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
小說的故事背景為宋朝。
小說採用“2+8+30”的結構模式,總計40回,每回25000至28000字不等。所謂“2+8+30”結構模式,即小說前兩回是一個主人公,第3到10回換一個主人公,剩下的30回再換另一個主人公。雖然主人公在變換,但是小說的內容卻會前後連貫,不影響故事的發展的讀者的閱讀。
小說在正文之前先設定了一篇較長的《楔子》,這部分內容主要是把作者的另一部小說《仙海蓬萊傳》和這部小說聯繫在一起。在《仙海蓬萊傳》的後記中,作者稱《仙海蓬萊傳》是這部《天罡七星傳》的“前傳”,為了體現出二者的關係,,作者便從《仙海蓬萊傳》的年代開始,一直寫到了這部小說所處的年代。在一些人看來,這可能是多餘的,但是這也正為小說的前兩回交代了大背景。
小說前兩回講述的是
宋神宗年間發生在大宋和
西夏之間的
永樂城之戰,通過對這場戰爭的敘述,反映這部分的主人公、大宋主帥
徐禧的人物性格。同時,這一戰的結果也關乎小說的後續發展。
小說接下來的八回講述的是這部分的主人公王利鋒(為
永樂城一戰中的遺孤)初涉江湖的一系列事件。他懲惡霸、斗奸邪,為了尋回十八年前在永樂城一戰中遺失的本門寶劍,找到了自己的幸福,並生有一子。王利鋒的兒子王雲飛便是小說以後部分的主人公。
小說第十一回之後,主要講述主人公王雲飛的成長經歷,通過對種種故事的描寫,反映了他在家恨和國讎面前的人物抉擇。這部分是小說的主要內容,將占據小說的絕大部分篇幅。換言之,整部小說的主人公應該是王利鋒的兒子王雲飛才對。
回目設定
小說共4卷、40回,前有《楔子》一篇,後有《後記》一篇。
楔子 |
第一卷 英雄年少義膽增 無端被人黑心誤 |
第〇一回 西北臨危 | 第〇二回 永樂之戰 | 第〇三回 毒龍害命 | 第〇四回 議役清雲 | 第〇五回 三件厚禮 |
第〇六回 機關算盡 | 第〇七回 舊地奇遇 | 第〇八回 絕谷良緣 | 第〇九回 冰火重天 | 第一十回 家門罹難 |
第二卷 漫漫江湖坎坷路 悠悠武林俠客心 |
第十一回 無極老魔 | 第十二回 死裡逃生 | 第十三回 百怪幫中 | 第十四回 蓬萊仙島 | 第十五回 八卦門人 |
第十六回 海外五聖 | 第十七回 南海群雄 | 第十八回 魔教妖女 | 第十九回 青蛇三老 | 第二十回 木易之令 |
第三卷 奇逢世事嗟無常 一宿成名賴有功 |
第廿一回 陶莊聽道 | 第廿二回 空冢遺淚 | 第廿三回 義結金蘭 | 第廿四回 南京城內 | 第廿五回 丐窟舊人 |
第廿六回 白龍嶺上 | 第廿七回 一幫新主 | 第廿八回 密道藏身 | 第廿九回 不世將才 | 第三十回 東京汴梁 |
第四卷 劍經江湖忠義在 恩仇盡泯情緣擇 |
第卅一回 不明茶客 | 第卅二回 同門之長 | 第卅三回 十裏白岳 | 第卅四回 紫霄崖頭 | 第卅五回 五邦爭鋒 |
第卅六回 少年英雄 | 第卅七回 故人重逢 | 第卅八回 雁蕩平亂 | 第卅九回 深谷怪人 | 第四十回 情歸何處 |
