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天資聰穎,修行終南,應詔入京,退隱五台,主要成就,醫術,醫書,醫德,醫學思想,人物作品,人物評價,總評,名人評價,家族成員,曾祖父,祖父,子孫,後世紀念,軼事典故,懸絲診脈,藥王醫龍,一針兩命,虎守杏林,年齡爭議,享年101歲,享年120歲,享年125歲,享年141歲,享年165歲,
人物生平
天資聰穎
孫思邈生於
西魏大統七年(541年),自謂“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孫思邈幼年嗜學如渴,知識廣博,只是後來身患疾病,經常請醫生治療,花費了很多家財,於是,他便立志從醫。
孫思邈少年好讀,天資聰明,7歲的時候,就認識一千多字,每天能背誦上千字的文章,據《舊唐書》載,西魏大臣
獨孤信對孫思邈十分器重,稱其為“聖童”。18歲時立志究醫,“頗覺有悟,是以親鄰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濟益”。到了20歲,就能侃侃而談
老子、
莊子的學說,精通道家典籍,被人稱為“聖童”,開始為鄉鄰治病。
修行終南
北周靜帝時,
楊堅執掌朝政,召孫思邈任
國子博士,孫思邈無意仕途功名,認為做高官太過世故,不能隨意,堅決不接受,一心致力於醫學。
隋
開皇元年(581年),見國事多端,孫思邈隱居
太白山中。他一方面下功夫鑽研醫學著作,一方面親自採集草藥,研究藥物學。認真研讀《
黃帝內經》、《
傷寒雜病論》、《
神農本草經》等古代醫書,同時廣泛收集民間流傳的藥方,熱心為人治病,積累了許多寶貴的臨床經驗。他從理論到實踐,再由實踐經驗中提煉出新的醫藥學研究成果,以畢生精力撰成了醫學著作《
千金要方》和《
千金翼方》。
應詔入京
唐太宗即位後,召孫思邈入京師
長安,見到他70多歲的人竟能容貌氣色、身形步態皆如同少年一般,十分感嘆,便道:“所以說,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
羨門、
廣成子這樣的人物原來世上竟是有的,怎么會是虛言呢?”太宗想授予孫思邈爵位,但被他拒絕了,仍回到鄉間為民醫病。
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孫思邈又被接到帝都,拜
諫議大夫,這次他雖留住在長安,但仍不願當官。礙於情面就推薦了自己的徒弟劉神威,說徒弟好學,年輕有為,高宗就應允後立即安排劉神威進了太醫院。
上元元年(674年),孫思邈年高有病,懇請返回故里。高宗特賜他良駒等物,還有已故的
鄱陽公主的宅邸居住。當時的名士
宋令文、
孟詵、
盧照鄰等文學大家都十分尊敬孫思邈,以待師長的禮數來侍奉他。
退隱五台
唐
永淳元年(682年),孫思邈與世長辭,享年142歲。留下遺囑:要薄葬,不要焚燒那些紙紮的陰間器物,祭祀時不宰殺牲畜。
主要成就
醫術
孫思邈不僅精於內科,而且擅長婦科、兒科、外科、五官科。在中醫學上首次主張治療婦女兒童疾病要單獨設科,並在著作中首先論述婦、兒醫學,聲明是“崇本之義”。他非常重視婦幼保健,著《婦人方》三卷,《少小嬰孺方》二卷,置於《千金要方》之首。在他的影響之下,後代醫學工作者普遍重視研究婦、兒科疾病的治療技術。
孫思邈非常重視預防疾病,講求預防為先的觀點,堅持辨證施治的方法,認為人若善攝生,當可免於病。只要“良醫導之以藥石,救之以針劑”,“體形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並提出“存不忘亡,安不忘危”,強調“每日必須調氣、補瀉、按摩、導引為佳,勿以康健便為常然。”他提倡講求個人衛生,重視運動保健,提出了食療、藥療、養生、養性、保健相結合的防病治病主張。
