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育經過
2007年配製雜交組合28個:以
洛麥23為父本配製雜交組合16個,組合號0701-0716;以淮麥0566為母本配製雜交組合24個,組合號0717-0728,各組合分別收穫種子56粒、82粒全部點播種植,2007~2008年F1代淘汰12個劣勢組合,沒有選擇單株。
2008~2009年F2代0717組合分離群體出現大量趨於母本單株,從中選擇了46個抗性較好的優良單株,每個單株取40粒到福建做赤霉病鑑定,其餘種子全部單粒點播。
2009~2010年F3代群體46個株行中第26、27、28、29號株行接近目標性狀而且田間赤霉病發病特輕,而福建鑑定27號和28號抗性較好,27號、29號豐產性好,株高略矮,抗倒伏能力較強,當年分別從二個株行中各選擇10個矮稈豐產性好的單株,單粒點播,其餘分株行收穫種植進行產量測定。
2010~2011年F4代,產量測定27號株系明顯優於29號株系,但29號株系株葉形和莖稈質量較好,在29號系統的10個株行中又選擇了5、6、7號株行繼續進行多點產量比較並設定對照,同時在三個株行中又各選6個單株,各40粒福建鑑定,其餘種子全部點播。
2011~2012年F5代,多點鑑定產量結果7號株系綜合性狀相對較好,各點均比對照皖麥52和周麥18增產,並決選7號株系,於2012年選育出半冬性高產、廣適、中感赤霉病小麥品系益科麥5號。2017年經國家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定名為天益科麥5號,審定編號為國審麥20170003。2019年獲國家新品種權保護,品種權號為CNA20151582.3。
特徵特性
產量表現
2013~2014年度,黃淮冬麥區南片冬水組品種區試,平均產量8901.0千克/公頃,比對照周麥18增產5.8%,極顯著,20點匯總,19點增產;2014~2015年度續試,平均產量8358.0千克/公頃,比周麥18增產7.4%,極顯著,19點匯總,19點增產。
2015~2016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產量8499.0千克/公頃,比周麥18號增產7.2%,21點匯總,21點增產。
適種區域
天益科麥5號適宜黃淮冬麥區南片的
河南省除信陽市和南陽市南部部分地區以外的平原灌區,
陝西省西安、渭南、鹹陽、銅川和寶雞市灌區,
江蘇和
安徽兩省淮河以北地區高中水肥地塊早中茬種植。
栽培技術
播期密度
正常年份在10月10日~11月中旬均可種植,適宜播期為10月10日~25日。適宜播期內基本苗高產田塊240~270萬/公頃,中產田塊330~375萬/公頃。適播期後每推遲3天每公頃播種量增加7.5千克。
科學施肥
有條件可進行測土配方施肥並增施有機肥,該品種比較耐肥,為獲得更高的產量,一般中高產田塊每公頃施純氮300千克、磷(P2O5)150千克、鉀(K2O)110千克、鋅肥1千克。其中氮肥基肥和拔節孕穗肥分別占65%和35%,有機肥、磷、鉀肥作為基肥一次性施入。
播種質量
精細整地,做到上虛下實,播前曬種並用紋霉淨等拌種,可減輕或推遲紋枯病發病。足墒下種,及時查苗補缺,苗全、苗勻苗壯是高產的基礎,七分種三分管。
田間管理
夜凍日消時澆越冬水有利於壯苗促根,並能有效防止或減輕冬季凍害,是奪取小麥高產的重要措施之一。春節前後做好化學除草,中期做好病蟲害防治,中後期注意防治葉鏽病和白粉病,做好“一噴三防”是奪取小麥高產的又一重要措施。