後記 |
小說楔子
“
吐蕃”一詞,始見於
唐朝漢文史籍,“
蕃”便為古代
藏族的自稱。吐蕃是我國古代藏族人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在公元六世紀時便已形成,其君長被稱為“贊普”。《
新唐書·吐蕃傳》說:“其俗謂雄強曰贊,丈夫曰普,故號君長曰贊普。”這便是“贊普”一詞的釋義。吐蕃建國後,一直與中原王朝之間頻繁往來,流傳下的
文成公主與
金城公主遠嫁吐蕃和親的故事,歷來為人所稱頌。
贊普之位傳至末代
朗達瑪。朗達瑪即位後,對
佛教採取禁絕措施,史稱“朗達瑪滅佛”。他的這一舉措沉痛地打擊了佛教在西藏的發展,也大大傷害了廣大佛教信徒的宗教感情。當時佛教信徒對朗達瑪恨之入骨,從而又導致另一場佛教徒謀殺吐蕃贊普的殘酷事件。有一位密宗修煉者名叫拉隆貝吉多傑,他當時在吐蕃的著名佛教修行處之一的札耶爾巴修煉,看見佛教徒遭遇的慘狀,便攜帶弓箭下山去伺機刺殺朗達瑪。根據藏文史書記載,朗達瑪贊普在拉薩大昭寺前閱覽碑文時,被拉隆貝吉多傑以叩見贊普為由射箭殺害(按:“朗達瑪滅佛”和拉隆貝吉多傑刺殺朗達瑪的故事,《仙海蓬萊傳》亦有講述)。
朗達瑪死後,其二子沃松和永丹各據一方,互爭權位,攻伐不已,百姓也相繼起來,在各地舉行了大規模起義,吐蕃國力削弱,開始衰落。唐朝
乾符四年,起義軍首領許布達澤等四人率軍攻下山南窮結,將吐蕃王朝歷代贊普的陵墓掘毀多處,取出的殉葬財物,則由幾個首領們瓜分。起義軍還殺死了沃松的兒子貝科爾贊,使得吐蕃國迅速崩潰,分散出不同的王系和政權。永丹後裔據有首府邏些城地區,史稱拉薩王系;沃松後裔之一退居納里地區布讓城,史稱阿里王系;其中一支居於西部麻域地區,史稱拉達克王系;另一支的後裔居於布讓東的亞澤地區,史稱亞澤王系。沃松的另一支後裔在雅隆地區,史稱雅隆覺阿王系;其中的一支後在青唐活動,史稱青唐羌,宋代的
唃廝囉,就是青唐羌的著名首領。(按:納里即今阿里;布讓城即今普蘭;麻域亦作孟域,即拉達克,今印度控制的克什米爾地區;亞澤則在今尼泊爾西部;雅隆地區,今地不詳,當在今西藏東南部;青唐即在今青海西寧地區)
唃廝囉生於今
新疆高昌,系吐蕃贊普之後。當時在河湟一帶,吐蕃“族種分散”、“無復統一”,常受西夏侵擾。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年僅十二歲的唃廝囉被客居高昌的河州吐蕃人接回河湟,奉為贊普,欲恢復吐蕃舊地。不過宗哥大首領
李立遵手握大權,李立遵不僅操控軍政,更將自己的女兒嫁於唃廝囉,唃廝囉是深受其威脅,贊普也是有名無實。
宋仁宗景佑元年,唃廝囉成功發動奪權鬥爭,並把首都從邈川西遷至青唐城。至此,河湟地區的吐蕃政權被他牢牢掌握。
唃廝囉重視發展與宋朝的關係,他沿用吐蕃贊普稱呼唐朝皇帝的慣例,稱宋朝皇帝為“阿舅天子”,宋王朝也累封其為保順軍節度使兼河西節度使等職。唃廝囉與宋王朝形成了聯盟,共同對付強悍的西夏,先後用奇計數次打敗李元昊,以至於有“吐蕃遺種唃廝囉最盛,惟西夏亦畏之”的說法。