孫思邈很重視研究常見病和多發病。如山區人民由於食物中缺碘,易患甲狀腺腫大病(俗稱粗脖子),他認為這種病是由於山中的水質不潔淨引起的,所以就用海藻等海生植物和動物的甲狀腺來治療,具有較好的效果。他對腳氣病作了詳細的研究,首先提出用谷白皮煮粥常服可以預防,所選擇的治療腳氣病的藥物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
1,效果很好。在長期的實踐中,孫思邈還總結出治療痢疾、絛蟲、夜盲等病症的特效藥方。在
太白山中居住時,孫思邈親自採集藥材,研究藥物性能。他認為適時採藥極為重要,早則藥勢未成,晚則藥勢已竭,依據豐富的藥學經驗,確定出233種中藥材適當採集的時節。
孫思邈對
針灸術也頗有研究,著有《明堂針灸圖》,以針灸術作為藥物的輔助療法。他認為“良醫之道,必先診脈處方,次即針灸,內外相扶,病必當愈。”積極主張對疾病實行綜合治療。
在研究醫學的過程中,孫思邈把硫磺、硝石、木炭混合製成粉,用來發火煉丹,這是中國現存文獻中最早的關於
火藥的配方。他在所著《丹經內伏硫黃法》一文中,記述了伏火硫黃法的製作方法。
孫思邈還對良醫的診病方法做了總結:“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膽大”是要有如赳赳武夫般自信而有氣質;“心小”是要如同在薄冰上行走,在峭壁邊落足一樣時時小心謹慎;“智圓”是指遇事圓活機變,不得拘泥,須有制敵機先的能力;“行方”是指不貪名、不奪利,心中自有坦蕩天地。
在臨床實踐中,孫思邈總結出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如“
阿是穴”和“以痛為腧”的取穴法,用動物的肝臟治療夜盲症,用羊的甲狀腺治療地方性甲狀腺腫,用牛乳、豆類、穀皮等防治腳氣病;對於孕婦,提出住處要清潔安靜,心情要保持舒暢,臨產時不要緊張;對於嬰兒,提出餵奶要定時定量,平時要多見風日,衣服不可穿得過多等等。這些主張,時至今日仍有現實意義。
孫思邈對古典醫學有深刻的研究,對民間驗方十分重視,一生致力於醫學臨床研究,對內、外、婦、兒、五官、針灸各科都很精通,有二十四項成果開創了中國醫藥學史上的先河,特別是論述醫德思想、倡導婦科、兒科、針灸穴位等都是前人未有。
1.醫學巨著《千金方》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臨床醫學百科全書,被國外學者推崇為“人類之至寶”。
2.第一個完整論述醫德的人。
3.第一個倡導建立婦科、兒科的人。
6.第一個創繪彩色《明堂三人圖》。
7.第一個將美容藥推向民間。
8.第一個創立“阿是穴”。
9.第一個擴大奇穴,選編針灸驗方。
10.第一個提出複方治病。
11.第一個提出多樣化用藥外治牙病。
12.第一個提出用草藥餵牛,而使用其牛奶治病的人。
13.第一個提出“針灸會用,針藥兼用”和預防“保健灸法”。
14.系統、全面、具體論述藥物種植、採集、收藏的第一人。
15.第一個提出並試驗成功野生藥物變家種。
17.首用胎盤粉治病。
18.最早使用動物肝治眼病,動物肝富含維生素A。
19.第一個治療腳氣病並最早用彀樹皮煎湯煮粥食用預防腳氣病和腳氣病的復發,比歐洲人早一千年,彀樹皮富含維生素B1。
20.首創以砷劑(
雄黃等)治療瘧疾病,比英國人用砒霜製成的孚勒氏早一千年。
21.第一個提出“防重於治”的醫療思想。
22.首用羊饜(羊甲狀腺)治療甲狀腺腫。
23.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深入民間,向民眾和同行虛心學習、收集校驗秘方的醫生。
24.第一個發明導尿術。
醫書
孫氏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將他自己的兩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字,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他汲取《
