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諸侯,是指春秋時期的魯、齊、 晉、 秦、楚 、宋、衛、陳、蔡、曹、鄭、燕十二個諸侯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十二諸侯
- 拼音:shí èr zhū hóu
- 注音:ㄕˊ ㄦˋ ㄓㄨ ㄏㄡˊ
- 釋義:春秋十二諸侯
簡介,爵位,十二諸侯君主,①宋國 公爵,②魯國 侯爵,③齊國 侯爵,④晉國 侯爵,⑤衛國 侯爵,⑥陳國 侯爵,⑦蔡國 侯爵,⑧燕國 侯爵,⑨秦國 伯爵,⑩曹國 伯爵,⑪鄭國 伯爵,⑫楚國子爵,
簡介
(1).指 春秋 時 魯 、 齊 、 晉 、 秦 、 楚 、 宋 、 衛 、 陳 、 蔡 、 曹 、 鄭 、 燕 十二諸侯國。《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中記 共和 元年(公元前841年)到 周敬王 四十三年(公元前477年)間 周 、 吳 與十二國的紀年及大事。因 周 為天子, 吳 到 春秋 後期才興起,故 周 吳 不在十二諸侯之列。
(2).指 戰國 時 梁 、 楚 、 齊 、 趙 、 韓 、 魯 、 衛 、 曹 、 宋 、 鄭 、 陳 、 許 十二國的君主。《戰國策·秦策五》:“ 梁 君伐 楚 ,勝 齊 ,制 趙 、 韓 之兵,驅十二諸侯以朝天子於 孟津 。” 高誘 註:“ 梁 君, 梁惠王 也,伐 楚 、 齊 ,勝之,制御 趙 、 韓 之兵,驅使十二諸侯 魯 、 衛 、 曹 、 宋 、 鄭 、 陳 、 許 之君朝天子於 孟津 。”
(3).泛指各諸侯國。《史記·天官書》“匡衛十二星” 唐 張守節 正義:“ 太微宮垣 十星,在 翼 、 軫 地,天子之宮庭, 五帝 之坐,十二諸侯之府也。” 清 胡鳴玉 《訂訛雜錄·十二諸侯》:“《史天官書》 太微 宮垣 有匡衡(衛)十二星,注,《正義》雲‘十二諸侯之府也’,乃知天有十二次,日月之所躔也;地有十二州,王侯之所國也。舉十二州以該天下之諸侯,非謂十二國也。”
司馬遷所作《史記》的卷十四有個《十二諸侯年表》,位於《三代世表》和《六國年表》之間,記載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至秦悼公十四年(前477年)之間周和魯、齊、晉、秦、楚、宋、衛、陳、蔡、曹、鄭、燕、吳十三個諸侯國的大事。
爵位
周朝自天下以下,封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公爵:宋國
春秋十二侯中,屬於公爵的只有宋國,因為宋國是周朝滅掉商朝以後,立商人的後代為諸侯成立的國家,故封公爵;
侯爵:齊國、魯國、燕國、晉國、陳國、衛國、蔡國
屬於侯爵的占大多數,如姜子牙的後代封齊國,周公的後代封魯國,唐叔虞被一片桐葉封唐地建立的晉國,其他皇室後代建立的衛國、陳國、蔡國;他們的建立者均屬於皇室嫡系後代或多有重大功勳,故封侯爵;
伯爵:秦國、鄭國、曹國
子爵:楚國
楚國既不是中原國家,又不是戎狄蠻王,封國伊始僅為子爵;
除十二侯外,春秋時期另外幾個有影響的國家如虢國和虞國,由於均屬於皇室宗親且為周王卿士,故均封公爵;而末期的吳國、越國因牴觸蠻族且無功勳,僅憑一些關係亦都獲封子爵。
春秋時,戎狄蠻族的首領由於不臣服於周天子,故亦自稱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