宋英宗治平二年十月,執政五十年之久的唃廝囉病逝,享年六十九歲,第三子
董氈繼位。董氈繼承了唃廝囉所制定的內外施政措施,繼續鞏固和發展唃廝囉政權,宋室累遷其官職,不久便官至
太傅。
董氈有個侄子
木征,乃是唃廝囉大兒子
瞎氈的長子,亦作摩正、
瞎征。唃廝囉去世後,木征因瞎氈已死,不能自立,先居河州,後徙安江城,董氈欲加控制未果。次年十二月,木征蓋是因為董氈猜忌,無處容身,遂叛逃吐蕃,為
西夏毅宗李諒祚收降。其實,李諒祚在這年九月時親率數萬大軍進入
慶州,圍攻大順城未果不說,自己反被宋軍射傷,大敗而歸。他收留木征,正是要木征為己所用,以便對抗大宋。宋英宗治平四年十二月,李諒祚英年早逝,享年二十一歲,年僅七歲的
李秉常繼位,尊母梁氏為太后。
梁太后攝政,任用弟弟
梁乙埋為國相,梁氏集團專權。同樣在這一年,宋英宗
趙曙因病駕崩於宮中
福寧殿,太子
趙頊即位,是為宋神宗。宋神宗素有報復,他查觀周遭形勢,見西夏梁氏專權、國勢日非,早生興兵討伐、一舉滅之之意,是以在西北邊防布有重兵,靜觀其變。
熙寧元年,
王韶向朝廷獻上《平戎策》三篇,說:“西夏可取。欲取西夏,當先復河、湟,則夏人有腹背受敵之憂。夏人比年攻青唐,不能克,萬一克之,必並兵南向,大掠秦、渭之間,牧馬於蘭、會,斷古渭境,盡服南山生羌,西築武勝,遣兵時掠洮、河,則隴、蜀諸郡當盡驚擾,瞎征兄弟其能自保邪?今唃氏子孫,唯董氈粗能自立,瞎征、欺巴溫之徒,文法所及,各不過一二百里,其勢豈能與西人抗哉?武威之南,至於洮、河、蘭、鄯,皆故漢郡縣,所謂湟中、浩、大小榆、枹罕,土地肥美,宜五種者在焉。幸今諸羌瓜分,莫相統一,此正可併合而兼撫之時也。諸種既服,唃氏敢不歸?唃氏歸則河西李氏在吾股掌中矣。且唃氏子孫,瞎征差盛,為諸羌所畏,若招諭之,使居武勝或渭源城,使糾合宗黨,制其部族,習用漢法,異時族類雖盛,不過一延州李士彬、環州慕恩耳。為漢有肘腋之助,且使夏人無所連結,策之上也。”
當時,
湟水與
洮水一帶均為吐蕃所有,西夏國主利用這些人內爭,意圖奪下那裡作為侵宋的走廊,王韶的《平戎策》提出的主張,就是先須招撫處於西夏以南、河湟一帶的吐蕃諸部。宋神宗看後甚是欣賞,當即授予他
秦鳳路經略司機宜文字一職,主持開拓熙河事務。三年,
王安石拜相,開始主持變法事宜。王安石非常看好王韶的《平戎策》,支持神宗皇帝採納了這個建議,王韶也被越級提升為秦鳳路主管番部的提舉,全力進行
洮河流域的布防。熙寧六年二月,王安石在神宗皇帝猶豫不決之時,堅定地支持他對西夏用兵。神宗皇帝遲疑之際,終於答允,於是王安石任命王韶為為秦鳳路沿邊安撫使,領兵出征,發兵攻打
河州,斬殺木征部眾千餘人,俘獲木征之妻瞎天牟與子續木洛,兵荒馬亂之際,木征逃走。不久木征又奪回河州,王韶退回
熙州。八月,王韶領兵過冶木河谷,入洮州界,擊敗木征之弟巴珍覺,斷木征之後援。木征又撤出河州。