黃帝內經》關於臟腑的學說,在《千金要方》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以臟腑寒熱虛實為中心的雜病分類辨治法;在整理和研究張仲景《
傷寒論》後,將傷寒歸為十二論,傷寒禁忌十五條,為後世研究《傷寒雜病論》提供了可循的門徑,尤其對廣義傷寒增加了更具體的內容。他創立了從方、證、治三方面研究《傷寒雜病論》的方法,開後世以方類證的先河。
《千金要方》三十卷,全書合方、論五千三百首,集方廣泛,內容豐富,書中內容既有診法、證候等醫學理論,又有內、外、婦、兒等臨床各科;分二百三十二門,已接近現代臨床醫學的分類方法。既涉及解毒、急救、養生、食療,又涉及針灸、按摩、導引、吐納,可謂是對唐代以前
中醫學發展的一次很好的總結。《千金要方》是中國唐代醫學發展中具有代表性的巨著,對後世醫學特別是
方劑學的發展,有著明顯的影響和貢獻;並對
日本、
朝鮮醫學之發展也有積極的作用。《千金要方》是中國最早的醫學百科全書,從基礎理論到臨床各科,理、法、方、藥齊備。一類是典籍資料,一類是民間單方驗方,時至今日,很多內容仍起著指導作用。《千金要方》是對方劑學發展的巨大貢獻。書中收集了從張仲景時代直至孫思邈的臨床經驗,歷數百年的方劑成就,特別是源流各異的方劑用藥,顯示出孫思邈的博極醫源和精湛醫技。後人稱《千金方》為方書之祖。
《千金翼方》三十卷,是孫思邈晚年著作,系對《千金要方》的全面補充。全書分一百八十九門,合方、論、法二千九百餘首,內容涉及本草、婦人、傷寒、小兒、養性、補益、中風、雜病、
瘡癰、色脈以及針灸等各個方面,尤以治療傷寒、中風、雜病和瘡癰最見療效。書中收載的800餘種藥物當中,有200餘種詳細介紹了有關藥物的採集和炮製等相關知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將晉唐時期已經散失到民間的《
傷寒論》條文收錄其中,單獨構成九、十兩卷,成為唐代僅有的《傷寒論》研究性著作,對於《傷寒論》條文的保存和流傳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醫德
孫思邈重視醫德,不分“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皆一視同仁。聲言“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他認為,醫生須以解除病人痛苦為唯一職責,其它則“
無欲無求”,對病人一視同仁“皆如至尊”,“華夷愚智,普同一等”。他身體力行,一心赴救,不慕名利,用畢生精力實現了自己的道家醫德思想,是中國醫德思想的創始人。孫思邈的名著《
千金方》中,也把“大醫精誠”的醫德規範放在了極其重要的位置上來專門立題,重點討論。而他本人,也是以德養性、以德養身、德藝雙馨的代表人物之一。
孫思邈具有高尚的醫德,一切以治病救人為先。他關心人民的疾病痛苦,處處為患者著想,對前來求醫的人,不分高貴低賤、貧富老幼,親近疏遠,皆平等相待。他出外治病,不分晝夜,不避寒暑,不顧饑渴和疲勞,全力以赴。臨床時,精神集中,認真負責,不草率從事,不考慮個人得失,不嫌髒臭污穢,專心救護。特別是他提倡醫生治病時,不能藉機索要財物,應該無欲無求。他這種高尚的醫德,實為後世之楷模,千餘年來,一直受中國人民和醫學工作者所稱頌,被尊稱為“藥王”。
孫思邈不用動物入藥。他說:“自古名賢治病,多用生命以濟危急,雖曰賤畜貴人,至於愛命人畜一也。損彼益己,物情同患,況於人呼!夫殺生求生,去生更遠。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為藥者,良由此也。”
