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目茶葉
- 相關典籍:《茶經》
- 茶葉品種:歷史名茶天目青頂等
- 戰略:科技興茶、開發名茶
歷史記載,茶葉品種,天目青頂,天目龍井,順溪大方,炒青眉茶,於臨烘青,天目有機茶,
歷史記載
天目山產茶歷史悠久,品質優異,早在唐朝就聞名於世。唐陸羽著《茶經》(八之出)載:“杭州臨安、於潛二縣,生天目山,與舒州同。”陸羽好友皎然和尚善於品茶,飲了天目山茶後即興賦詩讚賞。“頭茶之香遠勝龍井。”到明朝天目山茶選為貢品。《臨安縣誌》載:“臨安歲貢御茶,產於黃嶺山,每年額貢御茶二十斤”。昌化桃枝茶,《浙江通志》載:“昌化所產,大葉,如桃枝柳梗,其味乃極香。”還有於潛茶,明萬曆七年《杭州府志》載:“於潛縣金樓山,縣南二十九里,產茶”。《於潛縣誌》載:“天目山頂者,曰雲霧茶,善消滯,不可多得。竹懶、茶衡各處皆茶,皆有自然勝味。天目(茶)清而不魑,苦而不螫。”到清朝於潛王茶列為名茶,民國時期“天目雲霧茶”(即天目青頂),榮獲“南洋勸業會”金質獎章。還有“於臨烘青”(即正路烘青)也早名揚天下;“順溪大方”古今聞名,炒青眉茶香飄四海。
茶葉品種
天目青頂
天目青頂亦稱天目雲霧茶。原主產於東天目山的臨目金羅坪、太子廟、龍鬚庵、東坑、榨嶺腳、楊嶺溪里、小嶺坑等。解放後曾一度停產,一九七九年又恢復生產。基地已擴展到橫畈郎家、吳山,高虹雞坑塢,南莊草塘,青雲浪嶺腳,藻溪頂山,樂平陳沈村,龍崗裴後、新建,西天目鮑家等地。
天目青頂的品質特點是外形緊結成條,葉質肥厚,芽毫顯露,色澤嫩綠微黃,油潤有光,湯色清澈明淨,芽葉朵朵可辨,滋味鮮爽,清香持久。依採摘時間、標準及焙制方法不同,可分為頂谷、雨前、梅尖、梅白、小青五個品級。現在習慣將頂谷、雨前稱為青頂,梅尖、梅白稱為毛峰,小青為高級綠茶等三個級檔。其中頂谷為青頂特級,形如穎長豐滿之谷尖。青頂為天目雲霧茶中的佼佼上品,製作精細,特講究用具之潔淨。茶葉採摘標準是一芽包一葉和一芽一葉初展。採回鮮葉,揀剔攤放幾個小時,之後以每鍋約250克的攤青葉投入殺青鍋炒制,殺青鍋溫稍高,要求炒勻、炒透,起鍋後扇風涼卻,包在白紗布內輕輕搓揉,不使茶出汁。再放入鍋內做條,鍋溫適中,炒制適度時起鍋,後用焙籠上鋪白紗布,放在優質炭火盆上,撒勻簿攤以文火烘焙。開始時火溫稍高,每隔十至十五分鐘翻動一次,到七、八成乾,逐籠相併轉入低溫長烘,直至乾燥。
毛峰也歸屬天目雲霧茶。除青頂產地出產外,河橋、湍口、馬山、玲瓏、錦城鎮等地均有出產。天目毛峰為高級烘青條形綠茶,製作比青頂稍簡便。採摘標準為一芽一葉和一芽二葉初展。其品質具有外形緊結成條,芽葉肥壯,白毫顯著,色澤黃綠帶翠,滋味醇爽,香氣高銳,湯色淺綠明淨。由於山高葉厚,茶葉出汁慢,頭酌茶味平淡,二酌清香濃烈,三酌滋味醇和,四酌仍有良好美味。有識的人都珍視第二酌的風味。
天目龍井
我市茶樹品種的90%是鳩坑種,受天目山區環境的綜合影響,所產芽葉粗壯,葉肉厚,節間較長,發芽遲。因此所制天目龍井茶與西湖龍井茶有著一定的區別,形成了獨特的品質特徵。即:外形扁平、光滑、勻整,色澤黃綠,香氣高銳,滋味鮮嫩爽口,湯色嫩綠明亮,葉底全芽完整。
天目龍井茶的採制工藝,借鑑西湖龍井茶的基本操作,重點解決本地品種製作過程中“色”與“形”的難點,並確立天目龍井茶的風格。其工藝流程概述如下:1、採摘:標準為一芽一葉至一芽二葉初展。要求芽長於葉,並儘量縮短節間。2、鮮葉攤放:厚度2-3cm,時間6-12小時。3、青鍋:鍋溫110℃-120℃,投葉量150-200克,炒制手法:前期以抖為主,約2-3分鐘,中後期以抖、抹、搭交替進行,時間約20-25分鐘,逐步炒至茶條呈扁平狀,茶香透發,減重率約55-60%時,出鍋攤涼。4、輝鍋:鍋溫由高到低,開始約70-80℃,1-2分鐘,穩定在60℃左右。到起鍋前略升,以提高香氣。投葉量250克。輝鍋手法:主要以“抓、扣、捺、壓、磨”輔以“推、盪”。前期採用“抓、扣”使茶條緊結。在收緊茶條基礎上,再採用“捺”的手法,使茶葉進一步乾燥定型,並防止出現茶條太扁、太寬的弊病。後期配以“推、磨、扣、盪”的手法,使茶葉充分乾燥,並光滑茶葉,綠潤色澤,增進香氣,炒至含水量在6%左右時即可出鍋。5、分篩整形:炒制好的龍井茶,需通過分篩整形以提高品質。主要是扇去朴片、碎未,過篩分級,併合理搭配,以使規格品質一致。篩面頭子,再進一步炒制,使之乾燥並收緊條形,以利歸堆。