七年二月,木征邀結董氈、青宜結鬼章入侵河州。當是時,董氈因宋欲收復熙河地區,危及河湟吐蕃上層利益,遂又轉與西夏結好。熙寧五年、夏天賜禮盛國慶三年春正月,臨朝聽政的西夏梁太后自親以愛女嫁於董氈之子藺逋比,兩國遂結和親,因而董氈應約派名將青宜結鬼章率眾數萬入河、岷、洮州協助木征。木征和青宜結鬼章一到河湟,先殺宋使臣張晉等七人,又投書設計,殺了輕敵的
景思立等名將於踏白城,兵圍河州。當時王韶人在
開封,得知河州被圍,與
李憲領兵二萬人疾馳熙州,至寧河,木征退去。王韶帶兵前往踏白城,殺敵七千餘人,木征投降,得神宗皇帝賜名
趙思忠。王韶至此,已拓地五州,將西夏幾乎包圍起來,共收復熙、河、洮、岷、疊與宕州等土地兩千多里,招撫藏族百姓三十多萬人,取得了大宋建立以來最大的勝利。神宗皇帝大喜,意圖一舉滅夏,雪數世之恥,於是“以安石主議,解所服玉帶賜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熙河之役”。
熙寧十年十月,董氈遣使入宋進宮“謝罪”,被宋神宗授以西平軍節度使,雙方約定,以後貢賜往來不絕,吐蕃也同意將應宋要求出兵配合宋軍攻打西夏。
元豐四年,西夏梁太后囚禁惠宗李秉常,導致國內政亂,神宗認為攻占西夏的良機已至,於是發動五路伐夏大戰:李憲部出熙河路,
種諤部出鄜延路,
高遵裕部出環慶路,
劉昌祚部出涇原路,
王中正部出河東路,欲一舉攻克西夏興、靈二州。按作戰計畫,
涇原、
環慶兩路合取
靈州,
河東、
鄜延兩路先會師
夏州,再攻
懷州,最後四路合攻
興州。吐蕃董氈就在此時果然應約,出兵渡黃河攻取
涼州,以牽制西夏右廂兵力。此次五路伐夏,自八月至冬月,歷時四月,宋軍共占領了銀、石、夏、宥諸州和
橫山北側一些軍事要點,新置了
蘭州,使西夏在橫山沿邊地帶不敢耕者二百餘里,雖說獲勝,但相較於消滅西夏的初衷,戰果委實一般。
既拓新疆,當地又處戰略要地,歷來為宋夏必爭,朝中一些人自然建議在當地築城經營,以圖西夏。不過築城之事無可厚非,如何選址,卻是眾說紛紜,其中爭執最大的,要屬種諤和沈括二人。種諤字子正,邊疆名將
種世衡之子,為鄜延道總管,在五路伐夏之時作戰積極,率所部沿無定河西進,起初勢如破竹,通過一系列間接攻城戰略的運用,先後攻取了西夏的
米脂寨、
石州、夏州、
銀州等地,斬首七千級。他認為,橫山控扼險要,地勢居高臨下,俯視興州、靈州,進可以直搗西夏巢穴,退可以自守,是築城的最佳地點。征伐西夏,要從銀州進軍。
然而
沈括卻並不贊同。沈括字存中,號夢溪丈人,便是著有《
夢溪筆談》的那位,時任延州知州,兼任鄜延路經略安撫使,如何加強對西夏的防禦正是他的職責所在。他以為,銀州雖據明堂川、無定河的交匯地,但舊城東南面已被河水淹沒,西北又阻天塹,不如永樂地勢險要,應築城於永樂。種諤卻說,永樂距銀州只有二十五里,是銀州的衝要,在此地築城,西夏定要力爭,築城不能有所益於國家,反惹起西夏的戰爭,這是失策。沈括則認為,築城於西夏必爭之地,要讓西夏感到恐懼,這才能顯上國的威風,如果怕他來爭,便不能坐鎮邊疆。這兩人為築城的地點相持不下,誰也不肯相讓於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