醫學思想
孫思邈崇尚養生,並身體力行,正由於他通曉養生之術,才能年過百歲而視聽不衰。他將儒家、道家以及外來古印度佛家的養生思想與中醫學的養生理論相結合,提出的許多切實可行的養生方法,時至今日,還在指導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如心態要保持平衡,不要一味追求名利;飲食應有所節制,不要過於暴飲暴食;氣血應注意流通,不要懶惰呆滯不動;生活要起居有常,不要違反自然規律等等。
人物作品
孫思邈的主要著作遺存,根據史書、方誌、典籍、道藏、醫著、碑石等文獻資料記載約有90餘種,其中已考訂基本確定為託名者71種。
據《舊唐書》載:“自注《
老子》、《
莊子》,撰《
千金方》三十卷行於世,又撰《福祿論》三卷,《攝生真錄》、《枕中素書》、《會三教論》各一卷。”
又據《耀州志》載孫思邈:“《老子注》,《莊子注》,《千金方》三十卷,《千金翼方》三十卷,《千金髓方》二十卷,《千金月令》三卷,《千金養生論》一卷,《養性延命集》二卷,《養生雜錄》一卷,《養生銘退居志》一卷,《禁經》二卷,《神枕方》一卷,《五臟旁通道養圖》一卷,《醫家要鈔》五卷。《唐書》(指《新唐書》)與《道藏》及《通志略》中載孫思邈書尚有二十餘種……”
人物評價
總評
孫思邈終身不仕,隱於山林。親自採制藥物,為人治病。他蒐集民間驗方、秘方,總結臨床經驗及前代醫學理論,為醫學和藥物學作出重要貢獻。後世尊其為“藥王”。
孫思邈一生勤奮好學,知識廣博,深通莊、老學說,知佛家經典,閱歷非常豐富,唐初著名文學家孟詵、盧照鄰等人對他皆以師尊之禮相待。
《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影響極大,這兩部著作被譽為中國古代的醫學百科全書,起到了上承漢魏,下接宋元的歷史作用。兩書問世後,備受世人矚目,甚至飄洋過海,廣為流傳。日本在天寶、萬治、天明、嘉永及寬政年間,都曾經出版過《千金要方》,其影響可見一斑。
《千金要方》在食療、養生、養老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孫氏能壽逾百歲高齡,就是他在積極倡導這些方面的理論與其自身實踐相結合的效果。孫思邈的輝煌成就,生前就受到了人們的崇敬。人稱“藥王”、“
藥聖”,隋、唐兩代都很器重他,知名人士亦多對他以禮事之。他去世後,人們在其故居的鑒山畔,虞誠奉祀。喬世寧序中云:“鑒山香火,於關中為盛,雖華岳吳鎮弗逮焉。”孫思邈在日本也享有盛譽,尤其是日本名醫丹波康賴和小島尚質等對他十分崇拜。
名人評價
唐·
李世民:故知有道者,羨門、廣成豈虛言哉!鑿開經路,名魁大醫。羽翼三聖,調和四時,降龍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師。
宋·林道《省心錄·論醫》:無恆德者,不可以作醫。
宋·
葉夢得:孫真人為千金方兩部,獨傷寒未之盡,似未盡通仲景之言,故不敢深論。後三十年作千金翼論,傷寒者居半,蓋始得之。
明·陳嘉謨《本草蒙筌》引《歷代名醫圖贊》:唐孫真人,方藥絕倫,扶危拯弱,應效如神。
明·夏樹芳《法喜志·卷二》載:孫思邈知識廣博,深通莊、老學說,對佛教典籍也無所不涉,被佛教尊為藥師佛化身。
清·
徐大椿:用意之奇,用藥之功,亦自成一家,有不可磨滅之處。
清·張璐:長沙為醫門之聖,其立法誠為百世之師。繼長沙而起者,惟孫真人《千金方》可與仲聖諸書頡頏上下也。伏讀三十卷中,法良意美,聖謨洋洋,其辨治之條分縷析,制方之反激逆從,非神而明之,孰能與於斯乎。
家族成員
曾祖父
孫融:北周太子洗馬
祖父
孫孝冰:縣令
子孫
長子:孫行,先後任鄜州洛交縣尉、洛州澠池縣尉等職,後奉調進京,任右拾遺,成為唐高宗重要的近臣和助手。後又任鳳閣舍人,鳳閣、鸞台、夏官三司侍郎,左台御史大夫、朝散大夫守太子中允等官職
次子:未知