順溪大方
順溪大方屬炒青綠茶之扁形茶,形狀似龍井茶,因大方茶炒乾制形有拷扁過程,故亦稱“拷方”。據清陸延燦《續茶經》引“舊五代史”記載:“乾化五年十二月,兩浙進大方茶二萬斤。”說明浙江產制大方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我縣昌化順溪,與安徽省歙縣竹鋪鄉老竹嶺、本省的淳安唐村毗鄰,故“順溪大方”與“淳安大方”齊名,其品質也不遜於“徽州大方”(也叫“老竹大方”)。
大方茶外形長扁挺直,似竹葉有鋒尖,多稜角,色澤烏綠油潤,故有“鐵葉大方”之稱。香氣濃銳,帶有“熟栗子香”,滋味濃厚醇爽,湯色黃綠清明,葉底勻齊黃亮。大方的開採期在穀雨邊,依等級不同採摘標準是一芽二三葉與一芽三四葉,特級大方,採用較細嫩的一芽二葉。其製造分殺青、揉捻、乾燥三個過程。其中尤為獨特的是炒乾又分做胚、整形、輝乾三個步驟,靈活運用滾、拷、抖炒相結合的手法,並拌以食油塗抹茶鍋,以增油潤。順溪大方主銷華北、東北和山東膠東等地區。窨製成茉莉大方和玉蘭大方茶,稱“花大方”,尤為京、津等大城市消費者歡迎。解放後曾停產,到一九七九年又恢復生產,目前產量在四百擔左右,有待進一步恢復和發展。
炒青眉茶
炒青是臨安的主要茶類,也是本省乃至全國的大宗綠茶。炒青因其乾燥過程是在鍋中炒乾的,所以叫“炒青”。由於它的形狀長穎彎曲如眉,故又叫“長炒青”和“眉茶”。炒青因產區和貿易上的習慣,在浙江又分為杭炒青、遂炒青和溫炒青等。我市炒青按區域劃分歸屬杭炒青,實際地域和品質特徵是介於杭炒青和遂炒青之間,故兼有兩者之優點。外形條索緊結有鋒苗,身骨重實,色澤烏綠油潤,香氣清高持久,常含有“熟板栗香”或“蘭花香”等特異芳香。滋味醇厚,湯色清明微黃,葉底嫩綠明亮。
於臨烘青
亦稱正路烘青,為臨安的大宗名茶。舊時於潛、臨安、昌化所產的烘青,市場上稱“於臨烘青”。由於品質純正,質地在各路烘青之上,故茶師們又稱之謂“正路烘青”,並單獨設樣收購、加工。主要產地是河橋、湍口、洪嶺、白牛、吉口、龍崗、馬哨、武隆、馬山、橫路、凌口、臨目、龍門等鄉。鮮葉採摘標準是一芽二三葉或一芽三四葉。一般經手工殺青、揉捻,最後用焙籠烘乾而成。歷史上的“昌化桃枝茶”,正是形象地反映了該茶特徵。外形條索緊結壯實,白毫隱藏,色澤烏綠油潤,湯色明淨橙黃,葉底黃亮,滋味濃郁醇和,香氣芬芳,經久耐泡。
於臨烘青五十年代曾精製拼入眉茶外銷出口,部分窨製成高級萊莉花茶和玉蘭花茶,主銷華北市場,深受消費者讚譽。產量最多年份達到三千餘擔,後由於外銷眉茶基地的擴展,烘青改制為炒青,手工製作為機制所代替,於臨烘青產量逐漸減少,一九七一年後,已不上千擔,就不再單獨設樣收購、加工,而與“浙毛烘青”合併標準。近年來為了發揮山區自然資源優勢,這一傳統名茶又得到發揚,質量都有較大的提高,使“正路烘青”貨實名正。“正路烘青”除仍用手工製作外,在玲瓏、臨天、橫溪、青雲、潛陽、千洪、堰口、塔山、樂平、紫水、太陽、對石、橫塘等鄉,也出產一定量機制產品,數量在一萬餘擔。其品質比其它產地的“浙毛烘青”,仍顯有條索粗壯,葉底嫩勻的特色,為窨制花茶的上等茶胚。
天目有機茶
有機茶是目前國際上頗為流行的純天然、高品位、高質量的有機食品之一。它的最大特點,就是在生產、加工過程中不使用化學農藥、化肥、合成色素、添加劑和防腐劑、生長素等。在進行生態農業經濟體系建設過程中,我市充分利用和發揮自然生態優勢、自然品質優勢和栽培管理方式優勢,於1990年就經荷蘭有機食品頒證組織SKAL的審查檢測,生產出口有機紅、綠茶到歐洲,成為我國第一宗出口有機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