威王之寶
- 創作年代:西漢
- 作品出處:《史記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 文學體裁:記敘文
- 作者:司馬遷
- 人物:威王
文章,注釋,譯文,作者,史記,
文章
(威王)二十四年,與魏王會田⑴於郊。魏王問曰:“王亦有寶乎?”威王曰:“無有。”魏王曰:“若寡人國小也,尚有徑寸之珠⑵照車前後各十二乘⑶者十枚,奈何以萬乘之國而無寶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為寶與王異。吾臣有檀子⑷者,使守南城,則楚人不敢為寇東取,泗⑸上十二諸侯皆來朝(9)。 吾臣有肦子者,使守高唐,則趙人不敢東漁於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則燕人祭北門,趙人祭西門,徙(8)而從者七千餘家。吾 臣有種首者,使備盜賊,則道不拾遺。將以照千里,豈(10)特⑹十二乘哉!”魏惠王慚,不懌⑺而去。
注釋
⑴田:打獵。後寫作“畋(tián)”。
⑵徑寸之珠:直徑一寸的大明珠。
⑶乘(shèng):車,兵車。包括一車四馬。
⑷檀(tán)子:人名。下文“朌(bān)子”“黔夫”“種首”均為人名。
⑸泗(sì)上:泗水之濱。
⑹特:只,僅。
⑺懌(yì):高興,快樂。
(8)徙:遷移
(9)朝:朝拜
(10)豈:副詞,表示疑問。
譯文
二十四年,威王與魏王在郊外一起打獵。魏王問道:“大王也有寶物嗎?”威王說:“沒有。”魏王說:“像寡人的國家這樣小,也還有能照亮前後各十二輛車的直徑一寸的夜明珠十顆,齊國這樣的萬乘之國怎么能沒有寶物呢?”威王說:“寡人當作的寶物與大王的夜明珠不同。我有個叫檀子的大臣,派他鎮守南城,楚國人就不敢向東方侵犯掠奪,泗水之濱的十二諸侯都來朝拜我。我有個叫朌子的大臣,派他鎮守高唐,趙國人就不敢到東邊的黃河里捕魚。我有個叫黔夫的官吏,派他鎮守徐州,燕國人就到北門祭祀,趙國人就到西門來祭祀,以求神靈保佑不受攻伐,搬家去追隨黔夫的人有七千多家。我有個叫種首的大臣,派他戒備盜賊,路上就沒有人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拾走。用他們能光照千里,難道只是十二輛車嗎!”魏惠王心中慚愧,不高興地(敗興)離開了。
作者
他最大的貢獻是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史記》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
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完成的《史記》,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百家講壇主講人姜鵬教授在《漢武帝的三張面孔》中稱司馬遷為“超級文章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