三子:未知
孫:孫淑、孫濟、孫溥
後世紀念
藥王祠
孫思邈早期曾經在今陝西
耀州區城東的北五台山隱居,後世人為紀念他,便改稱此山為“藥王山”,並在此處修建了藥王祠,迄今尚存藥王大殿,殿前有碑亭和碑石多通,其中一通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始刻,元憲宗五年(1255年)另刻的碑石。
另有明隆慶六年(1572年)雕刻的《千金寶要》和《海上方》,載有重要藥方近千位。在孫思邈醫學著作陳列室中,保存有各種版本的《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等著作。
軼事典故
懸絲診脈
唐貞觀年間,太宗
李世民的
長孫皇后懷孕已十多個月不能分娩,臥床不起。雖經不少太醫醫治,但病情一直不見好轉,大臣
徐茂功便將孫思邈推薦給太宗。唐太宗便派遣使臣馬不停蹄,星夜奔赴華原縣,將孫思邈召進了皇宮。
在封建社會,由於有“
男女授受不親”的禮教束縛,醫生給宮內婦女看病,大都不能夠接近身邊,只能根據旁人的口述,診治處方。孫思邈一面叫來了皇后身邊的宮娥采女細問病情,一面要來了太醫的病歷處方認真審閱。他根據這些情況,作了詳細的分析研究。然後,他取出一條紅線,叫采女把線系在皇后右手腕上,一端從竹簾拉出來,孫思邈捏著線的一端,在皇后房外開始“引線診脈”了。
沒有多大工夫,孫思邈便診完了皇后的脈。吩咐采采女將皇后左手扶近竹簾,孫思邈看準穴位猛扎了一針,皇后疼痛,渾身一顫抖。不一會兒,只聽得嬰兒呱呱啼哭之聲。唐太宗大喜,欲留孫思邈在朝執掌太醫院,但他不願在朝為官,立志漂泊四方為廣大人民民眾舍藥治病,並撰寫《千金方》濟世活人。於是他向太宗陳述了自己的志願,婉絕了太宗賜給的官位。太宗不好強求挽留,御賜“沖天冠”一頂、“赫黃袍”一件、金牌一面、良馬一匹和千兩黃金、綢緞百尺。並大擺宴席,一來歡送孫思邈,二來慶賀皇后病癒生下皇子。但孫思邈又拒絕了太宗賜給的黃金綢緞。
唐太宗十分欣賞孫思邈,後來還曾親臨華原縣
五台山去拜訪孫思邈,並賜頌詞一首。今
藥王山南庵內還留有唐太宗
御道、“拜真台”、“唐太宗賜真人頌”古碑一通等。
藥王醫龍
一日孫思邈出門,碰見一位穿白衣的少年,帶著許多隨從和馬匹,迎上前來拜謝孫思邈,說道:“小弟承蒙道長相救,父母想見見您。”孫思邈救的人多,也不記在心上,聽到此話也不當什麼回事。那少年再次懇切拜謝邀請,思邈只好上了他準備好的馬,和他並駕齊行。那馬如飛,一會兒到了一處莊園。景色明媚,門庭氣派,望去儼然是王侯府第。
少年請孫思邈入內,主人高高興興地上來迎接,嘴裡謝道:“十分想念道長,所以派孩子來迎接。前不久,小兒偶然外出,突然被愚人傷害,全靠您脫衣救贖,保全性命。這兒我們的同族不少,都感激先生再生之恩。今天能面見道長,真是榮幸啊!”請孫思邈進入內堂。一位中年婦女領著個穿青衣的小孩出來,再三拜謝說:“這小孩兒呆頭呆腦,被人打傷,全仗道長救護才免一死。”思邈這才想起曾經救活一條小青蛇,不由疑問重重:這是什麼地方?又見左右服侍的都是太監婢女,侍從呼戴白袷帽的為“君王”,稱乎中年婦女為“妃子”,心中十分詫異,便悄悄問身邊的人,“這是什麼地方?”回答說:“這是涇陽水府。”原來那“君王”,是涇陽的龍王!龍王請來賓客僚屬,排下酒席,奏起音樂,宴請孫思邈。思邈推辭,說自己正辟穀服氣,只能喝幾杯酒。
在水府流連了三天,龍王問孫思邈想要點什麼謝禮,孫思邈回答說:“本人居住山野,只喜好修道,冥想仙真鍛鍊形神,眼中雖看到各種物事,心中卻沒有什麼欲求。”龍王把美麗的輕綃和珍貴的珠子、黃金送給他,思邈堅決辭謝不肯接受,龍王說:“道長是不把它們當回事罷,可怎么報答您呢?”於是命兒子取來秘藏在龍宮的藥方三十篇交給思邈,說:“您是真正的有道之士,拿著它們可以濟世救人。”於是備好仆馬,送思邈回到所居的山上。
孫思邈對自己遇到的事十分驚異,試著用那三十篇醫方治病,效果都很神妙。後來,他編寫《千金方》三十卷,將龍宮之方編入書中。
一針兩命
一次,孫思邈路遇一隊送葬之人,隊伍過後,地上的幾滴異樣鮮血引起了他的注意,連忙追上,尋問所以,原來棺內裝著一位少婦,因難產而剛剛去世,孫思邈又一次俯身去嗅聞血跡,斷定此人或可一救,遂說服喪者的親人,同意打開棺槨,只見他找準穴位,一針下去,片刻,少婦全身抽動,慢慢甦醒,順利生下一名男嬰。
虎守杏林
虎守杏林典故已有1300多年歷史,精研醫學併兼通佛典,被譽為“藥王”的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晚年曾雲遊於
邱縣。觀其景物優美,民風淳樸,遂留連忘返客寓郊寺,懸壺行醫無欲求,施醫無類,師承董奉為人治病不收錢,不受謝,惟望患者病癒後在寺旁植杏樹三株,經年植杏樹百畝,郁然成林,杏熟以杏易谷賑貧。此間,有虎伏跪求醫,孫思邈首創“虎撐”治癒金簪卡喉之疾,虎有靈性,不復危害人畜,感恩為其守護杏林並充當藥王坐騎。藥王佩逝,虎繞寺哀嘯三日,不知去向。
年齡爭議
享年101歲
享年120歲
賈得道《
中國醫學史略》認為,兩唐書孫傳所謂孫氏在周宣帝時因王室多故而隱居
太白山,以及楊堅輔政時徵孫氏為國子博士,孫氏稱病不起等史料,推論孫思邈在北周
宣政元年至宣政二年(578—579年)間至少年逾弱冠,如此,孫氏應在北周武成二年(560年)以前誕生,其享年應為120歲以上。史仲序、張志遠氏亦主張類似此說。
享年125歲
一說孫思邈的生年在北周孝閔帝元年(557年)左右,卒年仍為永淳元年(682年),享年125歲。
其主要根據是:
一、依《舊唐書·孫思邈傳》,北周宣帝時孫思邈以王室多故,隱居太白山。隋文帝
楊堅輔政,征為國子博士,但孫思邈稱疾不出仕。按
周宣帝即位於
建德七年(578年),次年禪位於
周靜帝,而楊堅輔政是在
大象二年(580年),故孫思邈生於開皇元年的說法令人懷疑。
二、魏徵等於
唐太宗貞觀時奉詔修齊、梁、陳、周、隋五代史,曾屢次詢訪孫思邈,而他“口以傳授,有如目睹”。按修史人員如姚思廉生於北周孝閔帝元年(557年),李百藥生於北周保定五年(565年),他們熟知前代史事,難道還會一再詢訪比自己小一二十歲的孫思邈?
三、《舊唐書·孫思邈傳》說:“詢之鄉里,鹹雲數百人,話周、齊間事,歷歷如眼見,以此參之,不百歲人矣。”據史推之,孫思邈當生於北周孝閔帝元年(557年)左右,則列傳中的有關史事大多可以講通。若其的確卒於永淳元年,那么孫思邈的享年應為120餘歲。
享年141歲
馬伯英等均持此說,主要觀點是:過去史家認為辛酉實為辛丑之誤,以及將照鄰《病梨樹賦序》中“今年孫思邈像九十二”改為“今年九十三”等論據不足且不夠可靠,並指出以《
北史》、《
周書》中無獨孤信任洛州總管記載,而否定隱居太白山,被贊為神童,楊堅徵召等三條史料難以信服。孫氏自雲“開皇辛酉歲生”是其閃爍之詞,隋文帝系梁大同七年(541年)生,恰為辛酉,以開皇年號謔代帝諱,其全句可理解為“我是與開皇皇帝同年即辛酉年(541年)出生的”。他們認為以此推論,則獨孤信贊“聖童”(可能在550—556年間回
長安期間),楊堅徵召、魏徵修史請教於孫氏等史料均可得到解釋。
郭靄春亦主541年之說。
享年165歲
黃竹齋《醫仙妙應孫真人傳》,認為獨孤信贊稱孫思邈為“神童”,應為獨孤信受命入關撫岳(賀拔岳)餘眾的梁中大通六年(534年),此時孫思邈年已弱冠,向上推十九年,故孫氏生年則當在梁
天監十四年(515年),永淳元年(682年)卒,享年168歲。於此觀點相近者為清劉毓松所著《通義堂文集·千金方考》,據其推算,獨孤信評品孫氏的時間為梁大同三年(537年)至大同四年(538年)之間,當時孫適滿20歲,自此上溯20年,當生於北魏神黽元年至二年之內(518—519年),如此,孫氏享年為164—16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